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狱-第3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沿途歌乐骤起,更将龙山观渲染得如同仙家洞天一般!
贾贵妃此时已经身染沉疴,无法出行,但唐淑妃,也就是威胁着要让杨璟永不得安生的繁花,却陪伴着圣驾,甚至仅次于谢皇后!
龙辇凤车虽然从山下缓缓而行,却给人一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文武百官纷纷行礼,至于那些城中大户等有幸观礼者,则行了跪拜大礼。
杨太后的寿辰庆典,可算是国家大事,礼节是半点都不能出错,平日里不愿行跪拜礼的官员们,此时也都只能委屈自己的膝盖了。
各国使节见得如此奢华而繁复的场面,见得传承了成千数百年的汉家礼节,那厚重的仪式感,给人一种没来由的神圣与自豪,许多人甚至由衷想要成为大宋的子民。
而很多使节早已不是第一次见识这等大场面,可每次身临其境,却仍旧不禁惊叹,南宋虽然军事羸弱,国土面积也一缩一缩,但经济却是同时代世界上最强大的存在!
即便宋理宗这样的帝王,等级之后仍旧出现了端平更化这样的小盛世局面,要知道南宋可是被金人赶到南边来的,这才过得多少年,又战乱不断,竟然还能够创造出小盛世来,可见宋人发展能力之强大了。
虽然经历了靖康之耻,连东京都被金人攻陷,但南宋高宗赵构重新组建朝廷之后,岳飞等中兴四将很快就组织起军队,若非秦桧这个千古奸臣从中阻挠,岳爷爷早就收复开封了。
所以说宋人绝对不缺能力,他们却的,是勇气,是破釜沉舟,是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家国天下的勇气!
宋军的装备并不差,神臂弓更是闻名天下,因为没有大量的骑军,只能用弓箭来抵御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大宋的弓箭技术达到了巅峰。
而岳圣爷爷甚至创造了以步兵战胜骑兵,还在朱仙镇以五百背嵬军打退十余万金军。
听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或许真实情况也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无论如何,足以说明宋人并不缺打仗的能力,缺的只是像岳爷爷那样的人罢了。
即便如今被蒙古人步步紧逼,疆土一再往南缩南宋的民生经济仍旧蓬勃发展着,这种繁华就像肥皂泡上的彩虹,很美丽,但也很脆弱。
或许别人的心中充满了激动与兴奋,或许激荡难平,但杨璟的心中,却只有深深的忧患和焦虑。
想要保住这一切,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甚至不惜牺牲无数军士的性命,但想起南宋的最终下场,想起崖山海战,想起中华文明传承的灾难,这样的牺牲,又算得了什么?
既然下场都是死,为何不死得壮烈一些,有价值一些,说不定还能因此而扭转局势,让那些人死得其所?
杨璟还在沉思之时,礼部和钦天监的官员已经开始唱礼,大宋皇帝陛下赵昀,协同皇后贵妃等人,拥着皇太后杨氏,走进了万寿太乙殿。
“臣等恭迎陛下圣驾!”
董槐携文武百官及万寿太乙殿之中所有人,恭恭敬敬地给赵昀行礼,呼声震彻整个大殿,嗡嗡回响着,让人心潮澎湃,难以平复!
赵昀脸上带着满意而欣慰的笑容,抬手道:“董相公及众卿家都起来吧。”
“谢陛下!”董槐又领衔谢恩,众人才纷纷结束了拜礼。
赵昀搀扶着杨太后,环视了一圈,杨太后也很是满意,朝贾似道称赞着:“难为国舅爷了,老身能在这万寿太乙殿中过寿,国舅爷功劳不官里可要重重赏赐国舅爷才是。”
官里说的也就是赵昀了,这些个大臣们在正式场合,通常尊称陛下,至于皇上啊,万岁爷,奴才之类的称呼,都是没有的,不算太正式太严肃的场合,或者私底下,便称呼皇帝为官家,而宫里头与官家亲近的人,也通常称皇帝为官里。
莫以为杨太后自称老身是贬低自己,大宋的称呼其实很平民化,臣妾某某氏,妾身等称呼是有的,但本宫本宫地自称的情况却是没有的。
杨太后虽然是半开玩笑,但本意也确实在为贾似道邀功,如今董宋臣收敛了许多,只是老实巴交地伺候官家,宫里头对外的一些事物,交给贾似道最为合适。
可以说贾似道这个参政的国舅爷,在内宫和外朝,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是纽带,但同时也掌控着极大的权柄,这样的人物,杨太后没理由不亲近。
赵昀笑着点了点头,朝贾似道说着:“国舅爷确实功不可没,董相公及诸位也都辛苦了,今日乃是太后庆典,大家便放轻松一些,不必拘束了。”
董槐闻言,知道赵昀没有忘记他的付出,更不想彰显贾似道的功劳,也是一碗水端平,心里也颇为温暖。
不过赵昀扫了一眼,却问道:“杨璟可在?”
