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守寡后我重生了 >

第111章

守寡后我重生了-第111章

小说: 守寡后我重生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戚瑾笑笑,也从自己这边撕了一条烤肉,献给元祐帝。

    四人边吃边谈,直到美髯飘逸的陈阁老散步般溜达过来,立即领会陈阁老意思的元祐帝咳了咳,恋恋不舍地宣布他要休息了。

    戚瑾单独朝金吾前卫的方向走去。

    没多远的路,很快就到了。

    走到营帐前,华阳转身,看向两步外的陈敬宗。

    先前她随军半年,陈敬宗直到天冷了才偷偷溜到她的营帐给她当汤婆子,现在便是华阳邀请他进去,陈敬宗也不可能去。

    他只问了一句:“今晚的烤兔肉,真不好吃?”

    华阳垂眸:“还行吧。”

    陈敬宗笑了:“下次咱们单独出游,我再给你烤。”

    华阳似有若无地应了声,进去了。

    陈敬宗看着她纤细的身影进了内帐,看着她坐下,这才离去。

    。

    四日后的上午,圣驾抵达蓟州城。

    蓟辽总督刘节、总兵秦元塘率领当地文武官员出城十里来迎。

    华阳提前下了车,骑马陪在弟弟身边,姐弟俩一起接受了众官员的跪拜。

    而姐弟俩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都落在了当今第一大将秦元塘的身上。

    秦元塘今年五十二岁,换个文官大概已经显露老态,秦元塘看起来却只有四旬左右,他身高八尺有余,身形伟岸如山,面庞因为常年的南征北讨晒成了古铜色,可眉目间亦有几分文人的儒雅与谦和。他看向华阳姐弟的目光,恭敬内敛,他的声音亦中和醇厚。

    百姓都夸他是虎将,可他给人的感觉却并不可畏,反而很是平易近人。

    当然,这有容貌的关系,亦因为他此时跪拜在皇帝面前,倘若他出现在战场上出现在三军将士当中,必然会换上另一种风采。

    姐弟俩下马,元祐帝亲自上前扶起秦元塘:“大将军免礼,这次朵颜三日便战败,都是大将军之功!”

    秦元塘谦逊道:“皇上谬赞,全靠您拨款给臣等加固城墙、研制火器,城防兵力都提升了,才叫朵颜进难攻、退难防。”

    君臣一顿互夸,一旁的蓟辽总督刘节神色恭敬地垂着眼,目光隐晦地在几步之外的首辅陈廷鉴身上转了一圈。

    本朝文官节制武官,秦元塘是该听他这个蓟辽总督节制的,秦元塘打了胜仗,功劳也该他与秦元塘平分。

    可谁让秦元塘攀上了陈廷鉴这个内阁首辅的高枝?

    自打秦元塘调到蓟州当总兵,好几个总督都受不了他的擅自调度、不听节制,也都给朝廷递过折子,最后的结果却是秦元塘的权力越来越大,那些告状的总督反而被陈廷鉴贬了官或是调去了其他地方。

    刘节看得明白,所以他到任后并不费事去约束秦元塘,秦元塘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寒暄过后,众人进了城。

    驿馆已经收拾好了,前面给元祐帝住,后面给长公主住。

    接下来元祐帝会与内阁五位阁老一起听刘节、秦元塘汇报军务,再吃吃席喝喝酒什么的,华阳就不掺和了,直接入住驿馆。

    陈敬宗、戚瑾等指挥使一直陪在元祐帝身边。

    陈敬宗还在陵州做无拘无束的少年郎时,便经常听人讲秦大将军抗倭百战无一败的英雄事迹,可以说,陈敬宗对秦元塘的景仰钦佩,远远超过对自家的阁老老头。

    今日终于能够亲眼目睹秦元塘的风采,甚至能够与秦元塘坐在一间大堂里喝酒,陈敬宗心潮澎湃,视线更是黏在了秦元塘脸上一般,吃菜的时候忍不住看过去,喝酒的时候也忍不住偷瞄一眼。

    看得多了,陈敬宗很快就发现一件事,秦元塘对元祐帝够恭敬吧,可秦元塘看自家老头的眼神,比老头看元祐帝还要谦卑!

