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夏逆 >

第290章

夏逆-第290章

小说: 夏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这只手就算稍稍有点残缺,比方说因为喝酒误事而自己剁了自己一根小拇指,也并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张昊身为一个南海人,能够在整个大夏的科举之中独占鳌头,最终考得状元,的确是非同寻常。
  但这位状元公的仕途并不如意,他在翰林院蹉跎了十几年,到现在也只是个翰林学士。
  做几年翰林学士,是有面子的事情。做十几年翰林学士,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所以这位老学士平时谨言慎行,姿态摆得很低,简直是把“低调”二字刻在了脸上。
  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他得到了太子帝河东的赏识,经常被帝河东传唤过去问策,看起来似乎是有苦尽甘来的意思。
  倘若事情发生在十年前,他可能会意气风发。但现在……他已经深知藏拙和低调的重要性,除非是在帝河东的面前,否则平时越发表现得人畜无害,简直像是拥有“气息遮断”的刺客一般没有存在感。
  越到看见希望的时候,就越要小心,因为希望……多半是和绝望住在一起的。
  一个不小心,希望就会变成绝望。
  类似的事情,他已经见过太多。
  然而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张昊张国忠已经很努力地低调,但当事情找上门来的时候,就算他再怎么想要低调,再怎么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没有用。
  比方说今天,好几个在翰林院最多也就是“熟人”交情的同僚,突然在下班之后拖着他一起喝酒。
  他当时就知道情况不妙,但他不会武功,被一群人拖着,仓促间也来不及想什么办法……等上了马车,再想办法,也来不及了。
  此刻面对同僚的劝说,他满脸无奈:“诸位,国家大事,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稍稍有一些问题,也不算是多大的事情。大家何以这就着急了呢?”
  另外几个翰林学士七嘴八舌地说:“张兄,现在情况已经很紧急,你还这么轻松?”
  “是啊!那些巡查使者们每到一处,就像是豺狼一样,连别人家供奉祖先的族田和祠堂都要查问,简直岂有此理啊!”
  “这是要丧失民心的啊!”
  “二皇子反正没办法继位,他当然可以不在乎。但太子殿下未来是要继承皇位的,若是因为变法导致朝廷和百姓起了矛盾,这不是给他添麻烦嘛!”
  张国忠皱眉说:“大家都是翰林院的,都有上奏的权力。若是你们觉得巡查使者们做得不好,直接上奏就是了。为什么非要找我出面?”
  “唉!我们也是没办法啊,朝廷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直接上奏?奏折只怕都到不了天子的书桌上。牵涉到变法的事情,没准我们今天上奏,明天批改奏折的就是那以美色迷惑二皇子的苍渊……”
  “你跟我们不一样,你能够直接去拜见太子殿下,当面进言啊。”
  “国忠兄,太子殿下对你青眼有加,你出面去进言,殿下会多在意一些啊。”
  “是啊!国忠兄,这是关系到国家气运的大事,我辈文人当责无旁贷。你就不要推辞了!”
  众人七嘴八舌,俨然这件事关系到国计民生,渐渐地,他们甚至说倒张国忠如果不肯配合,就是自绝于士林,自绝于天下,和百姓和苍生为敌……云云。
  潘龙听得暗暗皱眉,他知道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有矛盾,也知道这段时间,巡查使者们借着“追查百家余孽”的名头,着实闯入了不少高门大户,调查他们的资产——因此爆发的矛盾,苍渊和他的幕僚们每次讨论的时候,都要争论一番。
  但却没想到,保守派这些人自己不出面,却逼迫一个中立派的人出面!
  (真是一群鬼蜮之辈!)
  他心中恼怒,正要开口说话,张国忠却叹了口气,似乎是下定了决心,神情变得坚定起来。
  他笑了一笑,说:“诸位,张某还有事情要做,就先告辞了。”
  “国忠兄,你什么事情能比这个更大啊?”一个年纪不小的翰林学士大声问。
  “是啊,这可是天下苍生大事,哪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另一个翰林学士以颇为严厉的态度批评。
  若在过去,被同僚们这么批评,张国忠多半是要慌神的。
  但此刻,他却毫不在乎,反而露出一个有些讽刺的笑容:“我要去读书,《国变》正好读到第二十二章,还差最后几段就读完了。”
  说完,他匆匆离去。留下一群同僚纳闷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明白他究竟是什么意思。
  片刻之后,一个翰林学士突然反应过来,怒道:“张昊真是不知好歹!我们邀请他出面进言,是在给他飞黄腾达的机会。他居然不识好歹,反过来讽刺我们,真是不当人子!”
  他这么一说,别的翰林学士们也纷纷反应了过来,连声怒骂。
  潘龙有些纳闷,不明白他们在骂什么,想了想,结账出门,找了个书店,问:“老板,你这里可有《国变》一书?”
  “客官说的是文超公的《国变》?若是问这个的话,本店倒是有货。现在这书很流行,大家都爱读。”
  说着,老板从书架上找出一册书,递给潘龙。
  潘龙翻开书,直接翻到第二十二章末尾,略一浏览,便明白了张国忠的意思。
  《国变》这书,背景大概是前世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故事到第二十二章,变法已经失败,变法的各路干将或者逃走、或者被捕、或者自杀,一副树倒猢狲散的架势。
  这一章开头,是变法派第一高官谭复生面对劝他上书请罪的门客,摇头说:“我看古今中外的史书,但凡变法,没有不流血而能成功的。若我国变法也需要有人流血,请自谭复生始。”
  于是他依然办公如故,最终被捕。
  而这一章末尾,则是变法派文坛领袖康广厦仓皇出逃,路上有学生询问他对变法未来的看法,他说:“我看古今中外的史书,但凡变法,没有不流血而能成功的。若我国变法也需要有人流血,请自谭复生始。”
  这一段应该来自于前世著名的网络段子,讽刺意味十足。
  张国忠将这段话用在刚才的情况,果然十分合适!


