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冠冕唐皇 >

第302章

冠冕唐皇-第302章

小说: 冠冕唐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丶抑校Σ坏愿兰抑凶拥苡刹嗝懦龈パ案骷仪子亚笾
  李守礼得了李潼的叮嘱,本就有要把事情往大处闹的意思,对于外出求援的张家子弟也不阻拦,喝令随员们在张循古府邸门前摆开阵仗,并叫嚣着如果张循古在净街闭坊之前不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他就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了。
  潞王兄弟俩本就是眼下时流关注的焦点,一举一动都引人瞩目,而出身清河张氏的张循古也并不是什么无名无姓的世道俗流。
  所以双方在坊中的喧闹很快就传扬开来,不乏时流满心好奇的向此聚集而来看热闹。
  当他们来到张循古家宅门前,便见到潞王李守礼在一众随员们簇拥下趾高气昂的站在府邸门前,而须发花白的张循古则连连作揖哀求,那模样要多凄楚有多凄楚。
  如此一幅画面,还是很能激发时流的不满。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便忍不住低声指责潞王长势欺凌老弱,把张循古一个年过甲子的老先生欺负的腰都直不起来。
  但不满是不满,这些非议的言语还是不敢直接说在当面,潞王李守礼还倒罢了,其身后的雍王李慎之那是真的惹不起。
  不过就算是窃窃私语,随着围观的人多了,一些议论声还是传到了李守礼耳朵中。
  对于那些闲人杂言,李守礼倒是不怎么在意,只是望向张循古的眼神中冷厉之色更深。
  如果不是看着张循古年纪实在太大,一副老胳膊老腿再加上情绪跌宕之下,站都有些站不稳,就凭他心里积攒的怒火,说不定便要忍不住老拳招呼上去。
  至于对面的张循古,听到那些议论声后心中也是叫苦不迭,唯恐那些闲人所谓的仗义执言更加触怒潞王,从而给他家招惹更为激烈的报复。
  “此中事情,实非能够当众畅言,老朽晚节诚不足惜,但殿下乃宗家少勇,实在不宜当街招惹那些俗流指摘。恭请殿下登堂入席,容我细细禀告……”
  张循古挑拨别人家门不和,本就理亏,眼下被人堵住家门的追究,便也顾不得自己的体面,走上前来腰都弓成了虾米,连连恳求道。
  李守礼闻言后则冷笑道:“我又有什么不可道于人、不可见于人?今日入此,只为取你家谱牒,速速交出我便自去。”
  “谱牒收存,乃是家门大事。出示与否,实在不是卑职一人能决,请殿下……”
  张循古还在解释,李守礼已经眼皮一翻,怒声道:“老物言不当事,还有什么可说!速着你家能话事者来见!”
  这边还在纠缠之际,坊外又有一队豪奴持杖冲入坊中来,冲散了坊街两端围观的人众。率队的是一个年纪在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还未入前,便向着仍在软语央求的张循古喊道:“七叔何须折腰!权门虽然势大,但我家也并非没有根脚,如此欺侮,岂能生受!”
  来人乃是故宰相张文瓘少子张冲,前往报信者语焉不详,张冲也是不知内情,自率百余家众便要冲开潞王亲随们对张循古家门的封锁。
  围观之众见到潞王欺侮一位老人家,心中已经多积不平气,眼见张冲人如其名的冲上去,不乏人已经大声喝彩起来。
  李守礼见状后,心中自然更加羞恼,眉头一挑便要喝骂回去。而张循古脸色则更加惨淡,竟然扑通一声跪在了李守礼马前,大声叫嚷道:“求殿下息怒、求殿下……”
  “潞王怎能如此残暴!”
  眼见张循古老迈身躯直接伏在尘埃中,且不说已经跟王府亲随扭打起来的张氏家奴,人群中也有义士忍不住的破口大骂起来。
  听到周遭嘈杂人声,李守礼脸色变了一变,片刻后突然大笑起来,喝令亲随们收束阵型,聚在他的身边,指了指伏在地上的张循古,又指了一圈张冲带来的一干家奴并周遭叫嚣喝骂的看客们,最后视线又落在了张循古的身上,冷笑道:“老物诚有人势可仗,怪不得敢作那样邪计!但我于此世也不是非亲非故,今日便先暂退,之后再较量人势!”
