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问我谁是迪斯科[八零]-第2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狄思科问:“江总,我听说万燕在去年就有成立软件公司的想法,但在我的印象中,这个软件公司一直没有成立吧?”
江总点点头。
在VCD上市之初,他就在公司里提过成立软件公司的想法,软件的发展是硬件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软件跟不上,就容易被外国企业在技术上卡脖子。
可是,这家公司并不是他的独资公司,他还有合伙人。
对方认为万燕暂时没有能力运作软件市场,软件也不是VCD整机企业需要操心的。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了。
听他介绍了大致情况,狄思科玩笑似的说:“让您这样一位优秀的研发人才经营企业,真是大材小用,杀鸡用牛刀了。”
江总在成立万燕公司之前,是某电子研究所的所长,主要就是搞技术的。
从万燕这两年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他对商战啊,市场营销啊之类的并不擅长。
很多决策都有点滞后,让人感觉万燕面对市场时的反应总是比人家慢半拍。
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科研人员,江总的眼光是很超前的。
“我跟您的想法其实不谋而合,如果腾飞与万燕有合作机会,最好能立即成立一家软件公司。”
江总露出了一个很真切的笑容,“那咱们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我们并不是为了并购万燕而恭维您,随着珠三角VCD组装行业的崛起,未来免不了要大打价格战,而咱们都十分清楚,VCD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如果打起了价格战,VCD的利润会非常微薄。届时真正赚钱的,反而是软件。”
“正是这个道理嘛!”
江总一拍桌子。
他跟合伙人在软件公司的问题上僵持了很久,被否定得多了,连他自己都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
此时听到狄思科对他眼光的认可,心里的高兴便带到了脸上。
第一次接触,本打算只浅浅交流一下,最多聊半小时就可以点到即止了。
因为谈话比较投机,双方倒是聊了一个多钟头。
等到江总不得不去参加省里的活动时,双方才结束了这次会面。
回到酒店后,狄思科将翁佩云和石峰都请来了自己的房间,三人一起复盘一下今天的这次见面。
“翁总,老石,你们感觉这次并购谈成的几率大不大?”
翁佩云冷静地说:“江总是搞技术出身的,很明显,他现在已经对经营企业力不从心了,他想将企业尽快脱手变现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但是,咱们若想并购万燕,摆在面前的困难还有很多。”
“嗯。”狄思科点点头,示意她继续说。
“刚才江总已经隐晦透露了万燕的心理报价,不低于1。5亿人民币。这个报价肯定还有得谈,可是哪怕将价格降到8000万或是一亿,咱们目前的现金储备也是不足的。”
“这么大的并购案,肯定需要跟银行贷款啊。”狄思科说。
翁佩云是腾飞的总会计师,最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
她没反驳狄思科的话,“确实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但是狄总,咱们这次并购是跨地区的,而信贷规模是分地区的,今年北京的信贷规模并不大,咱们要想从北京的银行贷款上亿人民币,比较麻烦,阻力会很大。”
石峰问:“不能在这边的银行贷款么?”
“按照现行的金融体制,腾飞在北京,那就只能在北京的银行进行贷款,不能在其他地区借贷。”
狄思科摆手说:“资金的问题咱们之后再想办法,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还有别的问题吗?”
石峰想了想说:“虽然江总的态度很积极,但万燕不是他一个人的,更准确的说,万燕甚至不只是他跟合伙人的万燕。”
“怎么说?”
“万燕现在是本地的名牌企业,尽管之前政府帮他寻找资金不成功,但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这家企业的重视。咱们若想顺利拿下万燕,恐怕要过当地政府那一关。”
狄思科疑惑道:“万燕是一家私营企业,又不是全民所有制,政府为什么不同意?”
“万燕不是国营的,但咱们腾飞是国营的。”石峰提醒,“目前是按照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缴纳所得税的,万燕是私营企业,一直在地方上缴税。但是,一旦咱们成功并购万燕,万燕就要跟着腾飞走,将所得税上交给中央。咱们并购了万燕,就会让当地政府部门失去一个税源。您觉得人家能轻易撒手么?”
