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化宋 >

第140章

化宋-第140章

小说: 化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趁着黄河还有救,及时上游补林,下游还河,这会是以后的一项国策。不过要完全执行,还得早日把西夏拿下来,目前的黄河中上游,包括沙子的最大来源毛乌素沙地,都在西夏手里,不处理掉,根本治不了黄河。
  到时,搞不好就又要给黄河终结的朝代加上一个名单了。
  但说到底,还是要工业化。只有工业化成功了,才能让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否则,哪怕找来玉米土豆,把人口堆到四亿,也不过是让人民更加内卷,在将土地亩产堆到上限后,再去山林里把梯田也开出来。
  工业能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如果不能突破,那他就算能光复故土,也不过是让王朝周期律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轮转罢了。
  路途坎坷,任务繁重啊。
  韭菜还是太少,希望学校里的小韭菜们长得快一点。


第217章 欣欣向荣
  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便到了六月。
  在大宋年初换了皇帝之后,半年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
  这让天下的百姓都喘了一口气,在他们看来; 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日子; 便是最好的日子了。
  而朝廷减免杂税的政令; 虽然通达各地,但实行得比较缓慢; 一些收成比较宽裕的地方大多继续收缴; 而收成不太好的地方,为了避免方腊之事再起; 大多会暂缓催收。
  会有这种情况; 有两个原因,一是本朝自开国,就鼓励各地州县,在上缴了应缴的税后; 再多缴一些财货,这会是官员们的一项政绩,比如先前花了大钱购买东珠献给画宗而升官的梁子美,就是其中的翘楚。
  第二是因为朝廷并没有给当地官员留下多少收入; 大多应缴尽缴,一站杂税没有定额; 是官员与吏员的收入来源; 不是那么好封禁的。
  赵士程对此的解决方法是严禁各地敬献祥瑞和珍宝,同时降低了向中枢上缴税赋的考评权重; 准备温水煮青蛙; 花上三五年来改变。
  让他有些高兴的是; 得益于大宋发达的文教; 大宋平民的识字率很高,所以,报纸消息的传播速度很快,他想要下达政令,现在也会同样在报纸上公示一次,提高传播率,免得被欺上瞒下。
  六月正是北方夏收的时候,今年夏收还算安稳,没来什么暴雨急风,是一个丰年了。
  一起蓬勃发展的,还有京城的工坊,赵士程还是小看了在和平时期,大宋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工坊外常年车水马龙,等着进货的商人排着长队。有些玻璃温度还没完全降下来,就已经被等急了的商人主动去提货了。
  很多人看得眼红想新建工坊,又一时半会不敢挖坊里的工人,便干脆去挖学校里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大多要去当一年学徒才能正式上工,有些目光长远的,干脆将家里的孩子拉去报名学习,一时间,神霄学校的生员名额倒成了抢手货,学校不得不扩大了招生数量。
  好在学校修建时就已经考虑到了将来扩招的问题,倒也放得下,只是教学质量难免会打点折扣,开启了那种你听得懂就学,听不懂月考过不了就走的淘汰制。
  一切都那么欣欣向荣。
  赵士程如今更忙碌了,需要他处理的事情车载斗量,但治国这事,是需要时间来看到成效的,不存在他一上位就立刻开启工业革命这种好事,只能是慢慢看成效。
