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主公有人才收集牛逼症 >

第45章

主公有人才收集牛逼症-第45章

小说: 主公有人才收集牛逼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汉朝,无论贵族妇女还是平民百姓家的女性,都较唐宋元明清更独立和自由,言行率性,感情也更加热烈奔放。荀澜还是很喜闻乐见她们勇敢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这比后世要立贞洁牌坊、多看男子几眼都要被人说闲话的明朝好多了。
  赵云苦笑一下:“您别打趣我了。”
  “你要真是觉得难为情,就定亲或娶妻好了,这样她们的热情就下来了。”
  虽然大家都是一般的年纪,但赵云总给人一种成熟稳重的感觉,所以荀澜提到这个话题一点都没觉得违和。
  之前有人来给寒玦和典韦说亲,就被大吃一惊的荀澜忙不迭地赶走了,他们还小呢,居然惨遭觊觎!
  赵云却摇摇头:“战乱不止,何以家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不是西汉战神霍去病留名史册的豪言壮语么?荀澜笑了一下:“原来子龙的榜样是霍去病。”
  赵云叹道:“霍将军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实乃我辈楷模。”
  荀澜眼神复杂:霍去病用兵如神,但你也不遑多让啊,只是总是做刘备的后勤工作,埋没了才华。也不知道史书上,总是要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是不是有许多不甘?
  在这期间,《颍川快报》的七月刊(下册)卖了整整两千份,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传了开来。荀澜增加了各大工坊的人手,起码在阳翟,青年、壮年、妇女和还有工作能力的老人,皆尽量安排了工作岗位。
  不断在外地开业的报亭也增大了工作岗位的需求。
  尽管过去了半月,报纸的销量还在增加。
  就连李儒,手上都得到了一份。他生气地去信给荀澜,代表董公的立场质问他。然而豫州的使者代表荀澜从容前来,解释说这不过是障眼法。
  “若不痛斥董公,如何能获得各路诸侯的信任?”使者即使面对怒气滔天的董卓,面色也丝毫不改:“如今,荀使君已经取得了袁绍、公孙瓒、曹操等人的信任。他日举兵之时,自会为董公提供便利,区区几份打消他们顾虑的报纸,还值得您放在心上吗?”荀澜就这样打发了董卓,难道董卓还能打过来不成,许褚带着人牢牢地守在北部交界处呢。
  而且这时候乱象横生,已经有人开始自立为官。有的地方不满董卓任命的官员,不予承认。原来的太守不肯走,但已被朝廷撤职。控制了军队的豪族趁机请求袁绍、袁术等名流推荐自己人上任,也不要朝廷诏书,就要当官了。简直就是我想当什么官,只要有兵有权,先公告一下,就要当了。
  荀澜知道这只是开始,如今只是个别的地方有此乱相,但等董卓兵败掳走天子和百官后,地方混乱更深,诸侯互相攻讦,疯狂抢占地盘。
  所以,才更有必要将自己的大本营打造地如同铁桶般。荀澜深知,最好的防御不是水泥城墙,而是军民一心,百姓和乐。他的名声也是十分重要的东西,仁义、守信……在乱世中,是比黄金还要稀缺的东西。
  他暂无心力攻击别人,不代表别人没有动豫州的心思,要防患于未然。
  如今,荀澜在各大城市的纸坊、客栈连锁、报亭逐渐铺设了起来,将收集信息和货物运输渠道统一在一起,也大大降低了收集信息的成本。只要不是着急的消息,那么就可以由纸坊、报亭的运输队伍带回阳翟汇集在一起。
  很快,《颍川快报》的八月刊(上册)就发行了出来。依旧是同样的配方,结合了政治时事、皇室野史、市井八卦和名家名作。不过,这次报纸还额外多了一个栏目——时事点评,毫不客气地将那几个混乱治理的地方给点了出来,还附上了一些让人看了就血压飙升的点评。
  定稿的时候,谋士们再三和荀澜确认:“主公,您确定要这么刊出去?”