狄思科啧了一声,这好像还真是一个问题。
上午的谈话中,江总透露过,省里很重视万燕,给了他们一定的资金扶持,但也要求他们在采购元器件的时候不能出省,只能选择本省配套企业。
连采购元器件都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那被外地国企并购就更要慎之又慎了。
万燕可是重要税源。
狄思科有点为难地抓抓头发。
南下之前,他绝没有想过,并购万燕这家私营企业的最大阻力不在万燕内部,而是政府部门。
郭美凤说得没错,多出来走走,能开阔眼界,他这次算是开了眼了。
*
腾飞既然已经千里迢迢地跑来谈判了,当然不能轻易放弃。
但他们在当地没有熟人,腾飞在这里没有分公司和办事处,跟政府部门基本没打过交道。
三人各自联络熟人,终于请人帮忙递话,在市里找到了一个关系。
狄思科邀请对方在酒楼吃饭,想趁机打探一下当地政府对这次并购的态度。
他和翁佩云提前半小时在酒楼大堂等候,毕竟是求人办事嘛,姿态需要摆得低一点。
“这家酒楼的菜色可能还不错,瞧着客流量还挺大的。”
“我请当地人帮忙推荐的,很多本地人都在这里宴请外地客人,听说那个沿海投资考察团就是被省里安排在这里招待的。”
二人站在门口,一边等客人,一边闲聊。
外面的天色有些阴沉,眼瞧着大雨即将倾盆而至,翁佩云觑着墨团似的乌云说:“我去前台借把伞吧。”
“不用借了,”狄思科眯眼望向从街角转过来的黑色轿车,不确定地问,“那辆车应该是吧?”
两人都停下动作,注视着轿车渐渐靠近,慢慢在酒楼门口停稳。
车门被人打开,走下来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
狄思科还在辨认哪位是他们的客人时,却见又有一人从后座走了下来,抬头瞥见他,便惊讶地问:“小狄,你怎么等在这里?来出差的吗?”
闻言,狄思科立马挂上假笑,“王生,好久不见了,我最近在这边出差呢。”
他一边跟对方寒暄,一边在心里琢磨,小姨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来着?
大家还是别在省会集合了,让旅游团爬完山就直接回北京吧。
第182章
从酒楼的包厢离开时, 狄思科和翁佩云的心情都说不上多好。
翁佩云背上挎包,轻蹙着眉头说:“狄总,万燕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地方上的阻力太大了, 我觉得咱们可以考虑放弃并购万燕。”
“万燕的生产规模并不大, 确实,沿海的很多工厂都比它强。”狄思科思忖着说, “但万燕真正值钱的, 不是年产两万台VCD的生产线,而是他们的研发能力和前瞻性的眼光。”
要不是被市场和营销拖了后腿,哪还轮得到腾飞来并购万燕?
翁佩云异想天开道:“要是能把江总挖来咱们腾飞就好了。”
“人家卖掉公司就能净赚1亿!怎么可能舍弃自己的公司,跑来腾飞赚每月的千八百块?”
说出这番话时,狄思科的脑海里显出另一个身影。
其实, 如果并购不成功,也挖不到江总的话,他们倒是可以换一个目标挖。
他心里有个还算合适的人选。
翁佩云不以为然道:“没有挖不动的墙角,我看他在科研上还挺有追求的, 要不咱试试?”
狄思科反问:“那你说他当初为什么要离开研究所, 自己创办万燕公司?”
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时,人家也要追求经济利益的。
翁佩云哑火, 说得有理。
两人一面低声交谈,一面穿过走廊来到酒楼大堂。
经过休息区时,狄思科下意识瞟过去一眼,于是就看到了从沙发上站起身,冲他招手的王铮安。
翁佩云显然也发现了, 笑着说:“狄总跟朋友聊吧,我先回酒店休息了。”
狄思科嗯了一声, 将她送上了出租车,才转身走向王铮安。
傍晚那会儿,王铮安刚下车没多久,狄思科请的客人就到了,他要先招待客人,自然没时间跟他多谈。
王铮安对他之前的怠慢不以为意,笑着问:“送走客人了?谈得还顺利么?”
其实不用问,只看他跟同事的表情,就知道事情不算顺利了。
狄思科只说了句“还行”,转而问:“王生是来谈生意的吗?”
“算不上谈生意,先过来考察一下环境。他们省外办在港岛举办了招商酒会,我最近想在内地投资一些项目,就跟过来看看。”
大多数港商习惯在广东投资,毕竟经济特区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上有天然优势。
但这次去港岛招商的领导联系了商会,王铮安在商会挂着职务,既然双方有合作,他自然要给对方面子,亲自跟着投资考察团走一趟。
正好他也想将港岛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内地来。
与何文漪分割了财产以后,嘉盛集团旗下的嘉合盛商行,百货公司,连锁超市,地产和金融公司全都给了何文漪和她的两个儿子。
而跟制造业相关的所有实业,以及大华超市在内地的业务,则全归王铮安所有。
这样分割,相当于将夫妻共同财产的六成都给了何文漪。
何家占了大便宜。
当时只有二儿子Alex提出了反对,觉得他们不能放弃内地的业务。
但何文漪和大儿子宗兴都表示了赞成。
何文漪从小在港岛长大,结婚之前是娇小姐,结婚之后是阔太太,从没来过内地。
她对内地的唯一印象就是偷渡来港岛的大陆仔。
何宗兴与他母亲的情况差不多,只在八十年代初去过一次广州。
当时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行了三四年,整个广东只有广州勉强能看看,与港岛完全没有可比性。
所以,当王铮安要求拿走内地的全部业务时,除了没什么话语权的Alex,何家母子都没提出异议。
在王铮安有意让步的情况下,双方和平签字,彻底完成了财产分割。
这两年他已经把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内地,一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内地出差。
而内地的电子工业和家电行业正在崛起,人家省里有意打造家电之都,王铮安也就跟来考察一下。
狄思科听他介绍了这次考察的几个项目,很感兴趣地问:“王生打算转战家电行业?”
