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大唐第一太子 >

第121章

大唐第一太子-第121章

小说: 大唐第一太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别过后,各自回家,于志宁来到内院,想吃个饭垫垫肚子,他实在饿得慌,却发现桌案之上唯有一碟腌菜。
  他满脸困惑看向夫人:“今日府中厨房未做菜食?”
  于夫人淡淡瞄了他一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要做,也得有食材才行。”
  于志宁:???
  没食材?他们家已经穷得买不起菜了吗?他们于家世代为官,勋贵出身,又非贫苦之户,怎么可能!夫人,你在开什么玩笑呢。
  “有银钱买也得别人愿意卖。”
  于志宁一顿,恍然想起今日坊市的场景,莫非……
  于夫人又道:“如今长安城内的菜农佃农,还有谁愿意卖东西给我们?不只如此,坊间那些做生意的,不论是食肆酒肆,还是布庄绣坊,又有谁愿意给我们一个好脸色看。
  “郎君素日只管朝堂不理俗物,怕是到现在还不知道吧。如今除了我们自家的产业或是与我们相熟的人家,其他人……”
  于夫人一声嗤笑:“郎君将就着吃吧,明日我看能不能借旁人的名义买些东西,不过此法到底治标不治本,不是长久之计。百姓也不全是愚民,多来几回,总有人发现我们冒名购买之事,那时这法子恐怕就不好使了。”
  “怎么会!他们的东西卖谁不是卖,我们又不少一文钱,为何偏不卖我们?”于志宁十分震惊也非常不解。
  于夫人哦了一声:“倒也不只我们,陆家与孔家也一样。”
  于志宁睁大眼睛:“为何?”
  于夫人实在没忍住翻了个白眼:“为何为何,你倒好意思问。你自己瞅瞅,你、陆德明、孔颖达,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太子的老师,事情还不明白吗!你自己做了什么,自己心里没数!”
  她撩开衣摆坐下来,看向于志宁:“我是真想问问你,你脑子是不是有坑。以如今太子的功绩、民心与威望,皇室子孙谁人能及,你说他德不配位?你说他不堪为太子?那你觉得谁能做!你想让圣人换谁!于志宁,我怎么从前没发现你这么能耐呢!”
  于志宁惊愕万分:“我说太子德不配位?我要换太子?我何时说过这话!”
  于夫人冷哼:“若不然呢?现今坊间都在传。说你与陆德明孔颖达对太子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总说太子这不好那不好,对太子诸多不满。你有没有?”
  于志宁哑然,他真没有说太子德不配位,也没想过要换太子。但是……但是……
  于夫人叹气:“于志宁,你要不要睁开眼睛看看世界,出门问问,随便逮个人问问,看他觉得太子好不好?西瓜辣椒,腐竹豆皮,筒车水车,土豆红薯,哪样不是太子的功劳。这样的太子尤觉不好,那你觉得如何才算好?
  “你可知如今天下百姓对圣人对太子对朝廷有多拥戴?尤其是长安的百姓。前阵子太子昏迷,多少人为他心焦,多少人为他祈福,你是看不到吗?
  “现在让他们得知太子病倒是因为你们,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想?他们心里怎会没气。未曾堵在家门口,见你一次打你一次,你就该偷着乐了。”
  于志宁双目瞪圆:什么玩意,太子前阵子昏迷不醒是因为他们?
  他咬咬牙,问道:“除了这些,坊间还传什么?”
  于夫人横了他一眼:“这还不够,你还想传出什么?太子说了,他既当不得这个太子,不当也罢。到时候求圣人给他一块封地,他就藩去,去封地研究农事。
  “这两年太子弄出多少东西,虽说都会推广全国,但长安到底占了首利。长安百姓皆是得利者。更别提眼下红薯才刚刚收成,百姓正自高兴之际。此刻猛然得知太子当不得太子了,还要离开长安,往后这些东西再不是长安的荣耀,你觉得他们会愿意?”
