极限大佬一心向学-第2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这场比赛的裁判们,在暂时放下“两年印象分周期”的规则后,按照查利总裁判重新宣读的杭峰成绩后,一旦把对他的印象提高到白鸟优宇、也就是世界排名前五的程度后。
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很容易的就看出杭峰自身所具备的潜力,和他对后续几跳的企图。
毕竟,在这个赛场上,能够在第一跳完成一周半难度的选手,不超过5人。
如果再考虑到高度和落脚点,杭峰确实是非常领先,而且个人真实能力和白鸟优宇在伯仲间的优秀运动员。
所以,今天杭峰的第一场,还是要计划冲击五周吗?
这倒也正常。
决赛有三次机会,不断尝试自己能够拿出的最高组合,正是比赛安排三场的原因。
一旦确认杭峰可能要冲击五周,裁判们的眼神就不一样了。
至少在决赛的赛场上,为了一个五周去牺牲前面连跳,就比如杭峰在资格赛第一场,是绝对不可取的。
这不是一名可以排进世界前十的运动员,该有的实力。
所以,哪怕东道主的光环降临,即便是暂时无视了一些细枝末节的裁判,依旧对杭峰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
总不能让一个明显实力不够的选手,干掉世界前十吧?
就算是东道主,也不值得让他们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该有的合理性,还是需要杭峰自己去拼搏。
只见杭峰从第一个直返出来,跳跃而下的冲击力,瞬间加速了他在U型池里的速度。
眨眼的功夫,滑速就提高到了45、接近50迈的程度。
能够在第二跳就有50迈的冲击力,至少在这个赛场上,只有极少数的头部运动员,才具备这样的实力。
更快的惯性终于让杭峰在第二跳,具备了冲上池沿的能力。
视野回到熟悉的地方,同时杭峰快速的在心里计算着速度和落点,这时候判断力占据的比重不大,更多还是来自于长期锻炼的肌肉记忆。
就比如视线来到高于池沿的时候,杭峰就知道自己要跳了。
从蓄力再到真正跳起来,只有瞬息的功夫。
同时视线已经远远高出池沿,并且还有往上冲的趋势。
就算不跳,也能抛飞起来。
但在职业赛场,自然不是这么滑的。
在雪板即将脱离冰壁的前一秒,杭峰极为准确,猛地向上跃起。
身体圈成一团,后手抓板尾,同时向后翻腾。
向后翻腾?
这是一个外刃的翻腾动作。
在U型池里,向后翻腾反而是个比较简单的动作。
想要在这一跳拿到高分,就要看杭峰能够完成的周数和变化。
裁判和观众们凝目看去,就连范总都专注地盯着,毕竟杭峰是唯一一个没有提前制定动作的选手,就连范总都不知道他在这一跳想要做什么。
向后翻腾一周。
同时偏轴转体了两周。
随后落地。
一共三周1080的二段变化吗?
杭峰在资格赛里,第二跳可是都能完成三周半的啊。
半周的差距,以每一跳20分为基础,这第二跳的少了半周,裁判可能会直接少给2分左右啊。
紧接着,杭峰反向落地。
落地精准的就像是通过机械辅助测量过,距离池沿不足一米。
哦,反向落地,裁判会有1~2分的加分,三下五除二,好像也没有亏多少。
同时,杭峰的起落点都非常接近池沿,高度和抛物线都非常漂亮,这是一个加分点。
裁判最少会给一分。
所以算是牺牲了难度,换取了高度值吗?
也不对,这不还有个反向落地嘛。
范总一时间不是很能理解杭峰的做法,毕竟双方成为教授关系的时间还很短,很多时候杭峰的做法,范总都要想一下才明白。
就比如第二跳结束后,杭峰用着超出华国国家队最高实力,也就是孙烈在第三跳结束后才能够达到的速度,轻松以超过60迈的速度冲向对面。
范总悟了。
杭峰明显是在第二跳降低周数,以获取更多的惯性,为第三跳的大招做准备。
同时,为了避免这一跳的分数太低,所以他选择了一个反向的落地。
小子一句话不说,心里还是算的很精嘛。
不过这也能看出来,杭峰对这次比赛的重视,对冠军的争夺心。
尽可能的在前面两跳获得超过60迈的速度,还不能降低难度,可以称得上的艺高人胆大了。
范总提着的心脏放下来一点点。
60迈绝对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速度,在U型池里,几乎所有高难度的动作,完成的最低标准都是60迈。
杭峰用最快的速度积累到60迈,第三跳真正上难度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
果然,冲到对面的杭峰,开始了他的第三跳。
倒滑的起跳,因为看不见身后的池壁,难度分必然会更高。
杭峰扭转身体,一部分当然还是要靠看,一部分却要依靠经验。
视野变化,不如正滑的直接,扭曲的视野为起跳的精准性带来了难度,但这些都难不住杭峰,一口气被深深吸入肺腑,杭峰猛地向上跳起。
第153章 洲际杯决赛:第一场(下)
老实说, 这一跳的起跳点,用苛刻的目光看,不如前面两跳的位置好。
当然这是和最完美发挥做出的对比, 事实上倒滑的起跳可以达到这个程度,已经不错了。
杭峰一起跳,就知道自己稍微早了一点点, 这一点点的差距大概在30厘米左右。
勉强算个小失误。
还不至于惊慌。
淡定的杭峰控制身体的肌肉, 沿着一开始给出的力量路线,在半空翻滚。
不得不说, 爆发力是真的很强啊。
空中翻腾的速度非常快, 身体团着翻滚的时候甚至留下的一道残影, 模糊的看不清楚他究竟完成了几周。
待得一个抛物线来到尾声, 那缩紧的身体又极致地舒展开来, 稳稳地落在了地上。
几周来着?
