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第341章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第341章

小说: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她现在休沐日去刘筠刘校长(殷王妃)的县学兼职代教,作为三级研究员,给学生启蒙格致之学。
  当然,杨小藜不可否认的是,因刘校长给的钱多能够补贴家用多还贷款,她才休沐日愿意来回跑。
  而今晨,杨小藜在教室里,跟一个和她当年一般年纪的八岁小女娘说起‘老师当时还犹豫要不要去上阳宫内读书’时,得到了学生不可置信的眼神。
  那小女娘明显家境殷实,听杨小藜说完后就捧着书本嘟囔道:爹娘送她来读书,每日都恨不得拎着她耳朵告诉她好好念,花多少银钱买书和笔墨都没关系,只要这辈子考进上阳宫内读一读书,就光宗耀祖啦。
  于是那孩子小大人似的叹气:“可惜我没赶上杨老师的好时候。”
  不然就直接进去念书啦!
  杨小藜不由笑了:是,她赶上了好时候。
  但……眼前的孩子们,赶上的如何不是更好的时候?
  *
  杨小藜换过家常衣服,取下了头发上赶路时扎着的包头。
  杨母在旁给女儿递了一杯温热的饮子,也有些心疼道:“你平日要在城建署当值,每攒几日休沐还要赶到东页谷县的女校去教书,也太辛苦了些。”
  杨小藜笑道:“早些将署中银钱还了,心中不就踏实了?”
  其实她如今的俸禄母女两人吃用舒坦绰绰有余,但因‘背着贷款’,她知道母亲总是减省的。
  她的午膳都是在公厨吃,母亲自己就吃的特别简单,有时候吃个饼配上自家的几块酱菜就过去了。
  “阿娘,东页谷县做的好豆腐,原先夏日不好捎带,如今天凉下来了,我就带了些回来。”
  “我先送些好的去刘融姐处。”
  宵禁是指坊子外的大路上,夜间不得有人乱走,坊内是无妨的,甚至坊内还有食铺彻夜开着。
  而这些年,杨小藜有什么好东西,都不忘送去给当年的抄报铺副管事,也就是告知并鼓励她去上学的刘融姐一份。
  听她提起刘融,杨母忽然一拍手:“我真是老糊涂了,这么要紧的事儿都忘了说。”
  “你不该拎豆腐去,应当拎些正经贺礼去——你刘融姐高升了,不再是洛阳抄报铺的总管事,从后日起,就要去大司徒府上做长史官去了!”
  “啊?”
  杨小藜这一声‘啊’里,先是惊喜,再就是迷惑了。
  长史官……宰相府哪有长史官?
  便是按照爵位算,也得公主、亲王、郡王等府上才有长史。
  杨母道:“官场上的事儿我不太懂,你自去问吧。”又道:“四色礼都给你备好了。”
  她虽对自己减省,但在女儿的事儿,尤其是正事儿上,倒是从来不省的。
  杨小藜耐不住性子,当即就出门往刘融姐家去。
  **
  “各公主府、王府长史之职,原是统理府寮,纪纲职务。”几乎就是管着一府所有庶务,其中自然包括官场上的应酬往来。
  刘融与杨小藜解释道:“陛下特旨,亦按此为姜府置属官。”
  只是大司徒多不在府中,且府中也无旁的主人,因此她府上的长史最要紧的公务便是负责接应拜帖,替大司徒安见拜访官员之事。
  刘融与杨小藜大约讲了讲她的工作:每旬(十日)起始,大司徒会交给她一张时间表,上面是她那几天(一般隔三四日才会有一天)会回到姜府,有暇按序见送上拜帖之人。
  而她要做的,就是汇总诸多送到大司徒府的拜帖,整理过后以表格和一句话事条的形式呈给大司徒。
  之后再按照大司徒标出的要紧程度,将红牌、黄牌等各色不同的预约牌分送给拜访之人,定下时间。
  当然,还有一些拜帖就要由她这位长史官代为回掉,亦或是指引送拜帖的人去相应署衙。
  总之,相当于一份宰相府机要秘书的职位。
  其实许多宰相会锻炼自家晚辈,亦或是养着专门的幕僚来做这件事。
  而大司徒府上原人少,无有家中晚辈行应酬事。
  从前自然有人料理此事,如今无人照管,大司徒也不愿现聘幕僚。于是便由皇帝专门下了敕令,令吏部选合适的擅长庶务的女官和女吏们,按照公主府的设置,给大司徒组了个‘属官队伍’。
  刘融在庶务、管理上都有丰足的经验,便被选为了大司徒府带头的长史官。
  杨小藜看过刘融的新鱼符,真情实感道贺:“刘融姐多年掌抄报铺。”且从掌一家到掌数家,杨小藜道:“本事绝对没问题的!”
