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阳鸟-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提醒自己要绝对客观冷静,不要犯这种错误,尤其是接下来每一步都不得感情用事——这一直都是她的缺点。
想到这里,辛念语气逐渐软化:“她不是无辜的我知道。但在我心里,我始终觉得她是被我们拖下水的。其实她没必要非走那一步,但没有她,我们也做不成那件事。说真的,我希望她永远都不要想起来,不管那天发生了什么,她受到刺激是真的,还有她妈妈的离开……”
周淮叹了口气,不再试图用理性分析让辛念清醒,他只说:“你不是介绍心理咨询师给她么?等过段时间看看吧,也许会有帮助。”
辛念:“嗯,听黎湘说那个心理咨询师挺有本事的。”
周淮笑了下,沉默片刻又问:“她有没有说,江秋什么时候回来?”
辛念:“应该快了,再等等。”
又是一阵沉默。
周淮垂着眼睛,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辛念看向他,忍不住问:“你是不是想说什么?”
周淮轻咳一声:“有件事我一直没有告诉你,但我该让你知道。如果以后你从别人口中得知,大概又要觉得是我怀疑你了。”
辛念:“不会的,什么事你说吧。”
周淮先是一顿,这才道:“戚晚的刑警男友叫余钺,对吧。”
辛念点头:“所以呢?”
周淮:“我和余钺,早就认识。”
辛念愣住了:“你们……”
周淮:“就算是发小吧,小时候两家常来往,后来上了不同学校,关系一直不错。后来我坐了牢,余钺在春城上警校,但他没有排斥跟我联系,还让他的高中同学去看过我。另外,余钺知道我在追查我爸的下落。”
辛念好一会儿无法言语,只是盯着周淮。
片刻后,她问:“回来春城以后,你见过余钺么?”
周淮:“这次没有。”
辛念又问:“那么,你也没有跟他提起过戚晚……的事?”
周淮摇头。
辛念想了想,也是,如果周淮提了,戚晚和余钺的关系多半也要出现问题,她不可能还像现在一样。
周淮:“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他说,难道告诉他,他女朋友参与张大丰那件事,还连累了我父亲?但这件事我也很矛盾,我该不该继续隐瞒。”
辛念没接话,这个问题她回答不上来。
半晌,周淮又道:“就像你说的,希望她永远都不要想起来,我只要找回我爸的尸骨,证实他的死因。”
……
另一边,戚晚正坐在辛念住的小区对面的咖啡馆里。
她没有着急回家,而是先买了一杯咖啡解馋,并坐在这里发呆想事情。
期间余钺来过微信,他这会儿刚好有空闲。
戚晚和他聊了一会儿,还提到辛念:“今天见一个高中同学,你说巧不巧,你们见过的。”
余钺:“?”
没多久,他大概反应过来了,问:“那个同学是不是叫辛念?”
戚晚:“是啊,你居然没有告诉我。”
余钺发来一个表情,说:“就是办案的时候接触过两次,那段时间太忙了,你不说我都要把这茬儿忘了。”
戚晚:“她是我高中时最好的朋友呀,这你都能忘。”
余钺:“能有多好,这些年你们联系过么?”
戚晚没有回答,只是托着腮透过玻璃看着对面。
直到余钺问她:“怎么突然想起叙旧了?”
戚晚:“就是群里大家在说同学会的事,刚好联系上了。”
正说到这,对面小区大门里走出来一男一女,正是辛念和周淮。
戚晚没有跟她打招呼,隔着一条马路,玻璃还反光,即便她挥手,对面也看不见。
她的视线随着两人移动,见他们一起去了马路对面的一家小超市,没多久又一起出来,还买了一些东西。
看两人说话走路的样子,似乎很熟悉,该怎么说呢,就像她和余钺一起逛街一样,绝不是一般朋友。
可辛念不是说她男朋友不在了么?
戚晚又喝了口手里的冰美式,嘬着吸管,再耷眼一看,余钺又发来几条消息。
“你这个高中同学可不简单,只是叙旧就算了。别深交。”
戚晚:“小余警官,你的雷达又响了吗?那个案子跟她又没关系,要不然你怎么不抓她。”
余钺:“小余警官只是担心你被骗。案子是无关,但法律监督的只是做人的底线,人品上的事管不到。”
戚晚:“你觉得她人品有问题?说来听听。”
余钺却不答。
马路对面,辛念和周淮又一起折回小区。
戚晚看了眼,继续打字:“我还记得她以前说过,要做有责任心有担当的社会新闻记者,林新之前那个人口失踪案就是她负责跟踪报道的。”
余钺却说:“这种报道,看看就好。我要去忙了,早点回家。”
戚晚:“知道啦。”
……
戚晚再度抬头,对面已经不见人影。
她回忆着这次见面辛念给她的印象,想象着辛念和刚才那个陌生男人的出双入对,以及她口中“不在了”的男朋友,还有余钺对她的观感。
嗯,似乎没有一个人是单面存在且表里如一的,自己的表述是一个样,外人的看法是另一个样,而且即便是外人,也会有不同的角度。
戚晚将塑料杯里的咖啡喝光,只留下一点冰块,随即想起辛念推送给她的名片,很快对名叫“李琰”的心理咨询师发出邀请。
没多久,好友申请通过。
戚晚自报家门:“你好,我叫戚晚,是我一个朋友介绍的,不知道她和你提过我的情况没有。”
李琰:“你好戚晚,我是李琰。你的情况我大概知道,不过还是需要更详细的描述。”
哦,自述情况么,她最擅长了,尤其是对心理专家。
“我有过妄想型精神分裂病史,这些年都很稳定,一直都有按时复诊服药,出院后再没有出现过妄想症状,或者说是控制得比较好。”
李琰:“控制得比较好,能否形容一下?”
