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快穿之专业打脸指南 >

第454章

快穿之专业打脸指南-第454章

小说: 快穿之专业打脸指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豆丁睁着一双圆圆的眼睛:“不是,是真想伯母了。”
  安宁把两个孩子叫到身边,让丫头给他俩现做了果汁喝。
  袁氏这会儿也歇了过来,她让丫头带着俩孩子去别的地方玩,她跟安宁说话。
  赵氏往我那里递了话,让我帮着求求情,让咱们替萧恩和萧铭说亲。
  “说亲?”
  安宁挑了挑眉:“这活可不能接,没的讨一身嫌,就萧恩和萧铭的样子,能说什么好亲,这南夷府但凡有头有脸的人家,谁肯把闺女嫁到他家去?可乡下的姑娘,赵氏也绝对不愿意的,咱们给他俩说亲,没得落一身埋怨。”
  袁氏点头:“可不就是么,好的不肯,次一些的他们也不愿意,说不得还以为咱们怎么看他们不顺眼,故意不给他们说好亲事呢。”
  安宁喝了口茶:“你叫人跟赵氏说,当婶子的哪有当爹娘的疼孩子,让她和大哥自己给孩子说亲去,若是说定了,咱们必然讨一杯喜酒喝。”
  袁氏一听就笑了。
  她喝了半杯茶:“要这么着,估摸着萧恩和萧铭还真说不到媳妇了,这南夷府谁不知道他家和咱们几家关系并不好,而且他们家那么些个人口没有一个出来做事的,全靠咱们养着,几乎就是废物,人家宁可把姑娘嫁到乡间种地,也不愿意嫁给那两位。”
  安宁估摸着赵氏是真急了,这才往袁氏那里捎了话,让袁氏帮忙求情的。
  估计赵氏也托人给萧恩和萧铭说亲了,可是没有姑娘愿意嫁,她被逼狠了,才这么退让的。
  袁氏歇了一会儿又道:“大房的那两个咱们先放一边,你家的松儿和荟儿可是该相看了。”
  安宁这才恍然记起萧松如今都十五了,萧荟也十四了,这年头,这样的岁数是该相看人家的。
  毕竟古代婚礼特别繁琐,相看好了先订下亲事,然后才过六礼,这么一来二去的一两年的时间就过去了,等到成亲的时候,萧松估计也都十七了,是大小伙子了。
  “我们家的松儿还小,不急。”
  安宁就笑:“松儿和荟儿再等几年也不迟,如今……有些不太合适。”
  袁氏稍微愣了一会儿,就想到一种可能。
  安宁这话里的意思就是萧元还有更进一步的可能了。
  而安宁估计是要等到那个时候再给孩子们说亲,到那个时候,可挑选的余地就大了去了。
  萧元现在虽说只是镇南侯,可谁不知道,他其实就是南夷王,他占领了大半个南边的土地,如果再进一步,那就要,就要登基为皇了。
  袁氏想到这个,忍不住一阵激动。
  若果然如此,萧令一直跟着萧元,又是他的亲弟弟,到时候,萧令肯定能封王的,那她岂不就是正经的王妃了。
  想到这个,袁氏只觉得心头发热,她的眼睛也越发的亮了起来。
  安宁就笑着宽慰她:“咱们家这些孩子都莫急,咱们的孩子好,不愁找不到好人家,便是年纪大了些,也只有咱们挑别人的份,没有谁能挑咱家的。”
  这话几乎就在和袁氏肯定了她的猜测。


第1012章 乱世尊荣79
  今秋似是比往年更热些,官路两旁树木的叶子晒的都有些打蔫。
  萧松从南夷府城出发,骑马沿着大路往北而行。
  从南夷府到平阳府再到越川府路都特别好走,甭管是什么天气,路面都干干净净的,没有一丁坑坑洼洼的地方,走着也很平稳。
  出了越川府有一段路也很平整。
  但是渐渐往北走,路就越来越难走了。
  从越川府往北,只有一小段路是水泥路,剩下的都是土路。
  路上有马队行进,还有一些车队,走在路上,尘土飞扬,不多时,头发上,衣服上都是一层的黄土。