这样的速度,单靠数是数不过来的, 但有经验的人可以凭借他空中的停留时间门和旋转速度,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样的高度, 这样的速度,必然是四周。
翻腾一周是少不了的, 这个动作属于高周数的基础, 如果不能在翻腾的基础下去完成其他的转体动作, 很难冲上4周。
翻腾的同时, 身体还在快速的横向转体, 这个部分也很重要,如果转体的线条偏斜,不但裁判会判定这是个翻腾动作,同时还会影响旋转的速度。
毕竟转体动作才是最小的旋转周径, 一旦偏向翻腾,周径变大,有限的时间门,也就完不成了。
困扰大部分选手,翻腾和转体的“边界”难题,从来不用担心杭峰。
大概是他的基础打的非常牢固,在去年以前,一直停留在三周的原因,他的空中技巧部分,绝对是教科书般的水准。
也正是这夯实的基础,让杭峰进入四周后,从来没有出现其他队员出现的动作变形、动作松散以及边界不明确的情况。
杭峰要去做什么,做的就是什么。
他利用自己上抛时候的爆发力,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周的向前翻腾和三周的内刃转体。
四周1440°。
第三跳,完成1440°还是不错。
包括范总在内,以及众多裁判,表示杭峰的这一跳,在自己的期待值内。
毕竟只是第三跳,60迈的速度起步,还指望什么呢?
四周已经非常棒了啊。
可是下一秒,杭峰的表现出乎了众人的意料。
他展开等待下落的身体,就这样在垂直落地的前一瞬,轻松拧动。
半周!!
又加了半周!!
半周落地,随后肩膀和头才跟着拧过来。
这身体的柔韧性也很强啊!
不不不。
关键是加上这最后的半周,杭峰岂不是在第三跳就做出了四周半?
“哇哦!?”
有裁判当场就忍不住发出了惊叹的声音。
确实出乎意料了。
在U型池的赛场上,虽然每一跳,每一步的完成度,都可以区分一个选手的优秀与否,但是在第三跳去做四周半,并且还顺利完成的选手,绝对是世界头部运动员,和普通世界健将的差距。
很少见。
除了欧洲赛场,几乎其他的洲际赛场都不会出现这样的难度。
所以……杭峰有这样的实力,东道主的特权好像用不用都没什么差别啊。
很多裁判有点困惑。
如果接下来杭峰还能有这样稳定的发挥,就算是白鸟优宇也未必比他更强。
唔……该不会是华国方面都不知道杭峰有这个实力吧?
毕竟他在资格赛拿出的水平,多少还是差上白鸟优宇一点点的。
三位华国裁判,能够明显感觉到裁判室里,随着杭峰第三跳超乎预料的完成,气氛有些变化。
有裁判甚至在比赛的关键时间门,忍不住看向了查利总裁判一眼。
查利总裁判根本没注意到这快速扫过来的一眼。
他的注意力完全在杭峰身上。
嗯,一名非常优秀的U型池选手。
查利作为总裁判,见识自然不俗,别说担任这类“洲际杯”的裁判,他在“世界杯”和“奥运会”赛场上,也都担任过总裁判。
见过的优秀运动员多了,自然有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
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样,杭峰确实是一个具有争夺世界冠军实力的选手。
关键还很年轻,现在也刚刚进入“黄金期”,不出意外,在接下来的五六年时间门,他都会一直处于成长阶段。
这样的运动员,要是让他感受到赛场的不公平,跑去只参加极限运动,简直就是他们常规赛场的一大损失。
大笑话!
什么?
东道主暗箱他给杭峰特权?
别开玩笑了!
