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小傻子的童养媳 >

第94章

小傻子的童养媳-第94章

小说: 小傻子的童养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军备充足,拿下天南不是问题,”兵部尚书见刘帝有这个意向也是悄悄握紧了拳头,因为他也已然到了该告老还乡的年纪,自然想要做些什么叫后人记住他,“天南驻兵八万,我们明城的驻军加上飞云军目前是七万。但是我们有连弩和突火枪,他们不会是我们的对手,拿下天南最多不过三个月。”
  突火枪是对付长青士兵结成盾阵时的利器。原先白玉和长青打仗吃亏的原因便在于这个盾阵,因为正面久攻不破,时不时还叫那侧面突袭的小支军队给消耗些兵力。如果他们有了突火枪,那么必定会让他们乱了手脚,从而让他们长驱直入。兵部尚书越想越气血翻滚,心想这回可是天赐良机,叫他们来像当年的郑王一样建功立业,流传百世。
  然而这时工部尚书却是出来泼冷水:“突火枪只造出了二十件,而且还是为了过年时向来朝的他国展示用。至于连弩则是优先供给了襄城的驻兵,因为这件武器射程短但威力大,对于打仗时一向偏于进攻的草原军更为有用。况且自从飞云离开襄城之后,草原军便异动频繁,恐怕又在打襄城的主意……“
  白玉每年的国库收入三成给驻军,三成则是用来造军械,听起来不少,然而也不过是让他们勉强配置出第二支飞云军罢了。突火枪用到的铁更多,而且制作起来更加繁复,如果想用这个对付长青的话,至少也要给他们三个月,说不定还能造出个一千件来。
  刘自明此时也站了出来,对刘帝说道:“儿臣也觉得此时便打过去不妥,至少也要等入夏之后。这一场战争的关键在于天时地利和人和,如今我们人和具备,可是天时地利却讨不找好。这冬天本就是物资匮乏的时期,如果再加上打仗所需的消耗,我们根本讨不着好。而在地利方面,我们想要出兵便要前往天南,进入长青的国境。”
  突火枪是对付长青的利器没错,可是长青人又不是傻子,吃了亏下次还结盾阵挨打。只要他们闭城不出,突火枪又不是攻城锤,对厚实的城门可是没什么作用。而连弩伤害高却射程短,他们如果想借用连弩杀掉守城士兵那么必定会进入对方的射程之内,恐怕还没有造成伤害,他们的将士便被居高临下的对方给重伤。这样的话他们即使有了这两样神兵也没有用,别人在城内享受一年贮存下来的过冬粮食,而他们的将士却只能驻扎在荒郊野外,消耗大量物资。这样一来根本是得不偿失,不仅达不到原先的目的,反而会成为百姓攻击朝廷的又一把柄。
  “连仗都没有打过的黄毛小二在这里开什么口!”虎威大将军嗤笑一声,“只要第一场仗能够大胜,歼灭对方一半的兵力,怎么会久持不下?我们往日和平相处不过是因为势均力敌,对方的盾阵让我们无可奈何,但是如果以七万军力和对面四万的守城军打,老臣认为根本不会超过一个月!”
  虎威大将军明显是想战的,就像兵部尚书一样。对于他们来说,军资是否充足是工部和户部的事,他们要做的就是像一柄矛一样插入长青的心脏。他们等了四五十年,如此良机怎么可以再错过?如今明明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才对,只要他们出兵,那么长青根本不会是对手!