戚晚:“我一直在写小说,所有想象都会写成故事,我会告诉自己那些故事都是虚构的,这样我就不会胡思乱想了。医生也很鼓励我这样做。”
李琰:“原来如此。能有一个固定的情绪发泄方式,的确会有助于治疗。不知道还有什么我能帮助你的?”
戚晚:“我也说不好,或许做一次心理咨询聊聊天,让我尝试一下不同疗法,才知道有没有帮助。”
李琰:“那好,具体问题等到咨询的时候再说。今晚和明晚我都有时间,但我不在春城,咱们可以选择线上。”
戚晚:“哦,那就今晚吧。”
很快,李琰将收费和计时标准发了过来。
戚晚看了眼价格,这个价位应该是高级心理咨询师。
待两人约定好时间后,戚晚便叫车回家。
回程的路上,她点开搜索引擎,找到李琰的人物介绍。
介绍写的很详细,原来李琰曾在三甲医院工作过,后来才脱离系统,出来做心理咨询师。
李琰还上过一些访谈类节目,以心理专家的身份。
戚晚看着节目上李琰的形象,很知性的女性,看上去很专业,很有说服力,还出过心理学的案例书。
这时,她看到其中一段访谈里,有位嘉宾向李琰提出问题。
嘉宾问,很多人接触心理学都是因为自身有需求,需要自救,这是一种本能发出的信号,不知道李琰是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李琰回答说,最初接触心理学只是因为好奇,报告专业的时候不知道选什么,也就这个专业还有点吸引力。但说到自身需求,或许有一些潜意识的暗示,因为她是来自单亲家庭的小孩,自小父爱缺失,心理上会有一些失重,想通过一些比较科学系统的方式来弥补。
单亲家庭,缺失父爱,心理失重。
戚晚脑子里徘徊着这些字,又点开网上一段李琰书里的文字摘抄。
这段摘抄刚好是李琰缺失父爱的分析,尤其指出缺失父爱的引导,不仅会令孩子自小从心理上缺失安全感,还会令原本就内向的孩子变得更为闭塞自卑,拒绝与社会深度接触。如果是男性,在性格成长上会更偏女性化,更阴柔、敏感,如果是女性,则容易生出对男性的抵触心理,甚至是排斥、鄙视。
戚晚反复品着这些文字,直到车子抵达自家楼下,司机提醒她,她才醒过神。
她一路心不在焉地往家走,不禁在想,那个照片上的“张大丰”,她一眼看过去就觉得讨厌,莫非就是因为这种对男性的抵触心理?
似乎除了余钺之外,她还没有亲近过其他男性,也没想过要亲近。
还有她的性格,会否也是因为父爱缺席导致的呢?
父爱缺席,单亲家庭。
她想,这或许就是她和辛念、郗晨成为朋友的原因之一吧?
不管那些梦境和一闪而过的画面是否真实发生过,不管那些影片和照片里的东西会拼接出怎样的故事,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她们都是有性格缺陷,不完整的人。
作者有话说:
红包继续
第135章
黑夜的自赎
如果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 即便之前已经是深度交流过的网友关系,见到本人后也会觉得尴尬。更不要说是实打实的陌生人了。
但如果不用见面,隔着一道屏幕; 安全感就会多很多。
戚晚和李琰的第一次心理咨询; 就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尴尬,而且地点是在自己家里,看着熟悉的对话框; 还可以一边说一边上会儿网。
除此之外还有浓重的好奇心; 好奇对方会如何解读自己的心态; 好奇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是的,真正需求。
有时候你未必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当想法只是停留在大脑里; 即便你想得已经非常清楚了,可当你说出口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你的表达与想象有出入。
语言或许会对你的想象有进一步的扩充; 可能在描述当中你又产生新的想法; 更深刻的见解; 你会惊叹自己的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且语言还可以帮思路作进一步梳理。
戚晚这样的感受尤其强烈,她提到自己来自单亲家庭,还说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她自小到大都有许多胡思乱想的念头,有时候想着想着; 就将想象和现实混淆,越想越真; 还以为那些事发生过。
李琰问戚晚:“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戚晚回答:“平静的; 平稳的; 没有意外和刺激; 没有疾病和烦恼,不用起早贪黑的奔波操劳,安安静静的生活。我母亲就过着这样的日子。”
李琰:“这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你的妈妈很幸运,她实现了。”
戚晚:“她并不幸运,她有很多烦恼,连我都不知道。直到她自杀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她早就厌倦活着了。事先一点预兆都没有,她没有朋友,这件事没有告诉任何人。”
这之后,戚晚花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在聊母亲安闲。
其实不用李琰分析,这些表述戚晚也明白意味着什么,安闲在她的人生里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影响的比重也最大,她不自觉地聊起安闲便停不下来,似乎很需要与人倾诉。
戚晚不禁在想,是否自己一直没有从母亲的自杀中走出来?
