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七零之走出大杂院 >

第54章

七零之走出大杂院-第54章

小说: 七零之走出大杂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舜华办好手续后就是龙抬头这天了,一大早陈翠月做了龙须面,准备了春卷,又从火炉子里掏出来灰,在水缸四周围和家里家外四处洒。

    至于两个孩子,则被早早地叫起来,拿着竹竿,过去新房子敲梁头,虽然新房子还没开始住,但也得敲,一边敲嘴里一边念叨着“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敲完了梁头又去扒墙沿,两个孩子觉得好玩,还恨不得多敲敲,敲完了后又在家吃了龙须面和春卷,才去上学。

    送完孩子上学,顾舜华略收拾了下,就打算过去玉花台,她现在手艺越来越好,但许多细节还是得慢慢磨练,要想磨练就得熬时间,她想早点过去练手。

    谁知道走没多远,就见一个头上裹着围巾的年轻女人穿着薄棉袄站在官茅房外面,脚底下是大包小包的,口里喊着:“好了没?”

    顾舜华看到,也没在意,只以为是乡下过来走亲戚或者什么的,便匆忙往前走,谁知道刚走出几步,就听到一个声音:“好了。”

    顾舜华听这声儿,愣了下,停住脚步,缓慢地回头,看向那女人。

    长得俏生生的一女人,二十七八岁,裹着围巾,揣着袖儿,浓眉大眼的,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神色间还有些忐忑。

    她又看向那女人脚边的包袱,有红布包袱,有花布包袱,还有麻绳编成的口袋,口袋是带着泥的红薯,这么一些包袱口袋,大大小小堆在地上。

    顾舜华的目光落在其中一个包袱皮上,包袱皮绳子上绳子上用发黄的旧鞋带拴着一双鞋。

    那是一双高帮棉鞋,黑皮边儿,白塑料底,看着就像很多老北京布鞋那样平淡无奇,不过顾舜华却看到了黑灯心绒面上一处缝过的痕迹。

    在侧面靠鞋底处,不显眼,但能看出来。

    顾舜华盯着那鞋底上蹩脚的针线,眼睛便有些湿润了,她怎么能忘记,这是她十四岁那年为自己哥哥缝的啊!

    十年了,这鞋子旧得绒面已经被磨凸了,却被挂在一个掉色的旧包袱上,就这么被提着回到了曾经的老胡同。

    这时候,一个男人从官茅房出来了。

    顾舜华缓慢地抬起头,看着那男人。

    挺硬朗方正的一张脸,就是有点糙,乍一看还以为三十多岁了。

    他身上穿着老蓝布中山装,袖口那里还有一个补丁。

    顾舜华从这陌生的眉眼中,努力地辨别着昔日亲人的模样。

    她离开时,自己十五岁,她哥哥十九岁,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儿呢。

    她就这么看着的时候,那对男女也发现了她,也都看过来。

    兄妹四目相对,从十几岁的少年时光,到如今成家成人后的沧桑,对视良久,彼此终于找出了被岁月淹没的一丝熟悉。

    顾舜华眼泪便落下来了:“哥,我是舜华,你,你们回来了啊!”

    这男人正是顾振华。

    顾振华也终于认出自己妹妹,上前一步,一下子握住了妹妹的手:“舜华,你也回来了啊,挺好的,你回来了,咱们多少年没见了!”

    他竟说了一口的陕北方言。

    顾舜华再也忍不住,便抱住了自己哥哥。

    大街上,胡同里,她不该忍不住,何况嫂子还在旁边,可她太难受了,好好的兄妹,这么多年没见了。

    当初她和任竞年结婚,其实不是没回来过,可她回来,她哥没回来,彼此阴差阳错的,就已经分开了这么多年。

    顾振华喉头也有些哽咽:“都回来了啊,挺好的,都回来了!”

    顾舜华赶紧收住了眼泪,笑着拉住了旁边女人的手:“这是嫂子吧?”

