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第1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34章 荣归故里
杜方苓作为杜锦宁的姐姐,身份比较敏感。如果让鲁小北、王路生等人猜到端倪,肯定会很尴尬,以后鲁小北跟杜方苓也不好相处。
这顿饭的后半场,杜锦宁便再没让姚书棋在这个话题上说下去,而是扯起了别的。
当晚,鲁小北跟王路生、张狗儿挤在了一间屋子里,抵足夜谈,杜锦宁则在隔壁的院子里一夜好眠。
对于鲁小北和杜方苓的事,她没什么好纠结的。鲁小北心里有人,她再帮杜方苓另找一个就是。杜方苓容貌出众,家境现在也很不错了,嫁妆丰厚,还识得字;现如今她这个“弟弟”还是童生,府案首,秀才也是妥妥的,真要在县里放风出去,家里的门槛都要被踏破。
又在府城呆了一天,让鲁小北和王路生三人好好聚了聚,杜锦宁这才启程回了漓水县。
姚书棋行事老道。虽说周东平去了贵省,但为防他蓄意报复,姚书棋去府城有名的镖局雇了五名武功高强的镖师,护送杜锦宁回县里。
一路倒没什么事,平平安安的。花了一天功夫,杜锦宁回到了县里。
“府案首回来了,府案首回来了。”杜锦宁的骡车驶进庄子时,见到的她的人就激动地跑回去报喜,不一会儿庄子里就响起了一阵爆竹声。
虽说博阅书院的学子也不是没过得府案首,去年齐慕远还拿到了这个名头呢,但这跟庄子没什么关系。他们因是书院的庄子而与有荣焉,但终是隔了一层。
现如今杜锦宁可是他们庄子上的人,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在县里得到消息,派差役到杜家报喜的时候,庄子上的人可都欢欣鼓舞了好一番。这会子见她回来,自然是欢喜不已。
见得许多人听到这消息,从家里出来跟她道贺,杜锦宁连忙从车上下来,一路跟大家说话寒喧。等走到家门口时,就发现自己家张灯结彩,像是办喜事一般,陈氏拉着她的手,神色复杂,眼泪滚滚而落。
一眼看到杜寅生和杜辰生、张氏等人也在,杜锦宁倒没感到诧异。为免得陈氏挂念,她哪日回来,是托黄澄明带了口信回来报备过的。当初她获得县案首时杜辰生他们就来庆贺了一番,现在又得了府案首,这番庆贺自然少不了这些“亲人”。
“伯祖父,祖父,我回来了。”杜锦宁上前,朝他们躹了一躬。
“好好好,好好好。”杜寅生看着玉树临风、已差不多跟自己一样高的杜锦宁,激动得老泪纵横,“你太祖父要是知道你这么出息,不知有多高兴。”
他没想到自己绝了荣归故里念头的时候,杜锦宁却给了他希望。
虽说杜锦宁还没拿到秀才,也没有拿到举人的名头,但县案首和府案首啊,这不是一般人能拿到的。有这份成绩,他们这一支在另一支杜家人面前,也能挺直腰干说话了。
杜辰生高兴之余,则满脸复杂。
他要知道杜锦宁这么能干,打死他都不会亏待小三房的人。当初杜寅生规劝他的言语犹在耳边,他怎么就为了那么个不争气的杜云年,一定要把小三房逼到这个地步呢
他知道杜锦宁是个记仇的,两人之间横亘的鸿沟,是怎么都跨越不过去了。他也识趣地保持着这个距离,不往杜锦宁面前凑。只要杜锦宁愿意跟小大房保持关系,并且在外人面前给他这个祖父面子,他也不求什么了。
他满脸堆笑地道:“宁哥儿,你这是有大出息了啊。你爹要是地下有知,不知该有多高兴呢。”
“总算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杜锦宁笑道,心里却吐槽:杜云诚如果真地下有知,在你虐待他的妻儿时,他早从地下爬起来不知多少回了。