已经十几年了,她还在介怀吗?
李琰问:“如果你愿意,能不能跟我说说在妈妈去世之后那三年里,你对生活的感觉?”
戚晚回忆片刻,说:“我感觉大部分时间都是不清醒的,每天脑子都很沉,思路变得很慢。那时候我在住院,作息规律,但心情很差,还有很多吃药后的副作用,我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时间过得太慢了。但神奇的是,就算很煎熬,我竟然也撑了过来。当有一天我忽然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心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似乎已经好久没有这样开心过了。”
李琰又问:“那是什么时候的事?”
戚晚:“三年多以后吧,我当时已经出院了。”
李琰:“后来那些症状没有再复发过?”
戚晚:“胡思乱想还是有的,但情绪上已经不再极端。”
李琰:“我想你的医生应该也提过类似的建议,多交朋友,多和亲人朋友接触。”
戚晚:“是的,但我的情况特殊,这种方式不适合我。如果要我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我会觉得这是无效社交,强迫自己完成之后感觉会更糟。”
有心理病的人,换一个角度来看,通常都是自主意识在觉醒,或是自主意识十分强烈的一群人。
他们未必会真的做出实质性的行为上的反抗,却在思想上较劲儿,时间久了这种情绪越积越多,无法消化,就成了情绪问题。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不喜欢正面与人冲突,或者是社恐,这才选择只为难自己。
戚晚的表现恰好符合以上这几点,李琰已经有了初步判断。
李琰继续引导着话题:“那么再说说你和男朋友。你应该很信任他。”
戚晚并没有立刻回答,只是在心里生出疑惑——她刚才有提到余钺么,还是之前在微信里说过,或是辛念告诉李琰的?
随即戚晚答道:“他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那么陌生、遥远。”
戚晚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那种感觉,出院后面对社会,不只是恐慌、恐惧,还有强烈的割裂感,好像自己原来不属于这里。
在重新投入社会之后,她也接触过一些异性,有过短暂的同性朋友,当然也有异性表示好感,发出追求信号。
但这些人同样给她一种割裂感,她本能地排斥抗拒,还没开始就已经下了判断,认定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直到余钺再次出现在戚晚的生活里。
戚晚出院后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这个世界是有连接的,她觉得余钺不止亲切,而且能给她十足的安全感。
不过这种安全感倒并非是因为他的职业,还有他们对彼此的熟悉。
余钺知道她的过去,记得她以前的样子,而不似她出院后认识的那些人,他们见到的只是后来的她,那个佯装无事生活太平的她。
最主要的是,余钺明知道那些事,却没有做出任何令她不舒服的行为,他很关心她,随便两句话就问到点子上。
戚晚笑着形容:“他是做警察的。这个职业会给人一种神秘感,因为他们接触的奇葩事比较多,还有很多案子是扑朔迷离的。可他这个人很坦白,他是个没有秘密的人。”
说到这里,戚晚不禁顿住了。
其实这一点她此前并未深究过,如今不经意地说出才发现,原来余钺在她心里竟是这样的。
没有秘密,坦诚的,坦率的。
同样都是来自过去的朋友,这一点辛念和黎湘就与他不同。
她们身上充满了迷雾,一层叠一层,遮住了原本的模样。
只有余钺十几年如一日。
将近一小时的心理咨询很快步入尾声,最后几分钟是李琰的总结。
李琰告诉戚晚,她口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母亲安闲和男友余钺身上,比例是七比三,这两个人就像她的“前世今生”,对她的影响最大。
安闲的性格或多或少投射在她身上,或者说是她继承了,而父亲角色缺席,令她的性格和心理比同龄人更为敏感,心理上女性人格也更突出——所有人的心理人格都有性别比重,如果一方性别过于偏重,就会出现失衡的情况。
父亲缺席,也令戚晚自小缺乏安全感,对异性会更为陌生。
她排斥与成年异性结交,直到余钺出现,补偿了这一块。虽然不能说缺失完全不足,但好在不至于失重。
按照李琰的判断,其实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