  说完后,他便将手中马鞭一挥,对着随从们大声道:“我们走,归家整顿人势!”
  “殿下留步、殿下……”
  张循古眼见潞王负气而走,一时间更是不由得发出如丧考妣的悲呼声,心知潞王这一走,此事怕将更加难以善了。
  然而在其他人看来,潞王这是狼狈而逃,人群中已经发出正义获胜的喝彩声。与此同时,张冲也到了近前来,下马扶起一身冷汗、灰头土脸的张循古,并安慰道:“阿叔不必惊惧,就算潞王势大,但我……”
  “蠢、蠢物!你怎么能如此对待潞王殿下?若真用强,我家能是雍王对手……快、快……”
  张循古这会儿已经惊慌得有些手足无措,抬手一拳砸在张冲胸口,一时间也来不及解释缘由,视线一转望向围观人群,大声道:“快将鼓噪最凶恶几人抓捕,送去潞王府!我、我要尽快往潞王府去请罪……迟则大祸临门!”
  听到张循古这惊恐喊叫声,张冲虽然不知原委,但心里也是有些慌起来,连忙听从张循古的吩咐,喝令家人冲入人群里,将几个仍在叫嚷的看客们抓了出来。
  且不说张氏坊居的混乱,房融得了雍王命令后,便即刻返回省中,稍作打听后便得知张锡仍然被关押在秋官刑部牢狱中,便不再迟疑,先去鸾台找到宰相杨再思,得了一份提取人犯的手令之后,便直往刑部官衙而去。
  刑部今日乃是由尚书杜景俭坐堂,待见到鸾台书令之后,也不便阻挠,一边派人去将张锡提押出来,同时又忍不住好奇道:“不知雍王殿下作此教令,原因是何?张相公终究不是一般的人犯,请问原委也是要回应政事堂问。”
  “卑职只是奉命而行,恕难回答杜尚书所问。”
  房融闻言后只是摇头不说,待到神情萎靡的张锡被提出来之后,便即刻前往宪台所管辖的洛州推院而去。
  杜景俭没有从房融口中问出原因,也不敢怠慢,一边让人去通知他眼下所听命的宰相李昭德,想了想之后,又让人赶紧将这一消息告诉张锡在朝中的亲友。
  雍王如今担任着都畿道大总管,权柄极大,其教令可以说是仅次于监国制敕。甚至有的时候,两令入衙,雍王教令的效力甚至还要强于政事堂令。
  张锡如今在囚,主要是宰相李昭德的授意。但哪怕是强硬如李昭德,也要通过试探、平衡,才能对张锡作最终处决。
  可如果张锡身上还有什么重大罪情,如今落在雍王手中,理论上而言,是可以直接将张锡处斩。毕竟如今雍王掌管整个都畿道军务,而且在干掉武氏几王后,谁也不敢怀疑雍王有没有这样的胆量。
  杜景俭让人通知张锡的亲友,倒也不是要为了保下张锡,只是他与张锡一同拜相,又同时被罢相,身在这动荡时局中,难免是有几分兔死狐悲的伤感。
  刑部派人向政事堂报信,但李昭德却在上阳宫伴驾议事,留守政事堂的乃是户部尚书狄仁杰。
  狄仁杰如今也已经拜相,得知此事后不免皱起眉头,一边派人向上阳宫传信,一边又着人去鸾台请杨再思。他对雍王这番举动也有几分不解,想不通雍王为什么突然这么做,究竟是想保下张锡还是要干掉对方。
  狄仁杰还在政事堂这里思忖此事,但第一批得讯之人已经匆匆赶往了政事堂。这其中就包括张锡的外甥、麟台少监李峤,以及新任谏议大夫王美畅等。
  李峤首先赶来,狄仁杰倒并不意外。可是王美畅到的居然比李峤还早,就不免让狄仁杰心生狐疑,同时想起近来听到的一些传言。
  “狄相公可知雍王为何着人提走张相公?”
