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第73章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第73章

小说: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别的人呢?能否有他这种认知?
  若是没有监管,是不是什么五花八门的药素都能出来,都要进人的嘴。他四方游医,见过经过的太多,很多药铺的药材都是不合格的。比如人参这种吊命之物,因价贵有利可图,就有黑心药铺,会把人参截断根须,然后混上其他植物的根茎一起,卖与好不容易凑够钱买参的百姓。
  孙思邈实在不能不想:若是将来他试验出【大蒜素】真有奇效,能够像医书里所说的那样,治疗很多‘感染疾病’,那么必是跟人参地位相同的珍贵药物。
  若是没有人来监管,天下有多少人能够抵抗住金钱的诱惑,肯像他一样,不顾成本去真正提取大蒜素,稍微脏污了一点的都弃之不要?
  他看向放在桌上的小琉璃瓶:毫不夸张的说,这东西跟金子差不多贵了。
  若是造假,必有暴利可图。
  孙思邈放下茶杯道:“等圣人回来,我就向圣人进言——京城自不必说,有太医署就可以监管。天下各州,也可以加派监管‘医馆’‘药铺’的官员。”
  姜沃点头:“是,原本天下三百六十州,各州就都有京中太医署考核过后,才下派的医博士,再添上监药官应该也不难。”
  孙思邈雪白的须发,随着风微动了一下。
  他对姜沃深深点头:“我常想着,有当今圣人,真是天下万民的福气。”
  他是经过几朝几代,也经历过乱世的。
  从前各地哪里有官方的医药机构,都是靠当地的医道传承,野蛮生长。
  除非一地有大疫,闹得各州控制不住,才会向京城求援,看能不能从京中太医署调配大夫出来。
  还是当今圣人登基后,在贞观初年,河东有一次小型瘟疫后,就开始着手建立天下各州的‘官方医疗机构’,用来为民治病与提前抗疫。
  到孙思邈入京的这一年,大唐天下共三百六十州,每一州都有了‘医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十数人’,专门管各地的医疗事,将国家《医典》传达下去,同时会每年按照要求,制作一定的药物存储起来,以防有疫症流行。'1'
  孙思邈历经多朝,终于在晚年等来二凤皇帝这样的帝王,心中如何不替天下万民欣慰。
  他是医者,但他知道,哪怕他一刻不停,辗转各地开医馆,教徒弟,能救的病人也终究有限。
  唯有能站在大唐权力顶峰的帝王,愿意不嫌麻烦,在医道上做出些政举上的改变,才能真的影响到这辽阔国土上每一州甚至每一县。
  毕竟哪怕他常年游历四方,这天下也只走了几十州。
  可现在,大唐的三百六十州,哪怕是‘户不足两万’,被评为荒僻‘下州’之地,也都有了经过太医署考核过的医博士。
  所以贞观一朝,孙思邈哪怕依旧不肯入仕,但其实与朝廷的关系近了不少。也正是在贞观一朝,他才觉得,或许可以停一停周游四方的脚步,停下来,把自己数十年的所成,写成留与后代的医书。也愿意为朝廷拟新的《医典》。
  因为他知道,这一份医典,不在是被放在长安城中的束之高阁的书籍。
  它会随着成百上千的医博士,走遍天下各地!
  见孙思邈神色中的动容,姜沃也能猜到他在想些什么。
  她轻声道:“先生放心,圣人已经做到的,太子殿下自然也会继续承此仁政。”
  “而且,这回若能添一个监药官,将来……说不定将来三百六十州,各地都有各自的‘太医署’和‘尚药局’呢。”
     竒_書_網 _W_w_w_。_q ǐ_S_u_W_α_N_G_。_C_c
  孙思邈笑道:“各地都有……这样的好事,只消想想,老夫也立刻精神抖擞,恨不得再活个八百十年,亲眼看着才好。”
  姜沃也笑:“事在人为,先生好生保养,一定能看到这样一天的。”
  *
  孙思邈依旧是由李勣亲自送回长安。
  然而李勣回九成宫后,却直奔太史局,非常好奇道:“先生有没有跟太史丞说,他最近在做什么?”
