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第2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他的要价太高;又反复拖延,惹得完颜宗望大怒;发下通牒,要是不投金;必然拿他狗头。
张觉突然发现可能要玩脱,于是果断接受了大宋的条件,与李彦仙部换防;同时裁撤了大约九成的兵马,大宋为此支付了高达十五万贯的安家费——嗯,大约是如今的东京城城内一栋豪宅的价格。
但朝廷内对此是赞不绝口的,对朝臣来说;没有什么比花钱买平安更划算的事情了。
张觉投奔大宋后,幽云十六州最后一块土地也算是归国了;朝野内外一片狂喜,大小报纸都开始赞扬新帝的文治武功,张叔夜宗泽这些人都纷纷上表,要求皇帝大赦天下,或者来一次祭祖,反正总要来一个巨大庆祝。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赵士程对此没什么感觉;只觉得他们聒噪。
“不就是收回一块土地吗?看你们那模样;想当年大唐时,开国将领要是未灭过几个国,都不好意思立于朝堂之上。”赵士程这样训斥归朝宗泽和张叔夜等人。
“这……”张叔夜不能接受;“此一时彼一时,我大宋以文治国,如今既然有所收获,自然应该给诸军荣耀,以舒上下军心士气。”
“这话倒是有道理,”赵士程坐在书案后,低头看着奏书,“但大赦天下不可,至于祭天封禅,可别了吧,这岂不是把我与定了澶渊之盟的真宗皇帝相提并论了?”
那位沉迷丹药的皇帝封禅之后,封禅这个事情就臭了,就好像冠军侯在东汉时封给一个太监后,就再没人用过冠军这个词,同样地,徽宗、钦宗这些字后世也都纷纷避开。
“那,官家的意思是?”宗泽试探道,“另外来一场庆祝?”
赵士程放下笔,思考数息后,托着头:“倒也不是不可……”
既然如此,可以来一场阅兵好了,各只大军派精兵强将,受皇帝检阅,受百姓欢呼,也算是提高一下官兵的政治地位。
另外,这次胜利的奖励都要实发,该提拔的都提拔,正好把旧军裁撤的钱用过去。
他把这些想法说了,两位大臣没见过这种庆祝方式,有所迟疑,但能让陛下改变主意已经是好事了,他们便也接受了。
……
事情交给手下去办,赵士程又继续进入工作状态。
在积累了数年执政经验后,他已经能很容易从繁复的大小奏书抓住重点,然后做出选择,再吩咐人去执行。
比如最新的商行记录,他就发现广东南路在十余天内,向东京订购了三套炼焦炼钢设备,还有配套的煤油收集装置。
他让人去把这几份订购书找来。
翻看了几页,他便感觉到了不对。
因为这几套设备,是加价购买的,而且,在去岁时,广西南路的廉州就已经订过一套了。
廉州没有大片土地,也没有足够的民户消耗这样大的产能,更重要的是,那里大户都已经把钱投进了下南洋开种植园的大业中,怎么可能有钱买这种东西。
要知道,这些设备不只是设备,同时也是配套的一整个建设的匠人,从起炉、布管,到运输,是需要考察位置和设计方案的,价格高到蜀地那么富的地方也不敢多买几套。
只有县城那么大的廉州,是哪里来的钱?
他轻笑一声,在订购书上轻轻打了一个叉。
越南李朝想要他大宋的技术,不该亲自来和我谈么?
这样悄悄地做小动作,算怎么回事?