众人皆有些惊讶了。
第五百四十六章 官家抬举带刀上殿
杨璟拥有忠勇伯的爵位,又是皇城司的二把手,还是提举洞宵宫的顶级宫观官,另外还兼任官家特设的折狱郎,也算得一个大人物,本该在队伍的前列。
但因为需要保持警戒,所以才缩在大殿的角落里,审视着全场的动静。
想要保持低调的杨璟并没有能够得逞,今次杨太后的寿辰大典,可谓百官齐聚,便是地方官员,也都纷纷入朝贺寿,许多人对杨璟是只闻其名而不见其人。
如今赵昀对贾似道等人只是简单的一句肯定,便提起杨璟的名字,让杨璟上前来露脸,试问这份荣宠谁人能及!
当杨璟从大殿里那毫不起眼的角落缓缓走出来之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太年轻了!”
这就是所有人此时对杨璟的印象,毕竟他也算是位高权重,谁能想到官家竟然如此信任一个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虽然杨璟是皇城司的公事官,但毕竟带刀上殿,也不敢走太近,远远便朝赵昀行礼道:“臣杨璟,拜见陛下!”
赵昀抬起眼皮看了杨璟一眼,嘴角挂着耐人寻味的笑容,半调侃道。
“国舅爷,董相公,看来咱们的杨伯爵对朕的任命有些不满啊,这皇太后娘娘的寿辰大典,又在龙山观举办,咱们的爵爷是不是该穿洞宵宫提举的官服?”
赵昀如此一说,董槐顿时替杨璟捏了一把冷汗,而贾似道却露出耐人寻味的冷笑来。
赵昀也没理会,继而说道:“莫不成杨卿家不喜欢提举宫观,就喜欢带刀四处乱跑?”
若是别人这般开玩笑,杨璟也就一笑置之,可说这话的却是当今天子,杨璟可就不敢含糊了。
毕竟伴君如伴虎,帝心难测,稍有失言,便成千古恨啊!
掌控实权才能实现自己的报复或者野心,试问哪个官员不像当个实权官,谁愿意当混吃等死的宫观官?
可这种话也只能心里清楚,与三五个知己好友吐槽也就罢了,真要摆在台面上,谁敢这样说?
官家让你提领宫观,就是不想让你沾染实权政务,你却更偏向于皇城司的勾当,这意图可就太过明显了!
杨璟也不敢直视赵昀,只是躬身低头,故作诚惶诚恐地说道:“臣不敢…昨夜…”
杨璟本想解释一番,但想了想,昨夜的事情不便泄露,咬了咬牙,便自己认了下来。
“陛下训斥得是,是臣孟浪失礼了…”
赵昀见得杨璟及时收口,宁愿被文武百官误会,在人前失礼失仪丢丑,也不愿泄密,眼眸中也浮现出一股子赞赏和欣慰。
众人见得如此,皆以为杨璟要倒霉,董槐是欠了杨璟人情的,当即想要替出列替杨璟说话,可见得杨璟的神色,又缩了回去。
赵昀朝杨璟道:“既然你喜欢皇城司的勾当,便过来跟在朕的身边吧。”
赵昀如此一说,众人皆大惊失色,皇城司虽然拱卫皇城,但主要是负责皇城的治安,到了后来,渐渐转化为以刺探情报和监察百官以及民情为主要职责。
护卫皇帝陛下,皆由内卫以及内等子来负责,皇城司的人早年间还有御带器械,是跟在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跟仪仗差不多,但后来渐渐也就被内等子和侍卫司的人顶出去了。
皇帝可是金口一开,一言九鼎的人,在这种事情上绝非开玩笑,这意味着,他竟然让杨璟来当他的护卫?