    嘴里的酒菜突然没了滋味儿,陈敬宗收回视线,再也不往秦元塘那边看。

===第 158 章(“阁老此言差矣犬子如何。。。)

    大将军秦元塘有两个儿子; 长子秦纪二十七岁,次子秦律刚满二十。

    虎父无犬子,秦纪、秦律都生得仪表堂堂; 且早已立了军功在身; 看气度,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陈廷鉴是真心赏识秦家这两个年轻人。文官是通过科举层层选拔。/出来的,每年都那么多好苗子等着让朝廷遴选; 可真正的大将却难以通过几场考试见分晓,虽然朝廷也设了武科举; 但自身功夫好的人未必能带兵; 平时熟读兵法的人; 真到了战场可能就慌了; 正如那句纸上谈兵。

    他特意让秦家兄弟坐在秦元塘一侧,离元祐帝以及他们五位阁老都很近。

    交谈间; 陈廷鉴摸着长髯,笑着夸了秦家兄弟几句。

    结果他一夸; 秦元塘便马上回夸起陈敬宗来,说驸马平定豫王造反时立下的战功,他在蓟州都听说了!

    他真的不需要秦元塘如此啊,好像他抛砖引玉非要抬举自家老四似的!

    如孙氏所说,陈廷鉴从记事起就一直被身边的人夸赞; 年轻的时候人人都夸赞他本身,后来他官位越来越高; 同僚们不但夸他,连他的长子、三子也都要夸。这些陈廷鉴都习惯了; 坦然处之,唯独此时此刻; 秦元塘一个堂堂战神,那么滔滔不绝地夸他家那个才打过一次仗的毛头小子,陈廷鉴控制不住地想替儿子脸热,替自己脸热!

    也幸亏连续七天的车马劳顿让首辅大人的脸色变得比平时憔悴、黯淡一些,便是微红也难以察觉。

    秦元塘夸了一大串,自觉给足了首辅的面子,终于停了。

    陈廷鉴摆摆手,一副“不提也罢”的无奈姿态,他不敢再谦虚,怕他谦虚一句,秦元塘又夸老四十句。

    元祐帝面带微笑,慢条斯理地用着饭。

    何清贤看看秦元塘,再看看陈廷鉴,突然笑道:“光听你们这些空话,也难以分出两家小将的伯仲,不如散席后叫他们比试比试,也让我见识见识年轻人的好功夫?”

    不等二人开口,元祐帝做主道:“朕也正有此意。”

    说完,他看向离得稍远几席的陈敬宗:“驸马,你可敢与秦家兄弟比试?”

    陈敬宗正与旁边的同僚饮酒,闻言放下酒碗,离席而起,直接看向并肩而座的秦家兄弟:“敢是敢,不过秦二公子太小了,我只与秦大公子比。”

    秦律面露不悦,他二十岁了,怎么叫“太小”了?没有男人喜欢听别人这么评价自己。

    秦纪则站起来,朝陈敬宗拱拱手:“既如此,稍后还请驸马赐教。”

    陈敬宗回他一礼,得到元祐帝的首肯后,坐下继续喝酒。

    吃饱喝足,两人的比试就成了众人期待的重头戏。

    陈廷鉴用教训的口吻对自家老四道:“你自负枪法不凡,今日也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秦元塘马上道:“阁老此言差矣,犬子如何与驸马比。”

    说起来,他在京城,秦元塘不是在沿海就是在边关,总之两人多是书信往来,真正面对面打交道的机会并不多。

    书信里秦元塘对他确实十分敬畏,自称都是“门下犬马”,每年还都要送点礼给他,一开始是金银珠宝,被陈廷鉴退回去了还严厉批评了一番,秦元塘便改送一些比较稀罕的土特产。陈廷鉴也是聪明人,猜到秦元塘是想在朝堂上找个靠山,他若继续拒收,秦元塘可能一门心思光琢磨站队了,耽误了军务。