  两人相望而笑。
  刘融还不由感慨了一句:“算起来我大你十六岁,当年荐你去读书的时候,我还只是一家抄报铺的副管事。”
  那一年,她二十四岁,杨小藜才八岁。
  如今,杨小藜长到了与她一般的二十四岁,已经是城建署了女官和三级研究员了。
  而她也未蹉跎空耗,将要去大司徒府为长史官。
  **
  次日,刘融将洛阳城抄报铺的许多公文最后整理归档,连同自己的官印一并交到了上级单位出版署署令处。
  鱼符倒是可以留下来做个纪念,只是也要去将作监‘销号’,打上此鱼符作废的印记。
  自此,她将不再算是出版署的女官了。
  想想还颇为不舍。
  她到署令院中,就发现正副两位署令都在,她上前见礼道:“裴署令,裴副署令。”
  没错,两位署令都姓裴。
  只是两人并非一家也并非姊妹。
  一位是从前裴相,如今闻喜郡公的女儿裴宁,另一位身份更特殊些,是从前太子李弘的太子妃,裴含平。
  裴含平:其实我并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她原本是耐不住太平公主的催促,考进了上阳宫艺术学院欲徜徉(躺平)在艺术的海洋里。
  然而,因纸币事被王鸣珂拎出来干活,之后为纸币设计的文花栏被圣神皇帝看重后,又被调任到了出版署为报纸设计图形——用皇帝的话说,报纸出版多年,也该推陈出新。
  从前碍于纸张成本印刷技术等,报纸上都是文字,可天下依旧有许多百姓是不识字的。
  报纸也该渐多图片科普,譬如以简单线图绘上各种良种的识别、沤肥的新法、害虫的防治、新式水车的灌溉法……更容易被寻常百姓所看懂理解。
  裴含平就这样到了出版署做了编辑,年复一年,去岁,变成了副署令。
  忙得她连自家的道观都一旬才能回去一次。
  裴含平:当时的我太年轻,后来才懂得,只要做了水鬼就不能脱身了。
  这些年她不是没有发掘人才,拉人‘下水’,但她自己还是没挣脱出去,如今已经是另类躺平,只期待退休年纪赶紧到来。
  而出版署的署令裴宁倒是工作热情满满,还常与裴含平笑道:“多巧,咱们虽非本家,但都姓裴,这就是缘分啊!”
  看着刻漏等待下班的裴含平:啊,或许吧。
  *
  “裴家出人才。”
  这句话,是姜握与裴行俭说的。
  她从长安回到洛阳后,除了上朝,自然也要去学校看一看。
  裴行俭邀她去教导处稍坐。
  先老友闲谈关怀片刻,裴行俭见姜握状态还好,这才说起旁的:“我与你引荐一位晚辈。原是在北庭都护府为参将的,今岁考进了上阳宫军事学校。”
  裴行俭引荐之人也姓裴,虽非他本族本家,甚至这一脉裴氏早几辈就搬到东鲁(山东)去住了,但因祖籍是闻喜人,入京后当然要来拜见下裴行俭这位闻喜郡公。
  当姜握听到裴行俭说起‘裴旻’两个字的时候,不由就想起了李白。
  被后世称为三绝之一的‘剑圣裴旻’,据说曾教过李白剑术。
  算来……距离李白出生,也就只有四年了啊。
  **
  神功元年冬至。
  这一年依旧是皇储代为祭天地与神都的数处殿庙。
  曜初回蓬莱殿复命时,却见姨母并不在。
  只有母亲立在案前写字。
  “过来瞧瞧朕的字。”
  曜初立在御案旁,见是“日月光明,万民乐业,海宴河清……”
  她的目光落在最后四个字上,不由怔愣。
  最后四个字是‘登基宜良’。
  圣神皇帝搁下朱笔道:“今岁至长安,朕便思虑过禅位之事。”
  曜初很难形容那一刻的心情。
  但很快,她还是从心诚道:“母亲御极以来,日有孜孜,抚夷函民、方得寰宇安平。如今母亲体魄康健神无倦怠,何苦要早思禅位之事?”
