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姑娘今生不行善 >

第108章

姑娘今生不行善-第108章

小说: 姑娘今生不行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好在这个档口要设立都护府,把他放过去,也正好合适。
  大兄就是想着替他们两个避一避,能摘出来最好不过,才在父皇面前突然起口,说要弄这个诗会。
  反正先前也没跟我说。
  还是出了宫我去王府上,大兄才大概其同我说了一番,说叫我心里有数。”
  周宛宁坐在一旁困惑不解:“可要是官家有心,总不见得是肃王起个诗会就能把袁家兄长和元曜阿兄给摘出来的吧?”
  那肯定不可能啊。
  但这里头是个态度问题。
  肃王并不是太想把这些话摆到台面上来说,晋和帝也能看明白他是什么意思。
  袁道熙将来是他的左膀右臂,姜元曜也差不多。
  年纪相仿的人一起长起来,姜元曜虽没做了他的伴读,幼年与少时也是时常往来走动,常有长谈的。
  私交甚笃,关系很是不错。
  远离盛京五六年,不是什么好事。
  纵使没有夺嫡困扰,他也不愿身边亲近之人这样被外放到南苑去。
  晋和帝总归是要照顾到赵禹心意的,便很会把他的意见考虑在内。
  姜莞心中想的却是另一宗事。
  她面色略显凝重了些:“三省六部官员不成,袁道熙和我大兄也不行,那打算叫官家派谁去?官家又会派谁去?”


第265章 沈从真(二更)
  肃王府后厨上今日有的忙。
  又要准备袁道熙爱吃的清甜口,还得预备出姜元曜喜欢的鱼羹,而且姜元曜在幽州快两年的时间,辽东一饮一食口味都偏重,他倒随了辽东那边的口味,如今这鱼羹处理起来,还得偏向着辽东口味,才能合他的胃口,后厨上当值的可不要格外仔细着,以免弄出差错,唐突贵人,要惹了主子们不高兴。
  眼下尚且不是吃饭的时候,三人围坐在议事厅中说话。
  赵奕中途来过两趟,一次说来问个安好,一次说课业上有不通之处。
  但都没能在屋里久留,一盏茶的功夫不到,就被赵禹打发了出去。
  事无再三。
  他被打发了两次,心知赵禹压根儿不待见他,再去也只是平白招人嫌,把赵禹惹得上来脾气,倒霉吃苦的也还是他,便也就老老实实待在自己院中不再去了。
  姜元曜陪着赵禹在下棋,袁道熙段着茶盏坐在一旁看。
  白子明显占了上风的。
  “你这一去幽州快两年,棋艺倒见长。”
  姜元曜又落下一子,把棋盘左下角处一大片黑子叫吃掉,才哦了声:“三郎棋艺最精,又潜心钻研,他老拉着我下棋,你们两个如今都不是我的对手,大概二殿下还能跟我过两招。”
  于大事上姜元曜谨慎,在这些小事上他真不很放在心上。
  从小也是个嚣张惯了的。
  文治武功,那总得有一样是拿得出手的。
  就好比赵禹的骑射,赵行的丹青,袁道熙的投壶,二郎的兵法谋略。
  诸如此类的。
  他诗文是一绝,三郎棋艺最精,无人可比。
  “那你可趁着这段日子多找我们下几局,万一官家把你拨去南苑坐镇,可没人陪你下棋。”
  姜元曜几不可见一拢眉,斜着眼风望去,回敬了一句:“焉知不是派你去?”
  赵禹啧声咂舌,手上黑子久久未落:“我叫你们两个到我府上来拌嘴吵架的?你们还是三岁的孩子吗?”
  姜元曜笑而不语。
  袁道熙倒接过话来:“王爷这话就说错了。我三岁起就已经不与人吵架拌嘴,逞口舌之争了。”
  姜元曜才笑出声。
  赵禹不免摇头:“我都不指着你们两个为我分什么忧,倒是别给我添乱?”
  袁道熙挑眉看他:“怎是我们给王爷添乱?”