  江南大乱后,王洋也带着钦差的身份,过去清点了土地,大量富户被杀使得大量土地被清理出来,王洋挨个过去,清点了无主土地,重新分配。
  赵士程也以讲义司的名义启用了新法规——阶梯式征税。
  简单说,就是一个家庭如果土地小于或者等于三十亩,就按正常的农税缴税,只谈农税的话,大宋的农税很低,只需要上缴十分之一的收成;如果土地大于三十亩小于一百亩,那就要收百分之二十的农业税;如果土地大于一百亩那就要缴百分之三十的税。
  赵士程其实最想实现的就是官绅一体纳粮,也就是官员不享受免税免役的特权,但这暂时实行不了,因为大清能实现这事,是靠清兵杀得人头滚滚的威名,他的现代军队暂时还没训练出来,必须得有强大则忠诚的军队,才能说彻底税制改革的事情。
  现在,他能做的就是一件件处理地方上的事情,大宋的官制,就是所有州的政事直接上传中枢,这种政体好处是消息能直接传达,坏处就是二百多个州一起上传,事情就多如牛毛。
  赵士程原本准备弄一个秘书办,但在写下文书后,又果断烧掉了,这种事情应该让尚书省门下省经手,多建一个部门容易,将来要裁撤可就不容易了。
  今时不同往日,他如今的地位,得谨言慎行,否则,一个不慎,造成的影响就太大了。
  ……
  长风送暖,经过太子殿下的应允,在长途跋涉近一月后,成都府南边的广都镇在千挑万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城的据点。一时间,这里地价飞涨,当地却没几个大户愿意将土地脱手,全都折成了股份,成为了这次新城的大小工坊的股东。
  其中碱坊的股份是最昂贵最稀缺的,炼焦坊反而最被嫌弃,因为后者的技术含量太低,大家都会建造了。
  纯碱价格极为高昂,广大人民群众非常擅长发现它的新用处,从肥皂到玻璃,从制皮到纺织,从味精到面点,用途广泛,供不应求,还不易坏,有的地方直接拿它和胡椒一起当硬通货,比在蜀地比那笨重的铁钱还好用十倍。
  有着从官府到地方的一条龙支持,那建设速度真是乘风而起,巴蜀之地的林木繁茂,原材料丰足,又有足够的人口,一些不怎么重要的工程,没有多久就完工了,开始了试生产。
  煤铁川中不缺,但改进后的炉子产量不可同日而语,大大降低了成本。
  铁是工业之血,有了铁,便能打造更多器械。
  别的不说,如今的大宋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铁件织机,虽然笨重,但换成铁件后,组装快,且坚固耐用,用水力推动,可以日夜不歇,大大降低了纺织成本。
  户部统计发现,这几年来,大宋布匹产量提升了一倍有余,缴纳的财税也翻了一番。
  而太原府附近,很多矿山更是增加了铁轨,以骡马运煤,效率倍增,让西北许多地方都用上了太原碳石。
  这些消息都成为了当地府尹的政绩,很快传到赵士程案前,后者当然是一番表扬,同时允许了这些商品进入南边的云贵地区,那里还是苗蛮之地,是首部首领的自治州。
  但和北方游牧民不同,只要有足够农具和粮食,他们就能自己开垦山地,一旦拥有田地,与汉人贸易,就能渐渐汉化,成为汉民治下。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同化的,同时南蛮之地也是将来的南方矿石来源,不能错过。
  在这细碎烦琐之事的推动下,时间很快过去,到了八月。
  这时候,京中诸臣都戒备起来,因为按这些年的惯例,八月是事情的高发期——各地旱情灾情大多在夏季,到八月时,差不多也就传到京城里来了。
  果然,事情挨个过来,先是东南诸路来报,自七月,东南诸地连月大雨,诸路之灾。
  这事大宋早有准备,当然是下发文书,开仓放粮,平稳粮价。
  然后便是淮南一带无雨大旱,民众失业,这也不难,还是开启常平仓,放粮平稳粮价。
  别的不说,大宋这专业的救灾机制,只要朝廷不拉垮,那基本不会太过影响民生。