    因此,陈廷鉴收了秦元塘的土特产,再三交待他安心练兵巩固边关,不要操心别的。

    两人就是这样的交情,说深不深,说浅也不算浅,毕竟陈廷鉴也是十分欣赏秦元塘的。

    就是见了面,秦元塘怎么这般言行?着实让他头疼。

    陈廷鉴暗暗看了何清贤一眼,他宁可天天与何清贤针锋相对,也不想被秦元塘这么捧着。

    何清贤幸灾乐祸地一边摸胡子一边看戏,谁让陈廷鉴喜欢做首辅呢,被人吹捧,也是做首辅的好处之一嘛。

    陈廷鉴没接秦元塘的话,秦元塘就嘱咐自家儿子,让秦纪虚心观摩驸马的枪法。

    众目睽睽,儿子如此失礼,陈廷鉴的火气又上来了,要求秦纪:“你尽管拿出全部本事,让他尝尝教训才好。”

    秦纪苦笑:“阁老太抬举晚辈了。”

    陈敬宗不耐烦道:“你到底是跟我切磋枪法,还是跟他切磋嘴皮子?”

    秦纪失笑,朝元祐帝行个礼,跟了上去。

    陈敬宗、秦纪手里都多了一杆普通士兵所用的木杆长。/枪,两人年纪相当身形相仿,只是一个锐气外溢,一个稳重内敛。

    真打起来,陈敬宗自然想赢,秦纪有意给陈阁老面子,只求输得不要太明显太快,有失秦家枪法的威名。

    秦纪的计划,是使出六成功力。

    然而刚一交手,感受到陈敬宗枪法的凌厉以及枪身上传来的磅礴力量,秦纪惊愕地发现,这位驸马爷并非沾了陈阁老的光而浪得虚名,倘若他不全力以赴,可能十招内就要落败。

    棋逢对手,秦纪不惧反喜,认真地与陈敬宗打了起来。

    两个年轻又挺拔的武官,俱是长臂长腿,跳跃腾挪间身形如虎如豹,出招也一个比一个利落敏捷,没有刻意耍花枪,两杆长。/枪却宛如双龙夺珠,看得众人眼花缭乱,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唯恐错过分出胜负的关键一刻。

    不知多少回合过去,随着陈敬宗凌空一跃手持长。/枪从高而下劈向秦纪,秦纪躲闪不及只能举枪格挡,但听“啪”的一声脆响,两杆枪竟然同时断了!陈敬宗的半截枪杆重重打在地上,秦纪则连退几步,避开陈敬宗那把崩飞而起的锐利枪头。

    陈敬宗收枪站直,遗憾地看了看手中的断枪。

    秦纪也停稳了,扔掉两节断枪,朝陈敬宗拱手道:“驸马好枪法,下官甘拜下风。”

    陈敬宗并不领情,冷声道:“平手就是平手,有机会再比一场。”

    说完,他看向元祐帝。

    元祐帝心情很好,他不想陈敬宗因为秦纪故意谦让而赢,也不想自己的姐夫技不如人输给秦纪,这样酣畅淋漓痛痛快快得打一场,他看得也痛快。

    “车马劳顿,先休息去吧,以后有的是机会。”

    “是!”

    。

    众官员将元祐帝送到驿馆,亲眼看着元祐帝进了他的别院,陈廷鉴等跟来的京官这才散开。

    陈廷鉴看向自家老四,不想何清贤先走了过去,关心地道:“刚刚的比试,驸马可有受伤?”

    两个小将都够狠的,都实打实地给了对方的几下子,那么长的枪身,裹挟着巨力打在肩膀后背,想来跟挨了鞭子也差不多。

    陈敬宗摇摇头,见老头子也走过来了,他淡淡道:“阁老慢走,下官先行一步。”

    说完,他大步离去。

    其他人也都散得差不多了,何清贤边走边调侃陈廷鉴:“若非驸马长得像你,我还以为他是你从外面捡回来的养子,那身好功夫,真不像你能教出来的。”

    陈廷鉴:“我祖父亦学了一身好武艺,老四便是继承了他老人家的天分。”

    何清贤:“这会儿你倒是夸起来了,刚刚怎么一味地夸秦家那两个小子,幸好秦将军也夸了驸马,不然驸马该难堪了。”

    陈廷鉴刚要说话,就见秦元塘在前面的月洞门前站着,看到他,眼睛一亮,显然有话要单独同他讲。

    陈廷鉴笑了笑,低声对何清贤道:“等会儿只说你我还有事商量。”

    何清贤笑而不语。

    就这样,陈廷鉴直接将秦元塘打发走了,一会儿都没有单独与秦元塘相处。

    另一头,陈敬宗来了华阳这边。

    华阳舒舒服服地泡了一个澡,这会儿都快歇完晌了,被陈敬宗进屋的动静吵醒,她挑开纱帐,与刚转过屏风的陈敬宗打了照面。

    没等华阳开口,陈敬宗就开始脱外袍。

    他的脸色倒不像要做什么,华阳便淡淡地看着,直到陈敬宗露出结实健硕的胸膛,他侧身将外袍抛到屏风上时,左肩、后背两道红色的淤痕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华阳眼中。

    华阳脸色一变:“谁伤的?”

