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狱-第4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毕竟是李朝最后一位女王,虽然迫于陈守度的威胁而退位,但始终不肯称为臣妾,不甘居于人下,更不愿与其他嫔妃之类的那般,自称妾身,是以一直用臣的自称。
李昭皇此言一出,文武们不由精神大振!
是啊!
国主可以出城,但并不一定是为了迎接宋朝的侯爷,蒙古人是打退了,但若没有大越的将士们死守,以及最后的果断出城掩杀,他们也未必能够取得这般的大胜!
所有人都被那条蛟龙给震住了,连陈守度也不例外,心里底气没有了,先入为主,自然也就示弱了。
可李昭皇比陈煛更具王者风范,她又不需考虑这诸多政治上的得失,是以能够跳脱出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法子自然也就不同了!
国主虽然出城,但并不是迎接宋朝的大臣,而是犒赏有功将士,宋朝的将士们也有功,那么安南的国主也连你们一并犒赏!
犒赏可是以上御下的说法,彼时就该轮到宋人头疼了,你若接受犒赏,便说明低人一等,若不接受犒赏,便视为放弃我朝国君的抚恤,到时候要提什么刁钻要求,自然也就免谈了!
文武百官自是喜出望外,陈煛也是心头大喜,但陈守度却面色阴沉,没有半点喜色!
若非顾虑到名声,他早就想杀掉李昭皇了。
毕竟这个女人太有心计太有智慧,她在世一天,对陈朝便是巨大的威胁!
若她一直韬光养晦,陈守度也不至于如此忌惮,可偏生在这等关键时刻,她又挺身而出,必定会赢得不少朝臣的人望!
正如此时的情势一般,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是她想出了好法子来,文武百官们自然要抬高她,认可她的能力!
陈守度虽然内心警惕,但也没有愚蠢到这个时候就否决李昭皇的地步,他整理了心绪,皮笑肉不笑地说道。
“王后果真是智谋过人,既是如此,便全凭大王做主了。”
陈煛并未察觉到陈守度的不快,挥了挥手便朝下边吩咐道:“快准备好御膳,孤要犒赏三军!”
这是他少有能够露脸的时刻,陈煛自然要好好出一出风头,只是身后的李昭皇,却是无奈地轻叹了一声。
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军去留人心向背
龙渊城的皇城内突然灯火通明,歌乐开始敲打起来,仪仗如流,从里头涌出来,宫人以及内侍们抬出大量的饮食之物,欢欢喜喜便出来犒军。
陈煛领着陈守度等人,在仪仗的簇拥之下,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地走出了城门,礼部的官员高声唱了起来。
安南的诸军将士听说王上出城来犒军,顿时欢呼雀跃,人群山呼海啸,一片欢腾!
杨璟稍稍一看这风头,便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不过他也并没有感到太过意外,如果整个安南都没人能够想出类似的对策来,这样的地方,也就没必要警惕和打压了。
贾似道对此显然比杨璟更加的恼火,要说这种外交上的小手段,竟敢在他这个大宋首臣面前玩弄,他又岂能不光火!
贾似道朝杨璟道:“侯爷,这些安南蛮子显然在糊弄咱们,这一路上,侯爷治军有条有理,我大宋雄师决胜千里,本官也没有多嘴多舌自讨没趣,今番不如让老夫做一次主如何?”
贾似道也知道自己有把柄捏在杨璟手里,而杨璟所做的事情又让他挑不出毛病来,尤其今番的大捷,更是让人精神振奋,连他都恨不得亲自上阵,体验一般掩杀敌人的快感!
凶猛无比的蒙古人都被大宋军队杀得片甲不留,这些安南君臣竟然不知感恩,还在这种礼节上搞小动作,又如何让贾似道不恼怒!
他也知道杨璟在朝堂上并不算太狡猾,不是那种摆弄权术的人,是以担心杨璟赢了蒙古人,却输在了安南人的手中!
杨璟见得贾似道如此诚心,甚至不惜放下架子,为的终究是大宋的颜面,也就点了点头,朝贾似道说。
“国舅心系我大宋威严,杨某又何敢置喙,国舅有何吩咐,但说无妨。”
贾似道心头大喜,抖擞了精神,震了震朝服上的风尘,正了正官帽,而后大声朝张长陵道。
“张副帅,烦请下命,我大宋士卒退十里下寨!”
张长陵自然也知道安南人不愿向大宋低头,此番出来犒赏三军,不过是转化概念,就是不想在杨璟面前矮了三分。
这些人闹腾起来,即便他在杨璟面前示弱了,又有谁看见了?道理又跟谁说去?
这种事情毕竟就是个面子的问题,面子问题自然就是为了舆论,舆论上的效果没有了,私下里低头,是半点作用也没有的。
张长陵也知道贾似道被杨璟压制得死死的,但对于杨璟的决定,他也没有半点质疑,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种事情,贾似道确实比杨璟更加在行。
也正是因此,当贾似道发出这个命令之时,张长陵心中也大呼妙哉!
既然你们这些安南人想要含含糊糊蒙混过去,咱们就偏生不让你得逞!
