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媚色无双 >

第87章

媚色无双-第87章

小说: 媚色无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手之人的作风与当年席芙之死如同一辙,疯狂、无忌。魏王和这些兄弟斗了多年,还算了解他们的作风,绝没有如此疯狂的,会这么疯狂且肆无忌惮,反而更像个局外人。

    因为是局外人,所以猜不到他头上,因为是局外人,他根本不在乎你们怎么查,因为你们绝对查不到。人但凡做事必有原因,若是没有任何牵扯,谁又会想到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身上?

    晋王绝称不上是局外人,相反他比任何人都要在乎齿序,他不厌其烦地人前人后以兄长自居,哪怕

    所以魏王对晋王一直是怀疑,但怀疑得并不确定。

    但若下手之人不是晋王,而是胡太妃就很好理解了。一个在宫里待了悠长岁月、历经两朝的宫妃,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和太后交情深厚的宫妃,她能在里面做多少?

    想想魏王就有种不寒而栗之感,也因此他回去后就命手下的人动了起来,主要是查当年安王之事,查当年生下晋王的那个宫女。

 第104章 第102章

    102

    魏王让人去查; 还真让他查出了些东西。

    远的安王不提,但若是细究晋王,就能发现他身上有好几处疑点。

    晋王回宫时已经快十二岁了; 他明明受太和帝冷对; 被视如敝屣地遗留在行宫; 偏偏他竟然识字还读过书。

    当时这事谁都不知道; 晋王突然归来; 由于他年纪的缘故; 因此招来很多妃嫔的敌视,于是这些人就故意给晋王设了个陷阱,不提他可能不识字的事,直接让他去上书房读书; 还让太和帝当场考校一众皇子们。

    本是想让晋王丢脸,谁知晋王竟然识字还读书不差; 事后众人才知原来晋王会读书,是行宫里有个老太监看他可怜,才教他的。

    还有当时晋王回宫; 是太后提出的。

    太后如何能在事情过去如此之久; 想起这个遗留在外的皇子?太后非太和帝亲娘,素来处事谨慎; 不该管的一律不管; 她明知太和帝厌弃此子,为何冒着得罪太和帝的风险提了此事?

    因为人是太后弄回宫的,回来没多久; 晋王就遇上这样的事; 虽表面上无人说起,但太后何等老辣眼光; 自然看出是故意针对晋王,因此还十分怜悯晋王,因为有太后的怜爱,让晋王迅速在宫里站稳了脚跟。

    这里面值得琢磨的事实在太多,魏王就盯着这几处查。不光查当年那个老太监,还查当年在行宫照顾晋王的人,以及与他来往频繁之人。还别说,真让魏王查出了些东西。

    那个老太监虽如今已经死了,但行宫对其中服侍的宫人都有记档,这太监曾在胡太妃的宫里服侍过,后来因为犯错,被从宫里贬斥到了行宫。

    除此之外,魏王还找了行宫里的老人,问晋王当年在行宫之事。

    据说,当年那个宫女在生下晋王后,就难产死了。当时晋王尚在襁褓,又惹了陛下厌弃,可到底是个皇子,行宫的管事太监也不敢轻忽,就找了个奶娘和一个老嬷嬷照顾他。

    这个奶娘就是晋王的乳母,后来还随晋王回了宫,如今在晋王府。至于那个老嬷嬷,如今人也死了,但通过她的记档来查,对方竟和胡太妃安王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这关系十分隐晦且错综复杂,但若是提前有了目标,那缕关系就十分清晰了。

    一个可能是巧合,难道两个也是巧合?

