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别问我谁是迪斯科[八零] >

第270章

别问我谁是迪斯科[八零]-第270章

小说: 别问我谁是迪斯科[八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年又有个合资公司的老板来挖人,开了20万的年薪,大家都以为他能在粮机厂死守呢,没想到,这回孙工竟然答应了,不但自己离开了粮机厂,连他爱人也买断工龄,离开了单位。
  孙工先去南方工作了,留父母、媳妇和孩子在老家,每月的工资都按时打到媳妇存折上。
  卖早点是朱大姐给她和婆婆找的营生,这婆媳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其他摊子五点就出摊了,这娘俩能磨蹭到七点才来。
  跟他们这些靠摆摊讨生活的人不一样。
  朱大姐跟婆婆一起推着三轮车过来时,就听见隔壁摊子的王桂妮又在跟人谈论她家的20万年薪,不由笑着问:“又在说我家老孙什么呢?”
  王桂妮收了桌上的两个空碗,一边抹桌子一边打趣:“说你家孙工,看不上5万年薪,只有20万年薪才肯出山。”
  “我家老孙还真不是为了20万年薪才离开厂子的。现在的20万能跟82年的5万比吗?”朱大姐呵道,“我家老孙要是重利的人,早十几年前就去赚那5万年薪了!”
  大家仔细想想,觉得朱大姐这话不无道理。
  82年那会儿全省也没几个万元户,5万就更少见了!
  那时两三千块就能在省城买楼房,现在的两三万都不够用。
  “那孙工怎么突然就从厂里辞职去赚20万了?”王桂妮问,“因为厂子效益不好么?”
  狄思科和张茂年听得出神,也望向朱大姐,等着听她的答案。
  “厂子效益早五年前就不好了,我家老孙一直留在厂里想办法,从来没想过抛下大家自己去过好日子。”朱大姐想了想说,“算了,反正现在已经闹成这样了,我跟你们说说也没什么。”
  她也听说粮机厂职工围堵南方客商的消息了。
  厂子变成如今这幅样子,她心里也很不好受。
  “粮机厂这几年的技术确实有些落后,老孙他们这些搞技术的考察过市场以后,找到了一个新项目,只要这个项目研发成功了,有很大机会让粮机厂扭亏为盈。当年的老厂长非常支持这个项目,给老孙他们拨了一笔钱搞研发。”
  “大家都知道,技术这玩意儿说不准,遇到一个技术瓶颈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都闯不过去。当时老孙他们就遇到一个瓶颈,研发进度比预计的晚了半年。厂里那年改制,老厂长退休了,换了许厂长上来,可是许厂长觉得他们这个项目拖得太久,虽然研发了出来,但其他厂已经抢占了市场。厂里再跟风投产恐怕要亏损,所以就叫停了这个项目。”
  众人默默颔首,市场的变化确实很快,今年流行这个,明年流行那个。
  这事谁也说不准。
  “我家老孙当时特别懊恼,觉得是他没带好队伍,要是能早点把新产品鼓捣出来,现在可能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王桂妮宽慰道:“这有啥办法呢,就跟孩子做算术题似的,不会就是不会,愣憋也憋不出答案啊。”
  “我也是这么跟老孙说的,这都是命!”朱大姐的语气陡然一转,气愤道,“谁知道事情根本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那姓许的口口声声说产品已经过时了,不让粮机厂投产。但是厂里的业务员却偷偷跟老孙说,在隔壁市里有个刚成立的私营粮机厂,在生产我们这种产品!那私营厂的老板,就是姓许的大舅哥!”
  “啊——”
  所有人都没料到会有这个结果。
  这不是损公肥私么!