“宁哥儿,好样的。”杜云昌拍着杜锦宁的肩膀,神色间不乏艳羡。他要有杜锦宁这样的资质就好了。
办酒席的事,杜家人早在杜锦宁拿到县案首的时候就已讨论好的。张氏领着两个儿子及儿媳妇们端茶倒水地招待庄子上的人,都统一口风:“待我家宁哥儿考上秀才,再请大家喝酒。”
乡亲们热闹一番,便也慢慢散去。
杜寅生、杜辰生及杜云翼等人是有意跟杜锦宁修复关系的,自然不会空着手来。虽说早在小三房接到县衙喜报的时候他们就送上了红封,但这一回来又带了鸡鸭鱼肉等食材,打算自家人办个喜宴好好庆贺一番。
张氏也不让陈氏和杜方菲三姐妹动手,自己领着两个儿媳妇整治了两桌酒席,男女分开满满坐了两大桌。
杜锦宁依然以喝酒过敏,郎中嘱咐不能喝酒,否则有生命危险来做借口,滴酒不沾。
虽说她仅仅是童生,席中有杜云昌这个秀才、杜寅生这个老童生,还有许成源这个新童生在,但小二元的名头让她的地位比所有人都高。杜寅生把她当大熊猫一般看待,自然不会强求于她。最后这顿酒席杜锦宁仍然以茶代酒。
大家的酒喝得正酣,门外却怯怯地挪进来两个衣衫褴褛的人,对着屋里的人行礼。为首的那个妇人堆着满脸的笑容道:“我们来恭喜宁哥儿获得府案首。”
不待陈氏和杜锦宁说话,牛氏的声音就响了起来:“你们来干什么赶紧出去。”说着便起身,站到了那两人面前,跟赶小鸡似的想要把他们往外赶。
这时候杜锦宁才认出,那两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姚氏和杜锦寿。
两年的时间,姚氏手里的钱不光自己挥霍,还被姚家人跟蚂蟥似的连哄带骗,早已花干净了。现如今母子两人是去山上帮人扛木头度日。母子俩过了那么多年的好日子,哪里吃得起这份苦根本就不愿意去干活,整天跑到杜辰生和牛氏面前装可怜,想仍然回来啃老,靠着杜辰生和牛氏过日子。
不管姚氏再怎么讨厌,杜锦寿都是自己疼了那么多年的孙子,但凡当初卖田地的时候这母子俩做得不那么过份,杜辰生能给口饭吃也就给了。
可想想父亲和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积攒下来的家业就这样被这对败家娘儿两个给卖了,杜辰生和牛氏就心疼得不行,死活不愿意搭理他们。最后还在院子中间砌了一堵墙,把姚氏和杜锦寿的房子隔了出去,来个眼不见心为静。
姚氏和杜锦寿没奈何,只得时不时上山去干活,饱一餐饥一餐地过日子。
看书就搜“书旗吧”,
第335章 关乐和的怀疑
前段时间杜锦宁考上了府案首,这是好事,杜寅生和章光义在村子里宣扬了一通,姚氏和杜锦寿自然知道了。再加上今天杜寅生和杜辰生要过来给杜锦宁贺喜,浩浩荡荡地一群人,哪里瞒得住姚氏母子两人
姚氏想着自己跟儿子好久没吃顿好的了。今天小三房宴客,没准还要摆流水席,她是杜锦宁的伯母,当着外人的面,杜锦宁再不待见她也不好赶她走吧遂带着儿子准备过来蹭一顿好的。如果杜锦宁和陈氏肯原谅她,那就更好了,以后可以常来常往。
有杜锦宁撑腰,想来那两个老东西也不好不理会她们母子了。
姚氏打的算盘倒挺好,可到了这里,却发现小三房并没有摆酒,屋子里团团围坐着的,全都是杜家那些不待见她的人。
不过桌上摆的鸡鸭鱼肉却让她直咽唾沫,杜锦寿更是不管不顾地冲了进来,她顺水推舟地便也跟进来了。
“出去,给我滚出去。”牛氏见赶不走这母子两个,直接指挥杜云翼和两个孙子,“你们赶紧去拿扁担来,给我把他们打出去。”
牛氏是个貔貅性子,钱财只进不出,拿出一点就跟要了她的命似的。姚氏把杜家的田地卖了,还把那么多的钱全都挥霍光,被姚家人也骗去了那么多,现如今最恨姚氏的就是牛氏了。要不是休了姚氏,姚氏再找个人嫁了过好日子,杜锦寿没准也会跟着去,杜云年回来妻子儿子全没了,她都想直接把姚氏给休了。