第三十二章 国变
  《国变》这本书,虽然是文超公的作品,但过去并不流行。
  它所虚构的“变法”,距离大夏百姓的生活太过遥远——主要是,大夏百姓无法理解一个统治着庞大的土地和人口,却被远在几十万里之外的敌人以一支区区偏师打得丢盔弃甲,乃至于要割地求饶的国家。
  就算是战国时代,九州大地上的诸侯们也从来不曾在那些“番邦异国”面前吃过亏。至于大夏就更不用说了,北地、南海,全都是靠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江山。
  我们不去欺负别人,就已经是大慈大悲与人为善了,被人欺负?
  抱歉,这个我真没有代入感……
  这本书里面虚构的社会矛盾,就潘龙的感觉,似乎还是靠谱的——在这本书里面,“大清国”严厉限制武道的传播,民间只懂得一些粗劣的武功,绝大多数武者甚至连先天境界的边都摸不着。只有得到朝廷或者世家大族的允许,才能够修炼比较高深的武功,进而凭借强大的武力成为人上人。
  而那几个侵略“大清国”的番邦,则是全民普及武道教育。就算最高深精妙的武道,也向所有人开放。官府每年统一核定大家的武道修为,然后根据武道修为给予对应的额外权利。
  所以那些番邦人数虽然少,但武道强者却很多。区区三千人的偏师里面,就算是打杂的辅兵,都有接近先天境界的修为。军中精锐清一色的真人宗师,甚至连长生者都一抓一把。
  更重要的是,他们热衷于学习和研究,当他们和“大清国”接触之后,便努力研究“大清国”的武道,很快就拿出了一系列克制和破解这套武道的手段来。
  ……这对他们来说,算是常规操作。一个番邦高手,至少要懂得五六套风格不同的武道,才能够应对各种情况。而且他们还需要定期学习最新的武道知识,才可以确保自己不落伍。
  那种闭门修炼几十年,出关之后天下无敌的情况,在番邦是绝无可能的。
  闭关三十年?等你出关之后,很可能会发现你的武功早已被破解,就算修为低你一个层次的人,都能轻松打败你!
  老实说,这种情况别说大夏的读者们无法理解,就连潘龙这个穿越者,也不大能够理解。
  文超这设计的什么故事啊?乱七八糟的!
  当初他粗略翻看过《国变》之后,评价就不高。
  “抄历史可比抄小说难多了,毕竟……小说需要合理性,历史不需要啊。”他如此感叹。
  那本书自然也被他束之高阁,再也没看过哪怕一次。
  大夏各地的读者,基本也是类似的情况。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是文超公的作品,从笔法和用词可以看得出来当非伪造,只怕它早就无人问津了。
  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本书可能是伪造的。有人假借了文超公的名义,仿照他的写作习惯,编了这么一个故事出来。
  这种说法一度很有市场——因为谁都不相信,才华绝世的文超公会写出这么一个差劲的故事来。
  ……直到帝洛南变法。
  帝洛南提出变法的经过,以及他提出的变法措施,其中很多内容都和《国变》有相似之处——这也是保守派攻击变法的一个重要理由。
  众所周知,《国变》是一本并不优秀的仿作,所谓“学乎其上,仅得其中”。学习这种拙劣作品里面的做法,结果会怎么样?
  不用问都知道!
  而且,就算只看故事里面发生的事情,也知道变法破坏了太多人的利益,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稳定。最后“大清国”非但没有因为变法而扫除弊端变得强大,反而因为变法而激化了内部矛盾。在不久之后,那些平民出身的新生代武道强者们,就在各地掀起反旗,甚至于有人和番邦合作,里应外合。
  《国变》没有结局,结尾是一群年轻人在“大清国”最东部的繁华城市里面开会,以共同的理想互相勉励,结成了一个以五星为标志的组织,发誓要扫荡弊端、重整河山。
  然后,便是一句谶纬。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这没头没尾的结局,只有同为穿越者的潘龙才看得懂。
  大夏人看不懂这个结尾,但并不妨碍他们知道这故事最后,“大清国”的下场很糟糕,估计是要完。
  这自然就又成了可以用来攻击变法的理由——哪怕是虚构的故事里面,变法都不仅没有能够强国,反而导致了亡国。那又怎么能做这祸国殃民的变法呢?
  总的来说,因为帝洛南的变法,《国变》这本原本籍籍无名的小说,在大城市里面稍稍走红了一段时间。
  但是,也仅仅是很短的一段时间罢了。
  毕竟这本书……真的写得不怎么样。
  潘龙就没有再买一本细读的意思,乃至于他如果不翻书,甚至没办法理解张昊张国忠所讲的那个典故,究竟是什么。
  但现在他明白了。
  张国忠这是在讽刺那些同僚呢!
  自己得好处,让别人去冒险,还振振有词地说什么“大义”、“国家”之类借口。
  这可不就是《国变》里面康广厦的那一套嘛!
  康广厦是这本书里面最重要的反派之一,此人虽然有才华,但人品卑劣,而且两头不靠——保守派势力强大的时候,他是改革派;可等到改革派渐渐成了气候,他反而成了保守派,而且是保守派里面最极端的那一类。
  这种反复横跳的行为,自然得不到读者的尊敬。张国忠以康广厦来讽刺那些怂恿他出面去游说太子帝河东反对变法的同僚们,愤慨不满之意,简直溢于言表。
  也就亏得他是个读书人,而且是个极有水平的读书人,所以才拐弯抹角骂了这么一个典故。
  要是换成潘龙的话,估计早就破口大骂,然后拔刀砍人了。
  小小的风波很快过去,潘龙没有理会那些还在酒馆里面愤愤不平,对张国忠大加批判的翰林学士们,只是对那位“小张状元”多了几分好奇。
  这人颇为有趣,立场坚定、目光敏锐。有机会的话,可以试着交一交朋友。
  但他却不知道,大概一个时辰之后,张国忠出现在了帝河东的府邸。
  “恭喜殿下,人心可用了!”他笑着说,“现在,该是殿下您出声的时候了!”