  他反问一声,茶盏顺势放到手边去:“原本这差事叫二殿下领了最合适不过。南苑都护府初设,正该有人好好整治的时候,二殿下无论出身还是学识本领都最合适,这不是王爷心疼舍不得吗?
  再加上国公爷一家也舍不得小娘子随行往南苑去,所以二殿下才不成了的。
  那要不让三殿下去?”
  赵禹没好气瞪他一眼:“要不中饭你别在王府吃了?”
  “那可不成。我今儿还等着王爷府上的翡翠甜汤和珍珠八宝饭,这会儿要打发我走,没这道理。”
  袁道熙也不生气,更不管赵禹生气不生气,只顾着说他的:“我看三殿下年纪虽然小,却对朝政很上心,反正都护府设立还要一套流程,总得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办妥,王爷把三殿下带在身边教一教,也未必不能把他放出去独当一面。”
  赵禹确实让气笑了:“你是今儿早起在家里跟你爷娘拌嘴了?还是你妹妹又写信回来气你了?你是专程来我府上给人添堵添恶心的?”
  姜元曜只管下棋落子,这回换他笑而不语。
  赵禹兄弟几个之间那些明争暗斗,或是不见硝烟的纷争,他是从来不愿插手,更不可能多嘴的。
  只是大家都不傻。
  南苑都护府设立前后,赵奕奔波走动干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甚至到他家里去哄骗他妹妹,能为什么?
  旁人或许觉着他单纯为了迎合官家心意。
  毕竟他真的私下与南苑勾结,也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维护南苑利益。
  那都是骗傻子的话。
  反其道而行之,再寻常不过了。
  叫赵奕去南苑驻守?
  都护府设立之后,朝廷至少要派三到五万兵马驻扎南苑,与大邺境内各地的屯田军性质差不多。
  时间长了,慢慢取代南苑兵制,再把南苑兵马收编,真正意义上的统归兵部调遣。
  南苑兵马,再加上朝廷派过去的驻军,五年时间,统管麾下近十万人马,那是什么概念?
  阿耶驻守幽州期间,幽州兵力最鼎盛时也不过八万余人。
  非战时这已经算是地方驻军中兵力最充足的了。
  若一旦战火重燃,朝廷只会从各地再增派兵力支援,而绝不会将地方兵力扩充至十万人以上。
  所以怎么可能叫赵奕去南苑。
  袁道熙说这话,确实有点膈应人了。
  反正赵禹对他们几个,脾气是真的好,尤其是对袁道熙。
  一起长大的伴读,到底格外不同些。
  不然就凭袁道熙这几句存心膈应人的话,这会儿也该把他赶出府去了。
  赵禹懒得搭理他,连下棋的兴致都淡了不少:“我跟你说三句话,能少活三年。”
  袁道熙不以为然,反倒笑吟吟的:“那我给王爷推举一个人选,稍作弥补?”
  赵禹果然收住手,黑子再没落下,他思忖须臾,手指尖拈着的那枚墨玉棋子反而扔回到棋盒中去。
  “驻守南苑的人选,自然有吏部与兵部操心,你这些天倒把这个当正事,很是放在心上了?”
  “难道王爷不把这个当正事,放在心上,认真考虑?”
  姜元曜听他两个说着说着变了味儿,诶的一声,打起圆场,只问袁道熙:“你别说,我心里也有个人选,要不写下来,看看咱们想的是不是同一个人?”
  袁道熙才说了一声好,要起身往书桌方向去呢。
  赵禹沉声叫住人:“综合各个方面来考量,你们两个都不成,京城也只剩下一个沈从真,你们还需要写下来?
  装模作样的,真当我是小肚鸡肠的,为几句玩笑哈,倒跟你们置起气来不成?”
  袁道熙又挑眉:“原来王爷心里最合适的人选,也是他啊。”


第266章 触霉头(一更)
  出身门楣,姻亲故旧,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沈从真确实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总好过推了他们不愿的人上去。
  相比而言,沈从真没多大干系,是个无关紧要之人。
  在盛京,亦或者去南苑,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差别。
  纵使华阳大长公主也许舍不得,沈家却不至于这么拎不清。
  都护府主事,官秩虽然不高,但那是实打实的位高权重,也算是一方封疆大吏,足可见是朝廷信重,才会委以重任。
  在如今这个年纪能得这样的器重,何愁前途不一片光明呢?