  “臣也以为不妥,”此时户部尚书站了出来,开玩笑,感情钱不用他们操心就可以这样造?“幽城的水患,丰城的蝗灾,工部的开销,今年的国库收入本就不如往年,再打仗可就要赤字了!况且将军所说的一个月不过是他的猜想,如果不能在一个月之内攻下天南,我们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明年可就要补上这亏空……”
  这一下子局势便清楚很多,工部和户部站在太子这边求稳,而兵部和将军则是站在皇帝那边主战。两派争论不休,剩下的礼部、吏部与刑部自觉没有立场便没有说话,只是荣左相也没有说话却是有些奇怪了。于是两派说到最后都不由自主地往荣左相那边瞥,看他什么时候出来主持场面。
  “臣也以为不可战。”
  荣左相突然开口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大家心里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知道再吵下去也不会有个结果,得有个人出来截断这些对话才是。
  “长青虽然拿走了连弩,但是以他们的制作水平,未必能仿造出来。况且就算仿造出来也是远不如我们,因此这一点无足畏惧,我们也不必争这先机……”荣左相低着头将所有人的意见综合,然后一条条批驳或者赞同,所有人都安静下来听他讲。“今年的收成不好,再拿出一部分去打仗必定会引发民怨,甚至有可能会导致饿殍出现,没有必要。我们不妨先征兵,等到入夏之后,集合军队进攻天南,这样既能平息民愤,又能保证这场仗的胜利,臣以为再好不过。”
  荣左相说的有理有据,即便是渴望功绩的刘帝也不再坚持,开始思考起这后续事宜。将军和兵部尚书虽然心有不甘,但是看皇帝没有开口便知大势已去,这一场仗年前注定打不起来。果不其然,刘帝直接下旨要三月征兵,而现在的几个月则是大力制造突火枪,留到明年进攻天青时制敌之用。
  皇帝的旨意迅速传达下去,王城的百姓最先知道了这一喜讯,纷纷表示等到明年便去参军打仗。而当这个消息传到安城的时候,肖潇早就已经不在那里,自然没能及时得到江暮雨为长青所俘的消息。而他去了哪里呢?时间回到肖潇在安城住着,打算等中秋过完就去王城的那一天。
  那天肖潇一出门便看到韩一皱着眉看手上的书信,而经常看到的那个护卫则是低着头站在韩一身边。于是肖潇好奇地上前问道:“怎么?出什么事了?”
  “蝗灾……”韩一长叹一声,今年他们幽城多地发生蝗灾,韩一虽然不是农夫地主,却也是受到不小影响,毕竟他手下的食肆和花楼每日可都需要大量新鲜食材。原先他以为没有这么严重,可是这封信上说幽城的粮价已经涨了三成,可想而知等明年开春之后是怎样的情景。即便他们有自己的农庄,恐怕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幽城的蝗灾很严重吗?”肖潇皱着眉问道,这些天他不常出门,倒是知道的少了。
  “幸好马上就要入冬,因此如今尚在控制之内,”韩一跟肖潇解释,“只是如果不能在冬天把那些虫卵给清理掉,明年可就是铺天盖地的蝗虫,幽城恐怕会是颗粒无收。”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庄稼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趋水喜洼,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幽城前几年降雨颇少,不少人担心会发生旱灾,由此刘自明还向肖潇请教过有没有什么对抗旱灾的好方法。可是没想到旱灾还没有真正到来,先来的却是蝗灾。


