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娘子她娇心似铁 >

第123章

娘子她娇心似铁-第123章

小说: 娘子她娇心似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好,李管事心里一松,“定让你满意。”

    于是两个人便商量起价格来,直杀了数十个来回,终于算是谈妥了一个令苏青媖满意的价格。

    现在最普通的白蜡烛都要一二百文一根。

    如果全部做成白蜡烛,一亩白蜡树能得大几十两银,比种地养蚕都要划算。

    而且今年还是因为虫种不足,如果明年虫种足了,怕是一亩的产量还要翻倍,翻几倍都不止。

    想一亩得的产出更多,一是加大白蜡虫种的投放,二是要做精品烛。

    白蜡太普通。

    苏青媖在心里计算着一年能得的收入,而李管事也在脑子里不停地在计算。

    他要比苏青媖更了解现在朔朝的市场及价格。

    很快就算出了苏青媖的收入。这一算给他吓了一跳。

    “你一年光是卖白蜡的价格就抵得上我从茶叶茶果山货上赚的了,啧啧……”

    “哪及得上你。”苏青媖一脸谦虚。

    “怎么及不上,你这……”

    “停。”苏青媖打断他。

    “怀壁其罪我还知道。所以,还要仰仗李管事多多帮着隐瞒了,不要让别人知道出处,我只想闷声发些小财而已。”

    李管事啧啧有声:“你这哪里是小财啊?你这生意做成了,仁州的头号商户非你莫属啊。”

    “不敢不敢,我胆子小,不敢冒头。”苏青媖朝他拱了拱手。

    拜托拜托。帮记帮忙。小老百姓的,没权没势,不好冒头。

    李管事体谅她:“放心。我和你一样,不喜欢冒头,也不喜欢做出卖朋友的事。”

    苏青媖心里感激。

    想了想,看向他,道:“既然你都说是朋友了,那我送你两个赚钱的生意吧,省得你眼热。”

    “哦?”李管事瞬间坐直了身子。

    够朋友。愿洗耳恭听。

    “你也看到了,我桌上有各种各样的蜡烛吧,好些估计大户人家都没见过。这蜡烛做出来是要点的,得要烛台吧,我画一些好看的烛台给你,你找人去做,到时配套着一起卖。这是其一。”

    “其二呢,方才我点的香熏烛,这门生意我让给你。”

    时下大户人家照明喜欢点蜡烛,不喜欢用油灯,主要是因为油灯有太多烟气。而蜡烛主要也只做照明用。

    但在苏青媖的年代,蜡烛成了制造氛围用了。

    这个点子用好了,造配套的烛台都能卖出独门生意来。

    赚的钱可不少。

    把这门生意让给李管事,主要是香熏烛要用到精油。

    她没有太多原料,提练不比李管事方便。而且这个东西搞不好,被人乱加了祸害人的东西,搞不好要背官司。

    违背了她悄咪咪赚钱的初衷。

    小老百姓的,还是赚安稳钱就好。

    李管事听完不由地看向苏青媖。

    这苏娘子,可以啊,当断则断,把独门生意截下了,怕他不满,又把两个不少赚钱的生意让给了他。

    行,他交了这个朋友了。

    “我够意思吧?”

    “苏娘子,你是这个……”李管事朝她竖了竖拇指,做赞许状。

    “女中豪杰!”