  萧松走了一段路就被呛的直咳嗽。
  跟着他的随从就道:“公子,咱们戴上口罩吧,要不然这些土呛的太难受了。”
  萧松就拿了口罩戴上,他的随从护卫也全都戴了口罩。
  就这,一行人还觉得有些难受。
  萧松没有往北走过。
  他自出生就在南夷这边,后来被萧元和安宁收养,也一直在南夷这边打转,几乎没怎么出过南夷诸府,如今出来了,举目所见,便是民不潦生。
  南夷那边正是秋收时节,不管到了哪里,都能见到农人兴高彩烈的收割庄稼,每一个人都带着笑脸,眼里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在县城,在府城,四处都是平整的马路,街上的行人衣着整洁光鲜,举止也很温和有礼,而且街市十分的繁华,一瞧就知道是个富裕的地方。
  可出了越川府之后,萧松所见到的景象就不一样了。
  这里田野有好些都荒芜了,随处可见衣不弊体的百姓,很多百姓都是骨肉如柴,有的甚至于瘦的跟骨架似的,几乎都看不到有什么肉。
  还有一些孩子头大大的,胳膊腿特别细,但是肚子鼓鼓的,一看就是经常挨饿饿成了这样。
  看着这一切,萧松心情复杂极了。
  南夷府的孩子们日子过的多好啊,如今家家户户都吃得饱饭,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去学堂读书,可往北走呢,大齐这边的孩子日子竟是这样的。
  萧松狠下心来不去看,每天都急着赶路。
  终于,他赶到了扬州城。
  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还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见扬州的繁华。
  早先,萧松读书的时候也读到过这些诗句,他也很向往这个风景优美,商业繁华的城市,一直想象着扬州是什么什么样的。
  可当他到了扬州,却很是失望。
  扬州城,离南夷府差的远矣。
  进了城,萧松没有直接去青竹书院,而是先找了个客栈住下,先洗漱一番,休息一晚再去。
  他洗漱好了,晚上又逛了扬州城,看了扬州的夜景,第二日才让随从去给梅府投了拜帖。
  却说这梅先生名伯清,是个性子孤傲,人品高洁的。
  他和安宁的父亲柳御史是知交好友,也是同窗,两家算得上通家之好。
  他先在翰林院当差,后来真是看不惯大齐的官场,索性便辞官不做,应了好友之邀去了扬州,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就一直在扬州教书,虽不说大富大贵,但日子过的也十分的悠闲自在。
  梅府便在青竹书院不远处的一条清幽的巷子里,这条巷子住的多时青竹书院的先生。
  梅家就在最里边。
  梅伯清早年间有一子一女,儿子成家立业,也在青竹书院教书,女儿所嫁非人,生生的叫婆家人给气死了,也没留个一儿半女的,叫梅伯清痛心了好些年。
  如今梅伯清和儿子一家住在一处,住的是一个二进的宅子,宅子不大,但梅家人口简单,倒也住得下。
  梅伯清这日休沐,一大早起来便站在廊下逗弄养的八哥,梅太太起床之后见他又逗八哥,就白他一眼:“大早上的站在风口里也不怕冻着,赶紧进屋去。”
  梅伯清笑了笑,转身拉着梅太太往屋里走:“行,听夫人的。”
  梅太太才要叫丫头摆饭,便见忠伯从门房那边进来,见着梅伯清就道:“老爷,门口有个年轻后生投了拜帖,说是故人之子拜访。”
  “故人之子?”
  梅伯清皱眉想了许久也想不起这故人之子是哪一个来。
  “投拜帖的姓什么?是从哪儿来的?”
