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今生不行善-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朝廷现在的局面来讲,确实是自掘坟墓。
故而赵禹缜着脸,往外站了站,拱手回道:“沛国公掌天下兵马,对于此事最有话语权,儿臣也觉得,改行兵马制一事可压后再议,并不急于这一时。
朝中百官,坐镇盛京,未曾有一日吹过边关冷风,并不知军中情形如何,侃侃而谈,虽也是为国事忧心,但总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二郎年纪尚轻,初入兵部历练,往后时日久了,他也晓得何为三思而行,谋定后动。
至于韦尚书——现如今看来,韦尚书极力反对二郎奏本所请,也实是情有可原。
儿臣以为非但不该责罚,反倒该予以褒奖,才正彰显父皇赏罚分明。”
晋和帝问的只是改行兵马制一件事,赵禹却已经把后头的话都先回明了。
这事儿大概就这样算了。
那设立南苑都护府一宗呢?
当然不必再议。
也就这么着敲定下来。
可晋和帝分明还没开口点头。
这是拿话堵他的口呢。
赵禹这点小心思,都算不上是心眼子。
毕竟父子之间,一目了然,他眼珠子一滚,晋和帝都知道他打什么主意,何况是这么直白的心思?
无非是仗着他不会真的恼怒生气。
也是晓得设立都护府已成定局。
只能说父子两个是摸准了彼此的心意吧。
这边赵禹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韦存道就是再不情愿,也没法再反驳什么。
而且他不是没眼力见的人。
看看晋和帝的神情,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终归人家是亲父子。
他再怎么想着效忠天子,揣摩着官家心意而行事,必要的时候,还不是得退让诸位殿下吗?
是以韦存道掖着手,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再不发一言。
“那就这么着吧。”
晋和帝大手一挥,算是把事情敲定下来:“设立都护府一事交吏部处置,兵部从旁辅佐。”
他一面说,侧目又去看姜护:“你才回京,横竖交了职,闲来无事,也帮着料理几日吧?”
君臣之间,也是亲疏有别的。
反正朝廷里三省六部这么些人,谁也没有姜护的这份儿待遇,何曾闻得晋和帝是如此语气。
姜护好似习以为常,颔首应是:“这是臣分内之事。”
·
散朝后晋和帝把赵禹和赵行传去了福宁殿。
众臣退出太极殿,一路出宫门,韦存道是垂头丧气退出金殿外的。
顾怀章与姜护把他整个人的状态看在眼中,无不啧声。
他还真是一点儿也不避讳人。
官家才决定设立南苑都护府,他就跟霜打了的茄子一般,蔫儿头耷拉脑,倒不怕人背地里说三道四,指指点点。
吏部那么想惫懒躲清静,面上功夫都还知道做足呢。
说到底他是士族出身,骨子里带着的高傲,在朝为官几十年也没能彻底磨平他的尖锐与棱角。
也是今次算跟官家站在同一边儿的,有恃无恐罢了。
身后有吏部的谁匆匆追上去,口中一面叫着韦尚书,脚下生了风一般。
韦存道像是没听见,走的反而快起来。
顾怀章忽而低笑出声:“是挺嚣张的。”
姜护这才皱了皱眉头:“在其位不谋其政,食君禄不思分君之忧,他有什么可嚣张的?”
“没办法,现如今这朝廷里,人人如此,早不是当年了。”
顾怀章背着手在身后,面色平静的注视着殿前台阶的方向:“人人都想往上走,可等到真的顺着这台阶上了高台,入了金殿,心志就全都变了。
没上位前,谁不是勤勤勉勉,政绩斐然?
真的位列班次中,又格外小心起来。
除了揣摩圣意,更有甚者,宁可不做不错。
反正无功无过,一辈子到头也就这样了。
都像咱们似的,傻子一样不成?”
