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媳妇:富贵临门-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菜刀,小些分量轻的菜刀。”李青青说了一句,见小老头一脸茫然,原来耳朵有点背,又大声说了一遍。
小老头大步流星走到铁铺后面的库房,出来时,两只大手各拿了一把菜刀,递到李青青跟前,吼道:“这么大行不?”
李青青见两把菜刀都比家里的菜刀小多了,伸手接过来掂量了一下,道:“还有没有更小更轻的?”
“没有。”小老头又吼道:“我给你打新的,后天你来买!”
“一把多少钱?”
“三十五个铜钱。”
“我打三把,每把便宜些?”
“你找别人去!”小老头不悦的摇头。
“一百个铜钱三把,怎么样?”
小老头酒糟鼻头的鼻孔张大,还是那句,“你找别人去!”
李青青微笑,无意中看到大火炉旁边地上的火钳子,家里生火连把火钳子都没有,好几次她生火把手给烫了,再说,火钳子可以夹脏东西,不用手直接去拿,手一指火钳子,“多少钱?”
“二十五个铜钱!”
“有没有柴刀?”
“有!”小老头把两把菜刀拿回库房,再出来时手里拿着一把体积比刚才两把菜刀大多了的柴刀,“六十五个铜钱!”
王家的柴刀比王浩的年龄都大,早就生锈有豁口不好使了。
李青青掂量着柴刀,三斤左右。她听王老头说过,铁很贵,三斤铁,还有人工费,这把柴刀六十五个铜钱,的确不贵。
其实她还想买农用的铡刀,不是电视剧《包青天》里面可以铡断人脑袋的大铡刀,而是小的多的用来铡断细的树枝、稻秆、菜什么的小铡刀。
小铡刀至少七、八斤重,得一百多个铜钱。等以后挣了银子再买。
小老头有些不耐烦,吼道:“你买不买?”
李青青道:“今天我买一把火钳子、一把柴刀,再预订三把小菜刀,明天来拿。”
小老头先是乐了,然后吼道:“不行,明天取不了,一把菜刀明天行,三把得后天下午!”
“行。”
“你家是哪个村,你男人叫什么?”
李青青愣了一下。怎么买个菜刀还查户籍?
王桔扯了下李青青的衣袖,道:“三嫂,官府下令买刀要记载在册。”
原来大唐国铁矿开采的少,为防止民间的铁消耗过大,禁止民间私造兵器,所有的铁铺都在官府备案,打的铁器,菜刀什么的都得登记。
李青青秀眉微挑,跟小老头报了家址、丈夫姓名。
小老头先收了钱,然后拿出册子,在上面记录下来。
李青青瞟了一眼,小老头的字写的还挺工整,而且内容挺细致,品种、钱、时间、人物都有。
她在想要是不认识字的铁匠怎么记录呢?
王桔双手捧着铁钳,仔细瞧看,据她所知,这可是王村唯一的铁钳子,欣喜问道:“三嫂,这是给我生火用的吗?”
李青青坦诚道:“对。不但你用,全家人都能用。”
姑嫂拿着铁钳、柴刀出了铁铺,去杂货铺买了五根绣花针、几团棉线,去米铺买了三斤糖、五斤菜油、十斤面粉。
一斤糖三十二个铜钱,一斤菜油三十个铜钱、一斤面粉五个铜钱。
青鱼镇的糖、菜油比和县、昌镇便宜,但是面粉要贵一点。
湘城方圆千里都种水稻,老百姓一年四季吃的是米。面粉需要从北方运过来,价格比米贵。
“今天先不买了,下次再说。”李青青照顾王桔,只让小姑子拿着铁钳子,其余的放在背篓里面,自己背着。
本来李青青要买条鱼回去跟剁椒蒸着吃,可是今天花的钱太多,再加上家里还有猪肉,鱼放到明天吃就不新鲜不好吃了,那就下次再说。
且说王亮带着小二曲五推着满满板车的布、棉花回到了王村,竟是引起了轰动。
只要在村路上看到的人,哪怕说话口吃的人,都得问几句,“这是你们家买的布、棉花?”