 第二百八十八章 出息不错

    苏青媖也送了好些蜡烛给刺史府,裴大人和马夫人非常喜欢。

    裴念还特地关起门来和苏青媖说了好一番话。

    他境内有如果特产土产,是妥妥的政绩啊,史书上都能留下重重的一笔。

    有裴大人愿意保驾护航,苏青媖便安心多了。

    马不停蹄地回了寨里,赶工加点,把所有的腊花都提练了,制成了各种蜡烛。因为把香熏烛的生意让给了李管事,又留了一部分半成品白蜡。

    不到一个月时间,提练了所有的蜡花,除了给家里留一些自用和往刺史府送了一些,全部售给李管事。

    扣除掉给刺史府和马明温那边的两成,她还得了好几万两。

    已把她之前买田的钱全部赚回来了。

    喜不自禁。

    数银子的感觉就是那么美好。

    高高兴兴地从李管事那里买了不少布匹回来,又从各寨购得不少毛皮,大手笔地分发给新更寨的下人。

    让他们温暖过冬。

    跟着她这个东家,不仅要让他们吃好住好,还得穿得暖暖和和的过冬,大山里冬天冷着呢。

    得了布匹和毛皮的下人无不欢喜雀跃。

    个个都欢欢喜喜地跑来向她道谢。

    梁陈氏倚着门扉,捧着一把坚果,看得眉头直皱:“为什么我们没有?”

    梁思心情复杂,她没想到卖身的下人比她们这些良民的日子还过得好。

    “娘!我们又不是苏家的下人,人家为什么要发给我们?”

    “我们也住在这个寨子里,哪里能独独漏了我们一家。”

    梁陈氏觉得苏青媖有些针对她。一定是两个寡妇看上苏大虎了,对她不满呢。

    “娘,你别乱说话了。你要觉得不好,要不我们也卖身给她?”

    “我又不发疯,好好的良民不当,给人当狗腿子。”

    “娘!你别乱说话。给人听见了,多尴尬。”

    “在我们的家里,还不能自在说话了?”梁陈氏撇嘴。

    “娘,我们今年已比往年比过多了。以前爹在家,我们家也没多少余粮。今年我们住新房子,有吃有喝,手里还存了三两银子,真的很好了。”

    三两银子够干嘛的!瞧人家苏家大手笔地就买了那么一大车的布匹,那得是多少银子!

    心里想着毛皮的事,没想到苏大虎就给她送来了。

    苏大虎吃住在苏家,跟苏家的另一个儿子一样,平时吃穿都由苏母料理,平时给苏青媖做事,苏青媖也会给他不少工钱。

    平时他自己进山找了好东西,卖的钱苏青媖也不要,都让他自己留着。

    身上便存了些银子。

    这次苏青媖给寨子里发过冬的衣物,自然不会漏过他。

    他知道梁家母女没有,想了想,用自己存的银子,在集镇上向山民们买了几身毛皮,给梁家送了去。

    “哎呀,大虎来了啊,快进来快进来!”梁陈氏热情地招呼着他。

    “不了,婶子。我就是给你们送些东西。我听说这山里冬天很冷,怕你们冬天没有过冬的衣物,就给你们送了几身毛皮,你们看着裁,做过冬的袄子穿。”

    “哎呀,这真是送到婶的心坎上了。方才我还和你妹子说,今年过冬怕是难了,听说山里比外边冷呢。话才落,你就送过来了,婶子真是多谢你了。”

    梁陈氏接了过来,拿在手里翻看起来,喜在心头。

    梁思听到他过来,从屋里出来,见她娘都不推辞一番就接了过去,有些难为情。

    “谢谢你,苏大哥。”

    “不用客气。过冬的柴火不知道你们准备了没有?怕到时候会大雪封山,不好砍柴火了。”

    “我们……”

    梁思才张口,就被梁陈氏打断:“哎呀,可不是说嘛,这大雪封山就难办咯。我们两个女人,也打不了多少柴,正愁着呢。”

    “娘!”

    苏大虎看了看她母女二人,道:“行,婶子我知道了,我给你们打一些来。”

    “好好,那真是太谢谢你了。”

    “苏大哥,进屋喝杯热水吧?”