姜护脸色越发难看起来。
他知道顾怀章说的都对,更知道顾怀章说的是谁。
或者说,现如今站在太极殿里的这些人,没有几个是真的忧国忧民,肯上赶着出头办实事儿的。
他们不办,还要拖后腿,原因无他,官家心意为重。
朝堂风气,就是这样子败坏起来的。
“枉为人!”
第263章 诗会(二更)
晋和帝传召赵禹两兄弟入福宁,连李福都没叫在近旁当差服侍。
正殿宝座上空空,李福引着人进了殿,兄弟两个对视一回,纷纷侧目去看李福。
李福朝着东次间使了个眼色,并没有再头前引路或是跟上,反倒掖着手猫着腰,一路退到了殿外去守着。
赵禹几不可闻叹了口气,提步过去,赵行自然跟在他身后。
晋和帝盘腿坐在罗汉床上,四面的围板只拆去了一面而已。
东墙上的月窗支开了大半,窗前放了一碰玉兰花。
微风拂来,清风徐徐,带得花香入殿中。
玉兰香气清甜不腻,最叫人舒心的。
赵行抿唇。
玉兰不是中宫所爱。
从前福宁殿内置放的多是芍药与梅花。
如今倒不见那些。
赵禹的心思不在这上头,同晋和帝请安见过礼,看身后弟弟没什么反应,轻扯了他一把:“走什么神?”
晋和帝顺着赵行目光望去,唇角上扬:“那是早上贞妃吩咐花房送来的。花房的奴才当值用心,近来玉兰培植的不错,贞妃宫里每天都换新的,她觉着这个香气舒心,便打发人送到了福宁殿来,朕也觉得不错。
可见人只要肯上心,是什么都能做好的。”
赵禹这才多看了那盆玉兰两眼。
赵行反而收回了视线:“贞妃娘娘一向体贴。”
本是顺着晋和帝恭维两句的话而已,也没多想别的。
倒是晋和帝后头的那句,意味更深长。
晋和帝挑眉叫兄弟两个坐着说话,点着自己手背,问赵行:“朕否了你改行兵马制的奏请,心里不憋闷?”
赵行摇头说不会:“这是国政,不是儿臣一人心意可定。儿臣入兵部历练,翻阅旧档,查看各地兵制,也只是找出不妥的地方,寻出错处,尽可能的纠正过来。
但也并不是说儿臣所想便都是对的。
兵部那么多的大人,哪个不比儿臣经验老道?
顾大人为枢密使,掌管枢密院,眼光更是老辣的。
儿臣是班门弄斧,诸位大人不看儿臣笑话罢了。
如今连沛国公都说不适宜改行兵马制,自然有国公爷的道理。
可见儿臣先前奏请,很是小孩子家胡闹。
也怪不得兵部韦尚书那样极力反对。”
赵禹斜着眼风扫了他一眼。
晋和帝愣了须臾后反而噗嗤一声笑出来:“怎么现在进了部中当差,叫你去学本事,你就学了那些人的阴阳怪气呢?
这来了福宁殿,在朕和你大兄跟前,说个话也含沙射影的。
这毛病可不能学。”
赵禹也笑了:“他是心气儿不顺,跟父皇置气呢。
等过些日子南苑都护府设立起来,他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如今还是为着韦尚书挤兑了他这些天,又说他年轻不知所谓,又说他还有得历练。
年轻人血气方刚,哪里听得了这个?
您别看他是个最和善的样儿,仿佛是极好说话的一个人,骨子里那个劲儿,您还不知道吗?”
主要是从小到大也没几个人拂赵行心意的。
他想做什么,想要什么,晋和帝和郑皇后乃至赵禹在内,还不是上赶着给他办,给他弄了来。
哪怕是他没想到的,摘星捧月,身边人不都是上赶着的吗?