    而且安王在晋王出生前后,确实在玉泉宫养病养了一年多,据说是因为玉泉宫的汤泉对养病有奇效,太和帝特意恩准安王在此养病。

    除过这些,并没有查到其他有用的消息。

    大概对方早已安排,除了这个老嬷嬷和老太监,晋王早年在行宫,一切行为举止都十分符合被遗弃在行宫的皇子,人十分孤僻,和其他人接触的并不多。

    如果只是这两点,其实并不足以拿来当做证据。而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晋王是安王之子,就牵不出背后的胡太妃。

    “能不能滴血验亲?晋王的乳母,她会不会知道一些事?还有安王府就没有其他人了,胡太妃可还有家人?”无双问道。

    “胡太妃乃胡家旁枝所出,胡家当年牵扯进英王谋逆案,被削官流放。安王当年自诩身体孱弱,不想害人,一直未曾娶妻,也未曾生子。他死了后,安王府就被收回了。至于那个乳母,本王已经让人查去了,暂时还没查出对方的来历。”

    不过无双说的滴血验亲,也给了魏王一些思路。

    他去找了宋游,问滴血验亲的有效之法。

    其实滴血验亲不准,寻常百姓不知,但皇家和一些富贵人家却是知道的,魏王来就是想寻求更准确的方法。

    “古书有记载滴骨验亲之法,这种方法少为人知,但我曾试过,这种方法也不准。尸骸长埋于地下,经过多年的腐化,骸骨早已腐朽,任何人的血液都能渗入。”

    宋游看着漫不经心,说的却是曾拿过死人骨头做试验的吓人话,不过他平时就有许多异于常人之举,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能搞出这种试验。

    “殿下为何会问这些?难道殿下怀疑王妃所生之子不是殿下的……”

    剩下的话没说完,因为魏王淡淡的说了句,替无双接生的是褚云珍。宋游当即不吱声了,还问魏王还没有事,没有事他要去忙去了之类。

    魏王冷笑一声,走了。临走之前对宋游说,让他不要跑,褚云珍并不知他在此处,但他若是跑出京城,那就不能保证了。

    正收拾着背篓的宋游,当即吓得把东西往地上一扔,也不跑了。

    。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晋王秦王等人,在收到京城送来的信后,都在想法子把手中的差事结束,也好赶回京城。

    只可惜他们都低估了事情难缠的程度。

    秦王和汉王一个在河南,一个在徐州,两人都忙着防汛之事,秦王多了个赈灾,想着这事并不复杂,为了立功,秦王和汉王还不约而同地发作了当地河道衙门,斥责他们渎职,又大包大揽将巡视河道之事揽下。

    殊不知恰恰是这样,让二人身陷麻烦之中。历来河道、盐政、漕运被称之为三个油水最大的衙门,河工废弛糜烂也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了,这些河工小吏多为世传,俗话说铁打的吏,流水的官,监管河道的总督是一茬换过一茬,

    二人本是立功心切,故意抓了错处来发作,未曾想捅了马蜂窝,总之是大事没有,小事不断,头土脸。

    若只是完成任务就回,其实也就罢,偏偏二人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了,至今还陷身在泥沼中。人家扔个饵下去,就让他们觉得这次总算抓到把柄了,定要一扫河道不正之风气,此事若拿回京中不是大功一件?

    查到一半收到京中来信,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回了辛苦几个月白瞎,不回京中又实在催得急,于是自然要寻得两全之法,这边催那边脱,只想赶紧拿下功劳再归。

    至于赵王,那就是更不用说,边疆之事历来复杂,其中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加上离京城又远,等收到信已是一个多月以后,而收到信后一时半会也走不了,局势实在危机,这一走就不是有没有功劳了,而是会不会被追责。

    唯独来去自由还属晋王。

    之前也说了,他这个差事十分简单,就算办成了也没什么大功劳,属于聊胜于无。因此,晋王一直关注着京中动向,所以现今京中局势如何还属他最清楚。

    可恰恰正是清楚,晋王也知晓就算自己回去了,没有其他人在,他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于是他也没赶回去,而是给离他近的秦王、汉王都去了信,问他们什么时候归。