    “不了,我走了。你们进去吧,外头冷。”

    苏大虎走后,梁思皱着眉头看向她娘:“娘,家里我已经打了不少柴火了,再多攒一些,足够我们用了。”

    “够什么够!你傻啊,这种吃力气的活,有人帮着做为什么要拒绝!你一个女人抛头露面的,到山里砍柴,孤身一人,出了事怎么办?山民们刁钻着呢。”

    “那娘陪我去。”

    “……有人干了,干嘛要拉着我去。”梁陈氏说完进了屋。

    梁思看着她娘的背影,心里一阵悲伤。

    以前爹在的时候,明明娘很勤快的。现在爹走了,娘以后都只能跟着她了,哪个男人愿意娶个娘子再附送个岳母啊。

    梁思心头一阵恍惚。

    往苏大虎的方向望了一眼。

    而苏家这边却和和乐乐的,已经准备猫冬了。

    “我听说山里冬天可冷了,会大雪封山呢。”苏母一边说着一边拿着夹子,从火盆里把板粟坚果等吃食往外拔拉。

    “怕什么,咱家我姐让人做了火炕,烧了火,睡得热呼呼的,都不用盖被子。我冬天就准备呆在炕上不下来了。”青杏半点不在意。

    冬天没准比夏天还舒服。

    苏母见她才拔拉出来的板粟,被青杏很快就抓到了手里,狠拍了她一记:“跟你两个外甥抢吃的!出息!”

    “出息。”小宝学着苏母的话也朝着青杏念了一句。

    小模小样,板着脸装大人的样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青杏刚剥完板粟,手还是黑的,笑着在小宝的脸上轻轻划了一道黑痕。

    “娘!看小姨!坏!”

    小宝生气了,一边往脸上擦一边找苏青媖。

    丫丫一看弟弟被小姨划脏了脸,小手往火盆上一抹,也往青杏脸上抹去,小宝一看,乐了,也学着姐姐的样,追着青杏要抹花脸。

    在屋里追来追去,闹成一团。

    “出息了你,你两个外甥加起来都没你大,你都大姑娘了,还好意思跟他们闹。”

    苏母一把抓了她在身边,拍了她一下,定住她,让丫丫和小宝在她脸上抹了花猫脸。

    青杏跺着脚:“娘,你有了外孙就不要女儿了。”

    “要你干嘛,还没你外甥懂事。”

    一家人都笑咪咪地看着。

 第二百八十九章 为人如何

    苏父笑咪咪地看着,偶尔接过儿子递过来的一个什么吃的,也不看,就扔进嘴里,开开心心地嚼着。

    满嘴流香。

    心里也满足的很,只觉得日子说不出的惬意。

    “我问过忠寨主了,说山里冷着呢。但去年青媖领着他们做出了炕,又做了很多火盆火桌火篮,连老人小孩冬天都爱出门了。”苏父也不为过冬担心。

    听到这个,苏青媖转身朝苏大虎说道:“大虎哥,你明天帮我到寨里问问看,大家过冬的东西都准备了没有,柴火准备地够不够,不够的话要趁着还没下雪,赶紧进山准备。不然,冬天没柴火烧,可是受罪。”

    新更寨的人都是外边进来的,都没在山里过过冬天,怕是会不适应。

    苏大虎点头:“好。放心吧。你之前跟大家说过了,我看大家都打了不少柴火。”

    苏父也安慰她:“放心吧,爹明天和大虎去问问看。”

    苏青媖放下心来。又和一家人围着火盆烤东西吃,说着山里收粮收山货收蜡花的事,很是感慨。

    “我以为大家都活不下去了,才躲进大山里来,没想到这进了山,竟活得比外头百姓滋润。”

    “这不仅吃得好住得好,吃得还饱饱的,又顿顿有肉,上哪要这种生活。要跟别人说,桌上不一定有菜,但顿顿有肉,人家还以为我们在说大话。”

    苏母也感慨:“可不是,我想起之前到古家,如月的嫡母,把一盘子肉推到我面前,笑咪咪地叫我吃,说我们在乡下吃不上,让我多吃……”

    “我现在回想起来,就想拿我们食厅里挂的那一排排的干肉蜡肉熏肉扔到她脸上,让她说我吃不上肉!”

    苏青媖见苏母咬牙切齿的样子,不由得失笑。

    苏青柳也笑。

    道:“嫂子是她男人的小妾生的,她看着嫂子,看着你和爹,能有好脸色?”