    顾振华点头:“她叫苗秀梅,以前是燕山的。”

    顾舜华忙道:“嫂子,爸妈他们都盼着你们呢,念叨了好几次了,天冷,快进屋吧。”

    苗秀梅乍看到顾舜华,便局促起来,不过看顾舜华说话热情,忙点头:“好,好,妹妹好。”

    顾舜华便帮着拎起来那些包袱东西,陪着他们进了院子。

    一进去院子,顾舜华又解释:“家里房子紧张,嫂子你多担待着。”

    苗秀梅连忙道:“没事,没事,有个住的地儿就行了。”

    顾舜华听着,可以感觉出苗秀梅还挺憨厚的,心里也落了地,毕竟家里三个孩子,大哥和自己都结婚了,回头跃华也得结婚,三代人一起住的话,要是有个存了小心眼的,那回头真是过不安生,天天成鸡斗眼了。

    现在看这嫂子,觉得大致人品应该能过得去。

    这时候大杂院里都听到动静了,纷纷看过来,认出是顾振华,上前打招呼,嘘寒问暖的,陈翠月跑出来,看到儿子,显然也是高兴得不行。

    然而比起陈翠月的激动,顾振华看到陈翠月却没什么大反应,甚至躲开了她的眼神。

    进了家门后,街坊都过来打了招呼,很快屋里消停了,陈翠月忙里忙完接风洗尘,顾舜华也帮着一起做饭。

    顾全福刚才去和老街坊说话,现在回来,看到儿子,自然高兴,盼了这么久,终于回来了,一家子团聚了。

    顾振华便提起自己晚回来的事,原来公社里出了事,有女人被□□后跳河自杀了,本来和他们八竿子打不着关系,可公安局要查全公社,所有的人都过了一遍,因为这个,公社里知青的档案都压着没批,一直到证明这件事和他们没关系,这才放人,于是就这么耽误下来了。

    顾全福感慨:“别管怎么样,回来就行,你尽快去知青办,把户口落下来,再把粮食关系和供应关系都转过来咱们街道,以后咱们家算是团聚了!”

    这么一说,自然提起来苗秀梅的户口问题,苗秀梅是燕山人,燕山二十多年前还属于河北,后来划归北京的,所以苗秀梅也算是北京人。

    就是因为这个,两口子才能回来,因为都算“北京知青”,现在一起回来,苗秀梅正好跟着顾振华把户口落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

    “咱们大栅栏的粮食和供应到底是比燕山好一点。”顾全福这么说。

    这倒不是夸嘴,燕山是郊区,眼看着都要和山海关接上了,比起城里确实差一点意思,要按照一般情况,郊区的户口也不可能随便迁到城里来。

    苗秀梅轻轻点了下。

    她爸现在在燕山石化,单位是好单位,但是那地方荒僻,距离市区五十多公里,进一趟城不容易,她家里也重男轻女,不待见她,她在燕山日子好过不了,现在能跟着自己丈夫留在大栅栏,这是她求之不得的。

    这时候陈翠月已经做好了饭,春饼合子菜,合子菜里样数丰富,还有炒鸡蛋,又凉切了猪头肉,装了几个黄澄澄的芥末墩放在小碟子里。

    虽然匆忙,但肯定是希望大儿子和媳妇吃饱吃好。

    他们吃着,陈翠月过去铺床,又让他们洗洗:“歇一会吧,歇一会再办事。”

    不过顾振华显然不想歇,他想赶紧把事情整落听了,怕夜长梦多,怕万一苗秀梅的户口落不下。

    苗秀梅没什么意见,看样子什么都听顾振华的。

    顾舜华想想也是,如果是她自己,也是这心情,就想尽早落下。

    于是给他们叮嘱了一番,去了注意什么,还有那位孙主任,好歹自己打过交道,什么性格,都给他们交待了,临走前,顾全福又给他们一点粮票和钱:“外面看到什么,自己买点好吃的。”

    顾振华很坚决:“爸,不用,我有。”

    苗秀梅有些受宠若惊,赶紧使劲摆手:“爸,不用不用,我们吃饱了,不用买东西!”