    其实秦王和汉王没急着归,不就是想到晋王会先回去,不管他回去做什么,只要能给魏王增添点麻烦,拖着他们回去就行。万万没想到晋王因为一贯处事都喜用‘藏’字诀,此时也陷入这个惯性思维中,根本就没急着回去,反而给他们来了信。

    也因此当太和帝在朝堂上正式提出立魏王为太子,并用雷霆手段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之法,当朝定下此事,又迅速发下圣旨,收到消息后晋王秦王等人直接懵了。

    这一切简直发生得太快,根本让人目不暇接。

    收到消息的他们哪还敢拖延,都拼了命的往回赶。

    可就在他们还在半路上,又收到一个可以称之为晴天霹雳的消息——太和帝要禅位给太子。

 第105章 第103章

    103

    紫宸殿中; 二十多位朝中重臣齐聚在此。

    “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啊!”

    “陛下乃天子,龙体向来康健,龙精虎猛; 立太子也就罢; 如今又要禅位给太子; 老臣等实在舍不得陛下。”

    见太和帝实在没有动容之色; 又有大臣拿江山社稷来说事:“陛下忽然立太子; 忽然又要禅位; 朝中动荡,时局不稳,实在不能如此匆忙,陛下哪怕不看着朝廷; 也要看看江山社稷。”

    那话意俨然是,就算你想禅位; 你也等等啊,连着搞事,这是想要翻天覆地啊。

    “田大人所言甚是; 还望陛下三思。”

    “望陛下三思。”

    “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太和帝神色动容、惆怅、感慨万千; 良久才叹了口气,道:“诸位大人都是大梁的中流砥柱; 是朝廷的肱股之臣; 其实以前诸位大人让朕立太子的话,朕不是没听进去,只是朕不知如何抉择; 朕不舍、不忍; 总想寻得两全之法,勿要让朕的儿子经历嘉成年间的夺嫡之惨烈。”

    这是太和帝自继位以来; 第一次在人前谈论当年诸王夺嫡之事。

    “朕经历过,才懂得这也是最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时刻。朕总想着朕的儿子也许不会,总是抱着侥幸心,可随着时间过去,朕才发现这一切都是奢望,皇子成年,即使是他不动心思,总有无数人在背后推着他往前。”

    说到这里时,太和帝往

    问心无愧之人自是稳如泰山,那些问心有愧之人,免不得又往下低了低头。

    “其实也是朕想岔了!”太和帝长出一口气道,“此事越拖只会越乱,不光宫里乱,朝堂上也乱,所以朕才想来修正朕之前犯下的错误,朕为何先立太子又打算禅位,你们都是朝中老臣,辅佐朕多年,应该懂朕的意思才是。”

    太子终究是太子,只要他一天没登基,他就是太子。只要没登基,就还有斡旋的余地,例如把这个太子弄死,或者让太子失宠、失德,总之把太子弄下去后,大家自然又回到同一起点,再次竞争。

    那太和帝立这个太子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立太子还不能让你们死心,那直接传位如何?彻底绝了你们的心思。

    毕竟大梁遵循嫡长制度,只要太子登基,哪怕他哪天死了,皇位也只会是他的儿子继承,而不会是兄弟。

    太和帝的话令人深思,见大多数人都沉默着,即使有人有异议,也不敢在此时出声。

    “你们都退下吧,朕说的话你们都好好想想。”

    一众大臣鱼贯退出大殿,临走前望了望太和帝沉着的脸庞,心想这次陛下是动真格的了。

    。

    就是让他们以为在动真格。

    时间倒回一个多月前。

    魏王对无双说,他会去问问太和帝有关安王之事,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去了。

    到时,太和帝正在用膳。

    见魏王来了,就留他一同用膳。

    这是多年来,父子二人第一次在如此氛围下相处。太和帝也看出魏王找自己是有事,便让一旁服侍的人都下去了。

    食不言寝不语,用膳时二人都没有说话。

    太和帝用膳历来节俭,无需摆满一桌,无需多昂贵难得的食材,只是普普通通六个热菜,两个凉菜,一个汤锅。

    听着似乎不少,但对一个坐拥天下的皇帝来说,算得上是节俭了。而且太和帝一个人用膳时,从不用大盘大碗,每碟菜的菜量不过是普通的一半,如此一来,既不显寡淡,又避免铺张浪费。