  随后是淮东大旱,这也很正常,江南雨水多了,北方必旱,照常救灾就是。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北方雨水不足,黄河今年很消停,没打滚也没翻身,安安静静地北流而去。
  赵士程一边感慨着治国就是这样朴实无华,一边继续混日子,最近他物色了不少有才有德的官员,没事给他们开开讲座,要求他们多多了解新事物,别整天想着劝农劝桑,农桑还用得着劝么,只要有地,他们就是自带干粮也要去做。
  大宋能求的土地已经不多了,工业才是将来重点,你们都给我记住了。
  至少在表现上,这些官员都是赞同他看法的。
  ……
  九月时,金朝遣使来宋,带着完颜阿骨打的国书,要与大宋商量结盟之事,说是想要继续先前联宋灭辽的约定,被大宋群臣打太极敷衍过去了。
  金人最近一年已经拿下辽国大片土地,无数辽国权贵投奔,但就是辽东那枚钉子死死钉住了金人七寸,让他们不敢随意释放自己。
  因为一旦他们太多主力离开黄龙府,就可能被辽东抄了自己的老家。
  不拿下辽东,他们就不能大兵远征,去打千里之外的辽国皇帝。
  而他们最近已经发现,辽东的很多支持都来自大宋,他们希望大宋停止和辽国的贸易。
  这事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朝廷上下还是拒绝了。
  大辽余威尤在,满朝文武已经见识宋军的无能——倒不是说武官全是废物,实在是兵丁不堪,常常出现军官死战,士卒一哄而散的尴尬局面。
  要重新建立一支精兵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宋朝群臣对灭辽这事已经毫无兴趣,也不想再折腾,赵士程自然便顺水推舟了。
  当然,金人也没有白来,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琉璃珊瑚等物做为赏赐,这些东西对于刚刚富起来,颇有暴发户气质的金朝上下很有吸引力,他们还给太子殿下带了几枚上品东珠,换得了一些珍贵的药物能洗羊毛的纯碱。
  等送走了金人使者,赵士程不由得又去了自己的军工厂转了转。
  如今他的工厂每天能生产二十支火枪,一门大炮,当然,合格率有些伤人,不过现在要解决的有无的问题,其它的再说吧。
  火枪已经从先前火门枪进化了一番,从需要主动点火的火门,变成一根绳子点火,绳子连接着一个S形的铁件,上边装着弹簧,用力扯绳,顶针撞上燧石,就能射击。
  这种设计是枪械史上的革命,他让射击手可以更准确地瞄准敌人,速度得到提升。
  废了匠人们不少功夫,这才做出了合格的器件,火绳枪的出现,让赵士程有了不少安全感。
  离他组建一支热武器部队的日子不远了,大约过完年,就可以看到。
  未来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第218章 分一杯羹
  在赵士程过着朴实无华的治国生活时; 工业的血液在他不知道的地方,正悄悄扎下根系。
  十余年来,密州的船舶厂在巨大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下; 造船技术有了巨大提升——钢铁; 和船钉的出现,让造船速度碾压了沿海的船厂,海上贸易的扩大,又提供了更多的造船订单。
  如今,两广之地的海商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一船船硬木拖在水中,一路向北,用来换取密州那珍贵的货物,来回几次,就能赚到一艘新船的钱。
  海贸的兴盛,自然也催生了庞大的水手产业,大宋本来就是商贸极为繁华的朝代,不限制土地兼并造就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不得在城市里挣扎求活,他们没有资本; 没有家宅; 只有一条性命与朝不保夕的生活。
  但他们拥有把一条性命拿来豪赌,挣一个未来的胆量!
