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南北杂货 >

第121章

南北杂货-第121章

小说: 南北杂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早在那罗三郎弄那劳什子草纸以后,民间造纸者日多,像今日这样的事情,应也是可以预料。

    “那吴炽等人,着实是下了一招臭棋。”一位郎君拿起酒盅小酌一杯,复又叹气道。

    “好在他们没做成那事,若是成了,他们吴家怕是要名垂千古。”另一人笑道。

    “吴家家主也是老糊涂了,竟是由得家中后生如此胡闹。”一旁又有人说道。

    “他们吴家最大的进项就是那些造纸作坊,罗三郎整了个草纸出来,将那造纸之法流传于世,简直就与掘了他们祖坟无异。”在这个纸张普及化的过程中同样受到重挫的一些家族,这时候就比较能理解吴家人的心态。

    “再如何,也不应出此昏招,那罗三郎小小年纪便有此番作为,民间多流传有他的事迹,百姓亦是爱戴,诛杀这样的人物,分明就是想要遗臭万年。”一个面容端方的郎君冷哼道。

    遥想当年,老庄在世之时,容不下他们的人并非没有,但是谁人又敢诛杀圣人就算百姓愚昧好糊弄,这世间不好糊弄的却也大有人在,尤其还有政治对手虎视眈眈。

    前些时候那吴御史等人想要铲除罗三郎,河东百姓挺身相护,弄来弄去,最后还不是被皇帝给捡了个便宜。

    这还是在他们没有弄死那罗三郎的情况下,若是弄死了,因而生出民怨,届时皇帝若是狠狠心,顺势就拔掉一两个世家,以此杀鸡儆猴,树立威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依君之见,我等如今又当如何”一个年轻郎君拱手相问。

    “那罗三郎既有翻江倒海的本事,我等自当顺势而起,因何却要逆势而为”那位郎君微笑着说道。

    不日之后,便有一些长安城中的郎君,刊印了一些家中子弟的入门书籍,分发与长安城中的贫苦家庭,让他们也有认字的机会。

    按现在的趋势来看,再不久的将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肯定不会还像眼下这般,尽是士族子弟,既然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那么他们何不趁早开始笼络人心。

    而这些人的行为,很快就招来了一些其他士族的排斥,认为他们这样的做法实在自降身份又没有格调。

    他们士族的责任便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自当端正持重,就算生死道消也应当要活得堂堂正正,怎么能耍这种小聪明,用这样的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

    这些话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究其根本,有些人还是不想让平民子弟进入朝堂,不想让他们拥有与士族同等的机会。

    总而言之,在士族集团内部,对于同一件事,他们往往也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长安城这边还在争吵不休,而身处离石县的白二叔等人,这时候自然就被打上了亲罗派的标签,就连他们的整个家族还有一些走得近的家族都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隐隐也受到了来自大半个士族集团的排斥。

    这样的排斥着重就表现在婚姻和官员任免上面,这段时间白家有一个女儿被人退婚,在朝为官的一些白家人,处境也不算太好,问题更大的则是白以茅等人的出仕。

    按罗用的意思来说,就这几个小毛头,让他们去当的什么官,好好学习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情。

    那几个小子现在已经没有了刚来西坡村那时候的嘚瑟,每日读书习字的,除了算术,那白二叔每天还要给他们上课呢,罗用偶尔不太忙的时候,就会带着自家六郎七娘那两个过去旁听,这两个小的这会儿指定还是听不懂,但罗用觉得就算听不懂,熏陶熏陶也是好的嘛。

    至于四娘五郎他们,那两个现在完全已经奔着挣钱的路子一去不回头了,四娘一天到晚都窝在那边铺子里,五郎更是恨不得连学都不去上了。

    他俩想得还挺美,说什么将来要在长安城开个书局什么的,要请多少多少人帮忙雕版,请多少多少人负责影印,罗用听了也就是笑笑。

    赵琛几个骑马来到西坡村的时候,罗用正与他们的那些弟子们在坡上收谷子。

    今年这些谷子灌浆那时候,赶上村里的灌溉系统竣工,吸收了许多清凉的溪水,结出来的谷子也都挺饱满,大伙儿一边收着,一边也都很高兴。

    “你们这一片谷子长得也好啊,这一亩地,比往年怕是要多产好几斗。”一个挑担的村人经过罗家这一片坡地的时候,往那地里头看了看,笑着说道。

    “定是要比往年多些。”罗用的一个弟子也笑着回答说。

    往年,村人若是在这样的坡地上种谷子,亩产通常也就一担多,少有能上两担的,要说这坡地贫瘠,那也不算特别贫瘠,主要还是缺水,每户人家都种着大几十亩上百亩的田地呢,若是要靠人力挑水浇地,那是无论如何都浇不过来的。

    今年这灌溉系统一搞起来,坡上这些庄稼明显就比往年长得好些,这还是长到灌浆那时候才给灌溉上的,待到明年后年,从这庄稼苗从地里头抽出来的时候,就把水分给他们浇得足足的,到时候这个产量不知道又要提高多少去。