所以她哪里看得了姚氏坐在她面前大吃大喝见杜云翼几个犹疑着半天没动静,她提起地上的小板凳就往姚氏身上砸去。
“娘,我知道错了,我真知道错了,您了就原谅我吧。”姚氏用胳膊挡着脑袋,一个劲儿地嚷嚷,“我今儿个是过来给宁哥儿贺喜的,您怎么能赶我走呢我好歹是宁哥儿的伯母。要是被人知道我被人打出去,不定怎么说宁哥儿呢。”
张氏实在听不下去了。
她正不知如何才能讨好杜锦宁呢,现在正是表现的机会,她推了推儿子,示意他们去拉杜锦寿,自己则上前去,一把抓住姚氏的胳膊,对牛氏道:“娘,您也来,咱们把她扔出庄子去。也告诉告诉庄子上的人,以后别放她进来。”
杜辰生跟张氏一样的心思,闻言也忙道:“对对,老婆子,把他们赶出去,告诉庄子上的人,这娘儿俩都不是什么好人,以后别放他们进来。”
这年代的人成亲生孩子都早,牛氏即便是做曾祖母的人了,也不过才五十出头,身体倒比先前好吃懒做、之后又一顿饥一顿饱的姚氏要健壮。听得老头子发了话,她二话不说,跟张氏一人架一边,把姚氏往屋子外面拖。
杜锦程和杜锦德也把杜锦寿架着,跟在她们身后。
“娘,我知道错了,我再不敢了。”
“祖母,您让我吃一口吧,我都两天没吃饭了。”
姚氏母子两人一路嚎叫着,被拖了出去,声音越来越远。
小三房的人看着这一幕,神色都极为复杂。
“卖祖产的人,不值得原谅。”杜寅生摇头叹息,对杜锦宁道,“行了,别让这种人扫了兴致,吃菜,吃菜。”
第二日,杜锦宁便带着从府城买的礼物,去书院拜谢关乐和。
关乐和问了一下她回程是否顺便,便问道:“那周东平后来没有再为难你吧”
“没有。”杜锦宁道,“我在府城这几日,都很平静,并没有谁针对我。”
“这就好,这就好。”关乐和提起的一颗心放了下来。
这几日杜锦宁没有回来,他可是一直提着一颗心呢,就担心周东平丧心病狂,对杜锦宁下手。
他张了张嘴,很想问问周东平落得那样的下场,是不是杜锦宁动的手脚,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怎么可能呢眼前这孩子虽然长高了许多,脸庞却依然稚嫩,脸上的婴儿肥都还挂着呢。他一无权二无太多钱财三无社会经验,有什么能力把一个知府给从官位上给踢走
他摇了摇头,把自己心底那荒诞的猜想晃开,对杜锦宁道:“往后你不必天天来书院里上学了。但要学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每天练十篇字,隔五日拿来给我看看;袁先生那里的制艺课,你仍要去听,布置的作业,不光袁先生看,我也是要看的。黄先生在府城买了一些书,你要也把它们看完”
“是,先生。”杜锦宁恭声应道。
布置完作业,关乐和提起了另一件事:“我听黄先生说,祁先生很赏识你”
杜锦宁获得府案首后,黄澄明领着她又去了一趟祁先生处,祁先生对杜锦宁的两首试帖诗很是欣赏,对她写的策论也执肯定态度。
杜锦宁笑笑:“祁先生也是本着勉励后辈的想法,这才夸赞了我几句,并不是我写的诗文真有多好。”
“虽说咱们不能自满,却也不能枉自菲薄。你们见面的情景,我都听黄先生说了。”
关乐和看着杜锦宁道:“如果祁先生愿意收你为徒,你可想拜他为师”
不待杜锦宁说话,他就一摆手:“你不必顾及我。即便是我自己,也有许多老师的。跟着一个老师,没准这个老师的思想就禁锢了你,学识也不够全面。只有接触更多的人,跟更多的人学习,才会让你的眼界更开阔,学识更渊博。你资质是如此之好,多拜几个老师,会让你的路走得更远也更顺。”