  在曜初看来,母亲如姨母一般,虽历经世事多见白发,但依旧是神志清明胜于常人。
  “曜初,朕已年过七旬有余。”
  “年过七旬又如何?我看母亲比史册上许多三四十岁的皇帝,要圣明清楚的多。”
  圣神皇帝看着眼前的女儿,她容貌很像先帝,但眼睛很像自己。
  而母女两人的路,虽起点截然不同,但一路走来却也有些仿佛之处。
  “曜初,朕虽登基十余年,然开始摄政,也差不多是你这个年纪罢了。”
  算来这天下事在手,也当以数十年计。
  “如今朕有禅位之意,也并非明日就撒手不管。”圣神皇帝道:“我们会再看你几年的。”
  *
  神功二年正月初一。
  百官拜贺新岁之晨,圣神皇帝下了一道圣旨——
  “自今岁起,唯军国重务、用政大端,皆遵前例题奏于蓬莱宫。”
  “余朝政庶务,毋庸奏上,皆决于东宫。”
  朝臣领命遵行。


第379章 上皇
  延载元年正月。
  住在官舍中的周青惊讶地坐了良久;直到儿子来扒拉她的手:“阿娘!”
  周青这才回神,发现她跟丈夫一样,看到“圣神皇帝禅位于皇储”的消息后都在桌前发愣。
  一时都没有人顾得上;儿子已经在窗旁榻爬上爬下好几回了。
  此时的李白小朋友,虽说已经比寻常小孩子多认识些字,但尚不足以让他读懂报纸上繁复的大诏(为避讳‘诏’字,现称作制书)。
  于是上京时还不足三岁,但此时转过年来已经年满三岁的小李白(‘长大了’不再称李小白),见爹娘看过报纸后双双在发呆,顾不上理会他,已经急了好一会儿了。
  尤其是;他年纪虽小却耳聪目明,早听见官舍外面也渐有人声鼎沸;显然是在讨论让爹娘发呆的‘禅位’之事。
  周青回神,把儿子抱到身边固定好:哪怕穿着棉袄;要是一个倒栽葱从榻上摔下去;只怕也要把脑袋磕坏的。
  儿子的脑袋绝对不能磕坏;这是她跟丈夫的共识——
  说起来,周青原本以为这是一次普通的上京考试。毕竟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等县城里;一个普通的刑案主司。
  然而去年深秋到了洛阳后,她才发现;这次入京考试;似乎越来越不普通了!
  他们一家三口刚入住官舍,就有明显来自于宫中的宦官出来传话;并且留下了一块朱色染过的木牌,定下了日子请周主司带着儿子李白前往大司徒府一趟。
  作为刑案相关的官员,周青敏锐察觉到;大司徒要见的两个人里,儿子李白好像才是重点。
  在带儿子去大司徒府前,周青就觉得:据传说大司徒相人如神,想必是儿子颇有神异!
  而到过姜府后,周青就更加笃定了。
  一来,在姜府门口她才发现,原来这种‘红牌’不是每个来拜访大司徒的人都能有,而是稀有牌!