  王美畅见到狄仁杰后便开口问道,同时满脸担忧道:“我从鸾台来,鸾台所出之令是要将张相公并一应案卷判入宪台,这、这究竟是……”
  狄仁杰还没有来得及回答,李峤脸色已经是白了一白。武周一朝重刑典,这其中宪台是被酷吏侵害最严重的,眼下宰相李昭德也只是专领刑部与司刑寺,诸如来俊臣那样的酷吏仍然留在先台中。
  所以近日朝局中的清算,一旦将所涉案事发往宪台,就意味着要从严判处、凶多吉少了。
  大佬们之所以留下宪台那些酷吏,就是为的榨干净这些人的价值,而那些人为了保命,审起案子来凶狠作风甚至还要超过此前。
  李峤跟这个舅舅感情还是比较深的,得知张锡深入如此险地,而狄仁杰一时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心里便不免发慌,连忙起身说道:“卑职先往雍王邸求见,如果有什么讯息传出,有劳诸公及时使人走告。”
  狄仁杰闻言后便点点头,目送李峤离开后便打量着坐立不安的王美畅,眼神则若有所思。
第0488章 庸人自扰,死不足惜
  李守礼回了积善坊后,并没有返回自家王邸,而是直往对街雍王邸而去。
  这时候李潼还在前堂,翻看着王绍宗等人初步编写的张良媛家世,一边看一边直乐。
  名族谱牒其实也并非什么不传之秘,像魏晋时期九品官人法,选司常备诸名族谱牒簿书,如果不熟悉这些,甚至都不能担任选司官员。
  国朝以来,为了压制这些名族,太宗、高宗时期都曾经大肆修编姓氏录,诸如清河张氏这样的家世,也根本不是什么秘密。
  王绍宗等人虽然并不专修谱学,但身在麟台那样的闲职有的是时间看书,眼下又不是信息大爆炸的后世,因此对清河张氏谱系也并不陌生。
  这第一版的编写,便直接将李守礼生母一家家世追溯到了北魏时期。因为六镇起义再加上尔朱荣河阴之变,张良媛这一支张氏族人被迫离开河北祖地而向关中迁徙,直到隋朝时落籍军户,成为折冲府将官,自此便在关中休养生息。
  这一篇小传字数不多,但是引经据典,信息量十足。如果不是李潼心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单看这篇传记,怕是真要以为这就是事实,张良媛一家的确是流散在关中的清河张氏子弟。
  但在看完后,李潼还是有一点不满,因为这一篇小传只是满足了他让张循古叫张良媛姑奶奶的要求,而并没有满足让其家直附定著房的要求。
  眼下清河张氏最显贵一家,要从北齐时期的张晏之论起。张循古就是张晏之长子张虔威的儿子,而高宗时期的宰相张文瓘则是张晏之次子的儿子,张锡则就比他们小了一辈,是张文瓘兄弟的儿子。
  按照王绍宗等人编的小传,早在张晏之几代之前,张良媛一家便跟这一支分了宗,辈分起来了,关系却远了。
  这并不符合李潼要将人恶心一脸的打算,于是便又说道:“能不能让张延与张晏之直接叙齿?”
