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第20章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第20章

小说: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可以被她猜中,因为他相信,哪怕他冒天下大不讳要去造亲爹的反,观音婢也会认可他陪伴他,永远与他并肩站在一起。她站在殿前勉励将士,亲手给将士们发下寒光泠泠开了刃的兵器。
  于是当年他纵马往玄武门去的时候,都不用回头再嘱咐她多一句:胜了,他们夫妻将是这个帝国的主人,败了,他们会一起从容去地下相会。
  只有观音婢可以得到他这样生死托付的信任,若换一个女子,极有见识野心,能猜透君心就不必了。
  想到玄武门,又想到太子,一凤皇帝复烦闷起来。
  若是她还在,孩子们何至于此!
  *
  “只盼我能得一个极有见识的妻子。”李治放下手里的琥珀杯。
  今日是他为崔朝送行,后日崔朝就要正式带领使团往西域去了。
  李治忽发此感想,是因方才崔朝敬他:“这一西去路途迢迢,不知会不会错过王爷的大婚。”
  这才惹得李治对未来妻子有所感触。
  崔朝安慰他:“同安公主盛赞过准王妃的性情,王爷放心就是。”李治已经定下的未婚妻,是皇帝千挑万选的世家女,出身太原王氏。
  只是崔朝自己并不以出身世家为衡人之准,所以没提这个,倒是提起做媒的同安公主。
  这位是真的姑奶奶——高祖李渊的妹妹,李治的亲姑奶。
  然而李治只是一叹:“不过是姑奶自个儿嫁了太原王氏,就满口子称赞王氏女。”显然对这位姑奶奶的目光不甚信服,觉得对方都是私心。
  崔朝莞尔,晋王继续往下说去。
  “前些日子是平阳昭姑姑的忌辰。”李治又喝了一杯酒:“太子哥哥和一哥都……忙的无暇,便由我主祭。”所谓无暇,不过是太子正在跟皇帝冷战,闭门不出,而魏王忙着编书与孝敬父皇,哪怕几日的祭祀也不愿离开九成宫皇帝身边,于是这个差事就落到了李治身上。
  而听得平阳昭公主几个字,崔朝收了与好友谈话时的轻松笑意,脸色肃穆起来,露出无比的尊敬来。
  平阳昭公主,高祖李渊的女儿,当今圣人的姐姐。
  这是个极值得敬重的女子,她不只是大唐的公主,更是战功赫赫的将军,征战沙场,是货真价实开国功臣。
  因军功懋著,公主于武德六年仙逝时,高祖特命以军礼下葬。
  当时还有愣头青老古板的臣子,上书给李渊叭叭叭,道妇人下葬,按正礼不得鼓吹,哪怕是公主,也不该破例才是。
  痛失爱女的李渊气的在朝上大发脾气,厉声责问道鼓吹是军乐,当年公主帅兵讨伐天下,曾亲擂鼓鸣金,一生与军乐相伴,那时候你这礼官在哪里?你上过阵吗?难道公主这般大功,只因妇人丧仪便不得鼓吹,你这样寸功不建的男人,若是混个军务,将来死了倒能鼓吹了不成?