    陈敬宗没好气道:“老头子。”

    华阳:……

    陈敬宗做了什么,能把公爹气到在今日的场合拿棍棒殴打亲儿子?

    话说回来,公爹那样文弱的身板,有力气将陈敬宗打成这样吗?

    华阳下意识地怀疑这话的真假。

    陈敬宗走过来,将碍事的纱帐挂到两边,低头看看手臂上的淤痕,问她:“有药吗?”

    华阳喊朝月。

    丫鬟要进来,陈敬宗往她身后的床上一趴,随手扯过被子盖住后背。

    只是他盖得不太严,露了一截窄腰,华阳帮他掩了掩。

    朝月很快就从药箱找到活血祛瘀的膏药,垂眉敛目地递到长公主手中,再快速退下。

    门刚关上,陈敬宗就把被子甩开了,歪着脑袋看过来:“伤在背上,能不能劳烦长公主照顾一二?”

    华阳看着那道几乎横贯他整张后背的棍状淤痕,皱眉道:“你先说,究竟是怎么伤的。”

    陈敬宗就添油加醋地埋怨了一番老头子,要不是老头子多嘴夸秦家兄弟,也不会惹出这桩事来。

    华阳默默听着,打湿巾子,帮他擦擦后背挨打那一片,开始抹药。

    清清凉凉的轻柔触感落在伤处,陈敬宗发出一声闷哼。

    那声音怪惹人遐思的,华阳动作一顿,见他仍然老老实实地趴着,面对床头,这才继续。

===第 159 章(这些老头个个都是宝。。。)

    华阳为陈敬宗抹了厚厚一层药膏; 两处伤势都抹完,巴掌大的瓷瓶也快见了底。

    陈敬宗依然趴在床上,骑了七天的马; 刚刚又出了一番大力气; 要不是身边坐着一位美人长公主,陈敬宗马上就能睡过去。

    方才华阳光顾着他的伤了,这时才反应过来; 他就这么一身灰扑扑地趴到了她才铺好没多久的床上,浑身还散发着一阵阵酒气。

    只是瞧着他后背上的伤; 华阳什么都没说; 傍晚再换一床被褥就是。

    “能把你打成这样; 秦大公子必然也是位骁勇将军。”

    洗过手; 华阳坐在床边,与他闲聊起来。

    陈敬宗早就歪过脑袋; 幽幽地看着她:“你这是夸他,还是夸我?”

    华阳:“夸你; 生于文官之家,竟能与秦大将军的儿子打成平手。”

    陈敬宗:“怎么听起来又像在夸秦大将军?”

    华阳:“天下谁不赞扬秦大将军,他可不少我这一句夸。”

    华阳:“离京前你还捧着《练兵实纪》重温,今日见到真人,感觉如何?”

    成亲这么久; 华阳早发现了,陈敬宗对诗经子集兴趣寥寥; 兵书战策倒是经常翻阅。

    《练兵实纪》乃是秦大将军所著,汇编了秦大将军的种种练兵、练阵之法; 写成后呈递给父皇阅览,父皇观后大赞; 命朝廷广为发行,陈敬宗也早早收藏了一套,可见他心里极其仰慕秦大将军。

    陈敬宗:“我原本也是十分钦佩,结果听他为了哄老头子高兴而胡乱吹捧我,我这钦佩就减了两分。”

    华阳:“他有他的不容易,你在仕途上顺风顺水的,一时难以理解也情有可原。”

    陈敬宗意外道:“你这话怎么老气横秋的?”

    华阳:“因为我长在宫里,听到的知道的远比你多。譬如我知道当年秦大将军能从沿海调到蓟镇做总兵,便是父亲举荐他的。我还知道,秦大将军刚到蓟镇时,那几位总督不赞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