  正说着,忽然瞥见门口的于立正与于慎言。
  于夫人瞬间闭了嘴,慢慢恢复和颜悦色,招手将两人叫进来:“怎么这个时辰过来,先生的课业学完了?”
  于立正摇头:“先生说明日会亲自向父亲请辞,他教不得我们了。”
  于志宁讶异:“怎么突然请辞,可是先生家中有事?”
  于立正看着他,神色犹豫。
  于夫人猜出几分:“先生不愿教?”
  于慎言抿唇:“先生说父亲连太子都教的,我们自然用不着他来教。还说……还说……”
  他偷偷瞄了于志宁一眼,声音减弱了两分:“说他耻于父亲为伍。”
  于志宁:!!!
  于慎言揪着于夫人的衣角,鼻子一酸,闷闷道:“阿娘,如今小伙伴们也都不理我与阿兄了。他们问我,父亲在家是如何教导我与阿兄的。问我与阿兄每日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身边仆从婢女几何,平日可会玩乐。接着又问及父亲。
  “他们说,父亲既自己吃用精细,闲暇之余也多有玩乐,喜好不少;同时也许我们吃用精细,许我们闲暇之余自主嬉戏,有所爱好,为何偏偏不许太子如此。他们说父亲是不是在针对太子。故意挑刺。”
  针对太子。故意挑刺……
  这罪名不可谓不重,于志宁面色煞白,身子一晃,瘫倒在地。
  于立正与于慎言都有些懵。于夫人看了于志宁一眼,心疼地一手牵起于立正一手牵起于慎言:“走吧,阿娘去与你们先生说。”
  母子三人走出去,于立正于慎言很是不安,频频回望:“阿娘,父亲……父亲没事吧?”
  “他能有什么事,摔一跤而已,还是摔在软垫上,能怎么着!”
  “那我们不管他了吗?”
  “管他作甚。如今府中孤立无援,事情一大堆,何处不需我来处理,这都是谁闹的。让他一个人呆着,好好想想。我看他就是好日子过腻了,纯属闲的。”
  于夫人气怒难当,心气十分不平。府中麻烦一大堆,让她焦头烂额也就罢了。她最不能忍受的是还牵连到孩子身上。
  她深吸一口气,顿觉心脏抽痛。她不好过,凭什么惹出这一切乱子的“罪魁祸首”能好过?于志宁这死脑筋,合该治治他。
  于志宁呢?
  言说太子德不配位,意欲请圣人改立太子,致使太子重病昏迷,针对太子、故意挑刺……
  等等言语一遍遍在其耳畔回响,于志宁脸色寸寸发白,冷汗淋漓。


第102章 臣弹劾于志宁不配为师……
  流言逐渐愈演愈烈; 不只坊间百姓,便是官员亲属家眷以及世家嫡支旁系也都参与进来; 此事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就连刚刚收成的红薯的热度都被盖了过去。
  比起思想单纯,只觉得李承乾受了委屈想给他出气的百姓,其余人的想法更多些; 质疑、探究、议论、抨击,不一而足。
  其中文人的嘴最是犀利,没几天; 流言已经从“针对太子; 故意挑刺”变成了踩着太子来成全自己不畏皇权、刚正不阿的谏臣良师之美名。
  当然也有觉得此事发展迅速; 来势汹汹,颇为猫腻的。但那又怎样呢?
  在满城百姓的愤慨之下; 在如同浪涛席卷的民心裹挟之下; 在大多数人已然站在同一阵线的情景之下; 他们要不随波逐流也加入进来;要不装傻充愣不加入也不站对立面,把自己的观点掩埋。
  便是偶有敢于直抒己见的,提出种种疑点,也终归被主流声音所淹没; 泛不起半点涟漪。尤其你若是说此事最初是从太子口中说出来了; 那就更是捅了马蜂窝了。
  “你什么意思,你是说太子故意的?”