现在倒叫韦存道站在金殿上指着他说三道四。
偏偏这还是朝政,总不能当场跟人家翻脸,抬出皇子的身份压制人去。
晋和帝想起赵禹刚入朝历练那几年,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过。
但赵禹克制的好,不像赵行这样,把情绪都挂在了脸上,来了他面前,也只有阴阳怪气的呲嗒。
儿子究竟是不是故意的,晋和帝心里有数。
于是啧声:“你很该去找姜护撒气,要么到你大兄的王府去闹两场。
不叫改行兵马制的是姜护,在太极殿上说要褒奖韦存道的是你大兄,你在朕跟前阴阳怪气的干什么?朕欠了你的?”
那都是胡扯。
他是天子,谁不是按着他的心意办事儿?
姜护再怎么位高权重,掌天下兵马,难道越过天子去?
再说他回京交职,也只是挂衔儿的兵马大元帅。
谁家的兵马大元帅不在外带兵征战,窝在盛京立于朝堂的?
这本身就是兵制冗杂所导致的最根本结果。
但是这回的事情来说,姜护只是顺势而为。
因为设立都护府别改行兵马制更迫在眉睫,二者取其一,暂且放下的只能是兵马制那事儿。
赵行也懒得说。
赵禹先把话接了过去:“如今吏部和兵部有的忙,儿臣近来应该清闲得很,在设立都护府这事儿上,儿臣年轻,插不上什么手,况且沛国公回京,儿臣也想偷个懒,有父皇在,有国公爷在,儿臣也总算能躲个懒不是?
便想着干些别的事儿。”
晋和帝也是难得从赵禹口中听见偷懒两个字,来了兴致,顺着他的话问道:“好端端的说起这个,你是憋着什么主意呢?”
“如今京中的富贵闲人也太多了些,儿臣想起个诗会,横竖就这么些人,也附庸风雅一番,品评出个高低来,等评选定了,还得请父皇给儿臣个面子,褒讲两句,夸耀一番,或是随手从库里寻个什么东西赏赐下去,是个名儿好听。”
赵禹笑呵呵的:“儿臣还从没干过这些事儿,就当是一时兴起,热闹好玩吧。
也是给吏部和兵部省些麻烦。”
他转头又去看赵行:“你也一道。平日在部里只管看着兵部的人操持都护府的事儿,散了职也别回宫,这阵子就住在我那儿,帮着我一起起这个诗会。”
然后才又转头迎上晋和帝的目光:“姜家大郎和三郎才回京,父皇不是正好也还没拿定主意叫他们两个在朝中供职吗?再带上阿莞她们小姊妹一起,皇姑奶家的也一块儿,谁也别给朝廷添乱,只管忙活自己的事,父皇觉得怎么样?”
他八成另有盘算,具体是什么,晋和帝一时之间也不得而知。
但总归不会是真的心血来潮要起什么诗会。
从小到大,赵禹从不干这种无聊的事。
但晋和帝也无意深究,横竖他做事有章法,从不会胡来。
于是说好,也随便他去:“你们爱怎么折腾都随便,府库里的好东西原多了去,你要什么只管自己去挑便是,也不用跟朕说了。”
第264章 人选(一更)
“诗会?”
姜莞剥橘子的手一顿,指尖骤然收紧了下,倒捏出不少的橘子汁来。
她低低的呀了声,裴清沅摇着头拉过她的手,接下她手里的橘子,取了随身的素色帕子给姜莞擦干净手上的橘子汁,然后包着她剥了大半的橘子,替她继续剥起来。
不多时一个囫囵的橘子剥好了递过去,裴清沅甚至还挑了挑尖尖的下巴:“给,好好吃你的,别再弄了一手。这么大个人了,也不嫌脏,孩子一样。”
姜莞乐得享受,连接都不肯接,神情之中全是娇嗔,樱桃小口微启,啊了一声。
裴清沅一时觉得无奈又好笑,剥了一瓣往她唇边递去。
姜莞不觉得有什么,她反而先不好意思起来,就喂了那么一口,断然不肯再喂给姜莞吃:“二殿下和表兄们都在呢,你也不嫌害臊,自个儿没有手,不会自己拿着吃呀?”
赵然也黑着脸瞪她:“给你剥好了,还要喂给你吃,你怎么不干脆让人替你吃了算了?”