  姜沃一脸演技超群的茫然:“什么?先生做了什么吗?”
  李勣也不疑有他,就道:“也没跟太史丞说吗?那真不知道先生在神秘捣鼓什么东西。弄了许多大蒜不说,还问我要了许多炭火、琉璃瓶,甚至人家酒坊里蒸酒用的东西——我直接买了座酒坊,让人拆了给先生送了去了。”
  姜沃:啊,怪不得孙神医这么快做出了大蒜素,原来有土豪背后撒币。
  李勣带着点百爪挠心的好奇,又有些担忧:“别的倒罢了,我怕先生又在用伏火硫磺法炼丹。”
  他还不忘嘱咐姜沃道:“听闻李仙师也常在丹室中炼丹,太史丞可要提醒他,一定要小心。”
  “之前孙先生用硫磺炼丹时就炸过炼丹炉。”
  姜沃立刻抬头:“什么?”
  李勣道:“孙先生的《丹经》,太史丞没看过?之前孙先生按照古籍上,又自己改了炼丹的法子,叫什么伏火硫磺法:炼丹的时候把硫磺、硝石、还有炭粉都用来生火炼丹。”
  “结果丹没炼出来,那炉子倒是炸了,整个屋子都炸的乌漆嘛黑的,很是惊人。要不是当时正好屋里没人,只怕要出大事!那之后,先生倒是也把这法子放下了。但这回要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我是怕先生又在炼丹。如今先生年纪也大了,可别出什么事才好。”
  李勣担忧莫名。
  姜沃则在心里默念了下方才的方子:硫磺、硝石、炭粉……先生,原来您不只是神医,还是火/药发明的先驱啊。


第59章 太子的失落
  “师父;我能看看你之前的炼丹手记吗?”
  送走了英国公李勣,姜沃就往李淳风处去,想问问同为炼丹家的师父;是不是也精通火药的炼制。
  若是李淳风也懂,就真是跟她省了一大笔权力之筹。
  系统里有一本她一直想买;但花费颇多的书:《古之燔石记——安全化煤石烧制、火药制备》还贴心标注:检测到客户处于大唐,已进行版本调整。
  她想买的选修课实在太多;实在没下定决心,买哪一本。
  作为曾经的兔朝人,大多都是有火力不足恐惧症的。尤其是在熟知大唐安史之乱后,是怎么藩镇割据;又是怎么被吐蕃、突厥等国家反过来吊打的;怎么会对‘火药’不上心。
  今日骤然听到李勣提起孙思邈炸炉来,姜沃立刻有一种‘走到路上’捡到钱包的惊喜。
  莫非能省一千筹子?
  于是她立刻就来寻同为‘炼丹师’的师父李淳风了。
  *
  “我的炼丹手记?你想学炼丹?”
  李淳风从书桌后抬起头来;双手交叉搁在下颌;非常有大佬气质。
  姜沃怀着无比的信心望向师父。
  “师父,不用全部的手记——师父有没有用过硫磺硝石等炼丹;有没有炸过炉?”
  李淳风摇头:“我不是那一派的炼丹师。”
  姜沃:?
  李淳风道:“你说的应当是炼制‘金丹’的一脉,以铅汞、硫磺、硝石等炼制外丹服用,以求长生——长生的我没见过几个;吃死的倒是见过不少。”
  姜沃认真求教:“那师父是哪一脉呢?”
  “道法自然一脉吧。我觉得天地之间门的日月精华、草药灵兽才是真正的‘金丹’。所以我炼制的丹药,都不用矿石,而是采用天然之物;佐以无根之水;在炉鼎中炼制时,还要吸取星月精华再服用。”
  姜沃被震惊到了,不由喃喃自语出声:“师父;你这不是炼丹啊,您这只是月下煲汤吧。”
  李淳风很威严地开口:“什么?”
  姜沃摆手:“没事没事。师父此方才是大妙,如此方能延年益寿!”
  她恭恭敬敬要告退,
  李淳风还问道:“不要我的炼丹手记了?”