    这个习性曾被很多宫妃效仿,魏王似乎也并不陌生他这种用膳的方式,与太和帝一样,面前放着一碗粳米饭,默默地吃着。

    其实若是无双在就能发现,魏王用膳的姿势和太和帝简直一样,宛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也似。

    吃罢了饭,放下筷子。

    若在平时,会有内侍适时为太和帝递上擦嘴的帕子,可现在人都被遣下去了,太和帝抬起了手才想起来。

    正想收回,手边被人递了一块帕子,正是魏王递过来的。

    太和帝接过来,擦了擦嘴,放下道:“找朕有什么事?”

    魏王又回到他侧面去坐下,道:“儿臣想向父皇打听一些安王的事。”

    “为何会打听安王?”

    显然比起无双,魏王要缜密的多,脑子也要够用的多。无双没办法避开自己重活去说清楚这些事,但魏王可以。

    他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查晋王,查出了些端倪,这些端倪似乎与安王与胡太妃有些牵扯。他说了那个教晋王识字读书的老太监,又说了那个打从晋王出生就照顾他的老嬷嬷。

    ……

    所以说聪明人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

    看似魏王言语莽撞,上来就直奔主题,但他说起主要内容时,却只是轻描淡写几句。

    说话的最高境界不是舌辩群雄,而是怎么用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勾动对方的心思,让对方帮你补足你想知道的事,又或是用一两句话就扎中对方内心深处最忌讳人知晓的存在。

    太和帝为何厌恶晋王?

    不光是因为那次的事造成了他和宸妃的隔阂,也是因为那个宫女的出现戳破一直以来他和宸妃之间的假象。

    宸妃自打进宫后,一直受他专宠,他花了很多时间才擒获她的芳心,他几乎忘了自己还有皇后还有其他妃嫔,宸妃也似乎忘了他是个帝王。

    可醉酒误认临幸了宫女一事,却毁掉了这一切。

    宸妃是个真诚而感情热烈的女子,敢爱敢恨,她生气了就是生气了,吃醋了就是吃醋了,从不在人前遮掩。

    太和帝何曾见过这般女子,一直以来女子出现在太和帝面前,都是恭顺婉约的,都是不嫉不妒,可她却明晃晃告诉他,她吃醋了,她不希望他有别的女人。

    两人因此大吵一架,虽事后误会冰释,却也留下了隐患和裂痕。

    两个初识情为何物的人学着相互退让,彼此包容,太和帝身为皇帝,无法专宠于她,但他尽力给她最好的。她知晓他是皇帝,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慢慢学会容忍,学会视而不见。

    可隐患还在伤口也还在,两人因为一个宫女闹别扭的事,怎可能瞒过其他宫妃,于是专门针对宸妃的手段接踵而来。

    一两句挑唆的话,一两个小举动,一个小小的局,就足以让身处异乡表面刚烈实则内心敏感的她一次次心伤。

    这些伤一点点累积在她看似明媚的笑颜之下,宸妃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正常,越来越暴躁易怒,情绪波动越来越大,渐渐宫里有了宸妃疯癫之说。

    扯得有些远了。

    但这恰恰是太和帝为何厌恶晋王,十多年都不招他回宫的主要原因。宸妃疯了后,他每次去探望她,都会想起那个宫女,自然就迁怒了晋王。

    还有一个让他一直如噎在喉的原因是,那次表面上似乎是他酒醉认错人,才临幸了那宫女,但其实是他被下了药。

    事后太和帝查过,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