  “老孙为这个新产品耗费的两年心血,就这样被人窃取了。我家老孙算是被厂里伤透了心,正好那时候又有人上门来邀请他,他不想在厂里受气,也就答应了。”
  老孙咽不下这口气,临走之前,还将搜集的证据交给市里,把姓许的给告了。
  老孙跳槽没多久,那姓许的也被撤了,换了孟铁头上来。
  看昨天厂门口那情况,孟铁头干得也不咋样。
  被职工骂的够呛。
  不过,孟铁头还知道给职工寻找出路,比那姓许的强点。
  *
  从早市离开,回到招待所以后,狄思科二人也将孙工的遭遇分享给了其他组员。
  “年薪20万的工程师,也算是厂里的无形资产,”狄思科遗憾道,“孙工这一走,粮机厂的技术力量被削弱,厂子更卖不上价了。”
  “确实。”曾琴颔首,“粮机厂的情况其实很具有代表性,很多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都有类似问题。”
  “但是,假如,我是说假如啊,”张茂年强调一遍,才继续说,“假如咱们帮粮机厂解决了眼前危局,帮他们想办法成功进行产权改革。这种办法其实也未必适合其他工厂,企业之间的个体差异太大了,只要有一点不同,结果就可能南辕北辙。”
  所以才说企业领导的个人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大海航行靠舵手嘛。
  组员们一时都有些沉默。
  作为调研组,他们只能从旁观察、记录、总结经验,并不能上手去操作。
  即使让他们亲自上阵了,也会像张茂年说的,解决了这一个,下一个又不知要如何解决。
  在一片沉默中,狄思科忖度着开口说:“企业内部的问题盘根错杂,咱们一时半会儿捋不清。这次调研既然是针对产权改革的,那咱们就将目光聚焦到产权改革这方面,不要被其他事情分散了注意力。粮机厂目前最大的矛盾是什么?”
  曾琴说:“职工对领导层缺乏信任。”
  粮机厂的具体估值是多少,他们无从得知,职工也不知道。
  但南方老板给出的2100万收购价,让职工们觉得这是在高价低估。
  大家不信任厂领导和这个客商。
  “粮机厂的情况看起来复杂,其实主要矛盾就是这个估值的问题。”狄思科摸着下巴说,“之前厂领导也有一些让人诟病的操作,但大家都忍了,唯有这次,工人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将厂区围堵了。”
  满春华说:“昨天确实是粮机厂这些年的第一次。”
  “所以嘛,大家就是对这2100万的估值存疑,职工们觉得集体资产被贱卖了。”
  前几年改制的时候,粮机厂给职工们配了职工股,只要粮机厂赚钱,大家就能跟着分红。
  可惜这些年粮机厂一直在亏损。
  满春华赞成道:“产权改革要把好资产评估这一关,粮机厂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好。”
  “资产评估由谁来做,非常关键,厂领导评的,职工不信。市领导评的,有些人也会存疑。”狄思科建议道,“资产评估这件事,需要一个权威机构来做。北京那边产权改革进行得很早,但这些年并没有闹出大规模上访的事情。在资产评估这方面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张茂年问:“那边是由哪里评估的?”
  “市产权转让中心,专门做国企改制业务的。”狄思科介绍道,“市里没怎么宣传这个产权转让中心,应该也在摸索阶段。但所有要进行产权交易的国有企业,都需要将国有产权在这里挂牌上市,评估工作也由这个单位来完成。”
  满春华说:“我们省里还没有这样的产权转让中心。”
  “支书,”狄思科笑望向满大姐,也看向其他组员,“咱们这次调研要不要来一把大的?”
