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田养猫开始-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杰森看了江荇好一会:“也许你可以说说你心目中的理想换法。”
江荇:“十斤干咖啡豆一头小瘤牛。”
“十斤!”杰森忍不住瞪他一眼,道,“这个价格压得太低了,恕我无法接受。”
江荇一摊手:“所以我才觉得你们应该派德鲁伊过来谈,他才真正清楚这批咖啡的价值。”
两人没谈妥,杰森谈了一会儿,转身离去。
杰森走开之后,橘猫从阴影里踱步出来:“阿荇,你是不是看上他家德鲁伊了呀,喵?”
“差不多。”江荇提着锄头往外走。
橘猫跟在他身侧:“是想要他家的玫瑰?”
“不是,是牧草。”江荇说道,“他们大规模培育瘤牛,一定会有合适瘤牛的牧草。”
江荇家现在的牧草主要是指河万草。
作为万能牧草,河万草的表现一直很优秀,但它的水分比较大,质地脆嫩,不能作为主牧草。
家里养了那么多牛,且以后的牛可能会越来越多,江荇希望能找到一种专门用来喂牛的牧草。
他向蛇老板打听过,蛇老板也没有相关消息。
现在再看,可能直接找养殖大户会好一些。
橘猫:“就算他们有合适的牧草,会愿意把种子给我们吗?我感觉他们还挺封闭。”
江荇:“那就看要怎么谈了,实在达不成交易也没关系,我们的咖啡会很受欢迎。”
江荇家的咖啡并不算多,第二天他做了一个出乎橘猫意料的决定。
他决定把咖啡送去检测。
江荇说:“现在没什么比专业机构的专业判断更让人清楚,我们的咖啡到底好在哪里了。”
之前杰森说他的咖啡没有积累,不能让人信服。
他需要一个老牌且公信力极佳的机构,出一份检测报告,告诉全世界,哪怕他刚培育出来的咖啡,也是世界顶尖级别。
第140章 顶级
江荇说要送咖啡去检测; 他在网上申请之后,第二天将咖啡快递过去。
检测机构一般只检测农产品,发酵后的咖啡偏向制品; 为此; 它需要比常规农产品更长的时间; 检测机构那边表示,会在七个工作日内给出结果。
江荇对此并不在意,在将咖啡送去检测后; 他开始寻找设计咖啡的包装。
对此,江弋建议道:“这款咖啡太新了,如果你采用市面上那种常规的包装方式,可能很难脱颖而出。”
江荇:“大哥你有什么好建议?”
江弋:“我建议你寻找非常规的包装方式; 比如纸包、竹筒、瓷罐等,只要做好防潮工作就可以; 包装上务必多花点钱,哪怕不十分精美; 也绝不要让产品看起来廉价。”
江弋:“我觉得你的咖啡可能会被用来送礼。”
江荇吸取江弋的建议后,又问了好几个朋友。
杭行一也在琢磨这件事情。
晚上两人一起对自己搜集到的信息。
江荇拿出小本子:“我有点想用陶坛包装。”
杭行一:“陶坛?不是瓷坛?陶坛的防潮效果没有瓷坛好。”
“陶坛的造型会更古朴,瓷坛现在有些泛滥,看起像茶叶。”江荇说道; “用陶坛包装; 上面以泥封口。里面可以再包一层防潮纸。”
江荇说着将自己画出来的示意图给杭行一看; 他有美术功底,能把自己的构想完整地呈现出来。
他画了一个草丛中的陶坛; 黑陶; 红纸; 泥封; 看着非常小巧玲珑,也很可爱。
江荇说道:“我觉得陶坛更有国际气息,效果应当会更好。你觉得怎么样?”
杭行一道:“这个设计不错,现在是要在网上找人把陶坛弄出来?”