  “太子才几岁; 孩子受了委屈; 你还不让人说了。”
  “你是不是跟于志宁一伙的。”
  ……
  众怒一犯; 何人能挡。这些人只能灰溜溜败退,偃旗息鼓。
  等于志宁三人了解到全面情况时,惊讶地发现事情已经发展到他们无法控制的地步; 这让他们既愤怒又心惊,还没等他们商议出合适的解决之法,局势再度变幻,异变陡生。
  两仪殿。
  “臣弹劾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三人私心过重,对太子吹毛求疵,随意指摘,言辞针对,有故意构陷太子之嫌。太子乃国之储君,储君教养绝不能托于此等人物之手,望圣人严查严惩。”
  于志宁三人目瞪口呆,懵,很懵,非常懵。
  往日只有他们弹劾别人,如今竟遭他人弹劾,还是这般严重的罪状,这等罪状若是落实,他们也不用活了。
  “你胡说!我们何时指摘太子,构陷太子!你这是污蔑!”
  那人瞥他一眼,举起手中奏折:“是与不是,臣奏折中桩桩件件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圣人只要一阅便知。更别说如今此事已经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圣人,现今长安百姓都在看着呢。他们都在等朝廷出面,等您的一个态度。”
  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神色肃穆,陡然一惊,不约而同,齐齐跪下来:“圣人明察,臣等冤枉。”
  那人嗤鼻:“冤枉?那你们说说何处冤枉。你们没有说太子性子张扬,不够谦虚,非储君典范?你们没有说太子做派铺张,玩物丧志,非储君所为?你们没有血脉偾张,义正严词上疏批判太子?”
  于志宁咬牙:“不是这样!”
  “不是这样那是什么?你想说你们没说过这些话?好,那就请太子上殿,与你们当堂对质如何?你们说这话的时候,也非是没有旁人在场,人证全都带上来,你们可敢!”
  于志宁哑然。不是不敢,而是不能。他们说这些话时本不是这个顺序,也不是这个样子,但话确实是他们说的,一旦上殿他们根本说不清,只会越发坐实了他们的“罪证”。
  “哼,不敢?你们平日说太子不是厉害得很吗?你们甚至还想以死跪来威胁太子,以至于太子被你们逼得不得不自请废太子。
  “太子自请废太子的折子还在圣人案头放着呢,为此事,太子郁结于心,大病十数日不醒。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你们该庆幸太子吉人天相,平安无事,否则你们便是大唐的罪人,是天下的罪人,万死难辞其咎!”
  于志宁面色大变,扑通重重跪在地上:“圣人,冤枉!臣等万万没有此心。圣人令臣等教授太子,臣等自知这是委以重任,也知太子聪慧过人,非一般孩童可比,因此他的教导必定比过往所有储君都要重要。
  “臣等知道自己比不得圣贤,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太子在臣等手上走歪,因而每每授课必定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面对太子之事总是琢磨琢磨再琢磨,不敢说呕心沥血,却也是兢兢业业,唯恐有半点差错。”
  陆德明孔颖达也紧随其后,接连跪下。
  “是啊,圣人,臣等对太子教导之用心,苍天可见。自成为太子老师以来,从给太子开蒙第一堂课至今,每次教学内容臣等都是精心选择,严格规划。”
  “臣家中还有为太子课业进展的规划调整,上面每一个字都倾注臣的心血心力。太子每日功课作业,臣亦是挑灯批改,评言指点每张每页摞起来,如今已堆满桌案。”
  他们字字泣泪,句句呕血,诉说着自己平日对太子的教学是如何用心。
  “臣等从未因此自得,亦未有邀功之意,但现今被人说对待太子心思过重,指摘太子,故意挑刺,甚至是意图构陷。臣等是万万不敢认的。”
  “臣不知这些流言从何而起,但臣绝非这种人。圣人当初令臣教授太子,便已给过旨意,教的非仅仅是书本知识,还要教太子文治武功,教太子为人处世,教太子立身自正。”
  “这些年来,臣等念及圣人重托,日日不敢望。太子年岁尚小,偶有出错,臣等如何能视而不见,任其荒唐,不加指正?”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涕泪横流,声声泣血。
  李世民眉宇紧蹙,几次想要开口斥回去,又思及今日这场戏是承乾设计的,承乾提前叮嘱过他,让他坐着观看就行,什么都不用做,因而一时踌躇,一边怕乱了承乾的策划,一边又怕承乾的策划有误,应付不过来。
  见他不说话,于志宁磕头再拜:“圣人,太子口腹之欲极重,食不厌精烩不厌细,餐餐顿顿丰盛至极,甚至耗费心血多番研究饮食之事,此等作为,臣如何能不说?