  “沈从真这个人——”赵禹反手摸着自己下巴,沉吟须臾,“他很好,有才干,也中用。其实父皇从前也说起过他,是个能当大任的。进退有度,分寸拿捏得好,又有出身摆在那儿,也不用担心结党营私这种事儿。
  只是皇姑奶太过溺爱孩子,沈宝芝未出阁前又难免老是依赖着这个兄长,所以才冷放着他。”
  姜元曜就笑了。
  华阳大长公主和沈宝芝母女两个,确实是少见。
  大家都是一样的人,谁家出身也没有不如谁。
  沈氏世世代代都不是那等张扬轻狂的,也就是昔年尚主之后,大长公主辈分太高,皇室宗亲没有愿意跟她红了脸的。
  她自己若肯尊重倒还好,她非要仗着身份倨傲不容人,谁拿她也没办法。
  至于沈家上下,就更拿她没奈何了。
  沈从真算不错的了。
  四五岁之前其实性情不太好,动辄发脾气摔东西,连家中御赐之物他也砸坏过。
  那时候他祖父沈老太师还在世,见不对劲,把人带在身边,手把手养了三年多。
  老太师过身之前,临终遗言,不许华阳大长公主再插手沈从真的教养事。
  要不然这个孩子非得给养废掉。
  晋和帝忌讳大长公主的溺爱和不讲理,也不是没有道理。
  可就目下情况看来——
  姜元曜觉得这事儿大概没那么顺利能办成。
  于是他低低的叹了口气:“沈大人再明事理,也恐怕争不过大长公主。
  殿下少时承教于肃宗皇帝,朝堂政务,未必不通。
  南苑都护府初设,一切都不安稳,南苑百姓接不接受,南苑王会不会心存怨怼,从而生出不该有的心思,再弄出摩擦来,这都是未知的。
  殿下只会觉得不安全,可不会想什么手握实权,前途灿烂。
  毕竟以沈从真的出身来说,至多再有一年半载,大家都长大了,该成家立业的年纪,他总要入朝领职,又不缺这个主事。
  虽说长辈们都是望子成龙,期盼着孩子有出息有前程,但王爷觉得,大长公主是那样的人不?”
  赵禹不吭声了。
  袁道熙想了想,这话也对。
  那位殿下这些年干过的那些事,盛京高门有目共睹。
  官家圣人从前有多少次都懒得理她,何况他们这些人呢?
  “那你要这么说,这事儿可僵住了。”
  袁道熙把两手一摊,颇为无奈的看向赵禹:“大长公主那个劲儿,我看哪怕是官家下旨要派沈从真去南苑都护府,她也敢把公主府的大门紧闭,不领圣旨的。”
  说难听点,是倚老卖老。
  辈分高资历老,仗着没有人跟她计较,胡搅蛮缠的,越发连体面尊贵都不顾了。
  而且据他们所知道的,华阳大长公主手里有一样东西。
  她年少时得宠。
  肃宗皇帝后宫人多,子嗣便也多。
  皇子们暂且不论,光是公主也有十几个。
  长大成人的六七个吧,可是加在一块儿也比不上华阳大长公主受宠。
  一则是华阳大长公主自己争气,又是肃宗老来得女才得的。她小的时候生得漂亮不说,又很会说话来事,对外人就算了,反正到了肃宗皇帝那儿她是能把人哄得高高兴兴。
  二则是华阳大长公主的生母,肃宗皇帝的杜贵妃——这位娘娘出身京兆杜氏,那些年杜家还算是有头有脸,无论朝堂还是御前都很能说得上话。
  杜贵妃跟肃宗皇帝是青梅竹马长起来的,感情好,也是差了那么一步,就能做肃宗发妻的人。
  反正那些陈年旧事,现如今他们这些小辈儿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
  只能说华阳大长公主命好。生母是肃宗心头肉,连中宫徐皇后都只得了肃宗一生敬重而从无半分爱意,满心欢喜都给了杜贵妃一人。
  所以当年肃宗驾崩,特意给年纪尚小的华阳大长公主留了一样东西——一封遗诏。
  具体写了什么他们更是不得而知。
  那东西早年间一直是先帝替华阳大长公主收着的,直到大长公主出降,先帝才把遗诏交给了她,又给她破例加食邑。
  那会儿多少人议论纷纷,说肃宗皇帝可能是怕这个掌珠受气,来日无人看护照拂,留下的遗诏都未必是保命用的,说不定上可挟天子,下可令诸侯,是一道很了不得的旨意,否则先帝嫁妹而已,也不至于给她破例加食邑,那种隆恩浩荡的。
  她当然敢抗旨。
  赵禹抬手捏了一把眉心,从他眉宇之间也能看出头疼忧虑,显然为此事而焦心。
  姜元曜看他那样,料想着他也是没什么继续下棋的心思了,便索性把棋子都扔回了棋盒里:“不如我替王爷去见一见沈从真,问问他自己的意思?”