干到他这个高度,给再多钱也不能让权钱侵蚀他的个人名誉。
之所以在会前特意提前裁判们,提高他们对杭峰的关注度,无外乎就是看出杭峰在这个项目上的潜力。
作为一名热爱这个赛场,并且真心希望U型池可以出现更优秀选手的从业者,他考虑的绝不是某一个赛场的好坏,而是一名好的运动员能够给这个赛场带来什么。
自从莫泊桑去年在“X…games”拿到了大满贯后,就表现出了一种无欲无求的态度,今年的国内联赛都没参加,对“洲际杯”的冲劲儿也不足。
再加上莫泊桑的年龄已经到了运动生涯的末期,旧的时代已经过去,U型池的赛场迫切需要撑起这个赛场的“明星运动员”出现。
对杭峰有期待,当然不是说他就一定能做到,毕竟目前看来,全世界能够战胜杭峰的人还是有的。
他只是希望杭峰能够在这个项目坚持下去,具有足够的动力去冲击最高的王座。
杭峰只是他赋予U型池项目的“种子”之一罢了。
如今看见杭峰没有辜负自己的期待,在第三跳完成一个非常优秀的动作后,查利总裁判内心是满意无比。
保持住啊小伙子,未来还是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的。
这样想着,赛场上的杭峰也迎来了他的第四跳。
不用怀疑,此时惯性已经冲进70迈的杭峰,在最后一跳必然是一个五周。
但是在第四周,还充满悬疑。
杭峰是继续保持自己不断升高的难度呢?
还是为第五跳选择积蓄力量,保留一手呢?
有时候,猜测选手下一步的选择,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只不过,如果远远低于裁判的预期,那“有意思”可就变成了“大恐怖”啦!
杭峰这一次是正面地冲向第四跳区。
这是一个难题,这一跳的难度未必高于第三跳。
第三跳他可是一个反向的起跳,可以说是为那一跳拿足了分数,在这第四跳,他不可能再做一个反向落地。
对于五周本来就有点勉强的他而言,一旦用上反向起跳,别说拿不拿高分,能不能完成都是问题。
杭峰俨然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更何况赛场不等人。
他凭借超快的速度冲上池壁,在最靠近池沿的地方起跳。
双脚用力,脑袋后甩,肩膀随后跟上,于是一个向后翻腾的动作出现。
这很常见,正方向起跳,大多是向后翻腾。
不过杭峰这一跳的亮点竟然在抓板上。
“什么!?”
有裁判看见了,杭峰这一跳竟然选择了前手抓后板的难度。
而且还是向后翻腾的前提条件下。
这个抓板动作可以说顶了抓板难度的“天花板”。
前后抓在后板上,身体需要的柔韧性非常高,腰腿部必须往后拉。
往后拉伸的动作,缩紧的时候难,打开的时候更难。
再优秀的运动员,都不能缩短这个动作在伸缩上耽搁的时间门。
这样一看,突然就反应过来,杭峰在第三跳,虽然做了反向起跳的四周半,但他的抓板动作却选择了最简单的。
后手抓内刃。
这些小细节看来还是得通过慢放才能看清,对于这类优秀运动员而言,真是一点都不能大意。
差点就被糊弄过去了。
不过裁判这么想,也只是针对杭峰而言,他们对杭峰的期待高,要求自然会更高。
换了任何一个赛场,能在第三跳就完成四周半,简直就是直接夺冠啦!
裁判眼里,杭峰对标的是白鸟优宇,是世界前五,是这个赛场的第一名。
要求再高一点也不过分。
而这边,杭峰已经凭借一个抓板动作,吓得范总心里一颤,猛地就紧张了起来。
无他。
向后抓板的动作,是杭峰在“四周半池子”里,唯一成功率不足70%的难度动作。
毕竟已经到了1620四周半,来到了人体的极限区域,就是杭峰也不能说任何动作都能完美地做出来。
他也开始出现了失误率。
尤其是这种最高难度的动作,在训练的时候,简直就是和孙烈在比着谁摔的更惨。
如果是提前定制的动作,范总是不会让杭峰上这个动作的。
反正终极目标是五周,为什么要在四周半为难自己呢?
类似难度,并且成功率更高的动作又不是没有,根本没必要在赛场上拿出自己不熟练的动作。
怎么的?
以为自己不熟练,去拼命做了,裁判就能给更高分?
很抱歉这不可能。
世界赛场太大了,并不缺一些左撇子,或者就喜欢用这个抓板姿势的选手,在经验丰富的裁判眼里,你的这个难度动作并不代表更高分,只是你个人不擅长而已。
范总不知道杭峰在想什么,在赛场上又不能阻止,只能干着急。
心脏像是提到了嗓子眼儿里,完全是屏息在看比赛。
杭峰选择这个动作,当然有想法。
无他,刷裁判“印象分”罢了。
从今年进入常规赛场后,杭峰先后参加了两场国内联赛,和在洲际杯里滑了两次资格赛,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四周半难度都拿了出来。
只除了这个成功率最不高的抓板动作。
毕竟他又不认识查利总裁判,也不知道其他裁判怎么想,为了之后的国际赛场做准备,哪怕是为了冲击这场比赛的冠军,他也不能在裁判的眼里落下一个不够完美的印象。
这个动作难,难也要硬啃。
反正决赛有三场,容错率这么大,他完全可以在第一场精神最饱满的时候,去尝试冲击这个难度。
万一就成功了呢?
就算没成功,还有后面两场,也足够他去选择别的动作,再度冲击冠军。
这大概就是简对杭峰最大的影响了吧。
固然所有人都知道,技巧类依靠裁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