  满春华对他接下来的话,已经有了猜测。
  不由在心里感叹,狄思科虽然年轻,但是眼光是有全局性的。
  狄思科接着说:“咱们这次的课题报告是跟产权改革有关的,必然也要介绍产权转让中心。咱们要不要跟省里联系一下?东北的国有企业比较密集,设立产权转让中心,集中进行资产评估,最起码在评估这方面,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即使不能阻止国资流失,但也能尽量减少流失。
  “你想建议省里成立省产权转让中心?”满春华对此是认可的,但是,“咱们调研时间有限,未必能看到效果。成立一个新单位,可不是几句话的事。”
  “成立新单位麻烦,但搞个试点还是简单的吧?”狄思科狡黠笑道,“可以让粮机厂来当这个试点单位嘛,反正他们正好要搞产权改革。”
  几人相互交换着眼色,同时心想,就是不知道粮机厂的孟铁头敢不敢搞这个试点。


第201章 
  狄思科最近有些乐不思蜀了。
  自从发现了招待所附近的早市, 他跟张茂年就每天去早点摊子报到。
  听老板娘说,他们这里还有夜市,两人又喊上组员们一起去夜市上吃大排档。
  “我愿意为了大饼子和酱大骨在东北多呆一段时间。”
  邹舟最初只以为他们每天带回的玉米面大饼子, 是在农贸市场附近的早点铺子买的, 然而, 等他亲自去了一次早市以后,简直惊为天人。
  除了京郊的农村大集, 北京可没有这么大规模的早市。
  早市二人组很快变成三人组, 夜市的集体聚餐他也从不缺席。
  狄思科又让老板娘上了一盘毛豆,笑着说:“要是支书那边进展顺利,咱们兴许还真能多呆一段时间。”
  党校的调研组来到地方上调研,通常是由市里出面接待的。
  但这次有满大姐的关系在,他们还没见到市领导, 就先跟省领导打了照面,并且在座谈会上向省里介绍了产权转让中心的设想。
  省里能否接受调研组的建议,还真不好说。
  后续的事情,得请满大姐出面才行。
  组员们现在都是原地待命状态, 一边等省里的消息, 一边搜集调研素材。
  狄思科几人喜欢来早市和夜市吃饭,也有这一层考量。
  市场上的摊主们大多是下岗工人, 大家来吃饭的时候,总能从摊主和食客们的交谈中听到各路企业的八卦。
  比如机电公司清产核算的时候,发现库存少了三辆汽车,成了一桩悬案。
  又比如电子公司的销售经理,把截留的一百万销售款投资到私营工厂生产录音机, 一下子就挣了十多万。
  大家一边喝酒,一边交流着厂里那点事, 最后总会总结一句,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穷庙里的方丈不愁没钱花。
  当然,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最近的热门话题,粮机厂。
  市里搞国企改革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光是粮机厂自己就经历过一次改制和一次下岗分流。
  职工们对改革有意见是正常的,但是像粮机厂这次闹出这么大动静,甚至惊动了省里的,还真不多见。
  “我听说孟铁头差点被工人打死了,现在还在医院躺着呢。”
  “不能吧?那孟铁头虽然总办不着调的事,但也罪不至死,”有心软的女同志便说,“大家要是对那个南方客商不满意,堵着他不让进也就差不多了。打人可不对,万一被上面追究起来,有理也变成了没理。”
  “我当时在场呢,看得真真的!大伙儿把那南方老板的车围住了,不让他进厂。大家还算克制,没对外人动手,只想让他知难而退,放弃收购粮机厂。”
  有人问:“那怎么还把孟铁头给打了,他那天不是一直在厂里缩着吗?”
  “他自己瞎出头呗,”爆料人继续透露,“那南方老板进不了厂区,就坐在车里给孟铁头打电话问他合作还要不要谈。孟铁头怕人跑了,就颠颠儿地从厂里跑出来接人。工人们对他有怨气,双方交涉不成功,情绪一激动就把人揍了!”
  “你们说,他把厂子贱卖了,对自己能有啥好处?私营老板买了工厂以后,肯定要让自己人当厂长,他这个厂长八成要被撤下去的。”
  有人猜测:“人家兴许早就私下拿到南方客商的好处了,有了真金白银到手,谁还在乎一个厂长的职位啊。”
  大家顿时不说话了。
  隔了好半晌,隔壁桌才有人接着说:“工人们闹这一次也算值了,省里和市里都派了人去粮机厂调查情况,听说市里还承诺给粮机厂联系其他投资商。”
  其他下岗工人不以为意道:“天下乌鸦一般黑,其他投资商也未必会给出好价钱。你等着瞧吧,粮机厂那地皮和设备的价格还是超不过2200万。”
  张茂年还在用筷子抠着熏骨架上的碎肉,疑惑道:“孟铁头受伤了吗?之前没听说啊!”