    不过顾全福还是硬给他们了。

    毕竟现在条件好一些了,孩子刚回来,还是希望他们能随意一些。

    等他们走了后,顾舜华收拾东西,也准备和顾全福一起上班了,按说这时候陈翠月也应该上班了。

    她是正常时间上班,现在已经迟到了。

    可顾舜华走的时候,就见陈翠月正坐在床边,有些无奈地叹气。

    顾舜华:“妈,你怎么了?”

    陈翠月叹息:“你哥也不知道怎么了,和我生分得很,也不知道我哪儿惹了他。”

    顾舜华默了一会,没吭声。

    她当然看出来了,哥哥对妈妈明显有意见,为了什么呢,顾舜华也想不出来,在她的印象里,哥哥一直都是沉默而宽厚的,对弟弟妹妹也还算疼爱。

    现在这么对妈妈,总是有些原因吧。

    她想了想,道:“妈,你也别想多了,哥哥离开这么多年,看样子也吃了不少苦,现在能回来,以后日子还长着呢,不在这一时。”

    陈翠月点头:“你说的是,我也准备着上班去了。”

    从家里走出来后,顾舜华免不了想起来这一茬,心里也是无奈。

    其实夜晚时候,安静下来,她也想过关于妈妈的种种,譬如她做出的那些事,对自己曾经的伤害,是因为陈璐的作用,还是说她本性如此?

    顾舜华在左思右想后,觉得妈妈骨子里还是有些重男轻女的,也是想着帮扶弟弟的,甚至在她很小的时候,在陈璐还几乎没什么存在感时,在她的记忆里,自己这个女儿好像也是被忽略的。

    也正是因为妈妈骨子里是这样的人,所以才最受剧情的影响,才一心一意为陈璐。

    现在她后悔了,慢慢地醒悟了,但其实生活真不是小说,人的情感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人生更不是可以简单地判为对错的考卷。

    童年时的被忽略,顾舜华心里有着强烈的匮乏感,曾经没得到过的,她都希望得到,希望被弥补,这是她童年时的基调,也奠定了她这一生的性格。

    哪怕后来陈翠月变了性子,她曾经没得到的,也永远弥补不回来,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啊。

    她想,亲人的亲密感应该是从小培养的吧,她的就一直没被培养起来。

    不过即使这样,顾舜华也是理智的,并不会怨恨,更不会不甘心。她对陈翠月永远无法像别的母女那样亲近,但她会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

    可是很明显,她的哥哥不一样。

    哥哥刚烈,非黑即白,他无法原谅的就是无法原谅,尽管她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哥哥对妈妈不能释怀。

    作者有话要说:  燕山位于北京的西南部,现在属于房山区,燕山人基本都是燕山石化的子弟。

    我对燕山的了解都来源于房价。

    燕山是北京房价最便宜的地方,当北京房价骤涨的时候,涨到最后,燕山房价也跟着动了。我记得16年底或者17年初,有一些集体户口(属于正式北京户口但是因为没房子没法单独落户的,这种和学校集体户口不同,学校集体户口无法通过买房落户)为了有个地方落户口,而跑去燕山买房子。

    一般来说,燕山动了,那这一波估计到头了……吧。

    然后,嗯,本章发200红包!!