    其实像现在这样,一亩地能产两三担,风调雨顺的,大伙儿就已经很高兴了。

    罗用穿来这里以后,也很是有一些感慨,记得从前自己刚读小学的时候,课本上就跟他说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云云,历史悠久那是确实的,地大物博,这个就要打个问号了。

    像唐初这时候,就这地里头的庄稼,总共也才没几个品种,红薯土豆那就不说了,玉米原本也是没有的,麦子亦是从别处传来,水稻的品种目前也是相对落后,产量并不算高,可以在高原上广泛种植的高粱,这时候约莫还在非洲,花生也是没有的

    不来这个时代走一遭,罗用也就不会真正明白,那些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并非是在富足之中诞生,而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一点一点被创造出来的。

    虽然与二十一世纪相比,唐初这时候还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年代,但是在同一时期,它却又比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更加的先进和文明。

    能够生活在一片先进和文明的土地上,这原本就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若是没有前人的世代积攒,也不会有今日的大唐。

    村人们喜气洋洋奔走相告,因为今年的谷子丰收了,大抵每亩地都能产两三担以上,尤其是往年不被看好的那些坡地,今年都取得了不错的收成。

    “你们那凉州城的客舍可是建好了”罗用将赵琛请到自家院中,而与赵琛同来那几人,则先行到许家客舍洗漱歇息。

    “快了。”赵琛言道:“大体都已建好,眼下便只剩下一些零散事宜。”

    两人坐下来说话,罗用难免又要问几句二娘她们的近况,得知她几人在凉州城中一切安好,他这才安下心来。

    从这西坡村到凉州城,这么远的路,王当他们打一个来回都要两个来月,所以罗用也就要这么长时间才可以得到一次罗二娘几人的消息,偶尔倒是也能从那些西边来的商贾那里听闻一些,他们知道得却并不详尽,大多都只是那凉州城中的闲言而已。

    赵琛这一次前来,自然就是为了那梨子罐头的事情,这件事罗用也早有准备。

    前些时日,他便让人从坡上采了一些杜种树的叶子回来提取杜仲胶,虽然没多少,但若只是用来做罐头瓶盖中的内垫之用,那也够做一些的了。

    只是,他们石州当地并没有多少梨子,前两年他们村的人吃梨子,都是王当等人从平夷那边运来。

    现如今王当他们跑凉州那条路,西坡村这边虽然时常也有小贩前来,却比不得王当那些人,眼下都已经快要过了梨子大量成熟的季节,很多西坡村村民却都还没怎么吃到过梨子。

    “事不宜迟,我这便到平夷县去收购梨子。”赵琛拍板道。

    “也不需将梨子送来西坡村,我看这罐头作坊,暂时便设在离石县吧。”像梨子这种新鲜水果,从离石县城送到西坡村,多出来大半日的工夫不说,平白还要增加坏果烂果的比例。

    至于那梨罐头的作坊,罗用也想好了,就在城外那个租车行,那里地方挺大,出入也便利,租车行那几个小老板跟罗用还挺熟,借他们地方用用,多少还能给他们添点生意,租金什么的也不用给了。

    事情说定了以后,赵琛去许家客舍吃过一餐饭,然后便与他那几个随从一起,骑马去了离石县。

    到了离石县,天色已是擦黑,几人找了一家客舍倒头就睡,第二日一早复又早起赶路,待他们来到平夷县城,时间也是不早了。

    这一天晚上,平夷县那边不少商贾便听闻一个消息,言是那朔州赵家人来他们县里收梨子,一文钱四个,有多少要多少,还要找人担去离石县,脚夫钱赵家人另出。

    要知道水果这个东西就是容易坏,他们这里的梨子若是挑去离石县,三四个梨子卖一文钱,那也不算是多么好的价钱。

    但是在这平夷县,那可就不一样了,在他们这里,梨子成熟的季节,一文钱至少也能买五六个,有时候附近乡人自己挑来城里卖,一文钱十个十二个也是有的,就是他们这里的梨子普遍长得也不大,有些还比较酸,若是清甜爽口的好梨子,那又是不一样的价钱了,城里头时常也会有一些商贾富户们开出比较高的价钱收购。

    这大晚上的,城中很多商贾小贩就都活络起来了,那赵家人虽然说了有多少要多少,但谁知道他们究竟能要多少,万一动作慢了没赶上呢,于是很多人就连夜出城,到乡下去联络货源。

    这平夷县也不是什么大城池,晚上虽也关城门,可那城墙又不高,还破败,又没有什么官差巡逻,翻一翻不就出去了。不过这种事也是只能做不能说,这要较起真来,翻越城墙可是犯法的,一个弄不好,就得被抓去服徭役。

    主要还是眼下这世道好,没有什么战乱,若换了天下不太平形势紧张的时候,也没人敢这么干,一个弄不好被人当奸细给砍了,那砍了也是白砍。

    这时候正是秋季,夜里又下了露水,夜风吹来也是带着些许寒意,天上的星光倒是不错,照得到处都挺亮,就是那树影之间影影绰绰的,着实有些吓人,行人们又怕遇着鬼怪,又怕遇着野兽。