  密州的商贸造就了大量的海商; 他们收拢着河北、江准甚至是辽国的贫民们; 将他们带上了大船,有些便扎根在风浪之中生活; 还有许多; 会在风浪之中奔赴南海之地。
  会有这样的事情; 是因为商人们发现了可以和密州进行大量交易的东西。
  和香料、象牙、犀角这些少量交易不同,赵士程在广西之地种的甘蔗林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生,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
  两广、海南都有大量的热带地区,极为适合甘蔗生长,而种甘蔗需要大量人手,两广的大户们除了在抓山蛮来种地外,也大量收纳北方人手前来开垦。
  甘蔗产量大,糖也是比盐价值更高的硬通货。
  一开始时,福建、两广诸咱的大户是看不上这点蔗糖的钱财的。
  但凡事不怕做,就怕比。
  当几家快要败落的小户靠着蔗糖赚到钱财,开垦出土地,变成新的大户后,在模范效应的引领下,哪怕反射弧再长,十几年过去,也反应过来了。
  没有人和钱过不去,钱不仅仅是代表着粮食、土地,还代表着人脉、权力,便是朝廷派到岭南的官吏们,也打起了精神,把这视为政绩,开始给出各种方便。
  但是岭南能开垦的土地实在不多,于是很多人便打起了夷州的主意,开始大量招揽人手,前去夷州岛开垦土地,种植甘蔗水稻,不过夷州本地的土著十分凶悍,去夷州的风险很大,去的人不多,大多是福建、江南一带的家族在以举族之力开垦——他们大多已经有了上百人的商船护卫队,能在夷州沿海建立据点,同时也拥有夷州的海图。
  当太子殿下开始监国后,并且发出勘海策、求取世间海图之后,岭南的大户们的动作便更快了。
  和密州交易了十数年的他们敏锐地感觉到,这位太子绝不是简单人物,以他对海上贸易的重视,将来的岭南,必然会有巨大的变化,他们想上这一艘船。
  ……
  “一艘海船在华亭搁浅,这种小事居然也上报我这来?”又是打卡上班的一天,赵士程一大早就被送来的奏折气了个倒仰。
  不是他上纲上线啊,而是这种事情如果都要上报,那他一天别说睡觉了,估计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就算不悦,他还是打开了这封奏书,能当知州的都不傻子,能上这种事情,这船肯定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目十行地看完,赵士程少见地皱起眉头。
  这书中内容很简单,就是一船准备南下出海的的船在杭州弯搁浅,船上清查出近万贯铜钱,没有其它货物,再简单点说,这是一艘大宋禁止的走私船。
  大宋因为货币十分精致、份量十足,是周边国家的硬通货物,无论是西夏辽金还是东南诸国,都用大宋的货币,所以,大宋的货币外流极为严重,因此,朝廷严禁将铜钱贩卖到国外。
  奏书中还写道,自从海贸繁华开始,东南钱荒便十分严重,不仅如此,东南海贸引得沿海人口流失,每失去的人丁,都是国家税收来源,希望朝廷能对海贸进行更严格的管控,避免朝廷遇到更大的损失。
  赵士程看了一下这奏书的留名,是杭州的秀州的新知州,名为李光。
  钱的问题,好像也是时候解决一下了。
  大宋的钱币问题一直是大问题,因为钱荒,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朝廷出的办法,就是乱发货币,什么当十钱、夹锡钱害民甚重,大家会尽量把劣钱拿来用,保留好钱,以至市场上劣币反而驱逐了良币。
  大量良币,流向海外——因为海外的商户可不认劣币,这玩意只能欺负国内小民。
  所以,他如今需要做下的决定就是,要不要发行纸币。
  做镍铁币暂时不用想,镍矿都在甘肃,那里是西夏的地盘,金银的存量大宋也不太多——说来让人生气,银大多做岁供去了辽国,就算贸易赚回来,赚回来的也是大宋流过去铜钱。
  所以,要收刮外国钱财,纸币才是不二之选。
  他脑子里有一万种防伪的试剂,□□什么的,不是大问题。
  问题在于,纸币先前被蔡京玩坏了,用盐钞、交钞来回做废了三次,以至于商户之中,普遍产生了心理阴影,对纸币极为抗拒,强行推出,效果必然不会太好。
  赵士程思考许久,让人把张叔夜、山水、宗泽等心腹都叫了过来。
  这让众小弟们有些不安——太子殿下很少会把他们拉到一起,因为大家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