“不用,我们附近就有做陶的人。”江荇打开一个自媒体博主给杭行一看,“你看这个村子,他们村子世世代代都做陶,现在只剩一些老太太了,但是陶器做得非常不错。”
江荇:“我想把陶器委托给他们。他们离我们比较近,方便我们实时过去查看。”
杭行一:“是给老太太一个创收机会?”
江荇:“主要还是商品合适,互利共赢嘛。”
江荇说到这里,脸上难得出现了几分不自在:“上次江长发他们来找我,说想回来本地发展,我感觉挺好的,我们现在也有能力了,多帮帮乡里。”
杭行一:“我完全没意见。”
江荇第二天开着车和杭行一一起去找那个村。
那个村叫陶坪村,世世代代都做陶,因为地理位置还可以,这个村的人没怎么搬迁,大部分还留在本村。
江荇他们过去的时候,看见村的一侧到处都是二三层的小洋楼,村的另一侧则是低矮整齐的平房。
这些平房大多没住人。
按照村里的习惯,很多人攒够了钱后会寻找新的地址,另外建一栋房子。
同时老房子他们也舍不得推倒,会留在原地,偶尔维修,等不想维修的那一天,房子就会渐渐坍塌。
有些老人不愿意住新房子,也不愿意和儿女住,就会留在老房子里,他们是老房子的建造者,可能也是老房子的最后一批使用者。
江荇他们直接去老房子找人。
这个村落很少有外人过来,江荇他们的长相也比较有特点,他们走过去的时候,有个老太太一眼就认出了他们是生人,喊住他们:“后生,你们来干嘛啊?”
江荇:“我们想买一批陶坛,奶奶你们这边还有陶坛吗?”
“有。”听说他们要过来买陶坛,老太太热情招呼他们,“你们有什么样的坛子?我家就有,走,去我家喝杯茶。我给你们看看。”
江荇向老太太道谢后,和杭行一一起过去。
老太太现在已经七十二岁,身体还硬朗,和老伴住在一起,日常会做点陶器。
江荇问:“现在用陶器的人多吗?这些陶器都是什么人在买?”
老太太摆手:“不多了,以前多。十里八乡的人小贩都要来我们村进货,推去各个集市上卖。现在人都出去外面打工了,别说不怎么用陶,就算用陶,人也不在家,三年五载都不一定买个坛子。”
江荇问:“那你们做出来的陶器怎么办?”
“先放着。”老太太笑笑,“陶器这东西一时半会坏不了,今年卖不出去就明年卖,明年卖不出去后年,总有卖出去的一天。”
老太太带着他们走到一座平房前。
这座平房还是红砖建造的房子,窗户也是木头做的防盗栏。
他们低头进去房子里面。
房子的采光不是很好,只有半开的窗户和头顶的明瓦能将光照进来。
里面的地板是水泥地板,看着都还干净。
他们进去的时候,有个老爷子在啪嗒啪嗒的抽汗烟,见到他们抬起浑黄的眼睛,仔细打量了一下,然后问自己的老伴:“这是谁家的后生?”
老太太笑道:“没见过,说是来买陶。”
老太太打完又招呼江荇他们:“别站着,过来坐下喝茶。”
老太太从柜子里拿出杯子要给他们倒茶。
她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江荇才注意到她的手一直在抖,可能是帕金森症状。
老太太很热情地给他们倒了茶,那是用本地茶叶泡出来的粗茶,浓且苦,深黄的一杯,没有什么香味。
江荇和杭行一都没有嫌弃,端起杯子喝了好几口。
老爷子看他们这喝茶的架势,乐了,露出没牙的嘴:“你们一路走来渴了吧?”
江荇点头:“这茶真解渴。”
老太太热情的从房梁下吊着的篮子里掏出一袋花生,解开塑料袋让他们吃炒花生:“今年刚收的新花生,可香了。”
江荇抓了把花生,问道:“奶奶,你们这边都有什么陶器?我想要小坛子。”
老太太道:“都在隔壁屋放着,要不你跟我过去看看?”