人家西夏的李乾顺就很知趣,直接派来使者,献上贡品,请上朝赐予匠人——别的不说,这态度,就很让人满意不是。
虽然他也不会给就是了。
在他的计划里,工业的技术,短时间里,可没有流入海外的可能。
西夏也好,越南也罢,好好当着原材料供应地,大家便可暂时相安。
赵士程微笑着放下了那份厚重的、,不知道汇聚了多少人心血的订购书,将其随便丢到一个角落,目光落到墙上那只有大略轮廓,不怎么清楚的世界地图上。
…
与此同时,东京城中,一行廉州来的商队正在神霄院外徘徊。
为首的中年人正看着朝气蓬勃的少年们进入学院,看着许多馋嘴的少年围绕在校门外的小摊上买着各种小食,长长地叹息了一口气。
“不行啊,老爷,”一名少年苦笑道,“我们去问了,光有廉州的户籍不行,还需要州学的推荐,否则,便是考过了,也入不了神霄院。”
“不止,这里的匠人没有匠籍,咱们的人进去学,也不一定能分到那化院……”
两名年轻人都有些失落。
“那,买些书籍,再请人教学,可否?”中年人问道。
“找过里边的师长了,不给补习。”年轻人十分无奈,“说是每天还要带实验,实在是抽不出空闲,但能找到一些学子教学,只是他们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我们翻书也相差无几了。”
中年人微微皱眉:“再去打听打听,咱们这次还剩下不少钱财,若能入学,国中必然会大力支持。”
两名少年同时点头。
中年人与他们一起回去,东京城庞大而繁华,处处散发着□□上国的气势,三人走了一个时辰,终于到了东郊一处大通铺,与来京的六个护卫们一起休息。
“元河先生,”一名护卫在门外的小煤灶前做饭,见他回来了,热情道,“我今天去米铺看到咱们老家的新米了,同样的米,比咱们那贵了五倍,还有许多人买呢。”
他是想表达家乡的米有多好,但李元河却并没感觉到开心,反而沉下了脸。
“先生,怎么了?”少年问。
“咱们离开升龙城时,城外正遇到大风,”李元河沉声道,“不知有多少稻田、民房倒伏,不知有多少贫民会遭遇饥荒,可这才过了多久,升龙稻就已经送到这东京城,想是今年的税赋并未减免。”
“这,咱们唯一能卖给大宋的,便是稻米,”另外一名少年迟疑了一下,道,“陈米大宋不收,想来陛下定会开仓济米。”
李元河没有开口。
“没有办法,”过了好一会,另一名少年才低声道,“没有大宋的钱钞,就不能来大宋买那铁炉煤炉,没有大宋的工匠,就不能在升龙城开工坊。”
“对啊,陛下是明君,这些年禁止贵族们使用大宋玻璃、布匹,把卖米换的钱全用来贿赂大宋官吏,购买铁器,工坊。咱们一定也会有的。”
李元河的神色也舒展开来:“如此最好。”
他们大越国如今在位的,是千年一遇的雄主,他年少时与大宋一战,不但占据了三州之地,还剿灭了数万宋军,掳来了十多万人丁,随后更与大宋三十万大军打了个平手,逼大宋讲合,后来占据占城国,在朝廷里设立科举,提拔官吏,把大越的国土扩大了一倍。
只可惜,本来已经山河日下大宋,不知怎么又有了中兴之像,用那些工坊里的廉价麻布,把国内贫户的土布挤得毫无还手之力,更有那些奇药,买走大越国的大量金银,让物价飞涨。
朝中有识之士渐渐觉得不对,因着国内米价上涨,朝廷准备提高米价,可商船却以涨价会失去利润为由,反而去占城等地购买稻米,大越国内等了一段时间后,便走私泛滥。
陛下无奈,花了五年时间,才勉强筹到了建一座大宋工坊的钱财,可大宋却不愿卖海外,他们又得多花近一辈的钱,走廉州的路子,准备买一套。
这来来回回,已经费掉了三年的时间。
李元河愁得白了头发,他很担心,担心再出什么问题。
就在这时,最先开口的少年遗憾地道:“听说大宋白送了辽东许多工坊,唉,若是当初没做得那么绝,就好了。”
空气顿时一静,少年自知失言,捂住了嘴。
数十年前,大越国主动攻打了对面三州之地,不但屠杀了广西南路数十万百姓,在后来和大宋讲和、交还俘虏时,还在女人身上刺了“官客”,男人刺了“投南朝”、“天子兵”这些字。
是以,两国民间虽然恢复,但在大宋高层,却一直到大越十分冷漠。
李元河摇头道:“这话回去可不能说,李常杰将军做事,哪里会错呢?”