因袁修竹提起过拜师的事;祁先生最后一次见她的时候,也流露出想收她为徒的意思。对于这个问题,杜锦宁也早思考过。为此她还趁着方少华在府城时去拜访过他,问及他们这些世家子弟的拜师情况。
确实如关乐和所说,像方少华他们这些人,从最开
分节阅读 156
始的启蒙老师,到后面教授四书五经的老师,到跟着某人学制艺,再跟另一个老师学作诗,还有琴棋书画他们一辈子会有无数的老师。即便她拜祁先生为师,也并不是对关乐和不敬。
但她也有她自己的考量。
第336章 谈心
关乐和因做山长许多年,性情平和许多,该讲的规矩也都会依循规矩,但他骨子里还是个狂放不羁的人,对于思想,对于学说,他不墨守成规,并不要求自己的学生一定遵循他的思想与理论,不允许有别的想法。
杜锦宁是现代人,骨子里有很多的观念与想法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旦遇到一个对学生的思想有掌控欲的先生,她跟这位先生就难以融洽相处。而这时代的人非常讲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她不能忤逆老师,不能违背老师的意愿。一旦她的思想跟做法与老师发生冲突,那个老师可能就会如一根绳索一般,紧紧地把她束缚住。想要挣脱这种束缚,她就得以名声为代价。
她又不需要政治资源与政治扶持,有什么必要去找根绳子把自己束缚住呢
所以她并不想再拜其他人为师。
再者,关家在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这也是她很中意的地方。她很庆幸自己误打误撞地拜了关乐和为师。否则换了一个家族,比如严家、齐家、梁家,以后她走上仕途后,必然得跟着一起站队。
她一个学农的,可不耐烦闹什么政治斗争。
“老师,如果不拜祁先生为师的话,是不是不能进府学去念书”杜锦宁问道。
关乐和这一回真的是惊讶了。
如果杜锦宁直接说她不想拜祁先生为师,他可能还以为她是顾及自己,会极力劝说。可杜锦宁这么问,很显然是真不想拜祁先生为师了。
“怎么,你不喜欢祁先生吗”他问道。
杜锦宁摇摇头:“祁先生为人单纯,眼中只有学问,并无其他,我并没有不喜欢他。只是他的学生一定很多吧在朝堂上的做官的也不少吧”
关乐和点点头:“是的。祁先生乐于教导学生,只要有才学,在人品上没有什么问题,求到他面前,他是很乐意收为弟子并悉心教导的。现如今年仅十三岁的七皇子,就曾跟在他老人家身边,学过一段时间的时文。在他名下,正儿八经拜了师的有十三人,最有出息的那个已是朝庭二品大员;像七皇子那样,经他指点过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祁先生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儒,一方面是他的学问确实好;另一方面,也跟他桃李满天下有关系。
“这就是了。”杜锦宁道,“中了进士后就必然会进入朝堂。我现在虽然还是一名童生,离进士有点远,但从现在起,我想给我自己做一个规划。我对种植感兴趣,以后会致力于农业种植。做一个司农官,提高谷物产量,是我的夙愿。我不愿意参与各种权利争斗。所以先生,我想跟关家一样在朝堂保持中立。我不想拜祁先生为师也是基于此类考虑。我要是拜在了他的门下,等我进入朝堂之时,不等我看清形式,估计早就被人贴上了某个阵营的标签。”
“再者。”她不等关乐和说话,又继续道,“我觉得师徒如同父子,这是很讲究缘份的。老师您是个真性情的君子,学问深厚自有建树却又不固执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