江荇点头,老太太便带他们过去看了。
隔壁屋放着一屋子陶器,从缸到碗,大大小小,什么都有,底下垫着稻草,可能为了防止磕碰,底下垫着稻草。
从稻草的颜色来看,最早那批陶器做出来起码放了两三年。
老太太说道:“坛子都在这,大大小小都有,酱菜坛子、油坛子、酒坛子、花坛子……你看要哪种?”
江荇仔细看,除了花坛子外,其他坛子都是瓮状,上面收口,搭配个盖子,还能用水密封。
江荇用手摸了摸,黑陶坛入手光滑,摸着触感很好:“奶奶你们做坛子的手艺真不错。”
“那可不,做了一辈子的老手艺。”老太太期待地看着他们,“有合适的吗?”
“有。”江荇笑,“我要十个酱菜坛子、五个酒坛子和一个油坛子。”
“哎哟,这可是大生意。”老太太笑得皱纹都舒展了开来,“一个二十块给你行不?奶奶再送你个花坛子。”
江荇:“行。奶奶,你们这里能定做坛子吗?”
老太太问:“定做什么样的坛子?我去问问我家老头子。”
江荇掏出手机,给老太太看她画出来的图样:“大概是这样。”
老太太将手机拿得远远的,仔细看过后说道:“这不就是普通的罐子嘛。”
“说是罐子也行。”江荇笑着说道,“总之我想要这么一个小罐子。”
老太太把手机拿给老爷子看,老爷子看了说道:“这个能做。”
“好做吗?”
“还行,这么小的罐子,费不了多少力,你要多少?”
“先来一万个?”
老爷子惊了,放下手机,转头仔细打量江荇,确定他是否开玩笑。
江荇笑眯眯地让老爷子打量。
老爷子说道:“一万个罐子,那可不好做啊。”
“是不好做。”江荇道,“除了数量有要求外,还得看罐子的质量。你能先做一个小罐子让我看看合不合适吗?”
“行是行,你真的要跟我们做那么大的生意?”
“其实我来是想请你们村现在还在做陶的人一块做这个生意。要是顺利,我希望这批罐子一个月之内能做出来。”
老爷子理解地点头,啪嗒啪嗒抽了几口旱烟:“那我先把你要的样品做出来?”
“好。我在旁边标了我想要的数据,你看这个数据行吗?”
江荇将手机上的图片放大给老爷子看,他标明了罐底的直径,罐口的直径和最大之处的直径。
这些数据是他觉得最符合心意的数据。
老爷子仔细看了又看,拿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一番,最后点头道:“这个数据可以,没问题。”
江荇又对罐子的顶部,底部和釉色有要求。
老爷子都答应了下来,表示会多做几个,最后让他挑选。
江荇问道:“就这么一个罐子,大概需要多少钱?”
“这么点的罐子,要不了多少钱,六块。你做得多,给五块一个就可以了。”
江荇答应了下来。
双方约定好交样品的时间,江荇将买的坛子搬上车,打算下次再来拿。
老爷子站起来,背都有些驼了,但还是坚持跟他们两个年轻男性一起把坛子搬到他们车上。
老太太则把他们吃过的花生包起来塞到车上,让他们带回去吃。
江荇刚刚在喝茶的时候吃了好几颗花生,老太太以为他喜欢来着。
等车开出去一段距离,江荇回头看了一眼已经快消失不见的小村落,对杭行一说道:“无论罐子做出来怎么样,我都决定把它们作为咖啡的包装。”
“不怕出来的成品效果不好?”