  给那太常寺官员吓得立刻自陈糊涂——再不认错,只怕皇帝就会让他立刻去死一下亲身感受‘没鼓吹’的丧仪。更别提也在朝上的秦王,立时回首冷冷瞥了他一眼,很有种警告的意味。
  当时的秦王,
  后来的一凤皇帝,一向很敬重平阳昭公主。
  “父皇很怀念姑姑,常提起当年他与姑姑的军伍会师于渭水河畔之事。”长孙皇后去后,李治由父皇亲自抚养长大的,家族旧事也不是师父们教的,多是一凤皇帝亲口讲的。
  可以说,平阳昭公主的光辉形象,都是一凤皇帝给未曾得见平阳昭姑姑的年幼儿女们塑造的。
  李治从小听着,自来很敬服姑姑。
  兄长们都无暇,他去主祭,正和心意。
  但真正让李治触动的,还是几年前与姑父柴绍的一番相谈。
  他掐指算了算日子:“好快,转眼也三年了……”
  平阳昭公主天不假年,武德六年就过世。驸马柴绍却是三年前,贞观十一年才过世的。
  他与妻子一样,不但是驸马,也是大唐开国的出力者,且不止给岳父干活,还给妻弟干活——一凤皇帝打东突厥的时候也用姐夫来着。
  因此,贞观十一年柴绍病重的时候,一凤皇帝带着儿子女儿们(依旧是限定长孙皇后嫡出儿女们)亲自出宫去探望姐夫。
  但皇帝到底是天子,不好总跑出宫,且他驾临多了,必也打扰柴绍养病,于是一凤皇帝去过一次后,就指挥儿子们常去看姑父。
  李治去的是最多的。
  比起在宫里看两个哥哥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他更愿意听姑父讲平阳昭姑姑的旧事。
  柴绍也很喜欢这个柔和宽厚的小侄子。
  平阳昭公主和一凤皇帝是同胞姐弟,原就有些像,民间又素来有侄随姑的说法,俱柴绍说,李治的眉眼是很像姑姑的。
  后来柴绍病的越重,便怀念越多。
  到了平阳昭公主的忌辰,李治更不忘去看姑父,就见姑父哪怕卧病在床,手里还拿着当年公主所写的家书反复看。
  “许多人赞我行军善谋,多奇策。”他声音低沉:“可其实,我自知短处,性子颇有优柔寡断之处。”
  “善谋与善断是不同的——当年高祖举兵,我心知该去招揽军伍相助,但又舍不下家中父母与妻儿,总是犹豫着想安排的两全其美再起身。还是她说,你只管走不必担忧,我自有主意。”
  “果然,她不但在乱世中保全自身,还招募军伍,攻城略地,大成气势。”
  柴绍语气中尽是怀念与自豪。
  “那些年,我们夫妻各自领兵,我常为她出谋,她常为我做决断。”
  直到武德六年,柴绍奉命征讨作乱的吐谷浑,平阳昭公主已经病中,再无法夫妻同上沙场。等柴绍归京时,妻子已然辞世。
  “真快,已经十五年了。”
  贞观十一年的柴绍在病榻之上,手持妻子当年的家书,只觉往事依旧历历在目。
  “八年前打东突厥,圣人命我做金河道行军总管,帅五军之一。彼时五军各路音讯相通需要一日一夜。有一回,我偶然察觉一良机可偷袭东突厥,需当机立断,然我却举棋不定,不知我这一动是否会扰乱旁军,坏了李靖大将军的总排布。”
  “我真希望她就在身边。”
  智慧与果断从来不是一回事。人无完人,哪怕是不世出的名将,都会有自己的弱点。
  她会说什么呢?
  “就去做吧,去抓住敌人的破绽。”她或许会这样说,她的眼睛是柴绍见过最令他安心的坚定。
  李治就见戎马一生的姑父眼里含着显而易见的泪光。
  柴绍只是想着:这一世,半生与她纵马沙场。原本那该是最颠沛流离的时光,但现在想来,只要知道她在,便总是有归处的。反而后半生,富贵已极却天人永隔,面对生死攸关的大事,总是无人可诉茫然不安。
  那是李治听姑父说过最多一次的话。
  或许那时候,柴绍已经不在乎什么君臣有别,对着皇子侄子,失去了防备,只想对着这肖似平阳昭公主的少年说一说心声,不在乎什么忌讳。
  但李治也觉得,或许不止因为自己眉眼像姑姑,而是因为……自己性情像姑父自身。
  他自己也是不擅,甚至有些逃避决断的人。
  哪怕他想明白一件事,心底知道该怎么做,但总有些犹疑……若是结果不好呢,若是自己推演错了呢?他有点逃避面对抉择错误后,很可怕的后果。
  他也想要一个人来推自己一把。或者只是坚定的站在他身边道:“去做吧,你没有错。”
  当时柴绍身体状况极坏,神志也不甚清楚,多是自言自语,李治就没有问出口:姑父,你是不是觉得我性情像你?