所有人都有些搞不清楚赵昀到底想干什么,若是这样的话,早先责备杨璟失礼的话,可就当不得真了!
杨璟内心之中飞速思量了一番,而站起身来,就要解下配刀,可赵昀却摆了摆手道:“不用了,就带着刀吧。”
官家竟然让杨璟带刀上殿,贴身护卫!
文武百官们终于明白过来,原来官家不是为了训斥杨璟,而是为了提升杨璟!
即便只是庆典上亦步亦趋地保护官家,也足以说明官家对杨璟的信任,这也是莫大的荣耀了!
“是。”
杨璟在众人的瞩目之下,缓缓走到赵昀的身后,却也不敢走到前头,只留在了胡命桥的身后,赵昀也不由点了点头。
杨璟抬起头来,但见得杨太后有些茫然地看了赵昀一样,眉头微蹙,但也没有说些什么,毕竟赵昀的命都是杨璟救的,当初杨璟入宫看诊,将赵昀从鬼门关拉回来之时,杨太后就想要重赏杨璟。
如今官家在文武百官面前抬举杨璟,怕也是为了偿还这份恩情,杨太后想了想,心里也就释然了。
这个小插曲也并没有影响庆典的进度,礼部和龙山观的人开始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各环节的仪式。
松晏真人作为龙山观的掌教真人,与杨太后又是交情,虽然昨夜受了伤,但宽大的道袍掩盖着,倒也不必担忧,一切都在喜庆祥和之中进行着。
各大班子也渐渐开始登台献艺,文武百官早已入席就坐,御膳局的人也早早将寿宴的山珍海味都搬上来,还有一些别具特色的寿宴食物,诸如面粉制作的大寿桃之类的东西,也都摆得满满当当。
此时赵昀才朝身后招了招手,胡命桥点了点头,朝杨璟使了个眼色,杨璟便往前面挪了几步。
“北面的事情我已经着人去刺探,若消息属实,便准你北上。”
杨璟此时也终于恍然,赵昀可不是没有目的地抬举他,今日做出这等表态,是为了趁机跟杨璟商量这个事情,当然了,这只是次要的。
最重要的其实是为了表现自己对杨璟的信任,让这些官员们有个心理准备,过得几日任命杨璟北上之时,就不会受到太大的阻力了。
毕竟杨璟太过年轻,虽然功绩比那些官场打拼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都要高,但也容易引来猜忌和排挤。
而且杨璟的功绩并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每次都是恰逢其会烈火烹油,无论是最初的巴陵舞弊案,牵出阎立春,亦或是西南之行,阻挡蒙古大军脚步,引入大理使节团、平叛韦镇仙,剿灭白牛教等等。
这一切的功绩,其实都因为杨璟是当事之人,如果杨璟老老实实在推吏的官职上,便是摸爬滚打大半生,也绝不可能达到今时今日的地位了。
赵昀的用心良苦,何尝不是在向杨璟表态,作为皇帝,我信得过你,愿意用你,甚至不惜顶着朝堂的压力,你可不要让我这个做皇帝的失望,让百官们笑话我,打了朕的脸。
杨璟也感受到一股任重道远的使命感,此时又听得赵昀低声问道:“朕想派遣禁军北上支援,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杨璟昨夜便想好了这件事的对策,不过还是慎重考虑了片刻,好整以暇道。
“官家,臣认为安丰军乃要塞之地,大肆派遣援军,难免打草惊蛇,再者,想要筹措粮草,调动援军,也需要时日,行军也迟缓,只怕厌恶了军机”
“再者,蒙古人内部正在争夺汗位,王族的大将都抽身北上,南边的蒙古人不敢轻举妄动,眼下也只是偷偷摸摸行此等刺杀之事,若咱们挥师北上,他们必定以为咱们想要趁虚而入,到时候可就不是小规模的刺杀和械斗,而是全面的大战了…”
杨璟如此一说,赵昀也双眸微眯,身为一国之君,赵昀其实并非主战派,也不是主和派,他对是战是和,并没有明确的立场,只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左右摇摆。
所以杨璟此时对大局势的审察和判断,也颇为符合赵昀自己的推想,不过赵昀还是朝杨璟问道。
“难道你就没想过,朕要派人北上,不是为了攻伐蒙古人,若是给你当监军?”