大宋的军队退十里下寨,仍旧能够威胁到龙渊城的安危,有蛟龙和神火营乃至于壮族蛮兵在,能够打退蒙古人,就能够踏破龙渊城!
你们自然放不下身段,不愿向大宋低头,大宋也不稀罕,明明有实力能够将你们打烂,又何必恬着脸求你们放下面子?
张长陵登上高处,朝传令兵道:“传总督之令,退十里下寨!”
传令兵挥舞令旗,依次渐进地将军令传递下去!
“传总督之令,退十里下寨!”
“传总督之令,退十里下寨!”
陈煛和陈守度等人还未来到杨璟跟前,便发现杨璟已经驾驭着神龙,掉头往城外走了!
他们还在疑惑之时,便听到了军令传到附近来,此时陈守度才脸色大变,众人也是面面相觑,顿时傻了眼!
他们倒是想含糊蒙混,没想到宋军却并不买账!
若真要闹僵起来,慢说蒙古人会不会卷土重来,单是大宋军队,就足以将他们给铲平了!
大宋军队如果是在边境,那也就罢了,即便他们要进攻龙渊,也需要经过无数的危险丛林,遭遇绝不会比蒙古人好多少。
可如今他们的向导阮文雄将大宋军队带了进来,还给他们配备了藤甲等物资,他们就在皇城外头,再无任何丛林或者障碍,只要杨璟一声令下,夺取龙渊城也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
贾似道下令撤退十里之后,陈守度等人才幡然醒悟过来,在绝对的力量压制面前,什么花招都是虚的!
虽然大宋朝喜欢讲仁义道德,绝不会乘人之危,在这个节骨眼上就趁势打下龙渊城。
再者说了,安南乃是蛮夷之地,山高水远,大宋连广南西路的壮族蛮民都镇压不住,即便打下龙渊,也不可能派人来管理安南,更不可能有效统治安南。
但安南值不值得他们攻打和占领是一回事,他们会不会攻打和占领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蒙古人入侵之前,谁能想到大宋军队有朝一日会进入安南来越境作战?
这些大宋人最喜欢讲道理,他们确实不会乘人之危,但他们也最擅长运用道理来掩饰真相!这些人,尤其是贾似道这样的文官,最擅长的就是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大宋若此时攻打安南,确实坏了仁义道德,但如果是安南有恶在先呢?
大宋虽然是为了唇亡齿寒,不愿蒙古人假道伐虢,将安南当成跳板,实则为了打开入侵宋朝的突破口,这才出的兵。
但明面上,大宋千里迢迢支援安南,确实是因为蒙古入侵安南,而安南又是大宋的属国,这是名正言顺的!
如果大宋千里来救,安南却不知报恩,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大宋可就有了出兵的理由了!
贾似道这招以退为进也实在是狠,此时他们就在城下,出城迎接也未尝不可,如果他们退出十里,到时候再出去迎接,可就更加丢脸了!
杨璟听得这道军令,也不由替安南人感到心疼,自己也只是让他们到底要不要出城这个问题上,纠结了一会儿,贾似道却让他们陷入了更加尴尬的境地!
眼下他们的仪仗都已经摆出来,分明是要犒军的姿态,而大宋军队说走就走,这要如何收场!
安南的军士们也不由骚动起来。
他们可都是有目共睹,他们是最直接最亲近地感受到大宋有多么的强大,那些火枪火炮,那些不弱于他们的壮族藤牌兵,那神将一般的大帅,还有那条真龙!
所有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杨璟这支军队根本就无法撼动!
眼下他们就在安南的心脏面前,只要往前轻轻踩一脚,龙渊城这个满是裂纹的鸡蛋就会被踩烂,他们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退出十里,这完全就是因为他们的王上不愿亲自接见宋朝的大帅!
慢说大宋的军士,便是安南的军士,都感到有些心寒了!
若是以往的太平年代,王上如此斤斤计较,他们或许会认为王上非常的英名。
可眼下是战乱,他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多亏了大宋的军队,才使得他们免于惨死,王上却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礼节问题,得罪了他们的救命恩人?
而且还是在这个救命恩人手里握着足以毁灭他们的力量的情况下,难道王上就没有哪怕一点点的判断能力?
还是说他们高坐于城楼之上,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白日里那场战争到底有多么的紧迫和惨烈?还是说他们根本就无法意识到,如今的大越是多么的凶险?
如果说蒙古人是一头凶狠的恶狼,那么大宋就是一条**的龙,蒙古人这还没有走远,王上怎么就想着连这条龙都要赶走了?
这也是因为视角不同,看待问题自然也就不同,这些蛮兵过惯了苦日子,与大宋的士兵相比,他们连乞丐都不如,大宋人锦衣玉食,大宋皇帝对安南这种穷乡僻壤,根本就不屑一顾,谁会整日想着侵占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可陈守度等人不同,他们站在高处,享受着无数安南人的供养,对于他们而言,再穷苦的地方,只要你成为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财富!
也正是因为这里头的差距,让军士们看到了安南统治着多么的短视,他们在惹怒大宋的军队,就是在为安南招惹下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机!