  这刊登的时事点评实在是太让人生气了。有些简直就是在胡搅蛮缠,还有的一看就是什么都不懂,纸上谈兵而已。
  荀澜气定神闲地说:“若是将诸位先生的点评刊上去,反而没有讨论度了。”
  “可是这些必定会拖累颍川快报的名声,对主公的名誉也不利啊。”虽然这些言论都有署名,足以让人看清是什么人发表了肤浅之言,但颍川快报的首页上赫然印着豫州牧荀澜主编。
  荀澜神秘一笑:“黑红也是红,那才是红得发紫啊。”
  果然如他所料,名士见这样的见解都能上报纸,都愤而给当地的报亭去信,指责“终南山隐士”、“不如归去”和“知名不具”三人大放厥词,误导世人。
  荀澜收集了一些名士的批判,在八月刊(下册)的报纸上刊登了出来。这些名士的逻辑清晰、语言犀利,反驳的文章写得很有看头,迅速引起了读书人的围观。
  这其中,就有名士荀彧的名字,还要几位和荀澜交好的名士。
  徐庶、戏志才等人这些明白了,主公就是要自导自演,引起社会的讨论度,增大《颍川快报》的名气。
  虽然不知道为何主公对报纸如此执着,但见果然事态如主公所料,在阳翟的街头都有人在念论战,众人不由心生钦佩。
  “如今报刊销量比七月增加了许多,可见这手段可以继续推行,不吵不火,以后咱们每一期都刊登不同的观点上去。”引导更多的读者加入论战,增强他们对报刊的黏性。
  办了三期报纸,荀澜见谋士们已经上手,就放手了,让诸人日后负责《颍川快报》的内容,他只在定稿时审核。
  其实,报纸还有一个好处——加深世人对他这个主编豫州牧的印象。毕竟硕大的字都印在上面呢,而且荀澜还积极宣扬自己在豫州推行的各项仁政,吸引人前来。
  当然,荀澜也没忘记在《颍川快报》上招募郭嘉。他引用了《诗经》的一首诗,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尔存焉,得尔我幸。
  肯定是写得不如曹操的《短歌行》好,但荀澜都挖了曹操不少墙角了,不能连人家的诗句也抄,只得自己绞尽脑汁,编出来了几个字。并在后面注明了署名——一个一直期待与你秉烛夜谈的人,《水云居》见。
  命人在定稿后悄悄增添了这几行后,荀澜自信地想:“郭嘉这么聪明,应当能猜到是我招揽他吧?”
  遗憾的是,郭嘉一直都没有出现。倒是拿到报纸后的几个心腹,表情变得耐人寻味了起来。
  荀澜毫无察觉,他开始忙着制糖和改良马车了。
  甘蔗运输的试验还是失败了,路途遥远加上天气炎热,大部分的甘蔗运输了小半程路,就坏掉了,荀澜只得交代他们先和当地种植甘蔗的人家谈好生意,到了十二月天寒的时候再运输。
  这也让荀澜主意到了运输的问题。这时候运输车辆主要是两轮车,运输平稳性和运输的量能远不及四轮车。两轮车要当心翻车,还无法克服长距离、大载重的运输问题,同时因为人比四轮车多了一倍,对粮食的消耗更剧。牛马因为单个承受的重量更大,更容易疲惫。
  荀澜一说要买四轮车来运输,寒玦就摇头:“四轮车太笨重,而且不可能是一人赶车,否则他陷入车辙或改变方向的时候他就困在那儿了。”
  见荀澜面上还是困惑,他带着荀澜去东厅看车子。
  这时候的四个轮子是装在一个固定车架上的,四个轮子均无法转向。
  “无法转向,若是要改变方向,得生拉硬扯。”寒玦让荀澜自己试一下掉头。就算车上没有多少货物,荀澜都扯不动。
  “怎么会这样……”
  荀澜喃喃自语,他电视上看到的四轮马车明明掉头很容易啊。
  绞尽脑汁都没想出来,荀澜只得花积分跟系统换四轮马车的设计图,然后自己将设计图画出来,交由木匠们打造。
  这下,又新成立一个工坊,为以后批量化生产做准备。