“是。我家还要盖砖屋。”王亮语气很是自豪。
村人羡慕无比,“这得花很多钱吧?”
王亮笑道:“四两银子。”棉布、棉花什么价,众所皆知,这个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村人惊叹无比,“四两银子够买一亩田,你家真是舍得花钱。”
王亮还解释道:“不买就没棉衣穿没棉被盖,冬天没法过。”
“王亮,你家发达了!”
王亮乐得嘴都合不拢,道:“这可不算发达。”他三嫂说过,发达就是家有千亩田、万两银,还有能够长久赚到银子的买卖。
有族人心里好奇的不得了,直接大声问道:“你们家哪来那么多的钱?”
王亮却卖了个关子,“赚的呗,很快你们就会知道的。”又怕别人来借钱,高声道:“我家的钱已经花完了,再没有了。”
族人见王亮不肯说,便道:“你不说,回头我问你爹娘去。”话是这么说,到底没好意思这就去问王老头夫妻。
有几个流着鼻涕光着脚的孩子竟是从村头一直跟到了王家看热闹。
王亮激动的大声叫道:“爹、娘,我回来了,三嫂买了好多的棉布、棉花,你们快出来瞧!”
第22章 抱怨长子长媳
王家人得知李青青买来给全家人做冬衣、冬被,自是又惊又喜。
“赶紧把东西都抬到青青屋里去,别放在堂屋弄脏了。”刘氏喜得声音比往日都高。这个儿媳妇真是太好了。昨天出钱给婆家盖砖房、今天又出钱给婆家置新衣、棉被。
三姐妹在几个小孩子羡慕目光注视下又蹦又跳。
王亮给曲五倒了一碗水,谢谢他把货物送过来。
曲五喝完水就推着空板车走了。刚才他已打量过王家,心里纳闷:这么穷,怕是连温饱都困难,怎么花四两银子买布、棉花?
王老头喜过之后,瞧到张氏母女兴高采烈竟是比他还高兴,哎,亲生的儿媳妇花钱大手大脚,还那么善良,这些钱应该存下来,给他亲生的孙子用……心里竟有些不舒服。
王亮跑到茅厕解了个大手舒畅完,就要急匆匆的返回青鱼镇接人,已经走到篱笆门,却听身后传来王老头的声音,“我和你一起去。”
王亮笑嘻嘻的跟在王老头身后,走在村路上,接受着村人的羡慕目光。
“五伯,你家做什么事发达了?”
“五哥,听说你家把青鱼镇布铺的布、棉花全买了,你家可真有钱!”
“听王亮说你家还要盖砖房?”
“五叔好,你这是去哪里?”
“五伯,你出门又要买啥,不会是买大牲口吧?”
“五哥是去买地?”
从王家到村口不到一百丈,二十几个族人上来跟王老头说话,打招呼问好打听的都有。
多年前,王老头可是被族人看成丧门星,谁都不敢跟他说话,哪怕他成亲生了三个儿女,还当了爷爷,族人也不敢跟他太亲近。
哪像今天这么受欢迎。
“没有发达。呵呵,我儿子王浩娶了好媳妇,是王浩媳妇赚的钱。”
“布、棉花是王浩媳妇买的。砖房也是王浩媳妇要砌的。王浩媳妇把钱花完了,不买大牲口。”
“哈哈,我和我老婆子享王浩两口子的福。”
王老头能说的就坦诚相告,不能说的族人怎么问都不会说。
他的老实憨厚是村里出名的,说的话族人基本上信了。
这下,李青青在王村出名了,成为本村史上最好儿媳妇。
王老头父子出了村后,王村家族的妇人已经结伴去王家给刘氏道喜。
李青青、王桔走出青鱼镇不到一里路,就碰到王老头父子。
王老头听到李青青又买了柴刀什么的,忍不住大笑几声,“青青,昨晚,我还跟你娘说家里的柴刀钝到切不了豆腐,今天你就买了柴刀。”
王老头不是懒人,平时闲不住的干活,前几天还提着柴刀上山砍柴。
家里的柴刀就是男人用。王老头就是其中之一。
