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娘子她娇心似铁 >

第112章

娘子她娇心似铁-第112章

小说: 娘子她娇心似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青媖忙了一天,在主街上见到丁掌柜,拉着他询问了一番。

    “苏娘子,我就恨我怎么没长三头六臂啊,这人围得我都脱不开身。看来李管事和我之前都估算错了,这大山哪是没市场!这简直比繁盛时的仁州城都强啊。我得让人给他传个信去!”

    没与苏青媖说上两句,脚步匆匆就跑了。

    苏青媖在自家铺子里看了一番,项珍等人忙得都没空跟她说话。

    她转身回了自家小院。

    叫了马信到小院一起吃晚饭,向他了解今天各处的情况。

    听他说完,道:“看来今天人员分配得有些紧张。”

    “是,也没想到今天来了这么多人。但我们的人都配了刀箭,大家一看也不敢造次。”

    “这几天怕是人不少。我从新更寨调些人过来协助你们。”

    “那行。”

    两人说定,苏青媖便让思源去叫人。

 第二百六十三章 念念不忘

    第二天第三天,人流量半点没少,反而有增多的态势。

    估计是得了头一天回去的人的宣传,从第二天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挑着背着东西来换钱。

    苏青媖和永丰号的铺子,每天都被人围得水泄不通。

    等着卖货的山民挑着担子,在两家铺子外排成了长龙。

    永丰号还卖日常杂货,这一看没法做生意了,又向苏青媖买下一个铺子,专门做收货之用。

    苏青媖想了想,也把收货挪到了永丰号隔壁的铺子。

    大家都收一样的货,价格一样,都在一起,更便于管理。

    又把凌丰谷挪到另一间铺子,起了店名叫“惠安堂”,以后做药堂和诊所。

    让他在那边收药材,一些小病他也能看,大病还要等大夫。

    妙的是她老婆子会看一些妇人病,便把他们夫妻招了来,放到惠安堂里。

    慢慢地,消息也传了出去,陆陆续续有人寻上门来找他夫妻二人看病了。

    没撑多久,凌丰谷便找了来。

    “东家,你快些寻个大夫来吧,老朽快顶不住了。有些病症老朽实在看不了啊。看着大家大老远攀山越岭的来,再一脸失望的回去,老朽心里疼啊。都恨自己以前怎么没学医了。”

    “好好,我知道了。”

    苏青媖也是发愁。

    她也看不了那种别人一脸期盼地来,然后转身一脸失望沮丧离开的样子。

    本来就被病痛折磨得没人形了,怀着期盼赶过来,又要忍着一身病痛而去。

    她看不了这些。

    裴大人那边没有消息,凌丰谷寄出去的信也没有回应,丰城小宋大夫那边也没音信。

    找个大夫到山里来,这么难呢?

    她也痛恨自己怎么不是学中医的。

    盼着能有一个救苦救难的大夫愿意来大山里,给可怜的山民们看病。

    心里焦急,但集镇对外营业了,也不能不管。

    便在集镇里四处醒看。

    各寨主这几天看来卖出去不少货,各个都在数铜板,脸上笑成花。

    街上卖吃食的也变多了起来,各个摊子前都围了一堆食客。

    看来不管在哪里,小吃街什么的,都是最有市场的。

    民以食为天,说得一点都没错。

    洗浴房那边掌柜和伙计也是忙得脱不开身。

    茶肆那边,也是坐得满满当当。加的桌椅都摆到大街上去了,还是坐满了人。

    大家坐在一起侃大山,听别人侃大山,看来是大家最喜欢的消遣。

    马信的护卫队在各个街区巡逻,大家远远的避开,没人敢造次。街道上秩序井然。

    而流动摊档那边卖什么的都有,也很有市场。

    苏青柳和鲁氏、如意等人就最喜欢往那边逛。

    天天带着小宝和丫丫过去那边看,回回都买不少好东西回来。

    而郭氏那边也已经领着人,把收进来的各种新鲜菌子新鲜野兽的肉,运回新更寨开始制作了。

    一切井然有序,就是缺个大夫。

    好缺。

    夜里睡觉苏青媖都在想着大夫的事。

    不知是不是真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次日,思渊从丰城回来了,给她带来了惊喜。

    “小宋大夫的师弟,说是他父亲得意的弟子,他们一家愿意来大山里生活……”

    “人呢!”

    “在外面。”

    苏青媖一听,汲着鞋就跑了出去。

    院子里一家四口,一对老夫妻带一对孙子女。背着抱着行囊,风尘仆仆。

    小宋大夫的师弟,她以为是个年轻人,没想到,五六十岁的老头?

    老头好啊,老头经验丰富。

    什么都好,是大夫就成。

    “您好,您好,我是苏青媖。”

    “苏娘子。”

    “屋里坐,屋里坐。”

    大夫姓木,他夫人木温氏,孙子大一些,叫木空青,十三岁,孙女木青黛十一岁。

    “您这一家子,怎么愿来我们大山里?虽说比外头安稳,但也闭塞。”

    听苏青媖发问,老头没说话。

    瞧着是个寡言少语的人。

    老太太便说道:“我们原本还有一个儿子,擅长外科骨科,比他爹医术都要厉害。但被人抓去军中了,前几年还有信送来,现在也不知消息了。”

    “我们那里好多大夫都被抓去军中了。老头子怕我一人带不了两个孩子,就带我们来南边投奔他师父……”

    “那你们怎么不在丰城呆着?”