  忠伯低声道:“那后生说他们公子姓萧,是从南夷来的。”
  梅伯清还是有点想不起来,但是梅太太却想起一人来,他拽了拽梅伯清的衣袖:“是柳丫头家的孩子。”
  一句话,梅伯清终是想了起来。
  安宁嫁的可不就是姓萧的,前几年萧家被迁怒,流放南夷,投拜帖的从南夷来的,又说姓萧,指不定就是安宁的儿子了。
  知道是谁了,梅伯清赶紧道:“你去告诉那个后生,他们公子若是有时间就过来,就说我们家和他外祖家是通家之好,不用讲那么些礼数的。”
  忠伯出去,不一会儿回来就道:“那后生说他们公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到。”
  梅伯清也不说吃饭了,拉着梅太太进屋团团转了起来。
  正好他儿子梅致远和儿媳妇耿氏过来请安,梅伯清就道:“你们俩一会儿别出去,今日有客登门,你们一会儿也见见。”
  梅太太又吩咐:“把咱们家的小子也叫来,即是柳丫头的儿子,想来,与咱们家的孩子也差不了多少,他们小孩子在一处有话说。”
  “对,对,把他们都叫来。”
  萧松这边听到回话,便赶紧带着从南夷带来的礼物登门拜访。
  他过去的时候,梅家的正门开着,一个看着有五十来岁的下人守在门口,看到萧松,便问:“可是萧公子?”
  萧松笑道:“正是,老伯有礼了。”
  那下人便是忠伯,他悄悄打量萧松几眼,见这孩子长的个子挺高,面皮不及江南这边的人白净,但五官却长的极好的,看着很有几分阳刚之气,比江南这边那些看起来柔弱的文人更有男儿气概。
  这一看,忠伯就对萧松印象不错,他引着萧松进了正厅。
  正厅里,梅伯清和梅太太坐在正位上,梅致远和耿氏坐在左侧,他们身后还坐着两个长的很秀气的少年。
  萧松进来便给梅伯清行礼:“小子萧松见过梅师祖。”
  他这一句话倒是让梅伯清逗乐了:“赶紧起,是不是你娘说我是她师伯?”
  萧松起身笑道:“娘和小子提过很多次,说特别想您,只是离的远,娘也来不了,这回家里安顿好了,就让小子来瞧瞧。”
  梅伯清看萧松目光清正,且言语也十分便给,就对他很是喜欢:“难为你小小年纪奔波了这么久,真是不容易。”
  梅太太赶紧道:“好孩子,你赶紧坐。”
  萧松笑着坐下:“梅师祖和师祖母可还安好,娘一直担心你们,让小子来了之后必要服侍几日,也全当尽娘亲尽尽心。”
  梅太太点头:“好,我们两个老的还好着呢。”
  等叙过旧,梅伯清就让他的两个孙子陪萧松,萧松却起身道:“小子对扬州城慕名已久,原也该跟两位兄长逛逛的,只是娘亲还有一封信要交给师祖。”
  梅伯清一听,就带着萧松去了书房。
  进了书房的门,萧松才从怀里拿出信来递给梅伯清,一边递还一边道:“师祖,娘让小子给您捎句话,她说明年春天恐怕江南大雨,您也知道如今的吏治腐败,只怕这些河道挡不了多久的,到那时,江南各地怕是洪水滔天,娘说惦记着你们,想请您一家去南夷住段时间。”


第1013章 乱世尊荣80
  梅伯清脸上不显,但眼神中却露出几分震惊。
  “你娘如今倒是长本事了,连洪灾都能瞧得出来。”
  萧松骄傲的一笑:“我娘亲自然是有本事的,当初我爹娘一路从京城到南夷,全靠着我娘看天色,寻水源,这才能够不折损一人的到达,我娘看天气的本事大着呢,她说明天下雨,必然不会晴到,她说要干旱,必然就会滴雨不下。”
  梅伯清听的拧起眉头来:“若真有洪灾,那该早些报到朝中……”
  这话他没说完便停了。
  梅伯清活到如今,年轻时候的天真以及孤高早就磨的差不多了。
  他已经是历经世事的老人了,自然知道如今的朝庭便是真告诉他们明年春有洪灾,也是没人管的。
  朝中大臣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景庆帝又越发的昏庸,如今只知道宠着李贵妃,余者一概不管,再加上那些世家大族的蚕食,大齐四处危机,但却一个出来收拾残局的都没有,告诉他们有灾害,又能管什么用?