  姜沃摇头:“不用了,师父您那手记……啊,不,食谱自己留着吧。”
  说完就准备溜。
  李淳风反而叫住她:“你怎么忽然问起炸炉事来?”
  姜沃就道:“师父,圣人忽然去幽州亲巡军伍,是又要有战事吧?如果这种炸掉丹炉的伏火法……”
  李淳风:“用于军中是吧?”
  他抬了抬下颌,示意姜沃坐下:“不是没有人想过。破城一直是从军最要紧的事之一,什么法子,自然都会去想的。”
  “将作监之前就跟兵部一起,重修过东汉末年后,魏武帝曹操用来打袁绍的‘霹雳投石车’。用来破城门。”
  “硫磺硝石等物混之易燃,当然有人考虑过以此燃火攻城,不过……太难控制了,那可是大军,别炸不到别人,先把自家的军营点炸了。”
  “倒是现在有时候开矿,或是采石,不怕炸伤百姓的荒地,有时候会把这些粉末混了放进去,再扔个火把,能炸开最好,不能就只好人工去采……总之,这种不可控的配方,可用性很小。”
  李淳风严肃道:“师父跟你解释这么多,就是让你别好奇心起,跟着孙神医的方子乱试炼丹——他炸了炉没伤到自己,是因为早有准备,炼之前就知道危险,不会呆在附近。”
  “之前魏晋时候,炼丹盛行,不知道有多少道士炼丹修仙没成,倒是直接归西。”
  姜沃表示受教,不会去乱折腾硫磺硝石等物,果然,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
  每个时代都有凤毛麟角的聪明人,她能想到的,一定有人已经想到,只是限于时代技术暂时没有做到。
  可见该花的权力之筹,一点儿少不了。
  姜沃暂时没攒够购买【大杀器】说明书的筹子,就把这件事先放下了。
  *
  重阳后。
  天气一日冷过一日。
  宫里的氛围也是冷清了起来——已有御前亲卫传回消息,圣人已经从幽州起驾,不日将回到九成宫。
  各宫妃嫔只好遗憾地把各种玩器收了,等着圣人回来。
  不知临近年节,圣人会不会有心思多去后宫几回。
  *
  “圣人的心思在这里。”姜沃与媚娘在灯下并头看大唐的边境舆图。媚娘的手指,点在一处,指尖因为用力,有一点发白。
  辽东。高句丽。
  她们在看的是李治送给媚娘的舆图。
  这样完整详细的舆图,姜沃之前都没拿到过。摊开来,是一张比桌面还要大的薄绢,卷起来,只是细细的一条,可以塞到手绢匣中,一点儿也不显眼。
  “我也没想到,太子会送我这个。”媚娘收到后也挺意外的。
  自从李治成为太子,入住东宫后,哪怕在九成宫,两个人见面也减少了许多。而且不再是之前凭默契在兽苑‘偶遇’。
  媚娘送过端午节长命缕后,李治的态度也跟着改变了,每回两人分开前,李治都会与媚娘说一下,他近来在忙什么,大概要到哪一天才能有空。
  两人心照不宣,都很快进入新模式——太子,万事要更当心,不能如晋王时,随意溜达也不怎么引人注目。
  中秋前,李治送了媚娘一份节礼。
  媚娘拿回来才发现是一卷绘制精良的舆图,山川河流、城池关隘都用了不同颜色的图标。
  她很喜欢这份礼,能从这张图上,看到大唐的全境,看到大唐之外的国度。
  “太子也猜到,圣人亲巡幽州,是想要对高句丽用兵。将来各地的府兵应当会集中向幽州。”她的手指在舆图上画过一道线:“再进辽东。”
  媚娘想起太子说起这件事时,难得带了些低落:“之前几年,新罗百济都因高句丽派兵屡次侵占他们国家的城池,多番派使臣来朝求过父皇,请求大唐出兵压制高句丽。”
  “可父皇都置之不理。父皇还跟我说过,没到征高句丽的时机。”
  “可现在,我做了太子,父皇就开始调兵备战高句丽……”李治一向柔和的眉眼有些下垂。