早先还在欢呼雀跃的安南军士们,发现大宋的士兵开始退走之后,便沉默了下来。
虽然他们对大宋的军士也有成见,认为大宋的军士又窝囊,又高人一等。
但经过了今日的并肩作战,他们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大宋军士,他们拥有强大的武器,拥有着无所畏惧的勇气,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将帅,甚至拥有着神龙的庇护!
他们与传说之中那些懦弱**的大宋军队,没有一星半点的相似,仿佛他们第一次真正认识到大宋的军队,早前的自己完全活在谎言里头一般!
李林安是逃出去报信,又将杨璟的大军带回来的人,对于整场战役,想必他最有发言权。
他的眸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杨璟的身影,正因为杨璟的出现,让他改变了心中的想法,如果有可能,他真的希望能够到大宋,到临安,到大宋的每个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
他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度,才能生出杨璟这样的人物来!
当大宋的军队开始撤退,但安南的军士们在躁动之时,这位宫廷执戟长,面对着杨璟的背影,默默地摘下了自己的头巾,这是一种敬意的表达。
身边的亲兵们也开始摘下头巾来,没有头巾的,便敲击着藤牌和刀鞘,声音越发大了起来!
虽然他们的心中仍旧对宋人有着成见,但一码归一码,今日的龙渊城之所以能够存留下来,确实是因为宋人施以援手!
这就是民意,但人心所向之时,便能够说明这个决定是对是错了。
陈守度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起来,不由怒视着李昭皇,然而李昭皇却面不改色。
她也不回应陈守度,而是朝陈煛说道:“大王且看,这就是民心,既然百姓们都希望王上亲自迎接宋人,那么王上即便这样做了,又有谁会认为王上是在丢我大越的脸面?”
陈煛闻言,面色转喜,赶忙让人上前去阻拦离去的杨璟等人,而陈守度瞥了一眼李昭皇,眼中却满是杀机!
浏览阅读地址:
第七百六十四章 安南让步将帅入宫
一个人是否聪明与其是否读过很多书,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聪明是一种天赋,是人生经历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智慧,而通过读书来获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罢了。
安南人虽然没有太多机会读书,只有贵族才能够学习汉文,研读汉人的典籍,从书中获取这种智慧。
但他们的生存环境并不好,想方设法生存下去的他们,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向生活和命运不断讨教。
杨璟从未敢低估这些安南人,今番他们在入城礼仪上做文章,就证明他们绝不是平庸愚钝之人。
不过说到底还是形势比人强,如今大宋刚刚将他们从覆灭之中拯救出来,杨璟又兵临城下,陈守度等人还想自矜身份,就有些不自量力了。
贾似道命令大军退十里下寨,这是先礼后兵的表态,表明我大宋顾及大国体面,不会乘人之危,但尔等知恩不报,还怠慢宗主国天使,天朝上国的威严可不容亵渎!
这个表态让陈守度等人意识到这支大军的决心有多么大,若真惹恼了他们,宋军可比蒙古人还要强大,而且就堵在家门口,顷刻间就能够将龙渊城给踏平了!
与国家存亡相比,君臣荣辱也就显得有些无关痛痒了。
陈煛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感想,因为他自己就是个傀儡,任由陈守度摆布,他又何必在意这些。
礼部的官员战战兢兢地将杨璟等人拦下来,陈煛在仪仗的簇拥下,迎接杨璟等南征将领入城,双方言笑晏晏仿佛适才的不快从未生过一般。
虽然刚刚经历了大战,但内城并未被攻破,也没有太大的破坏,皇城很快就按部就班,照旧运转起来。
这皇城就像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宫人如同千万只蚂蚁,劳劳碌碌就为了奉养最顶端那一小撮人。
杨璟和贾似道张长陵等主要将领,率领五百精锐入城,大军这退出外城,驻扎于城外五里,一应用度与安置,自然是由阮文雄去负责了。
宋军方面也没有跟他们客气,罗列出所需之物,册子用箩筐挑到了阮文雄这边来。
杨璟早已暗中授意,让他们将壮族蛮兵的军费也算了进去,这种竹杠不敲一笔,实在是天理难容。
阮文雄自是做不了主的,只能让人传入皇城,由陈守度来拿主意。
宋军算是安扎下来,阮文雄却又要组织人手打扫战场。
当然了,这打扫战场可是一桩天大的好事,起码对于武备落后的安南而言,蒙古人所留下来的军械和辎重,绝对是别具诱惑力的,这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
宋军如今是兵强马壮,又有神火营和蛟龙,对于蒙古人遗落的装备,他们实在看不上眼。
蒙古人的马匹在这种山区根本就无法冲锋陷阵,只能当成驮马来用,蒙古马的体型不算高大,但耐力很好,而这些战利品之中,还有不少西域的高头大马。
不过类似马匹这种战利品,是极其能够彰显军功的,缴获之后通常要上交,由主帅呈递上去,或者班师的时候带回去,以壮声势,是以安南人也不敢私藏。
这些细节工作也没必要让杨璟亲自出马,此时他正金刀大马坐在陈煛的清宁殿上,接受这位安南国王的宴请。
安南这地方虽不富庶繁华,但山野之物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