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天意风流 >

第10章

天意风流-第10章

小说: 天意风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稚照常过着自己忙碌的生活,每天在国子监看书、听讲课、写策论,唯一的不同是,从那一天起,他每天早晨都会去谢家送一盒新鲜糕点,他几乎没再遇到过谢珩,但那些糕点谢府全部收下了,仿佛是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对方接受了他的好意,李稚察觉到这点时心中很高兴,他没奢想过太多,对方没有拒绝就已经让他喜出望外了。
  等到掌柜的将盒中的桂花糕换成梅花糕,李稚也后知后觉地意识到,秋天过去了,冬天来了。
  这是李稚在盛京过的第一个冬天,他早就听人说东南的冬天很冷,下起雪来可以淹没人的膝盖,乱世荒年经常成批地冻死人,李稚还没有见到传说中鹅毛大的雪,但是他确实已经感受到这种锥心刺骨的冷,怎么说呢?他当时就跪了。
  李稚的家乡京州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他从未经历过如此恶劣的天气,写家书时他怕他爹担心,只说自己一切都好,但其实秋末他就已经扛不住了,穿多少件衣服都没用,这儿的风似乎能够钻骨,他每天出门感觉像凌迟。
  令他意外的是,他爹这个一辈子从未离开过京州的人却好像未卜先知,早早地给他寄来几件御寒的冬衣,并且叮嘱他备好炭火。
  李稚收到信时差点都要感动哭了,他觉得他爹对他真好,在这种完全无法用衣物去抵挡的严寒中,只有来自亲人的温暖还能让他感受到一丝慰藉。
  对门的杨琼平生就没见过像李稚这么怕冷的人,每次看到他哆哆嗦嗦出门都觉得叹为观止,而李稚看他的眼神也差不多,你们弘农人真的不怕冷的吗?
  每天雷打不动穿着两件衣服出门的杨琼是这么回答他的,“在我的老家这天只能算入秋。”
  “等你们入冬我可能要入土了。”
  杨琼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真有这么冷吗?”
  李稚拼命点头道:“有。”
  两个互相看对方是奇葩的室友,你穿你的单衣,我穿我的棉袄,彼此都在怀疑对方是不是在装,而这天气也确实一日冷过一日了,当弘农人终于穿上暖和棉衣时,李稚的噩梦也到了。
  经过一个月的观察,杨琼在这一刻终于相信李稚是真的冷,他觉得李稚都要冻死了。
  大清早的,天还没亮,杨琼坐在院子里煮茶喝,头顶传来咿呀一声响,他抬头看向对面的阁楼,裹得严严实实就留双眼睛露在外面的李稚打开门感受了一下外面的风,那眼神说他是氐人细作杨琼都信,忽然李稚砰一声关上了门。
  过了会儿,门再次打开,在看到李稚穿得像头熊一样爬下楼梯时,杨琼终于没忍住,“你是把被子穿在里面了吗?”
  李稚哆嗦着看向他,声音埋在衣服里有点低沉,“我试过了,穿不进去。”
  “那你这里面是?”
  “衣服。”
  “敢问您一共穿了?”