    “在哪呆着不是呆呢。这大山里挺好的。我进了集镇,还以为是个很小的乡里的集,没想到人这么多,短短一段路我们都走了许久。镇子也建得有模有样。”

    苏青媖有些不好意思。

    “就是小的集镇。”

    “为了方便山民们互市,平时有个走动的地方,才建的。这几天才开业,人才多了些。我那里还留了一个药堂,山民们以为有大夫坐堂,十里八乡的爬山越岭赶来看病,没想到只有一个收药材的老汉在那里,又一脸失望地回去了。”

    “您不知道,以前山里没个夫,这一片大山,几十个寨子,生病了就胡乱扯点药草煎了吃。好了就万幸,不好就抬上山等死。”

    “我这几天瞧着他们一脸期盼,忍着病痛爬山越水的来,又一脸失望地回了,我这心里,不是滋味。”

    木大夫腾地站起身:“药堂在哪?”

    啊?

    “你让人带了我去。”

    “现在去吗?先用过饭吧?”苏青媖有些愣住。

    老头不说话,执拗地站在那里。

    老太太便笑着对她说:“这老头,是个执拗的性子,且让他去吧。”

    苏青媖便唤了人带他过去。

    又叫鲁氏和苏青柳赶紧给这一家子做饭。

    她孙女木青黛便起身:“我去帮忙吧。”

    “不用不用。”哪能让请来的客人帮忙。

    老太太笑着说道:“让她去吧。我这孙女,手脚麻利着呢,家里家外多亏了她。”

    苏青媖不觉就松了一口气。庆幸。

    喊了一声:“丫丫!”

    噔噔噔的脚步声跑来:“二姨。”

    又听到跟着小跑过来的脚步声:“娘。”

    苏青媖先让他二人见过老太太,便道:“你们带姐姐在咱院里转转好不好?在院门口也转转。”

    “好。二姨我还可以带姐姐到集镇里去逛,我都认路了,不会迷路的。”

    苏青媖想了想,便让如意跟在后面,带了木青黛和木空青出去转转。

    苏青媖便与木温氏聊天。

    “您都不知道,我有多盼着有个大夫来。眼睛都盼绿了。”

    苏青媖颇为感慨。

    老太太能想像那种情况:“我们也是听说大山里没个大夫,山民们看病艰难,我家老头就说要过来。”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我替这大山里的山民谢谢你们愿意来。”

    “嗐,说那些干嘛,我们也不过是求一地存身。”