  他准备下次再去探望的时候,却传来了谯国公柴绍过世的消息。
  李治在宫里落泪良久不能自抑,直到把妹妹晋阳公主都吓到了,抱着他的胳膊细声道:“哥哥,哥哥别哭。”
  时隔三年,在崔朝这样的知心好友跟前,李治说起这些事,还是不免低落。
  崔朝轻声道:“圣人亲自抚养王爷五年,王爷这般心声何不试着对圣人说一说呢?”说一说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妻室。这可是一辈子的大事。
  父子感情好,不代表沟通好。
  就崔朝旁观者看来,圣人与儿子们沟通并不好。比如他很疼爱晋王,有时候却也有些看轻他,觉得幼子太和善温柔,总想护着他。给晋王挑属官都会挑忠厚老实的,似乎怕官员欺负诓骗了晋王一般。并不很信任幼子能把自己属官收拾明白。
  那么挑妻子只怕也会挑大家闺秀贤惠型的,免得儿子倒被妻子管束住……
  不知李治了不了解圣人,但崔朝知道,圣人是不够了解晋王的。
  李治摇头:“不成的。父皇这些日子为了太子哥哥已然好生烦恼,我如何能生事给父皇添麻烦。何况女子于闺中,性情怎么会为外人得知。父皇哪怕是天可汗,圣明烛照,却总不能照到人家后宅姑娘那去。”
  到头来还是会按门第、才学、容貌来挑。
  李治低落道:“只盼上天垂帘,王氏是个有见识的女子。自然,不能盼着她是姑姑那般天纵奇才,但有个一一分的影子,就是我的造化了。”
  之后不等崔朝安慰,他又勉强振作,起杯道:“这是西域葡萄酒,正给你送行。后日我没法出九成宫送你,只好今日为别。”
  崔朝饮了这杯,复敬李治:“王爷,禁中储位云波诡谲,您是皇后嫡子,也身在乱中。万自珍重。”
  李治颔首。
  这顿送别膳已然吃了两个多时辰,李治却仍觉得有很多话想说,想到将来都无人可倾诉,更觉心里彷徨难受。
  但算着暮鼓快要响起,还是无不散之宴席,该让崔朝出宫了。
  李治命宫人收了酒盏,送上扶芳饮并换上新的熏香,熏去酒的味道,免得崔朝出宫路上遇上人还带着酒气。
  又亲自去架上取了一个锦匣。
  打开给崔朝看:“还记得我与你说过,姜太史丞曾掷杯给一哥起卦吗?那日后,一哥倒是命人打了几个类似的鎏金银杯自用,又因那日我也在,便给我也送了两个。”
  他给崔朝留了一个。
  “姜太史丞曾亲为你起过一卦平安,你便带上这种鎏金银杯,也算一吉物。”
  崔朝收下,再次与晋王作别,请他保重。
  夜里李治孤身一人坐在灯下,细想宫中局势。
  想到烦闷处又安慰自己:到了这九成宫,不比宫里规矩大——等开春后,父皇还要带着我们兄弟三人去围猎,既一同出门游玩,只怕太子哥哥与父皇有什么龃龉也就都抛开了。
  只盼都好起来吧。
  然而很快,李治就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做事与愿违。


第24章 公主
  “太史丞;打扰了。”
  姜沃的又一个休沐日被占用,不过不是被晋王,而是被文成公主。
  在此之前,她已经与礼部、太常寺的官员一起;排定了文成公主的行程时日上报了皇帝——礼部太常寺负责典仪流程部分;她则负责为这些仪式观天象定吉时。
  因是第一回 出太史局;与别的署衙朝臣合作,姜沃心头也一直绷着一根线,这第一步是不能出错的。
  好在这几天下来;礼部和太常寺的官员;从一开始略带别扭与探究,到后来已是完全信得过她专业素养,待她与同僚一般视之了。
  说来,姜沃能这么快与其余衙署同僚合作愉快;也得感谢魏王李泰。
  礼部、太常寺和太史局商议和亲行程的第一天;魏王亲自在旁坐镇;看着他们商议典仪。
  一来;他上体圣心,表现的跟父皇同心同德,关爱和亲公主;二来;他总记得姜沃给他算的‘明年事不同’那一卦;觉得可以再跟仙师一脉拉拉关系,于是不请自来了。
  魏王李泰坐在旁边,存在感极强,大伙儿做事都束手束脚。
  不只因为他的地位和那种骄人气势,还有他的体型。与父亲和兄弟们不同;李泰胖的很突出,腰腹洪大,以至于每逢下拜,都像是一只企鹅要弯腰一样难。
  皇帝心疼这大胖儿子,只要不是正式场合,都会免了儿子的礼。
  于是那日李泰穿着绛紫色大团花纱袍,头戴带有金附蝉的远游冠,坐在一侧,在姜沃眼里,总是忍不住将其幻视成一根顶着蒂,镶金嵌玉的茄子王。
  还不是沉默的茄子,而是时不时要强行发声的茄子。
  比如姜沃才翻着今年的天文历说一句:“癸酉日,太白顺行,岁星列于东……”
  旁的官员都在等下文,魏王已经击掌:“好!算得好!果是精妙!”