  “太子喜好玩乐,高调组建蹴鞠队不说,还令人广为搜集飞鹰用以熬鹰训鹰斗鹰,这般举止,臣如何能不说?
  “太子喜听夸耀,每每听闻赞美都洋洋自得,笑脸相迎,听得批评训诫便神色颓然,面露不喜,如此态度,臣如何能不说?
  “臣是恐太子染上恶习,堕了心性啊。试问,这等铺张之风,玩乐之行,张扬之道,可是储君能为?臣心心念念不过是令太子改正而已。臣身为老师,若见学生行差踏错而不闻不问,那才是枉为人师。
  “只是臣怎么都没想到,臣一片赤诚,结果却……却得来这样的结果。指摘太子,构陷太子,威逼太子,此间种种,无论哪一项,臣自认都没有,臣怎么敢,又怎么会!因此,臣不认,死都不会认。”
  于志宁是觉得自己真的没有,也是明白一旦认了就是身败名裂。而即便不认,如今也已经面临身败名裂之局,所以他必须坚持,必须破局,哪怕手段激进些,哪怕就是死,他也不能留下身后骂名!
  “如今面对千夫所指,是臣始料未及。臣愿一死以证清白。”
  于志宁猛然起身,朝殿柱撞去。
  众人惊愕万分,就连陆德明孔颖达也怔住了。李世民一颗心提起来,满目惊恐,于志宁不能死,更不能以这种方法死去。
  “拦住他!”
  李世民高声呵斥,说是迟那时快,在他出言之前,程咬金似乎早有准备,已然动作,瞬间抓住于志宁,阻止了他的行为。
  于志宁如何干得过身经百战的程咬金,被其牢牢禁锢住,动弹不得,唯有不断挣扎,言语呵斥:“放开我,我不惧死,我要自证清白。”
  程咬金眉目蹙起,十分不悦。就在众人诧异错愕,恐于志宁固执,今日之事难了的时候,一道浑厚的声音自殿外响起:“放了他,让他撞!”
  众人顿住,转身望去。李渊一步步走入殿内。
  所有人都愣了。自李渊退位至今已有九个月,这期间李渊不问朝事,一心享福,从未有再次染指政务之举。搬入大安宫后,太极宫都已少入,除突厥进犯以及太子昏迷两次,重回甘露殿居住了几日外,再未有来,两仪殿更是不曾踏足。因而他今日现身属实让人讶异。
  但他到底是太上皇,他要入内,谁人赶拦?
  而殿内诸人,连同李世民在内,都得起身行礼。
  李渊看向于志宁:“不是要撞柱吗?撞啊,朕看着你撞,让朕瞧瞧你的骨气!”
  此话一出,于志宁懵了,非是因他觉得每个人都会阻拦他,他压根死不成。他说不畏死是真的不畏死。但李渊的神态是他从未想过,这个发展让他有点没反应过来。
  殿内众臣皆劝:“太上皇,不可啊。”
  李渊摆手制止众人的话,转头斥责李世民:“你是死的吗?人家都欺负到你儿子头上来了,你就干看着,任由他们胡作非为?他们今日敢在朝会以死相逼,他日是不是敢在我们的坟头蹦跶!这你也能忍?”
  以死相逼,坟头蹦跶……
  言辞之激烈让于志宁满面惨白,他咬牙跪下:“太上皇,臣……”
  李渊懒得听他废话:“你是不是想说你没有,你绝无此意,你只是想自证清白?呵,什么清白必须以死来自证。你总说太子不该这样不该那样,以免上行下效。还给太子说什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让太子牢记身份,一言一行都需三思。你呢?
  “今日若当真让你一死了之,就此算是证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