“我在港岛有个电器公司,主要生产窗式空调和热水器。港岛的土地和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我这两年一直想将生产业务转移到内地来。他们省里给出的政策很优惠,可以再看看。”
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方面开出了土地免费使用和免征三年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条件,并且由政府负责工人的岗前培训。
光是各种优惠政策,就足足列了一张A4纸。
任何一个商人看后都会动心。
与港岛的高地价,高税收,高工资相比,这里简直是天堂了。
狄思科听出他话里的犹疑,不由问:“既然政策这么好,您怎么还下不定决心?”
“呵呵,”王铮安闻言就笑了出来,“政策是政策,落实是落实。政策再好,如果不能落实,也是白搭。”
“您怀疑当地政府没有能力落实政策?”
“我不怀疑他们想要发展经济的决心,能拿出这些优惠政策,足以看出他们的诚意。但是保证政策的落实和延续性才是我比较关心的。”
港岛商会成员之间,经常互通有无,交换消息。
王铮安虽然多数时间只在广东活动,但对其他城市的情况也有些了解。
某些地方在招商引资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只要能把人吸引过去,什么条件都能答应下来。
但是等到签订了合同,资金到位以后,当初的追逐者和被追逐者就该调换位置了。
投资商们反而要追在人家屁股后面,催着他们办事情。
投资体验欠佳。
这也是明明内地很多城市都提出了更优惠的政策,而外商们却独独青睐珠三角的原因。
两人没在酒楼大堂逗留太久,迈出大门后,信步走在刚被大雨冲刷过的马路上。
王铮安主动问起了他这次南下出差的目的。
“您应该听说过万燕吧?我们腾飞计划并购万燕。”
王铮安颔首说:“发明了VCD的那家企业,我前几天在政府组织的招待会上见过万燕的总经理。你们腾飞怎么会想到收购万燕?他们除了发明了VCD,其实在生产实力上并不出色,而且收购这家企业的阻力应该不小。”
狄思科刚调任到腾飞,王铮安就接到消息了。
这两年一直关注着腾飞公司的发展,腾飞VCD的广告在中央台打得火热,他每晚看新闻联播时都能看到。
后来在《焦点访谈》的那期《知识产权保护路在何方》里,发现了记者对狄思科的采访。
他这才知道,前段时间他儿子还跟一个私营企业的经理隔着几千公里,打了大半个月的口水仗。
他让秘书把那段时间的报纸都收集了回来,光是看他儿子撰写的檄文,就看了一上午。
放下报纸以后,他心里既骄傲又遗憾。
艾莉那孩子这几年也成长了不少,但是与狄思科相比还稚嫩得很。
这种与竞争对手隔空吵架的事,艾莉做不来,还会觉得有失颜面。
哪怕明知可以通过这场骂战和侵权官司,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量,从中获得巨大好处,艾莉也不会去做。
何文漪自己不算淑女,却将女儿往淑女的方向培养。
即使王铮安这两年亲自将女儿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她做生意,很多想法仍是根深蒂固无法改变的。
狄思科看不透对方心里的遗憾,只是说:“万燕虽然生产规模不大,但他们的技术水平在行业内是领先的。国内的电子行业深受外国企业制约,尤其是芯片集成电路,无论是传呼机,移动电话还是VCD影碟机,都离不开芯片。”
“凭腾飞目前的实力很难独立完成芯片的研发任务,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合作,也需要更多的科研单位和人才加入进来。所以,我们想把万燕招揽过来,先以VCD为切入点,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只要不涉及小姨的话题,狄思科其实还是很乐于跟王铮安这样的富商聊天的。
他虽然也在企业工作,但是企业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决策者思维方式的不同。
王铮安在投资时,要考虑政策能否落实到位的问题。
而这些是狄思科从来不需要操心的,他之前也没想到各地招商引资还存在这样的障碍。
他所需要关心的,除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能解决多少劳动力,如何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职工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继续教育问题和子女上学问题。
他之前也与其他私营企业家交流过,而且他家里还有一个未来的粉红大亨。
可是,内地企业家多是富一代,与王铮安这种富了几代人的大资本家,在见识上相差甚远。
所以,尽管他不想承认,但是与王铮安交谈,确实总能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