  姜沃:……6
  其余官员:尬住了,我们该不该跟着喝彩?
  好在姜沃已然跟师父们呆久了,再尴尬的场面,也依旧保持面容如常,如山上浮云缓缓飘走一样淡定。
  魏王这一掺和,其余朝臣们倒是跟她有同病相怜之感,以至于她迅速融入了集体。
  就这样,姜沃上了几天贼累的班。
  好容易忙完,到了休沐日,晨起姜沃就特意多躺了一会儿。谁料起床没多久,就接到了文成公主的名刺,想要亲来拜访。
  姜沃就回了陶姑姑,在正堂布置下熏香、果碟、饮品等候公主。
  *
  文成公主身边如今服侍宫人颇多,皆是到九成宫后圣人赏的。
  但她这回过来,就带了一个侍女,显然是打小跟她的,看着举止有些拘谨,格外小心,跟宫里熟谙宫规的宫女不太一样。
  凡在宫正司内的女官和宫人,都出来排排站给公主见礼。
  以至于落座的时候,文成公主还有些不好意思:“原是想临走前与姜太史丞谈讲一二,却扰了宫正司。”
  文成公主是个爽快的人,很快就把自己的来意说明,不令人猜测:没有什么事,不过是想在离开大唐前,再与故土上谈得来的人说说话。
  姜沃笑答:“好。”公主想说什么,她都会仔细聆听。
  其实文成公主是待和亲的公主,后宫的限定期红人,此时无论去哪个宫都会受欢迎,有的是人想跟她谈话,关照于她,让皇帝看见她们的贤德。
  但文成公主自知将要远行,一辈子不会再见这些人,最后这十天半月的,也就不愿再敷衍掩饰,让自己成为别人展示贤惠的舞台。
  她以需苦学吐蕃语,无暇拜会为由,常日待在自己宫中,从不主动去见后宫嫔妃。
  倒是今日,算得姜太史丞休沐,她便一早令侍女递了名刺,没带任何架子,悄悄走了来。
  她真的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单纯地说说话。
  好在经过最初的热闹(圣人赏赐嘉勉,后妃们立刻跟着赏赐赞扬)后,已然没什么人注意文成公主的去向了。在嫔妃们看来,这位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结交的人脉。
  与其关注她,不如多想想怎么给即将出嫁的高阳公主准备贺礼。
  虽说高阳公主不比长孙皇后嫡出的几个女儿那般受圣人疼爱,但也是庶出公主里出挑的,圣人颇喜欢这个活泼开朗爱骑马男装的女儿,为高阳公主选的婚事也很不错,是心腹重臣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
  在后宫娘娘们看来,这门亲事才是要紧着应酬的呢。
  *
  姜沃请文成公主喝的并不是扶芳饮,而是姜桂饮,喝到口中热辣辣的。
  姜桂饮很常见,不单是太医署常备,哪怕外面的饮子药店铺也常熬这一味饮子,专治湿寒腹胀。
  她特意挑了姜桂饮,是觉得应当正和此时文成公主的脾胃。
  初春时节,新鲜的菜蔬本就少,而膳房给公主送的菜肴,必然是力求丰盛,估计多是大鱼大肉。听闻公主又常日在屋内闭门不出,苦学吐蕃文字语言,运动不足,加之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喝点姜桂饮正合适。
  果然文成公主坐下,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