    大夫一家都来了,药堂后院怕是住不下。

    苏青媖便叫了人,让找些人开工,在马信营房不远给他一家建一座小院。

    等吩咐完,饭菜也得了。

    木空青和木青黛出去一趟,脸上都不再拘谨了,和如意及两个孩子有说有笑进了门,让木温氏看着松了一口气。

 第二百六十四章 任由差遣

    木大夫一家便在集镇住了下来。

    不久,有山外大夫来给大家看病的消息便传了出去。

    整片大山里,越来越多的人朝集镇涌来。

    惠安堂外,等候就诊的百姓排起了长龙。

    木大夫的声望直线上升。

    走到集镇里,到了无人不识的地步。各寨主都纷纷过来交好。

    让他一家到大山生活的不安一扫而空,从此安心地在大山里住了下来。

    见苏青媖让人给他们盖小院,老太太每天也带着两个孙子女去帮忙。

    又见马信带着五十个人就住在他家旁边不远,更是安心。

    见他们还自己种粮种地,一辈子没种过地的老太太,也跟苏青媖提要求,想开一块地自己种些东西。

    那必须满足啊。

    就这一个大夫,宝贝着呢,又不是什么特别难办的要求。

    立刻就给安排上了。

    都不用苏青媖吩咐,自动自发就有一堆人过来,在木大夫小院后,给平整了一大块土地出来。

    让木大夫一家生出了归属感。

    飘飘荡荡的心落了下来。

    集镇这边慢慢进了正轨。

    因为天天都在收货,还是有不少人从各个地方赶来,每天集镇里都还是不少人。

    流动摊档那边六十个摊档开业头几天,天天租满。一个收五文,一天也能收三百文租赁钱。

    看来光租凭一项各寨主的辛苦钱有了。

    惠安堂的匾额已经挂上去了,一边是凌丰谷的药柜,一边是木大夫的诊堂。

    两人各司其职,配合默契。

    两家已是很谈得来了,都有两个年纪相仿的孙子女,凌南星和木空青,一个跟着祖父在药柜上帮忙,一个跟着祖父给人看诊,记脉案。

    两家处得已是极好。

    把惠安堂交给他二人,苏青媖也放心。

    再看她的铺子里,项珍带着人卖货收货,也是打理得井井有条。

    思渊回来了,项尚自然也回了。

    听说二人带回好些人。苏青媖便决定去新更寨看看。

    也顺便看一看郭氏等人制作的各种酱怎么样了。

    苏青柳和鲁氏如意都没去过新更寨,一听立刻也要跟去。

    小宝和丫丫在集镇里没玩够,但娘要走,自然也是要跟着的。

    苏青媖交待了值勤的寨主的一番,便带着大家往新更寨那边去。

    寨子里,她的院落已是修建完毕,只等家具做好,就能搬进去了。寨门和防卫工事等还在建。

    项尚和思渊这回卖药材得了六百多两银子。

    买了人,买了寨子所需的各种东西,给马信那边又买了粮,已是所剩无几。

    苏青柳看着新更寨,拉着苏青媖就说要住过来。

    心里觉得这才是她们自己的寨子。

    “嗯,再过段时间就能住过来了。”

    项尚这次带了三十几个汉子回来,几乎都有家人跟着。新更寨的人数一下子就过了百。

    看来新更寨的建屋工程还得再继续。

    但接下来她要种茶树种白蜡树怕是不缺人了。

    苏青媖看了人员档案,又见过这些人,便由着项尚和韦福昌去管,她也就没再多问。

    径直去了厨房。

    开春了,山里菌子多,野物多。

    化了冻,野物怕是存不住,苏青媖便收一些新鲜的菌子和野物,跟郭氏说想做一些菌菇肉酱,卖了也好,自家吃也好。

    郭氏得了苏青媖说的法子,带了人回去就试着做了。

    而她没想到的是,收货的牌子挂出去,天天都有山民从各处挑了来卖。

    所以这到厨房一看,一大锅,飘着肉香,酱香,菌菇香,香得人直淌口水。

    “库房里已存了好几个坛子了。东家你看什么时候卖出去?”

    郭氏见苏青媖拈着试了,不住点头,心里一松,问道。

    “等过几天项尚把仁州城的里铺子开了,就带出去卖,先在城里卖卖看,就不在集镇里卖了。”

    “是。”

    在新更寨里呆了才两天,李管事跑来找她。

    在她的陪同下在新更寨里转了一圈。

    “还是得有自己的地盘和人手啊,不然得一直为别人做事。”

    苏青媖看了他一眼:“说你还是说我?”

    他眉头挑了挑。

    “你怎么不自己干?”

    “家里的商队,我再自己干,我爹会把我腿打折!”

    “你家的商队?”苏青媖第一次听说。

    “那不都叫少东家?叫什么李管事!”害她以为他就是众多管事中的一员。

    “叫少东家别人有顾虑,叫李管事方便行事。”

    苏青媖撇嘴,切,整得一假身份骗人。还骗了她。

    有钱人的弯弯道道普通老百姓不懂。

    “干嘛又跑来一趟?”

    “有钱赚。”

    “又要跟我抢生意?”苏青媖瞪向他。

    李管事朝她笑了笑,递给她一个信封。

    苏青媖狐疑地看了他一眼,接了过来。

    打开一看,是记了她名字的两座山头,还是挨着她的新更寨的两座。

    看向他。扬了扬手中的山契。有些疑惑。

    “裴大人和你干爹给你的补偿。”

    苏青媖顿了顿,瞬间明白过来:“你要收药材?”

    李管事看了她一眼,他都没说话呢。就明白了。

    就说眼前这个女人不简单。

    好像是他们这样的商户家蕴养出来的女子。

    对商机非常敏锐。

    他点头。

    “我之前没想到药材这一茬,主要是你给的惊喜太多了。”

    “赚了不少吧?”

    “比往年多。”

    切。

    苏青媖看了看她手里的两张山契。

    隔壁两座山她知道,但是……

    “上面有人住。”

    “没有寨子。有人的话,愿意就留下,不愿意就搬走。”

    “人家住的好好的,为什么搬走?”

    “那你在上面建个新寨子也影响不了他们。搞不好他们更愿意呢。”

    愿不愿意的她不知道。

    她只知道药材生意她不能做了。

    她才采了两回药材卖,就得了一千两。

    这是块肥肉。

    换两座山契吗?

    “你给了我干爹和裴大人好处?”

    “当然,各一成。不然裴大人哪愿意把这个肥肉让给我。”

    “但你从我的碗里,抢了我的肉!”

    “我知道。”

    苏青媖瞪向他。这么云淡风轻吗?

    “以后任你差遣。”

    “卖身吗?”

    噗嗤,李管事笑出声来,然后一看苏青媖狠狠地瞪着他,又哈哈大笑,眼泪都笑了出来。

 第二百六十五章 喜重逢

    李管事走后,苏青媖便叫了项尚带了人去那两座山查看情况。

    过了几天,项尚回来了。

    说两座山共有十来户人家,住得分散,都是住了十来年了。

    也没加入别的寨,就在那两座山上住着。

    听说两座山都成了私人的了,还是建集镇的女会长大人的。

    立刻表示愿意加入新更寨。

    他们也去集镇卖过东西,二十九个寨子的就只收一半的钱,外寨的租用摊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