  第一天去粮机厂调研的行程被打断了,调研组一行人至今没有见到孟厂长本人。
  但是,孟铁头的大名如雷贯耳,大家未见其人,却早就将他当成了熟人。
  “好像没有吧,”曾琴蹙眉说,“要是真的出了这么大的事,支书早就跟咱们说了。”
  满春华曾在粮机厂工作过七八年,在那里有自己的人脉。
  而且随着满春华职位水涨船高,以前的老同事还会以粮机厂为引子,主动向她介绍情况拉关系。
  粮机厂要是真的差点闹出人命,满春华不可能不知情。
  然而,大家前一天还在夜市的大排档里听粮机厂的八卦,次日就被告知,可以去粮机厂实地调研了。
  “支书,听说孟铁、孟厂长受伤住院了,咱们现在去调研合适吗?”
  “没事,都是皮外伤,去医院涂了碘伏就回家了。”
  一行人乘车来到粮机厂的厂区,车子刚停稳便有几名厂领导迎了上来。
  因着大家提前知晓了孟铁头受伤的消息,所以见到那个眼眶淤青的中年男人后,很轻易就确定了对方的身份。
  孟轶兴将客人请进了会议室,自嘲似的说:“早就想请中央党校的同志们来我们厂做客了,可惜最近厂里闹出了点事情,让大家见笑了。”
  正常情况下,客人们应该在此时说些客套话,然后将话题岔过去。
  可是,满春华却开诚布公地问:“老孟,厂里跟那位南方客商是怎么谈的?怎么引起职工这么大的不满?”
  孟轶兴苦笑道:“主任,我们把客商找来,还没正式谈过呢!客商只报了一个模糊的2100万的价格。按照我的预期,这个报价还是能再谈一谈的。结果那些工人不知被谁撺掇的,全都围在了厂门口,不让人家客商进门。”
  他那天看见职工们扯的横幅,也被吓了一大跳。
  没想到谈判还没进行就引起职工那么大的不满。
  他去厂门口接应客商的时候,还被很多人骂做孟铁头。
  孟铁头是他户口本上的曾用名,当年上户口的时候,户籍民警将“孟轶兴”写成了“孟铁头”。
  即使后来去派出所改了过来,也在户口本上多了一个曾用名。
  他这曾用名不知被谁听了去,就莫名其妙在厂里叫开了。
  大家最初喊他孟铁头的时候还带着点调侃,后来再喊就全是讽刺。
  他也知道厂子发展不起来,导致工人们对他有很大怨气。
  但他能怎么办?
  粮机厂在三年内换了三个一把手,每换一个人,厂里的总资产就要缩水一部分。
  93年刚改制的时候,新成立的股份公司值四千万。
  轮到他接手时,就只剩2500万左右了。
  这玩意儿就像击鼓传花,厂子在许厂长手里那会儿就不太行,传到他手里以后,只过了不到四个月就全面崩盘了。
  自己这运气实在是不怎么样。
  满春华是其他企业的领导,她也不想对粮机厂的经营指手画脚,但这次还有调研组的课题任务要完成,大家对这个课题投注了不少心血。
  她拧眉听孟轶兴滔滔不绝地诉苦,听了一阵子就打断道:“职工一直都很体谅厂里的难处,即使私下有抱怨,也没闹出什么大事来。这次的事情可以说是群情激奋,把大家的不满全都推向了最高点,咱们厂领导想没想过是什么原因?”
  见厂长不吱声,有个副厂长站出来说:“大家对厂子有感情,还是不想卖厂子。”
  “去年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