  “我把我所有的衣服都穿上了。”
  “……”杨琼点了下头,“天还没到最冷的时候呢,看起来你应该是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李稚一双冻得发红的眼睛盯着杨琼看。
  杨琼喝着热茶道:“孩子,实在不行还是回家逃命去吧,现在跑应该还来得及。”
  李稚没有说话,吸了下鼻子,用手臂把衣服往上划拉了下。
  杨琼看着他艰难地迈过门槛,转过身出门往右走了,他没忍住笑了出来。原来吏部传闻中,一个京州人来盛京做官,一看下雪连夜跑了的笑话是真的啊,说起来吏部那帮混子干活不行,搜罗官场笑话倒是一绝。
  李稚虽然被嘲笑,但他觉得这会儿面子什么的他已经顾不上了,冻不死就行。他照旧去铺子里买上两份梅花糕,预备着和往常一样把糕点送到谢家,然后再去国子学看书。
  因为走在街上被风吹着实在太冷了,他的脑子转得没有平时快,等他到了清凉台右大街,他忽然发现,今天的清凉台似乎有些不一样,几条街道格外的安静。
  他扭头望向京兆府,很快注意到京兆府门口挂着的两对红漆对联被拆了,他下意识往前看,所有府衙门口原本有的对联以及挂着的灯笼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
  天空忽然传来一道低沉的声音,雄浑庄严,李稚循着声音看去,发现那是东华楼的方向。
  东华楼,在鸣钟。
  李稚被这个念头惊了下,身上的寒意瞬间消散,他加快脚步,一直来到谢家门口,谢府门前的琉璃灯盏也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空飘下来,模糊了李稚的视线。
  元德十四年冬,盛京下了今年的头一场大雪。谢珩的祖父、谢照的父亲、退仕多年的先一品太保、太傅、太师,梁朝第一位开府仪同三司、假黄钺的四朝老臣、北州一代大儒谢晁老逝于邺河,年七十六。
  东华楼自先帝驾崩后十四年来第一次钟鸣,皇帝在广安殿恸哭三日,颁布诏令,天下缟素以示哀荣,十三州长官闻讯入京吊唁。
  李稚站在谢府门口,他看见白色铺天盖地落了下来,久久不能言语。


第14章 (抓虫不
  谢晁的灵柩自邺河扶送入京的那一日,沿途白色灵幡成阵,哭声不绝,路祭的布素车辆摆了百来里,浩浩荡荡如滚地银山,那是李稚自入京以来见过的第一阵仗,他站在红瓶巷口望着那盛大的车队,莫名喘不过气来。
  这是真正的举国同丧,皇帝赵徽不顾劝阻亲自服素出城迎棺,在看见灵仗时泪洒长襟,当即下令,朝中士宦之家禁声乐半年,并在城外举建“望乡台”,谢晁的丧仪礼制等同于一等懿国公侯,仅次于皇帝殡天。
  一夜之间,京中缟麻白布宣布告罄,当天闻讯前往吊唁的京官充塞了清凉台的各条街道,马车、轿子停在雪夜中,不时有谁家的仆从急匆匆地从路旁低头走过,脚上缠着深黑色的布条,走路不敢发出任何的声音。
  谢家子弟从各州郡赶回盛京,一架架马车陆续驰入城关,这盛京好似变了天。
  贺陵收到谢晁逝世的消息,长叹了一口气,他与谢晁的年岁相差不大,两人都是建中时期的名臣,往来渊源颇深,听闻好友溘然长逝,他默然写了一夜的殃榜,第二天命李稚收拾东西,与自己一同去谢家吊唁。
  李稚早就已经换好黑色衣服,他陪同贺陵来到谢家。
  贺陵一进入庭院,还没有进去大堂,遥遥的看见那白色灵幡不由得先伤心,李稚见他似乎有些站不稳,忙伸手扶住他。贺陵示意李稚松开手,他慢慢地整理好衣襟,重新往前走,李稚不放心地跟上去。
  谢家上上下下都已换了白色丧服,徐立春听闻贺陵前来吊唁,他走出来接引。来往有同来吊唁的京中官员,见到贺陵都同他行礼。
  徐立春劝道:“贺老保重身体。”
  “谈什么保不保重的。”贺陵抬手道:“去看看吧。”
  李稚一边帮着撑伞遮雪,一边无声地跟上去,帘子揭开,他一眼就看见站在灵柩前的谢珩。
  堂中一众谢家子弟中,只有谢珩与谢玦穿着白色的斩缞丧服,这是梁朝礼制中最重的丧服,用生麻搅浆割成成衣,断处外露不加修饰,套在外衣外面,以示对亲近长辈逝去的悲哀沉痛。大冷的雪天,谢珩只简单地套穿了两件衣服,其中一件还是生麻丧服,脸上看起来平静无波澜。
  见到贺陵,他走上来。
  贺陵望见那尊灵柩,不由得又是一声叹息,“那年我刚到江陵,十二三的年纪,想要拜老师求学问,老师不肯收我,我心中很不服气,于是当场做文章,跪在雪里冲着老师的家门大声喊。没一会儿,门内传出一个幽幽的声音,我喊一句,里面就接上一句,那会儿江陵还有宵禁,城中的人全都跑到街上来看,戍卫没有办法,最后连太守都来了,大家都在猜是谁能赢。一连好几个时辰,我跪在雪地里冻得扛不住,平生没输过,实在气不过,爬起身去拍门,刚喊了一句‘你出来’,他就出来了。”
  贺陵说话间眼前好像又浮现出当年那场景,江陵城拥拥嚷嚷的街道上,门忽然被拉开,他拍着门一时愣住,里面那少年笑着问他:“出来了,怎么了?”