  王绍宗等人听到这要求后,不免都是翻了一个白眼,张晏之那是北齐高洋时期的人物,突然在唐世多出这样一个血脉亲近的小兄弟,这实在是太难为人了。
  李潼也自觉这要求有点不靠谱,再见几人如此神情,便干笑道:“只要能附在定著,辈分上也可以放宽一下,有劳几位学士再作一稿。”
  世家大族定著房就是有这点不好,世系记载太清晰,让人搞动作都搞不起来。但如果不把张良媛一家插在定著房,张氏又不会觉得痛。
  毕竟传承悠久的大家族,族支实在太多了,平常不见面,就算论起辈分叫爷爷也只是眼不见心不烦。他要让张延一家跟张循古他们年头年尾总要见上一面,不喊爷爷喊叔叔也可以接受。
  且不说几人伏案改稿,得知李守礼返回,李潼便转望别厅相见,听李守礼讲起在张循古家门前的遭遇,满意的点点头。
  悬在头顶的刀那才最吓人,一刻不落下来,你就猜不到究竟是要砍你脑袋、还是要割你汗毛。
  李守礼撂下几句狠话就回来,这并不是势弱,而是在给清河张氏持续施压。反正主动权在他们兄弟手里,接下来就看清河张氏是什么反应了。
  李守礼回来不久,雍王邸很快便有人登门求见,是皇城中的李峤并其他几个张氏亲友,明显是先知道了张锡被提走,至于李守礼在坊中的闹事还没有传入皇城中。
  李潼本来不打算接见李峤,但想了想之后还是吩咐将人放进来。他跟李峤好歹也算是老关系了,旧年刚刚来到这个世界,还没有出阁的时候就有了联络。
  李峤也是他想要拉拢的河北人之一,其人身为文坛宗主,在士林中还算是颇有号召力的。如果因为搞清河张氏便放弃这一层情谊,还是有点可惜。
  李峤脸色不太好看,入堂便拜,也并不多说什么。
  李潼见状,示意人将李峤扶起,然后叹息道:“本来与学士故谊,有什么情势请托,也不需要亲自来告。但这一次,所涉却并不止于我,而是已经扰及庭中亲长。”
  说话间,他给李守礼递了一个眼神,李守礼便拍案忿声道:“本来各守门户,各自安生,互不干涉。但清河张氏却使人游说外亲,相谋合籍。
  凭我兄弟如今功势,本也不贪求名门虚誉,但庶母知此后,寝食不安,只道若能成就此事,她愿意余生清修,折福助事!成与不成,我都要背负不孝之名,若换了李学士你,会不会轻饶这些扰乱家庭之人!”
  李峤听到这事中曲隐,脸色顿时一苦,实在是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但在想了想之后,也并不觉得二王有必要就此欺骗自己。
  沉默好一会儿之后,李峤才又开口道:“事涉各家祭事,峤不便多言。但张相公他……”
  “我此番也不是为了为难张相公,但是他宗中确有败类,自恃清高、扰人安宁。此番暂提张相公,也并非公器私用。这一桩事迹,虽只天家枝节,但在当下人心未定之际,不可目作隐私。当中是否有人诡计邪念,想要污蔑我兄弟欺侮名族,继而扰及州县,仍待详查。”
  李潼讲到这里,语调又变得冷厉起来:“平地波澜骤起,扰及宅内。我如今又身领都畿安危,遇事不免大而计之,也并非专对某人。当中曲隐,耻与人言,若非与李学士旧情悠长,也实在不便启齿。既然李学士入府,不如代我去追问内情。若等到诸事俱付刑司,我与学士可就都要避嫌了。”
  李峤忧心忡忡的退出了雍王府,刚刚行至坊门前,便见对面一众张氏家人匆匆向此行来,他便站在坊门一侧等着。
  “巨山,你、你这是要往雍王府去?”
  为首的张循古自然也知道李峤跟雍王交情不俗,及见李峤站在这里,顿时好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般一把抄起李峤的手腕便往坊内拖去:“你来的正是时候,我们正要前往拜望殿下,同往、同往!”
  李峤却足下生根,站在原地不动,振臂甩开张循古,吸一口气说道:“请问张少卿,与潞王家人合籍一事是否属实?”
  张循古闻言后愣了一愣,片刻后才涩声道:“此中另有隐情,我事后自然会向家人详细解释,眼下所急,是千万不要让两位殿下……”
  “已经晚了,阿舅已经被雍王殿下教令投往宪台。”
  自张循古口中得到证实,李峤脸色更冷,他的母亲与张锡是亲姐弟,因此他与张锡这对舅甥关系要更加亲近,但跟张家其他人那就马马虎虎了。
  得知张锡落难,李峤赶来求请,那是他对这个舅舅的感情。可现在摆明了张锡是受其族人连累,所牵涉又是这种名族耻于言之的合籍之事,李峤如果再要牵涉其中,他家亲长也不会放过他。
  毕竟他们赵郡李氏牌子要比清河张氏硬多了,族人们也更加爱惜羽毛,如果因为帮他舅舅而把他们家的旧事再翻扬出来,李峤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