     竒 書 網  W w w 。 q í S ǔ W A И G 。  C ō M 
  甘蔗冬天运输就不太容易坏了。荀澜建议来年,可以在播种的时候就和农户约定好,让他们晚些种,十二月收割。
  不过荀澜了解到,交州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已经有了甘蔗饧。所谓的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形成的,可以放在坛子里储存,此番也按照他的要求运回来不少。
  荀澜查询了系统,甘蔗饧是半成品,开始试着用甘蔗饧做糖。
  “红糖是很好做的,”荀澜自信满满地对跟着他进了厨房的法正说:“法正就等着吃糖吧。”
  法正积极地踩上了小凳子,让自己和灶台齐平,兴致勃勃地说:“我和师父给爸爸打下手。”


第1卷 第65章 

  荀澜没打击法正干活的积极性; 他不想培育出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孩子,笑着引导法正:“那法正和我扶住滤网,要小心点; 不可以中途松手哦。”
  法正重重地点了点小脑袋; 用两条莲藕似的小胳膊; 吃力地把实木做的大滤网给抱了过来,苹果般的小脸因为用力憋得红彤彤的。
  不知道是现代人生活优渥、身体素质退化的原因,古代小孩子普遍比现代同龄人要皮实。比如; 满四岁的法正力气就比现代同龄人大得多; 早上都能跟着寒玦练一个时辰功。
  荀澜忍不住在旁边帮了一把手; 他们俩将滤网直接放在了大铁锅上; 寒玦提着沉甸甸的木桶将甘蔗饧倒在滤网上。
  这是荀澜特意让人做的一张细密的滤网; 用来将甘蔗饧的杂质过滤出去。
  “寒玦动作慢一点,”荀澜凭借在小破站看古法熬制红糖的云经验; 胸有成熟地指挥着:“典韦再拿个干净的铲子在滤网上刮几下,加快渗下去的速度。”
  这一步是将甘蔗饧中的杂质过滤; 可以去除大部分的杂质。然后; 就用大火开始熬煮。
  这个过程中除了要用巨大的木铲不停地搅拌甘蔗饧; 还要用大铁勺一点点撇除浮起的泡沫,直到糖汁清洁; 杂质不明显为止。
  就是一直一直搅拌大锅手腕很容易酸,过了一会儿,荀澜忍不住甩了甩手:“这真是个力气活……”
  寒玦主动接了过来:“这个不难; 我来吧。”
  “嗯,那我们换着来; 中间不能停; 若是糊锅就太浪费了。”
  “我和典韦来吧。”寒玦让人拿过来了一个胡凳:“还是和以前一样; 你在旁边指导就行。”
  摸了下自己聊胜于无的肱二头肌,荀澜从善如流地接受了他的提议。
  随着蒸煮,水分慢慢蒸发掉,糖的浓度也就增高了。
  这一熬就是几个时辰,荀澜干脆在旁边和法正一起看《孙子兵法》,典韦和寒玦则轮流搅拌。
  法正靠在荀澜的身上,嗅着熬糖散发出来的甜甜味道,有些心不在焉。
  荀澜觉得好笑,只好让他背几个段落:“背不出来的话,一会儿不许吃糖。”
  用美食拿捏法正素来是管用的。
  荀澜念着,让法正跟着读。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法正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
  这时候讲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像现代一样,老师会将其中的知识掰开揉碎了喂在嘴边。荀澜却觉得那也太低效了,现在几人都没上战场,难道要在战场上顿悟不成?