 45、第 45 章

    第45章围炉吃火锅

    这天午餐时候过去要歇班; 冯保国神秘兮兮地把顾舜华叫到了一旁,提给她一兜子东西,顾舜华一看; 竟然是嫩笋。

    这时节南方的笋最早的那一茬笋可能已经出来了; 不过北京地处北方; 到底是少见。

    冯保国压低了声音:“小师妹; 我是听老爷子说; 家里大哥回来了; 这几根笋你拿回去,就当给大哥接风洗尘了。”

    顾舜华当然不收,这个挺金贵的; 可冯保国硬给:“多亏了老爷子照料,我也没别的能耐,好不容易得来的; 师妹你可得收着; 不然我们自己吃了也觉得浪费好东西。”

    顾舜华听这个,也就收下了。

    因为御膳的事; 冯保国算是立了功,就此把转正的事给办了; 他心里感激着呢; 况且经过这么一遭; 自己父亲也教了冯保国两招绝活儿,以后只要自己父亲御膳的旗子不倒; 冯保国这日子就差不了。

    怎么说也是御厨的嫡系传人了; 这就是师承。

    顾舜华谢过了冯保国,心里想,这冯保国看着倒是一个实诚人; 那个刘顺儿心眼多,是个生意口儿上混的,反倒不像能干稳后灶的人,孙德旺大智如愚,也可以当心腹,回头这些事都得和爸提提,拿捏好分寸,什么人干什么事,该教多少手艺,透多少底儿,这个心里得有个盘算。

    她一边在灶上忙活,一边想着这些,就听牛得水过来叫她:“有个客人,专门说是要点你的菜,菜单也没给,就让你照量着最拿手的菜来办。”

    顾舜华意外,她毕竟才入这一行,也没什么名头,就算是借着父亲的名,那也应该是找父亲而不是找自己。

    要说能上席面的大菜,她现在也会几道了,只是怕不到火候,还没自己掌过灶。

    牛得水看出顾舜华的犹豫,道:“反正人家点了名要你,你就可着做吧。”

    顾舜华问:“是个什么样客人?说一下,好歹让我心里有个数。”

    牛得水:“一看就是有点身份的体面人,披着一个羊毛围巾,烫着头发,中等身量——”

    牛得水大概比划了比划。

    顾舜华听着,便有了想法:“是不是挺和善的,说话周全,一看就是老派北京人?”

    牛得水忙点头:“对对对,怎么,你认识?”

    顾舜华大约摸猜着了,这是雷永泉他妈。

    当下详细地问了问,知道一共是四个人,另外三个,有两个也是五十多岁的女同志,估计是雷永泉妈妈的朋友,还有一个年轻的,打扮得不错,但对雷永泉妈前脚后脚地伺候着,说话也客气,可能是家里的保姆。

    顾舜华知道了人数,便拟定了菜单,两个热炒为红烧鲤鱼和清炒虾仁儿,两个肉菜是米粉肉和四喜丸子,又搭配一个汤菜为奶汤干丝,并两碟凉菜肉皮冻儿和芥末墩儿,这些都是在早北京传统的过年菜,拟定菜单后便送过去给客人看,客人果然满意。

    顾舜华又略请教了顾全福,顾全福给她讲了讲这几道菜的做法,讲的时候其它弟子自然也在,都跟着听。

    顾舜华依样来做,煎炒烹炸,几道菜陆续上了席面,前面服务员传来消息,说是客人满意得很。

    顾舜华松了口气,心里却明白,雷永泉家到底人口多,可能偶尔还有什么要紧客人来,就需要有个掌灶的,就是过去说的“跑堂会”。

    但说到底,新社会了,不像以前了,况且那十年又刚过去,凡事得低调收敛,不能太张扬,也不好真请一个大厨到家去,所以遇上自己倒是合适,毕竟是儿子的插友,过来帮帮忙,外人那里也说得过去。

    而于自己,这倒是好机会,能增进自己见识,多历练,况且雷家做事大气,也不会亏待了自己。

    之前雷永泉妈妈话里透出那么个意思,她做了几样糕点,雷永泉妈妈显然是对那枣糕满意,算是献个殷勤,谁知道后面没动静了。

    没动静就没动静吧,上杆子不叫买卖,加上后来事儿多,顾舜华也没多想,现在雷永泉妈倒是找这里了。

    顾舜华想起这个,心情不错,跑堂会对自己也是好事,虽说现在转正了,一个月也四十多,任竞年的工资也不低,可谁嫌人民币扎手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