“豆腐。”李青青听到了豆腐,特别想吃,上次还是成亲的第二天吃的,立即道:“刚才我应该买一块豆腐。”这就拿了五个铜钱,让王亮跑去青鱼镇买一块。
王亮也馋豆腐,生怕王老头扣门不同意,接了铜钱,箭般射出去,没等王老头反应过来,已经是几丈外了。
王老头跟王桔笑呵呵道:“你去盯着你哥,别让他被卖豆腐的扣称。”
“我四哥那么精,怎么会被骗?”王桔嘀咕了一句,还是跟上去了。
王老头非得背着背篓,让李青青空着手。两人就站在官道边等着。
王老头慢悠悠冒出了几句话,“青青,王志不是我亲生的,王浩才是我跟你娘亲生的长子。”
李青青轻声应了一下。这件事成亲之前她娘家人就告诉她了。
说的是王浩才是长子,日后继承家里的房子、田产。王志一家迟早会被王老头分家出去过。
当时她以为王家家境殷实,良田几十亩,住得砖屋,存钱百两呢,还以为王浩与王志因为家财的事情闹得关系不合,她到了王家得跟王志夫妻撕破脸什么的……
她并不喜欢这种复杂的家庭,更讨厌窝里斗,对于嫁到王家能过好日子,没有期待。
谁知真实的情况是王家只有十亩田,住得茅草屋,没有存钱,温饱都快解决不了,只比李家强一点点。
王浩与王志关系很好。
王志夫妻待她如同亲生的妹妹。
王家一点都不复杂,也没有窝里斗。
家穷不怕,只要人心齐,最重要的是对她好,她有头脑,会带着家人一起致富过上好日子。
“以前我待王志如亲生儿子,把王志养大,给王志娶了张氏,王志生了三个孙女,我也不嫌弃。”王老头心里组织着词语,语速比较慢,“只是王志和张氏已经有那么多孩子,还不知足,还要生,一定要个儿子才能停。唉,我不能养了王志,还要养他的孩子。”
一边是公公,一边是哥哥、嫂子、侄女,李青青心里斟酌一下,便道:“我讨厌重男轻女。”
“是。你娘也讨厌重男轻女。”王老头摇了摇头,缓缓道:“王志、张氏没有能力,赚不到钱,还要生这么多,让家里替他们养孩子。”
李青青轻叹一声。
别说大唐国,就算在前世的现代社会,也多的是重男轻女的人。
王老头两条粗眉毛紧蹙,幽幽道:“王志、张氏两口子私心太重。”又道:“哪像王浩和你,王浩为了我们这个家不读书去打工赚钱,后来又去当兵,王浩赚的钱比王志多的多,王浩娶你的钱也是王浩自己的赚的,我和你娘就只出了摆酒席的钱。”
“王浩是个好的。”李青青多次听刘氏、王桔讲过王浩的事。
王浩聪明、读书好,上了几年学堂,那时家里给王志娶媳妇要用钱,王浩就主动休学去县镇做工。
后来,湘城征兵役,县城给了族里几个名额,族里分派到王家一个,王志是残疾,这个名额就落到王浩头上。
王浩当兵后,不在家里吃喝,却把军饷攒下来全部给刘氏。刘氏就用这笔钱给王浩娶的娶李青青。
王浩在家里排行第三,上面有继兄、继姐,下面有亲生的弟弟、妹妹。
说起来,王浩比王志为这个家付出的多,得到的却不多。
第23章 说不出口的分家
王老头自豪的道:“那是。我亲生的儿子自是好。我亲生的儿媳妇也很好。”
李青青想到张氏老是追问自己,她怀的是男是女,正色道:“哥哥嫂子重男轻女的观念得转变,不能生儿子就高兴,生女儿就难过。”
“张氏再生一个,家里又多一张嘴。”王老头抱怨道:“王志跟张氏都要有四个孩子,王浩跟你连一个孩子都没有……马上家里住砖屋,他们四个孩子都能住上,唉,王浩跟你的孩子还得排在四个孩子的后面住砖屋。”
他来镇里接李青青,就是想跟李青青商量分家的事。
但是家里就要盖砖房穿新衣,若分家把王志夫妻及三个孩子还有未出世的孩子都分出去。
难道让王志一家六口住茅草屋穿破衣?