第三十三章 张国忠和帝河东
  很多人都知道,不久之前,翰林院头号咸鱼,“老学士”张昊张国忠不知烧了哪柱高香、走了什么好运,莫名其妙就被太子殿下帝河东赏识,被提拔为了太子侍讲。
  太子侍讲,全名叫翰林院侍太子讲学学士,顾名思义,就是太子上课时候的助教。
  翰林院学士分为三等,最差的一等只是学士,没有任何额外的职务。这一类是纯粹的咸鱼,无非腌了几成的区别。
  最高的一等,便是主持某一个馆阁事务的学士。这类学士一般都是虚衔,实际上人家并不在翰林院工作——比方说宰相一般会兼昭文馆大学士,吏部尚书一般会兼集贤馆大学士,礼部尚书一般会兼太史馆大学士。而诸如观文殿、资政殿、保和殿、端明殿大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等各阁学士,都是由朝廷高官兼任。
  当今太子帝河东,便是帝城令尹,兼资政殿大学士。
  介于两者之间的,便是各个馆、殿、阁的侍讲、侍制和侍读。
  侍讲,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担任助教的——但事实上因为“老师”们往往是朝廷重臣,公务繁忙,所以侍讲就负责讲课。基本上,属于常规学士里面地位最高的那一类。
  侍制是需要查资料的时候负责跑腿和出力的,一般都是由博闻强记的人担任,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人形图书馆,但凡是他们这个地方的资料,全都烂熟于心,一开口就能说出来,根本不用去查。
  侍读自然不用说了,就是个陪着读书的。
  这三类学士,被统称为侍学士,意思是他们犹如武官里面的侍卫一样,是天子最亲近的人物。
  在此之外,还有太子侍讲和太子侍读、诸皇子侍讲和侍读,皇后及诸嫔妃侍讲和侍读,虽然说起来比给天子打工要稍稍低一些,但胜在一个萝卜一个坑,跟自己侍奉的上级更加亲密,倒也未必差到哪里去。
  毕竟……皇帝陛下光是“侍讲”就有差不多二十个。而太子殿下则只有一位侍讲,两位侍读而已。
  对了,皇后及诸嫔妃的侍讲和侍读一般都是女官——大夏科举并不限定性别,女人一样可以参加。但女翰林却比女将军还稀罕一些,往往一届科举未必能出一个。
  别的职务是僧多粥少,这个却是粥很多,找不到和尚来吃……
  张国忠一跃成为太子侍讲,地位立刻直线提升——太子侍讲说起来只是侍学士,细分品级的话,还低于侍天子的学士,但能够给太子当助教,乃至于能够给太子上课,这是何等的荣耀!
  在朝廷之中,有一个私下的说法,称太子侍讲为“小少师”。
  少师,指的是太子少师。
  朝廷之中,有所谓“六傅”,也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这都是给皇帝当老师的。
  但因为皇帝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地位在自己之上的老师,所以这“六傅”都是大臣死后追封的荣誉,活人是没机会获得的。
  和六傅类似的,便是太子六傅。
  太子六傅之中,正职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一般属于朝廷供奉的长生者们——比方说武成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