  二来,大司徒显而易见很喜欢她家小李白,儿子从相府出来的时候,甚至还跟了一辆专门的马车拉东西,上面装的全是大司徒送的礼物:诸多古籍珍本、自有报纸以来的诗集汇总、更有笔墨纸砚各色玩器不可计数。
  这也是他们夫妻俩在京中通过官员考核,却依旧没有赶在年前回家乡的缘故之一——
  只要是做父母的,发现自家孩子聪慧过人后,为了孩子的前途,都会考虑下要不要尽其所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而世上最好的教育资源无疑是在洛阳城内。更何况,自家孩子还明显得到当朝位极人臣宰辅的青眼。
  再加上,周青这回的考试成绩很不错,可以试着考来年刑部空出来的‘令使’和‘主事’官职。
  虽说这两个官职都跟她原本县中主司品级相同,为从八品,但京中刑部的官自然是不一样的,将来上升空间也大。
  于是,哪怕丈夫只是正常地通过了考核,没什么留在京中的理由,他们一家三口还是选择了留在京城先过个年再说。
  而这个年过完,周青就更笃定要带着儿子留在京城了:冬至、腊八、除夕当夜,大司徒都没有忘记给自家儿子送吃食点心。
  周青只是略微有点懊悔:原以为是上京一趟带孩子见见世面,也为了让他们夫妻多跟孩子相处,所以特意没有带乳娘。
  见丈夫有犹豫想辞掉家乡官职留下陪她们母子留在京城的意思,周青表示:你回去做你的事,倒是把乳娘换了来她更放心。
  而年后,李家大郎还没有启程返乡,就又得知此震惊朝野的大事。
  于是直拖到这一年二月,新帝于则天门上登基大典后,‘请假数月’的李大郎才离京回到家乡。
  *
  在周青一家三口看来‘震惊朝野’的大事,其实朝堂之上并没有多么震惊。
  他们的震惊来源于久在外地,也不能上朝。
  而京中绝大部分官员是提前知晓的:旁的不说,这登基大典也不是一月能预备出来的。
  更何况,从六七年前起,圣神皇帝就将朝政庶务皆交于东宫,这两年更是除军国大事外,连官员任免考核等行政大事都不问了。
  于是,对京城官员来说,比起“圣神皇帝禅位”这种按部就班,早有预兆之国本大事,倒是圣神皇帝禅位前的一道圣旨,更令朝野震惊——
  圣神皇帝早于数年前为大司徒选定吉壤,此为朝野皆知。
  然而陛下在禅位前,忽下一旨:来日大司徒的陪葬墓,许以号墓为陵。*
  朝臣们:!
  需知自来,帝后之墓称陵。
  如有乾陵、圣陵,再如汉代吕后陵、窦皇后陵等。
  而功臣、宗亲陪葬之坟茔,称为陪葬墓。
  陪葬墓的规模大小各有差异,但……但再未有听说提高礼制,以至于号墓为陵的啊!
  别说朝臣们,连姜握听到这件事都是一怔:一来,皇帝也未提前与她提过此事;二来,她是想起了历史上‘号墓为陵’事的先例,其实正是中宗李显提出来的。
  中宗将他死于武周末年政治之变的儿女永泰公主仙蕙、懿德太子重润以礼改葬,号墓为陵,大约是为了表达追思哀痛之情。*
  也是从前未有的创新。
  怎么说呢,果然是武皇武曌与高宗李治的孩子,历史上做皇帝之后的周王显,也是个在礼制上有创新的人。
  当然,这种逾越礼制的号墓为陵,并不是当真比照皇帝的规格再修一座皇陵。
  只是格外抬高陪葬者的身份,并且在陪葬墓的规格上,较之其余陪葬墓更高一些。
  “如此一来,你的陵墓门口,便也可有自己的石刻雕林了。”圣神皇帝如是对姜握道。
  “你想要什么样的石刻,就告知太常寺。”
  见姜握要开口,皇帝还提前打断施法:“这事儿,你不要再劝朕了。”
  “此为朕禅位诏书前的最后一道皇帝圣旨,大司徒也不遵吗?”
  姜握:话都说到这儿了,她除了领旨并无话可说了。
  只是因‘号墓为陵’实在前所未有,礼部和太常寺的官员不得不一并来面圣,再跟陛下确认一遍。
  “陛下,此事并无先例……”
  还未说完,便被帝王挥手打断。
  圣神皇帝:有句话朕从做皇帝前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