两个少年用力点头。
……
但事情却总不如人所愿,就在李元河期待着大宋批准他订购单时,大宋中枢商行很遗憾地告诉他,他们的订单没有被批准,订金会在十天之内退给他们,请继续排队,看下次能不能通过。
他急忙追问原因,但对方也说不出原因,只能委婉地表示,可能是中途有人插队。
李元河等人只能带着退回来了一百余张大宋金钞无奈回乡。
踏上了沿运河南下的大船,李元河本能地摸了摸胸口的金钞,这一百余张大宋金钞,就是他们能动用的所有钱财。
可是,他看着远方绵延的城池,却也知晓这只是大宋京城几栋宅子的价。
唉,以他对陛下的了解,若是大宋不给,他必然会想办法扮做海寇,去掠劫大宋工匠,甚至洗劫沿海商船——以前都是这样小打小闹。
只能期望如今的大宋如有数十年前那般,不愿意为了化外之地浪费财力人力。
第316章 你想要的
大越国人的离开;并没有带来丝毫的影响。
他们订购的那三套设备包括训练培养的工匠,立刻便落到了另外的州府,当地大户和官府都没想到会遇到这种天降大饼;还私下里悄悄摆了皇钞;祭拜感谢陛下保佑。
赵士程既然从那些订单上看出不对;便也让人问责了廉州的知府。
但随即,他发现了一点问题。
整个岭南的官吏;都是不太优秀的那批——倒也不是说真的不优秀,但自古以来,岭南之地的官吏都是犯官,准确地说;是在朝廷里犯错后,贬斥到那里的。
中原的官吏,生活在温带的普通人,被派到岭南那种的热带亚热带去,在这种缺医少药的年代;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按官府给的记录;岭南的官吏死亡率非常高,死亡原因绝大多是因为疾病。
这样的情况下,就基本不要指望这些人苏轼那样到哪都能“此心安处是家乡”做出一番成就了,能把手上的事情做好;不摆烂就不错了。
因此;赵士程需要提高岭南官吏的地位;最简单办法就是多提拔那里的官吏;不能让他们以为自己是被流放边疆;将来还是有前程的。
这可是个顶复杂的工作。
但却绝对不能少;将来广州必然会成为整个南洋的海运中枢,拥有了足够的政治经济地位,才能拥有镇住南洋一干小国的能力。
如果小国们不服……
赵士程看了一眼地图,要知道越南等地曾经从秦朝开始就是中原的国土,只是在五代十国的乱局里才脱离出去,如今已经有些家底的他,是可以考虑把那片土地收回来的。
不过,现在他要解决的,不是已经基本平定的外患,是越来越麻烦的内部问题。
因为,每一次的工业发展,都不会全是好的一面。
机器的每一次轰鸣,高炉的每一次点火,燃烧的,不只是黑金血液,还有凡人的血肉。
…
十月,江南的双季稻米收割,他们十条船编为一纲,沿着大运河,送到了繁华的汴京城。
大船来到城外时,引来许多小孩们的围观。
每纲船为首的拖船上,都冒着滚滚白烟,拖船两侧有两个巨大的水轮,哄哄的机器鸣响中,船轮缓缓转动,掀起一长串的水花,拖动着身后十艘吃水甚深的粮船。
“哇,快看,大轮船来了!”有小孩子伸出脏脏的手指,大声喊着。
“大轮船可厉害了,能拖好多的东西!”