  他前些日子已经熟读了孙子兵法的译文,还消化理解了点评。
  于是等聪慧的法正背熟后,就给在场的几人解释:“大凡用兵作战,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每天都要耗费数额巨大的金钱。保养战车、甲胄、维修器械,运输好粮草,做好了这些准备后,大军才能出动。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荀澜见他们频频点头,循循善诱道:“以后我们在作战前,也要做好详细的筹划,不能打到一半,发现没有钱了,或者攻下城池后才发现不划算,那前期的成本就要打水漂了。不但耗资巨大,还让将士们平白丢了性命。”
  典韦听得很认真,他的知识基础最薄弱,所以荀澜每次都鼓励他多问,不要把疑问藏在心里。
  所以荀澜说完,典韦就请教道:“主公,孙子的意思是作战要力争速胜,比如像上次许褚一样迅捷出击?”
  “是,若是实力相当,旷日持久则军队必然疲惫,锐气受挫,这时候就要想法子了。”荀澜毕竟是看过演义、汉武大帝等诸多历史剧的人,即使没有统率军队过,知识储备也特别丰富,鼓励他们多思考:“你们举举例子看,有什么法子?”
  法正积极地举起了小手,唇角带笑,露出米粒大小的洁白牙齿:“我知道,用水淹!父亲给我讲过水淹大梁的故事。”
  典韦道:“但水流难以控制,水攻的机会不多,若是在大风干燥的天气,带上炸/药火攻可以事半功倍。”
  而寒玦已熟读孙子兵法,兵法里就有火攻篇,讲起了火攻的五种方式,显然对其研究地非常透彻。
  说到焚烧敌军辎重物资和焚烧敌军的粮草时,典韦一脸心痛。
  听寒玦侃侃而谈,荀澜不得不说寒玦重点抓得相当好。
  三国时候火攻在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火烧乌巢、火烧赤壁到陆逊火烧联营,无一不对三国的势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聊着天,时间自然也过得快了。忽然,法正惊喜地提醒荀澜:“爸爸,浑水变成金黄色了!”
  荀澜纠正说:“什么浑水,那是甘蔗汁。”
  差不多该到出锅的时候了。出锅后还是要不断地用锅铲搅拌,使其遗留的水分蒸发。力气大如典韦,都有点吃不消了,开始甩酸酸的胳膊,倒是寒玦,仍旧是一脸的若无其事。
  草原上长大的人实力都这么强悍的么?荀澜不止一次问过寒玦了,后来发现,虽然坊市中的胡人人高马大,力气也不小,但都没到寒玦那般逆天的程度。
  寒玦倒是有提到,是小时候高烧不醒的时候,巫给他喂食过奇怪的果子,自此学武都事半功倍。
  荀澜:就有点不信……
  这时候的巫,那不就是封建迷信那一套么!
  不过巫在草原上是各部落相当敬仰的存在,总得尊重寒玦部族的文化,所以荀澜将所有的劝诫都咽下去了,只要求寒玦以后都抹他的药。
  锅中的糖浆也变得跟芝麻酱一样浓稠,就可以将其倒在木头的模具上了。
  法正歪着小脑袋问:“爸爸,为什么这个是一块块的木头格子啊?”
  荀澜笑道:“因为这样倒进去,一会儿冷却了,就是糖块了。”
  直接省略了切块的步骤,会更方便。
  他们在厨房简单吃了个晚饭,然后就耐心等待糖块冷却。法正有点等不及,时不时用手试探下最近格子的温度,终于等到荀澜说“好”。他迫不及待地和师父一起,将木头格子抬了起来。
  红糖已经凝固定型,一块块地从格子里滚了下来。每一个都一般的大小,色泽鲜艳,看起来十分可爱。
  放在手心里是小小的一块,闻起来带着甘蔗的清香气。
  看着法正眼巴巴的样子,荀澜不由好笑:“法正尝尝吧。”
  法正欢乐地抓了一块糖放在嘴里,黑葡萄似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含着糖连连点头。
  荀澜让木匠打造的这一版模具格子比较小,不然他还真不敢让法正将一整块吃了:“如果太甜了,觉得不适应就吐出来,知道吗?”
  法正先是点点头,又摇摇头,含含糊糊地吐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