  “父皇大概是怕我将来没法开疆扩土,所以想要替我扫平一切,他才能放心。”
  媚娘静静听着,没有安慰李治什么虚话空话,说什么‘圣人才不会这么想’‘圣人自然是信赖太子’这样的敷衍话。
  李治既然这么说,就是体会到了皇帝的心情。
  毕竟国赖长君从来不是一句虚话。原本的太子承乾本身就是嫡长子,礼法上最正当不过。也做了十多年太子,若无后来的足伤以及荒唐事,接过江山的时候,应当是个成熟的君主了。
  可现在,皇帝难免想着太子才十六岁,又素温厚忠孝,不善与人争斗。
  自己要趁着还健壮的时节,多替雉奴打平天下,扫服边患,将来再留以王佐之臣,让他只‘守成’即可。
  自古雄才伟略的皇帝,定的从不是一时计,而是百年计,后代计。
  就像秦皇书同文车同轨一般,并不只为了自己一朝一代,更为后代子孙统御天下计。虽然他的直系后代很快给他把秦朝霍霍了,但他当时定下的国策,一直影响至今。
  高句丽。
  隋唐都盯住高句丽,也是有缘故的。自古来君王都没有放弃过关注辽东之地。其地理位置优越,且土地丰茂肥沃不说,最要紧的是,与其余薛延陀、东突厥等国家不同。高句丽不是以游牧民族为主,而是个跟中原之地一般的农耕之国。
  二凤皇帝也曾派过使臣到高句丽去,与周围许多草原上的国家逐草而活的习俗迥异,高句丽城池坚固、都城繁华,甚至文化程度也不低——就像是一个小号的隋唐。
  当年唐的起家,不也只有晋地吗?
  如今高句丽的地盘,并不比当年隋唐起家的时候差。
  因而在有战略眼光的皇帝眼里:高句丽,就像是蛰伏的虎狼。
  姜沃低头看着舆图:皇帝的担忧倒也没错。
  辽东一带,是跟关中一样,一旦诞生一个强大的政权,是能够参与天下争霸的。
  比如后来把宋压得很难受的辽,比如金朝,比如从辽东起家最后入了中原的清。
  *
  高句丽是要打,但年幼的晋王刚做了太子,皇帝便立刻已经有整兵的行动。
  不光李治能看出来,只怕其余看出皇帝心思的朝臣,心里都会犯嘀咕,同时也在心里认定,太子仁厚,恐将来长于治国而弱于军旅。
  媚娘当时看着有几分低落的李治,很直接就道:“殿下若此时就开始难受失落,将来可是失落不完的。”
  李治:……
  “我以为你会安慰我两句。”
  媚娘莞尔:“殿下何用我安慰?殿下早知道该做怎么做,就是心里犹豫,又有些不甘心罢了。”
  李治把头别过去:“哪有,我没有不甘心。父皇雄才伟略,我自不如。父皇不放心我,要提早征高句丽,也是应该的。”
  媚娘‘哦’了一声,也不再说,专心去撸大猫。
  还是李治忍不住,转头问道:“怎么能说话说一半?”
  媚娘拿手指去戳猞猁的额头,把李治的心思一一说出来:“殿下自然不是个只能由臣子辅佐,萧规曹随,将来不能建功的太子。只是如今刚入东宫,圣人难免看殿下是需要处处替你打算好安排好江山的幼子,朝臣看殿下是宽和仁厚需要臣佐的年轻太子,殿下当然不甘心。”
  “但殿下又知道该怎么做。”媚娘转头看他,很认真道:“殿下明明知道,现在该做的,就是陛下心里的守成太子。”
  要是现在李治因为这点不甘心,就非要跳出来表现,才会犯错误,才会令皇帝失望。
  他现在能做的,最令皇帝安心的事儿,就是表现出一个守成之君的应有素质来。
  李治抬手指了指心口道:“武才人所说,实在与我心中所想一样。只是……真是有些难受。”
  “我忽然懂了,大哥之前说的那句‘要记得开创难,守成亦难,要多向父皇学’的另一种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