    “嘁,她说的那些弯弯绕绕的话,以为我听不懂,娘聪明着呢!只是不想跟她计较罢了。我们是庄户人家,但又不偷不抢的,又不上门打秋风,做什么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给谁看!”

    苏母撇嘴。

    在郴州城一点都不开心,还是在这大山里自在。哪怕天天扛着锄头上山种地,她都乐意都开心。

    “我也不喜欢呆在那里,也不喜欢嫂子。我和哥哥,爹娘去看侄子,她在屋里,坐着从来不起身。哼。”

    青杏撇撇嘴,有些不满地说道。

    苏母听了朝她啧了一声,青杏忙躲到苏青媖身后。

    苏青媖还没开口,苏父便对苏母说道:“她说得不对啊?你老是说她干嘛。”

    “如月是她嫂子,你瞧瞧她的态度。”

    “她也没个嫂子样。”青杏小声嘀咕。

    苏青媖见苏母朝她瞪来,忙拍了青杏一下:“大人的事不许多舌。”

    青杏便住了嘴。

    青杨在一边给苏青媖剥了一小把松子,递到她手心里,说了一句:“哥哥也不容易。”

    苏青媖有些意外,朝他笑笑,摸了摸他的头,这孩子从小懂事,让人心疼。

    听见苏母叹了口气,苏青媖便说道:“娘,你和我姐,给哥哥收拾一些东西出来吧,到时候让思渊思源带去仁州,托人寄给我哥。”

    苏母一听,猛拍大腿,差点把这事忘了。

    “行,明天我和你姐就收拾去。去年你寄过去的毛皮和山货,你哥哥喜欢得很。他那些俸禄要养一大家子,也是紧巴巴的。”

    苏父想了想,道:“要不要给他寄些粮食过去?”

    看向苏青媖。

    苏青媖想了想,道:“还是给哥寄些银子吧。粮食怕路上有闪失。托人寄东西,怕欠人人情。”

    苏父一想也是:“行行。还是寄银子好。”

    大家便一起热闹地讨论寄些什么东西。

    苏青媖便说:“给哥寄一匹贡布吧。让他裁了做成衣裳,去应酬的时候,没准还能让人高看一眼。”

    苏母一听,拍着大腿:“对对,你哥去岳家老是被其他连襟低看,这回让他裁一身宫缎穿,也好让人知道他身后不是没人的,他姐夫可是三品将军呢!可不能让他岳家小看了。”

    苏母说着,都等不及明天了,立时就要去准备。

    “你也不急这一时半刻。”苏父拉了她。

    苏母一看,两个小孙孙也跟着她起身,又坐下了:“来,外婆给你们剥板粟吃。”

    丫丫和小宝点头:“好。还有松子。”

    “好,还剥松子给我们小宝和丫丫吃。”

    一家人难得坐着一块说话。

    说完苏青松,又说到大姑和姑父他们。

    “哎,也不知你大姑他们怎样了。夏天的时候,我还给他们去过信,说我们在山里的情况,却没有收到他们的回信,这要是还在邻县,我都能去家里看看。可这山高路远的……”

    苏父说起这个同胞的亲姐,心里就惦记着慌,他现在跟着女儿在大山里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可这姐姐还不知是什么情况。

    也没能亲自看上一眼。

    当时大家一起出来的,不知道姐姐一家过得如何,他这心里天天记挂着。

    苏青媖也惦记着大姑一家。

    之前她信里只说一家人跟着女婿,日子还过得去。后来就没收到信了。

    也不知是路上弄失了,还是出了什么情况。

    “改天我问问李管事那边吧,看他们商队有没有往那边去的,到时让他帮着打听打听。”

    苏父很高兴:“行行,那青媖你帮着问问。你大姑这没有音讯,爹这心里七上八下的。”

    “你别自己吓自己,上次姐姐在信里还说,过得不错呢。没准现在忙着带孙子外孙呢。”苏母安慰他。

    “如果那样就好了。”

    说了大姑,又说起留在枫亭镇和桥头村的人,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