赵昀如此一问,杨璟也是心头一紧,不过他很快便微微一笑道:“官家不会的。”
“若陛下信不过臣,臣又如何能带刀站在官家的身后…”
赵昀听得杨璟如此“斗胆”之言,只是哈哈大笑起来,惹得旁边的杨太后不满侧目,赵昀始知自己失态了,毕竟那台上还在表演,文武百官也都在寿宴之上。
“你说的不错,就凭你把我救回来,这功劳就无人可比,朕不信你,还能相信谁?”
杨璟闻言,也有些受宠若惊,朝赵昀表态道:“臣必不辱命!”
赵昀见得杨璟如此严肃,也摆手道:“行了行了,今日乃是太后的寿辰,听说天孙儿排了一出鱼龙曼衍,班子还是你举荐的?”
赵昀如此一说,显然是对花团锦簇进行过详细调查了,杨璟也知道这个事情绝不可能瞒住,便光棍地应了下来。
“是…这班子是臣带入临安的,据说是三国时活神仙于吉的门徒后裔,臣觉着这门手艺难能可贵,便有心扶持了一把,也算给后人留一门手艺吧…“
赵昀闻言,也是赞同地点了点头,而后朝杨璟道:“既是如此,便让天孙儿和那花团锦簇先上台吧,朕可不能整日里坐在这儿,身子骨吃不消,晚些就要回宫了…“
杨璟当即领命,找到了礼部的官员,让他们将花团锦簇的节目往前推一推。
办妥当之后,杨璟干脆来到了后台,见得关鱼龙等人都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杨璟便朝他们说道。
“下个便轮到尔等上场了,给自己丢人不打紧,给本官丢人也无妨,可公主殿下便与尔等一同登台,若让公主殿下丢脸嘛…“
杨璟也知道不该给他们压力,因为压力无法缓解紧张,反而会让他们越发束手束脚。
但杨璟却又必须做这个恶人,唱个黑脸,好让瑞国公主来唱白脸。
果不其然,瑞国公主听得杨璟如此一说,便朝关鱼龙等人道:“各位师傅可别作这等想法,我也只是想讨爹爹欢喜,只要我上台,爹爹就一定会欢喜,不管演得如何,爹爹都会开心的,大家放松些便是,莫听杨哥哥在这里吓人!“
瑞国公主一边说着,一边朝杨璟吐了吐舌头,杨璟也微微一笑。
杨璟说中了关鱼龙等人最忌惮的一个问题,便是瑞国公主,但他也使得瑞国公主表态,有了瑞国公主这句话,大家也就彻底放心了。
外头鼓点停了下来,而后又缓缓而起,杨璟朝他们道:“该上台了,都打起精神来吧!“
他的眸光扫向穿了戏服的高采芝,却没敢停留,筹备了多日的鱼龙曼衍,终于上演了!
第五百四十七章 鱼龙曼衍叹为观止
这鱼龙曼衍,又称之为鱼龙曼延,泛指古时各种杂戏同时演出,有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观感。
而后古彩戏法盛行,鱼龙曼衍又特指大型的幻术,由艺伎执持制作的珍禽异兽模型来表演,有着不少幻化情节,称为“奇伟之戏”,后又简称幻术是也。
鱼龙便是古时神话中的猞猁,曼延也是一种异兽的名字,隋朝之时便有“鱼龙曼衍之伎,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的记载,宋人也有说,看水戏,鱼龙曼衍。
可见鱼龙曼衍之幻术在宋时已经相当成熟和普遍,与勾栏瓦子里头的杂剧同为风靡的文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