姜莞撇着嘴接了橘子过来:“表姐都没说什么,你骂我干什么?”
赵行横过去一眼,赵然只得讪讪的收了声,也不敢再瞪姜莞。
她反倒得意起来,晃着鞋头,拿脚尖儿踢着裙摆处,一递一下的:“朝廷里有那么多的正经事情要办呢,从前肃王殿下都很少带着我们一起玩闹,更何况是如今呢?”
姜莞想的原也不错。
毕竟赵禹就是那样一个人。
他从小到大都是最老成的。
对她们这些年纪小的,其实脾气还算好,也勉强算是有耐心。
问题就在于,他并不爱带着小的这几个玩闹去。
也就赵行能让他腾出些时间,花费些心思。
至于别处吃喝玩乐这一类,那些招毛斗狗的事儿,赵禹从来也不参与其中。
再一直到他正经八百开始帮着晋和帝处理朝政,就更是没有那个时间了。
眼下朝中忙碌,晋和帝刚下了旨意要设立南苑都护府,吏部与兵部都为此事奔波操持,连阿耶跟舅舅都不得空呢,赵禹倒肯腾出时间领着他们弄什么诗会了?
赵行摇头说不是,也不说客套话:“大兄自然有他的考量。南苑都护府一旦设立,朝廷是肯定要派人到那边去坐镇的,提调南苑一切军政要务,统领南苑事务。
这都护府刚设立,便要雷霆手腕辖制着,往后才好治理管辖。
别的人父皇未必放心,要从朝中抽调人手过去,也有别的问题。”
他声音略顿了顿,姜元徽就已经把他的话接了过去:“六部官员各司其职,人人都是努力了多少年,才熬到如今这个位置上去的。
现在把人调到南苑去,这官职上是抬了一大截不假,但也未见得人人都肯放弃盛京为官的机会而外放南苑都护府。
三年五载过去,那边的事情倒是都安定下来,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到时候再想调任回京,那部里的职位总不可能还替他们留着。
多半也是寻了外放的差事,丢到外头去。
三省六部当中举凡有些名号,能拿得出手,独当一面的,从年纪来看,也没有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了,再要上到三品侍郎这一层,年过四十的都一抓一把。
真的现在被调任都护府,五年过后,再外放别处,一辈子到头也就这样了。
谁肯去啊?
这便是姜元徽所说的麻烦事。
姜元瞻皱了皱眉头:“肃王是怕这差事落在我们这些人的头上?”
赵行不置可否。
赵策却啧了声:“我们年纪都还小,真要说起来,也就只有大表兄和袁道熙他们几个,如今二十上下的年纪,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
赵行顺势望向他,似笑非笑的。
赵策猛地就收了声。
姜莞便大概明白了:“肃王殿下是怕官家外派了袁道熙或是我大兄到南苑那边去?”
“差不多吧。”
赵行嗯了声,淡淡开口:“袁道熙本身就供职兵部,虽说只是五品,架不住他出身好。这差事若要落在他身上,旁人也不敢有什么异议,况且也未必有人愿意抢这份儿差事。
他如今的年纪也正合适。外放个五六年,等部里出缺时候,再把他调回京来,正好还回部里供职,顺理成章的事儿。
至于你大兄——”
他扫量了一圈儿,那意思也很明显,临了的时候收回目光来,一挑眉:“这不是今儿还出门去跟袁道熙他们一道吃酒去了?他跟袁道熙是一样的人,年纪相仿,也刚好合适。
他跟着国公爷去幽州赴任这么长时间,才耽搁了入朝供职领差,倒叫你二兄赶在了他前头。
现在回了京,部里没有缺给他,御史台都察院那边,父皇也没打算叫他去。
似他这样的,将来是要给朝廷办实事的。
正好在这个档口要设立都护府,把他放过去,也正好合适。
大兄就是想着替他们两个避一避,能摘出来最好不过,才在父皇面前突然起口,说要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