  一眨眼六十多年都过去了,一想起来那清澈的声音却仿佛还在耳边,人生有幸逢一知己,老来白头想起来都还是欢喜的。
  贺陵望着那灵柩默然不语,忽然有人扶住他,他看向身穿孝服的谢珩,回过神来低声问道:“你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吗?”
  “大雪封了路,过两日才能到。”
  贺陵重新看向那堂前挂着的挽联与灵幡,“便是这身后再极尽哀荣,也是瞧不见了。”他走上前去,拈过了香,对着那灵柩拜了三拜,便算作是与这多年的好友作了别,又叹道:“人生七十古来稀,算来平生也没多少余日,想必重逢亦不会遥远了。”
  李稚在一旁听了这句心中颤了下,下意识伸手去扶贺陵。
  在吊唁完离开谢府之前,李稚看向灵堂中的谢珩,谢珩穿着生麻孝服侧身而立,几位前来吊唁的国公围在他身边,他一双眼睛始终平静地望着那副棺柩,外堂有皇章观的道士在伏章申表、朝叩三清,隐约有庄严肃穆的低诵声传来,李稚看得心中难受,但这种场合他也不能说什么,最终还是转身陪着贺陵默默离开了。
  贺陵回家的路上,大约是觉得心中寂寞,他同李稚说了说谢晁,但没说那累世的声名,只是聊了聊谢晁这个人。
  谢晁出身高门,但和年少时期性情暴烈的贺陵不一样,他是个温柔和煦的人,脸上常常带笑,他文章写得很好,但没留下太多篇章,一辈子为了梁朝鞠躬尽瘁,四十多岁时他患上头风症,后来病情加重不能够走路,便辞官隐居在邺河。
  谢晁曾经说过一句话,谢家满门珠玉,却唯独没有栋梁之材,直到谢珩的降生,谢晁对长子谢照的感情一般,但对这个长孙却意外地疼爱有加。谢珩自幼丧母,谢晁便把他带在身边悉心教养,谢珩直到十三岁才回到盛京,他和父亲的感情淡薄,但和祖父的感情很深。后来谢晁病情加重,儿子孙子一个也认不出来了,却唯独记得道吟。
  这十年间,谢晁病得糊涂,偶尔有一两刻清醒,他告诉子孙自己哪里也不去,今生便终老邺河名山好水间。贺陵前些年收着他的书信,那时谢晁早已经病得写不了字,展信里面是一枝刚冒新芽的夹竹桃,众人都看不懂,以为谢晁又犯糊涂了,只有贺陵抚信怅然良久,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谢晁是在怀念少时与朋友同游的光阴,那些一日看遍长安花的快乐,终究是不再了。
  贺陵絮絮叨叨地说到最后,叹了口气道:“也怪不得他独喜欢谢珩,谢家这么多子弟中,唯有谢珩的性子最像年轻时的他,到底是从小在他身边长大的,耳濡目染自然是像。”
  李稚沉默地听着,袖中的手慢慢地攥了下。
  李稚这些天但凡有空下来的时候,他几乎都在谢府门口转,自十三州郡入京吊唁的官员渐渐地都到了,他每天都能见到新的面孔,这一场丧事真的是轰动了大半个梁朝,迎来送往中似乎能嗅出一股暗潮汹涌的气息,说不清也道不明。
  李稚脑海中始终盘旋着那天在灵堂见到谢珩的场景,斩缞丧服披垂在身上,世家公子一双眼沉默地望着灵柩,大半个身影笼罩在昏暗中。
  他忽然想不下去了,深吸了一口气,抬起头看向这大雪纷飞的盛京城。
  举目望去,冰雪庄严,家家户户门前瓦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连灵幡都看不清了,谢晁的灵柩于十二月初六出殡,归葬于鄞山。
  这天晚上,贺陵忽然命李稚送些旧日的诗稿去谢家。这时葬礼已经结束了,又是夜晚,谢府相较于前两日冷清了不少。李稚说明来意后,门僮领着他进去。谢府各处悬挂着灵幡挽联还没有拆,堂中摆着瓜果祭器,一切看起来安静极了,谢家人在此之前每夜都跪在堂中守灵,从今夜起就不必了。
  李稚站在庭院中等候,没一会儿,徐立春走出来,告诉他诗稿已经送进去了。
  李稚原本应该走了,但他却没有离开,他没有忍住,“徐大人,谢中书他近日来还好吗?”