“听说大轮船是活的,要吃东西!那里的人会给船里喂石碳吃,大船就会自己动起来!”一名小孩子挥着手,比划着铲煤的动作。
“我娘亲说,要是晚上不早点睡,大轮船就会过来吃小孩子!”一个流着鼻涕的小孩立刻补充自己听到见闻。
“那是吓你的!”一个略高大的小孩骄傲地道,“我叔叔就在大轮船上喂石碳,他可是神霄院的士子,就你,连船都上不了,还想被吃?”
“那你上去过吗?”小孩们立刻便汇聚起了一个中心。
“我、我虽然没上去过,但是叔叔给我说过了,在船上每个月有十贯的月钱呢,每天都有肉吃,”小孩骄傲地道,“我以后也要去开大船!”
其他小孩子也讨论起来:“我要去当大官!”
“我要去当大将军,像岳将军、李将军那样!就能分到一套内城的大屋子!”
“我要去做织坊的管事,有穿不完衣服。”
他们讨论着未来,直到一个小孩子突然问道:“授衣假要过了,你们的课业做完了么?”
瞬间,原本激烈的讨论安静下来,热闹的气氛也在一瞬间烟消云散。
提问的孩子遭到
了周围小伙伴的剧烈批评。
……
天渐渐黑下来,京城的东郊三十开外,白氏正陪着慈恩所的管事姑娘考察新的学舍。
这片地方并不安宁,所以李姑娘带了三个高大的帮随。
在东郊,因为土地便宜,有一处镇子便成了工坊的聚集地。
而大宋京城人口十分地多,许多城郭户因为各种问题破产后,便会举家迁出,在东郊寻一处便宜的宅子,暂时安家。
这十来年京城物价平稳,十年生育,人口便又增加了许多,生活不易,他们在京城东郊找活,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贫民窟。
来这里的还有附近的州县前来讨生活的人,他们没有没有多的钱入住的正常的房子,便大多在郊外用木头和草盖一个窝棚,有的人情况好转一些后,便会想办法离开这里,但也有人长年得不到改善,便就这样住下来了。
按理,这里应该污水横生,道路狭小,难以下脚。
不过,被朝廷十分重视的“硝田管理所”可不会放过这种地方,凡是能产“人硝”的他们都不会放过,乱倒污水会给重罚,而这里最好的房子就是公厕,要不是有人看管,厕所必然会被人占着当房子住。
“就建这里吧,”李姑娘来到一处低矮的棚区,“这里是工坊必经之路,取水也要经过此地,送孩子过来也方便些。”
白氏也赞同:“是如此,能建好,便是一件大善事。”
京城的工坊太多,许多的妇人平日也会寻些活计,会将孩子们寄存在街坊中的某些妇人院里看管,但这种地方并不安全,常常有小孩子越狱出去玩,当然也就会出现各种意外。
年初的时候,京城出了一个大案,有一个妇人以“帮着看管小孩”的名义,在收钱之后,带着七八个孩子消失无踪,若是以前,贫民区的少掉一些孩子,也不会闹得多大。
但如今京城的报纸行业发达,被一个颇有名气的小报追踪报道,引来热议,这事瞬间大了,闹上了开封府。
虽然后来破案了,但找回来时,这些孩子都被乞丐帮买去,做了采生摘割的行当,救回来时大多已经已经肢体残缺,一辈子算是毁了。
皇帝为此惊怒,不但严办了罪犯,还掀起了一番“从严打击帮派恶霸”的行动,整整半年的时间,京城的大小帮派几乎都被从上到下撸了一遍,引得无数人拍手称快。
随后,陛下专门从国库中拨款,要求慈恩所在贫民较多的地方,建立一些小学,这里每个孩子只要很少钱就能入学,也不要求教什么特别深的知识,把十岁以下孩子放在这里,让父母能抽出一点空闲就好——十岁以上孩子在家里已经算半个劳力,不会送到学校的。
这半年来,他们已经建立了三所学校,如今正在准备第四所。
李姑娘又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