  萧松看出梅伯清想什么了。
  他等了一会儿才道:“当年我娘到南夷的路上正遇到旱灾和蝗灾,那时候饿殍千里,可朝中有人管了吗?没有,如今大齐朝中君臣更是醉生梦想,便是真的洪水滔天,又有什么人出来管上一管呢?“
  梅伯清听了这话,脊梁都有些弯了,他长叹一声:“只是苦了老百姓啊。”
  梅伯清指了指椅子:“坐吧。”
  萧松坐了下来:“师祖很该跟我们去南夷看看去,您不知道,如今我们南夷可好着呢。”
  萧松是个能言善道的,他坐下来之后就开始讲萧元这些年干的那些事情,从制盐到给百姓提供良种,从修路到鼓励商贸,讲的梅伯清听的也是眼中异彩连连。
  “小子在南夷呆惯了,出了越川府就不习惯,您不知道,我们南夷的路修的好着呢,不只府城,就是各个村子里的路也都是水泥路,干燥的时候没有灰尘,下了雨也不会泥泞,走起来平稳的紧,出了越川府一走土路,我们是真的受不得的……”
  梅伯清越听越有兴致,他仔细的问过萧松南夷那边粮食的产量,百姓的生活等等。
  当他听说南夷府的百姓不但能吃饱穿暖,家里孩子还能免费读书,有人生病还能及时就医,便忍不住赞道:“真好,真好啊……”
  萧松就笑:“要不我说您该去瞧瞧的,这扬州城繁华是不假,可您去看看我们南夷府,那才是真正的富足呢,我娘说了,若是您去,必然好生招待,若是您能带着师叔们去,那我娘肯定更加高兴。”
  “这……”
  梅伯清有些迟疑。
  萧松就加紧劝说:“您在这里是教书,难道到了我们南夷府就不教了吗?我们南夷的学生更多,我们那里学生多先生少,若您肯带着师叔们过去,那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师祖,您想想我们南夷多少孩子哪,那得有多少双求学若渴的眼睛,孩子们想学,我爹也有意培养人才,可却偏偏没有老师……再者,您不为了您,也得为了我师叔和师兄们想想啊,明年春要真是发大水,乱民一起,您在扬州城也不保准,真要有个什么,我娘非得心疼死。”
  萧松使劲的缠磨,从各个方面劝说梅伯清,终是让梅伯清有些松动。
  萧松就趁机和梅伯清说想要陪师祖母说说话,梅伯清就让下人带他去见梅太太。
  等萧松走后,梅伯清才拆了信去看。
  看后,他掩信长叹一声:“这孩子,这孩子啊……”
  安宁的信中就跟梅伯清诉苦,一直说南夷这边缺人才,而且还不是一星半点的缺,是缺的不行,南夷诸府的官员不够,教书的先生更是短缺,她和萧元为了这事都快愁白了头。
  他们四处吸引灾民过去,从灾民中发掘各种人才,可还是不够。
  因为没有人手,好些政令都没法实施,她的一些想法也不能实现,她就想求梅伯清帮她一把,给她介绍一些师兄师弟过去,还跟梅伯清保证,只要肯过去,她一定会给特别好的待遇,若是有真才实学的,立刻就能安排上任。
  看了这信,梅伯清哪里还不清楚安宁的意思呢。
  安宁请他去,请他带着他的学生过去,一来是求才,二来,也是有千金买马骨的意思。
  梅伯清是当世大儒,他的徒子徒孙也有很多有真本事的,他的徒弟里头,有很多人名气也很大,如果这些人肯去南夷,无疑就是告诉全天下南夷是民心所向。
  另外,安宁也想借梅伯清的名头吸引人才。
  梅伯清从萧松的讲述中猜到了萧元逐鹿中原的野心,自然也知道萧元如果想要一统大江南北,必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而南夷诸府一直都是蛮夷,那里向来缺少教化,不通礼仪,自然更是缺乏可用之人。
  所以,那两口子就把主意打到了他头上。
  他有心说不管,可是想到安宁,就想到了自家气死的女儿。
  安宁和他女儿差不多大小,小的时候,两个孩子玩的特别好,他也是把安宁当成亲生女儿来对待的。
  如今他女儿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