    “快些走快些走,你怎的越走越慢来”在平夷县西面的一条土路上,一个小贩催促着说道。

    “阿耶,我怕。”说话的是个男孩子,听声音,约莫还没过十五。

    “莫怕,怕个甚,再走几步就到你外婆家。”年长的男子说道。

    “咱就该听阿娘的话,叫上两个邻人一起来。”那小孩抖抖索索地说道,也不知道是冷的还是吓的,声音都打着颤儿。

    “叫人跑这一趟,你不得给他们些许好处这大半夜的,平白欠下一份人情不说,待他们见我们卖梨子挣了钱,心中不知又要如何想。”那男子说道。

    “若是遇着狼可怎的是好”少年人嘴上这般说着,其实心里还是怕鬼多一些,在这样的地方,却是不敢说出来。

    “咱们两个人,又是年轻力壮的,那些狼不敢上来。”那父亲脚下隐隐又加快了步子,一边又伸手去扯他儿子:“快些走吧,这天也凉了,在外头吹风久了怕是要着凉。”

    “阿耶,你说那赵家人真的什么梨子都肯收到时候可莫要挑挑拣拣才好。”他那儿子又有些担心起来,他们家里可没多少本钱,若是都买了梨子,又挣不回来,那他们一家人今年冬日可要怎么熬

    “那朔州赵家可不是那般不讲信义的人家,我先前在外边与人当脚夫的时候,也曾听人说起过,那可是连草原上的胡人都肯与之结交的人家,素来最讲信誉”

    父子俩说着话,那个原本还有些害怕发抖的儿子,不知不觉也忘记了紧张,跟着他父亲的步伐,快步走在黑峻峻的土路上,不多时,果然到了他外祖母家所在的村子里。

    这时候村子里的人早就睡熟了,两人进村以后,到处也是黑压压静悄悄的一片,只隐约听到几声犬吠。

    父子俩推开一户人家的院门,走到院子里面,在一间低矮的土坯屋子前面停了下来,伸手拍了拍那一扇粗糙破败的木板门。

    “谁啊”屋里传来一个低沉又戒备的男人声音。

    “是我啊,舅父。”那少年连忙说道。

    “怎的这么晚过来,家中可是出了什么事”屋里的人连忙出来开门。

    “并未出事。”那小贩说话道:“今夜那朔州赵家的赵大郎带着几个随从来到城中,言是要收梨子,一文钱四个,要求也是不高,只要有妇人拳头大小便可,若是不如那般大的,他们也肯收,就是价钱低些。”

    “他们可说了要买多少”屋子里这时候又传来一个妇人的声音。

    “言是有多少便要多少。”那少年人回道。

    “可是当真”

    “应是不差,那赵家乃是商贾大家,又不是什么小门小户,应是不会失信于人。”

    “家里倒是没剩下多少梨子。”

    “明日一早便都摘了吧。”

    “我来摘,你回娘家一趟,把这事与你耶娘说了,叫他们赶紧挑梨子到城里去卖。”

    “也不能只想着卖自家那点梨子,摘梨的事情交给老人小孩去做,我们明日再出去另收一些。”

    “你打算收多少”

    “我把家里头的钱都带出来了。”

    “”

    “兄嫂莫要踟蹰,你们若有地方收梨,也当另收一些,与我一同担到城里去卖。”

    “那赵家人收这么多梨子做甚”

    “不知,那赵大郎并未说起。”

    “你看呢。”

    “既是那赵家的赵大郎亲自前来,应是差不了。”

    “既如此,我们便也去收些罢。”

    “你们这个村子离城里近,届时收了梨子,便先放在你们这边。”

    “不知那赵家人要在城中停留几日”

    “说是要收到今年梨子过季为止。”

    “如此,此事便大有可为。”

    “正是”

    也就是一个晚上的工夫,便有商贾小贩从城外收了不少梨子到城里来卖。

    那赵家人果然也像他们先前承诺的那般,只要能有妇人拳头大小的梨子,他们便都肯收,四个梨子给一文钱,十分地爽快,若是遇着好梨,他们还肯多给一些。

    还有村人挑了一些小儿拳头大小的梨子过来,原本只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没想到他们竟然也肯收,一文钱十五个,全要了。

    那村人兴奋不已,将卖梨得来的十几文钱揣到怀中,挑着两个空箩筐,回头就往自家村子里奔。

    他们那梨子都是野生的,从前也就是给村里的小孩解解馋,若是摘了挑到外头去卖,一担梨子也卖不到两三文的,经常也就是能跟那些村子里没有梨树吃不起梨子的村人换一些豆子几捧粟米而已。

    如今这一担梨子竟能卖得了十多文钱,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又是什么。只可惜他们村子附近的野生梨子也不是很多,这时候若是全摘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有个四五担,那也不少钱了,对他们村来说,这大几十文钱,几乎已经算得上是一笔巨资。

    赵琛他们那一边,收得了梨子以后,就在当地雇了脚夫,挑了梨子一路往离石县而去。

    这赵家人又是收梨子又是雇脚夫的,每日所费的钱财,都不知有多少,城中有传言说,那赵大郎这两日拿了银饼与平夷县城中的商贾富户换铜钱,一块银饼能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