第216章 
  常见的蝗虫是主要分为土蝗和飞蝗,引起蝗灾的多是飞蝗,因为他们身体有翅,移动性更强;而且它们是寡食性害虫,仅取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幽城种的便是禾本科作物水稻。今年幽城的收成少了将近四成,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一次爆发的时候已经是秋天,如果是入夏的时候爆发,简直是不给人活路。
  蝗灾甚是可怕,在从春秋战国至清末的两千六百年间,中国历代王朝共发生蝗灾五百三十八次,等于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蝗灾。在那个“以农为本”且科技落后里,这样铺天盖地的破坏景象,就是国家百姓的锥心灾难。不过汉族向来是一个非常坚强且拥有大智慧的民族,因此发明了不少抵御蝗灾的方法:
  第一种是人工扑打法。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这一次幽城的蝗灾最先也是采用这种办法。
  第二个则是壕堑掩埋法。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
  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在我国唐朝时开始普及,那就是篝火诱杀法。
  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
  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一种则是据虫除卵法。同样是也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
  蝗灾多发于入夏之后和入冬之前,一个是若虫作祟,一个是成虫为了产卵而大量摄取食物。这是因为蝗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它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卵、若虫和成虫。
  蝗虫的雌虫会把尾部坚硬的产卵管插入地中产下被泡沫包裹著的卵,这些卵会在夏天孵化成若虫,是一种无翅却善于蹦跳的蝗虫幼虫。这些若虫虽然也祸害庄稼,但是因为其行动范围有限,因此倒是易于治理,难以成为灾害。但是等到秋天,这些若虫成长为有翅的成虫之后,那便是一个地区毁灭性的灾难。
  它们飞到哪里便吃到哪里,地里的庄稼往往最后是寸禾不生,因为这些善于挖土的虫子有时连根都不会放过。干旱本就叫人难过,又赶上蝗灾的话可真是绝望透顶,最后往往是饿殍遍地,白骨露于野。不过幸好幽城还没有到这个地步,成虫并不能熬过冬天,因此只要将它们在冬天之前产下的卵清理掉,便能大大减小这种惨绝人寰的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
  韩一说的便是这种方法,可是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来说,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一点成效都看不到。因此韩一并不看好这种预防灾害的方法,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调整明年的生意。
  肖潇对于这种中国历史上十分严重且频繁的灾害也素有耳闻,毕竟他最好的朋友学的便是环境保护。对于蝗虫这种繁殖快、危害大的昆虫,以上几种方法不过是缓解灾情、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罢了,其实根本治标不治本。在肖潇所生活的世界,一直到现代社会,世界各国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勉强控制蝗灾。
  曾经有人以为光靠吃货们就能将蝗虫吃得成不了灾,然而事实上只是现代罢了,因为科学让蝗灾基本不可能形成,而能够形成的在十三亿中国人面前根本什么都不是。山东潍坊的蝗灾还没有飞出省便被打着“飞的”前来的五湖四海的吃货们吃没了,可是在这交通不便、白玉国人口不过区区两千万的古代,光靠吃货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
  肖潇虽然很想帮忙,但是除了知道蝗虫能吃之外,实在是有心无力。于是他只能苦恼地啃指甲,一边回忆好朋友说过什么好办法,一边幽幽叹道:“早知道我就学环境保护了,说定还能为后辈留下绿水青山。”
  肖潇其实一直在苦恼自己要不要帮助白玉发展科技,因为科技的产生是以环境为代价的,越早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严重。中国发展的时候有着英美等国家的前车之鉴,因此能够做到边污染边治理,因此能够勉强维持住碧水蓝天;可是在这白玉,他们便要做那“英美”,先污染环境,然后花上几百上千年的时间慢慢治理。
  唯一能够让大家一开始便认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的,只有肖潇拥有足够的影响力,这样才能让保护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可是他不过一个国子监博士,现在还失了忆,如何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所以他又踌躇了,就像每一个害怕自己改变历史却成为千古罪人的万千穿越者。
  “什么环境保护?”韩一疑惑地看向他,随即又想到什么似的点点头,“蝗虫喜干旱温暖的地方,的确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而治理蝗灾。但是现在有些迟了。”
  韩一说的其实是垦荒除蝗法。中国的历史上,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因此开发出这样一种抵御蝗灾的方法。
  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
  但是如今已经是收获庄稼的时候,农忙的人们必定不愿意去垦荒,连钱都不赚。而如果等入了冬,寒冷的天气和坚硬的土地必定会让垦荒变得更加艰难。肖潇仔细一想,然后开口问道:“能不能让小孩子们参与进来?”
  韩一挑眉:“这作何解?”
  “大人忙着,但是小孩子却闲得很,尤其那些年纪小的,”肖潇皱着眉头啃指甲,“小孩子们好动,他们肯定能找到不少有蝗虫卵的地方,然后我们便放火烧掉,明年春天开垦。小孩子们需要的报酬也少,我们恐怕一个铜钱便能换一个有蝗虫卵的地点。”


第217章 
  蝗虫产卵的地方其实并不难找,难的是这种地方实在太多,因为蝗虫的繁殖能力很强。不过肖潇说的好歹也算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