  徐立春这些日子为丧礼一事操心忙碌,好几次他出门都看见李稚在附近转悠,他很容易猜到李稚在想些什么, “你问这做什么?”
  “这些日子天冷,那天我见谢大人衣裳穿的单薄,一个月来他每晚通宵守灵,怕是身体受不了。”李稚一口气说完才意识到不对,“老师也很担心谢大人,我问一句,回去好告诉他。”
  “你倒是心细。”
  李稚顾不上徐立春的语气,“那谢中书他近日来还好吗?”
  徐立春叹了口气,“你既然都看见了,你说呢?”
  李稚没了声音。
  徐立春说归说,其实他心中也犯愁,前两日谢晁出殡,府里进进出出的确实是忙,除了丧事外,尚书省那边许多事仍要谢珩拿主意,这夜间按照祖制又必须通宵守灵,谢珩好些天没合过眼了,也没什么时间吃东西,人倒是瞧不出异样,但总归是让人担心。
  如今丧事暂时告一段落,今夜原想着不用守灵了,至少能吃点东西睡会儿吧,可谢珩如今人又在灵堂中坐着,这谁也不敢去劝什么啊。徐立春想起那份没怎么动过的晚膳,下意识又想要叹气,忽然他像是想到什么,看向李稚。
  李稚听了徐立春说的话,心中正担心得不行,又不知道能做什么。
  徐立春问他道:“你从前送来的那些京梁风味的糕点,是你自己做的吗?”
  李稚不知道他怎么忽然提这个,“是我在家附近买的。”
  “大公子最近没什么胃口,一直没怎么吃东西,我记得那种样式的糕点倒是合他口味,你能再送点过来吗?”
  李稚立刻道:“可以!我现在就去买!”
  李稚跑回城东,大晚上的,铺子早已关了门。
  掌柜将明日要用的花果洗晾好,他收拾完厨房原本正要打算休息了,忽然听见院外有敲门声。
  他打开门,一眼就看见手撑着门框喘不匀气的李稚,他有点愣。
  李稚见掌柜还没睡下,猛的松了一口气,“掌柜,今天还有没有梅花糕?能给我拿一份吗?”
  掌柜听了一会儿,明白了李稚的意思,他试着和李稚解释,但因为他是个哑巴,李稚没懂他在说什么,一番艰难的比划后,李稚试着理解道:“现在没有糕点了,但您能帮我现做,您是这个意思吗?”
  掌柜点了下头,表示自己是看李稚是老主顾才帮他的忙。
  “那就好,多谢您了。”
  掌柜示意他先不要着急,抬手又是一番比划,李稚这回沉住气很快看懂了,“您是说,您可以帮我现做,但需要我帮忙?”
  掌柜点了下头。
  李稚立刻道:“可以,可以的!那我们现在就弄!您告诉我要做什么!”
  等李稚再次来到谢府,已经过子时了,他跑得浑身都是汗,话都来不及说,先把还热着的糕点交给徐立春。
  “大人睡了吗?”
  “还没有。”徐立春原本迟迟不见李稚回来,还道他是准备明日再送来,他打开那盒糕点照例检查一番,确认没有问题后,他将盒子重新盖上。
  “我先送进去吧。”
  “好!”
  李稚下意识点头,他一双眼睛紧紧盯着赵立春,这让徐立春忽然想起前阵子看见他在谢府门口默默张望的样子,“你也进来吧。”
  李稚闻声很意外,徐立春已经转身往里走,他反应过来,忙抬腿跟上去。
  点着银蜡的空旷堂室中,灵柩已经撤去,谢珩换下斩缞丧服,穿着身素色孝服,他正在灯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