  赵禹挑眉看他。
  他倒忘了。
  姜元曜是个最擅交际的人。
  从小到大,盛京高门,年纪相仿的孩子里,就没有姜元曜处不来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姜元曜关系不好的。
  见了面笑呵呵的,都能聊上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未必说得上,明面儿上却都很过得去。
  将来大家同朝为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姜元曜也都说得上话。
  他生来就该是支应门庭的宗子。
  这是赵禹在很早以前就给过姜元曜的评价。
  “你不用跟他说我的意思是想叫他去南苑,只问他自己是怎么想,反正这事儿吏部和兵部还没有拟定章程,派到南苑去的人选也不急着定下来,总有一两个月的时间,他也可以慢慢想,咱们也能慢慢考虑,若有比他还合适的人选,也不去触皇姑奶的霉头,不找这个麻烦就是了。”


第267章 诗会(二更)
  赵禹说要起诗会,也不是嘴上随口一说的。
  打从那天在御前回禀过后,又是选地方,又是下帖子的,足足忙了有七八日。
  地点选在了他自己的别院。
  开府后晋和帝在东城另选了一处僻静雅致的院子,给他做别院用,具体是什么用意,父子俩心照不宣。
  郑皇后那会儿还把赵禹交到含章殿里去说过,要是在外头有了中意的女孩儿,不要接到王府里去,毕竟如今是没有给他册立王妃的,肃王府内连个侧妃都没有,就只有郑皇后从身边拨过去的两个通房丫头,要真在外面有了喜欢的小娘子,弄到王府里,说出去到底不好听。
  弄那个别院的意思就是不让他养外室,也不让把人带回王府,安置在别院里,也算有个名分。
  等将来成婚了,再跟王妃商量着,把人接到王府里去,侍妾通房哪怕是侧妃,只要他喜欢,随便给个什么名分都行。
  赵禹那会儿听了这话直在心里翻白眼。
  他从来也不是重色之人,贪恋美色非他所好,操这个心,反倒弄得他无语。
  没成想眼下那别院却派上了用场。
  既是赵禹的别院,五进七阔的院落景致自然是好,一事一物也极尽华贵之能事,亭台楼阁,假山错落。
  内廷不知寻出多少积年的珍宝送过来,都是晋和帝和郑皇后的意思。
  ·
  别院二进院一直到四进院全都收拾了出来,东西跨院预备的多,盛京举凡有些脸面门楣的人户,赵禹几乎都给了帖子。
  那些小门小户的孩子,素日里是没有那个资格到赵禹面前说话的,反而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
  倒是姜莞她们,对此淡淡的,也没太大所谓,又知道这诗会内情,就更提不起什么兴趣来。
  反正也不是真的要品评出诗文高低,况且就算品评出来了,又有什么好处不成?
  是以来的便要晚一些。
  三进院的东跨院特意收拾出来几处,专门留给姜莞她们几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