“没关系,就算出来的产品效果不好,我们也可以打原生态的标签,到时候再缠点麻绳贴张手写标签,不会难看到哪里去的。”
江荇轻声说:“我觉得这些纯手工制作的罐子就已经很高级,除此之外,我希望他们的日子能过得更好一些。”
刚刚那个老爷子老太太,儿女也有建好的小洋楼,希望他们能搬进去住。
只不过儿女都在城市里打工,只剩下他们在农村留守。
他们不愿意将儿女家一年只住一两次的房子住旧了,才一直留在老宅。
这些劳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不应该得到这种结局,他们应该儿女绕膝,老有所养。
起码不能因为外界的环境阻止他们团圆。
他们一路开车回去。
家里的小家伙们出来迎接他们,顺便把他们带回来的坛坛罐罐都搬回去。
九阴好奇他怎么带了那么多坛子回来:“叽叽叽?”这些东西要用来做什么?
江荇:“装酒酿泡菜,这个坛子则用来放猪油。”
他们家的油脂来源有很多种,从菜油到猪油,再到奶油,根据菜式的不同,他每次烹饪食物的时候会选用不同的油脂。
其中猪油是他们比较常用的一种油。
他们经常买土猪,将上好的板油焯水后,放到锅里慢慢熬,最后熬出一锅透亮的猪油。
他们把猪油放到盘子里,塞进冰箱,让它慢慢凝固。
凝固出来的猪油是一种白嫩的颜色,芳香扑鼻,他们每次早上吃面的时候,就会在碗底里挖一勺猪油,再放几颗葱花,然后把面和汤浇进去,上面放上卤子,搅拌均匀。
这样拌出来的面非常浓郁好吃,并且带有很浓重的家常味。
江荇把带回来的坛子洗干净阴干,放到厨房里,就如他小时候,奶奶在灶头放的那个坛子一样。
这个坛子和他们的厨房搭配得很好,尤其在放调料的位置上,放上这么一个小坛,他每次看到的时候知道里面有好吃的,心里的满足感就上来了。
九阴原本不太理解人类为什么对这种坛子有特殊的情感。
等多吃几次面,每次吃面的时候,熟悉地一捞坛子,把里面的油舀出来,再熟练地放上葱花和调料,美味的面做出来,它大概就明白了,人类为什么说这是家的味道。
他们将罐子委托出去,老爷子加紧制作,很快就把罐子烧好了。
制作陶罐比瓷罐的要求低一点,工序没那么复杂,用时也比较短,但看得出来老爷子做得很细致。
哪怕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陶罐,老爷子也尽量将它做的圆润可爱,连上面那层黑亮的釉彩都非常均匀。
老爷子在江荇和杭行一打量坛子的时候,啪嗒啪嗒地抽着旱烟,得意地说道:“这是我和老伙计们制作出来的样品,你们看看喜不喜欢?”
杭行一:“这个样品是不是调整了几个数据?”
“好眼力。”
老爷子朝杭行一竖起大拇指,解释道:“样品按你们给的数据做出来不太协调,我们就稍微调整了一下。”
说着,老爷子怕他们嫌弃,又说道:“严格按你们给出数据做的罐子也有,在下面,原本想等你们看完这一批,再让你们看一看那批。”
老爷子将严格按他们设计图制作的样品拿出来。
几个小罐子一字排开,看得出来老爷子调整过后的罐子更古朴大气,也更符合他们的审美。
江荇笑着夸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要说做罐子,还得你们来。”
老爷子:“哈哈哈,这个也没什么,只是我们做了一辈子坛坛罐罐,做得较熟了。”
老爷子有些紧张地问道:“那这个罐子做出来合格不?”
江荇:“合格了,我们来签个合同,我先把定金付了。”
老爷子点头,神色有些犹豫,抽了几口旱烟,又问他们:“这些罐子的数目太多,我一个老头子做不完,能不能叫几个老伙计跟我一起做?”
“当然可以。”江荇说道,“我们来之前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不知道爷爷介不介意我找你们村委,通过村委跟你们签订一个合同。”
老爷子一拍大腿:“可以啊。我这就打电话给我们村的后生,让他们过来见证一下。”
江荇笑:“行。”
老爷子放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