王老头有些余心不忍,“分家”这两个字,竟是说不出口。
可一想到要给王志夫妻抚养四个孩子,如果,张氏这一胎是女婴,王志夫妻还要生,就变成了五个孩子,唉,王老头心里烦闷。
“爹,您不要多想。”李青青为了给一直对她很照顾的公公交个底,道:“我的好点子多着呢,日后若能赚到更多的钱,去镇子、县城盖大房子,到时,哪里都有我们家的房子,想怎么住就怎么住。”
闻言,王老头忍不住哈哈大笑,“青青,你给家里在村里盖砖房,我跟你娘都高兴的一夜睡不着觉,你要是在镇子、县城盖房子,我跟你娘能高兴的忘记自己姓啥叫啥。”
李青青莞尔。
“三嫂,我们回来了。”王亮双手小心翼翼的捧着一块豆腐,步子迈的比较小,身后跟着王桔。
湘城的豆腐是水豆腐,比前世北方的豆腐要嫩一些。
水豆腐适合煎、炒、做汤、凉拌。
青鱼镇的水豆腐一斤三个铜钱,比青菜贵,价格等同半斤鸡蛋。
王亮将豆腐装到背篓里面,然后不让王老头背,他给背上了。
王桔特意走到后面,仰着头对王老头道:“爹,我记得你和娘的屋子里有盏油灯?”
王老头不像王志夫妻重男轻女,对继女王月都挺好,何况是亲生的还是最小的女儿王桔,语气温和,道:“有。”
王桔狡黠的一笑,道:“我三嫂要在晚上点灯看书琢磨吃食方子。”
王老头朝着走在前面的李青青的背影,高声道:“青青,回家我把油灯给你使。”
“好。”李青青微笑,终于夜晚不用摸黑了。扭头朝着王桔伸出右手竖起大拇指。刚才在镇里杂货铺,李青青想买油灯,王桔便说把王老头夫妻房里的那盏灯给她用。
小丫头脑子真聪明,还找了一个好借口。
等四人刚走到村口时,王老头就被在此等候一会的王七的两个儿子请走了。
“五伯,我爹听说你家要盖砖房,还不相信,特意去你家问了我五伯娘。”
“五伯,我爹说要跟你商量你家盖砖房的事。”
王七共有三儿两女,来的是排行老三的王年、老四的王真。
王年今年二十八岁,王真二十四岁,都有儿有女当爹了。
此时,两个青年围着王老头,五伯长五伯短的叫着,好不尊敬亲热。
王老头一张老脸笑开花,“我正要找你爹。”这就去王七家谈盖砖房需要族人帮忙的事。
李青青走在回家的村路上,凡是遇到她的族人,只要是老人、妇人都对她好一通夸赞。那些青年、少年望着李青青,心里很是羡慕王浩。
李青青嫁到王家两个多月,从未串过门,也没有跟哪家的小媳妇关系走的近。
但是她靠着医术治好了几个族人的病,获得族人的尊敬与感激。
这回她赚到银子给王家盖砖房,一下子把所有的媳妇都比下去了,族人对她敬佩也好奇。
“王浩媳妇,你怎么赚到那么多的钱?”
“他小婶子,你的医术好,又能赚大钱,可真是太能干了。”
“你婆婆跟我们说你特别孝顺,赚到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孝顺她跟你公公。”
李青青一律不回答,只是谦虚的微笑,还是王亮、王桔替她回答,“我三嫂看书学到的东西赚到的钱。”
“王浩媳妇脸皮薄,不好意思说。”
“王浩这小子,真是有福,娶了李氏这么好的媳妇。”
有族人望着李青青苗条的背影,跟旁人问道:“王浩媳妇家是哪个村的,她们还有没有这样的好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