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决定向杜锦宁看齐,跟他一样的生活节奏,一样放松的心态,如此才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考出好成绩来。
杜哲彦盯着自己写得乱七八糟的草稿纸看了一会儿,决定也睡上一觉再说。这样熬着不是办法,睡足了精神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这么想着,他干脆也吹熄了蜡烛睡觉。
第二天,杜锦宁早起洗漱吃早饭写文章,重复头一天的生活节奏。
赵良和祁元道都是世家出生的,跟叫嚣着要以八股取仕的周东平是不一个陈营的,故而他们出的题都比较开放平实。这样的文章好写,但想要出彩,在上千中人出类拔萃并不容易。不过杜锦宁在前一篇文章已定下了基调,第二篇文章仍按着这个思路去写就是了,倒也无需太过纠结。
因此第二篇文章也十分顺利地写了出来。看了一遍后,杜锦宁甚觉满意,直接抄写在了试卷上。
第400章 试帖诗
这期间,赵良与几位副考官都过来巡视过几回,不过这对杜锦宁都没有什么影响。
第三天,剩下最后一首试帖诗。
写诗是杜锦宁的弱项,这方面就跟作曲一般,是极需要天赋的。杜锦宁正好在这方面天赋平平。经过两年的学习,她写一首四平八稳的诗还尚可,但想要出彩就不容易了。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文章。
杜锦宁这两年看了大量的书籍与文章,对这时代以及同窗们的水平都有所了解。她觉得自己的这两篇文章即便不能获得阅卷者在观念上的认同,通过院试并且高高取中还是没问题的。
但唐宋对诗词的重视程度是明清所不能比拟的。试帖诗虽然放在第三题,且只有一首,但如果阅卷者特别喜欢诗词的话,这一题也能成为是否取之为院案首的一个重要评判。
所以还得把这首诗给写好。
杜锦宁静下心来,看向题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出自于,意思是时间如流水一般不停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珍惜光阴这种题目,不光是现代,即便古代也是个老话题了。不少人写过这类的诗词。可要写出新意,不容易。
看到这个题目,杜锦宁脑子里就浮现出了杨慎的那首。关于光阴,对于一个死过去又重活到别人身上的她来说,或许这一首词里表达的意思最能体现她的感触。
只是,真的要抄诗吗
杜锦宁犹豫着。
她倒不是顾忌节操。节操早在她抄袭人家金庸大大的武侠小说换银子时就已掉了一地,没办法捡起来了。此时再抄点诗词,也没什么心理压力。明清诗词的水平虽然比不上唐宋诗词,但好诗好词也有那么一些的,拿来装点门面完全没问题。
只是她自己写诗的水平不高,现在写出一首好诗,以后有人再像祁思煜那样邀请她去参加诗会,让她作诗,而明清诗词里正好没有对景的,那她岂不是要出大丑
所以直到现在,遇到要做诗词她都是凭自己的真本事写,没敢“一鸣惊人”。
而现在,这么关键的时候,要不要抄那首呢要不要呢
最后杜锦宁一咬牙:不管了,写吧。
提笔刷刷刷,她把那首写在了草稿纸上,确定无误后抄在了试卷上。
这一下,所有的题目都做完了。
杜锦宁抬起头,看了看天,应该离午时还有一会儿,低头看了看试卷,她决定还是等晚上有许多人交卷的时候她一起交卷。
防人之心不可无。她也不知道赵良要是看到她的文章写得好,会不会为了祁思煜动歪心思。虽说这些试卷考上去,是要弥封抄录的,以免阅卷官认出某人的笔迹从而谋私舞弊,但作为一个主考官真要动手脚,还是很容易的。她不得不防。
虽然茅厕的气味经过三天的时间,越发地让人难以忍耐,但杜锦宁此前在书院里饱受摧残,神经已经练得十分粗大了,半天的时间总还是能坚持住的。
对面的杜哲彦此时可没空看杜锦宁要做什么。他第一天耽搁了时间,现在正抓紧写第二题。写完第二题后用半天时间做一首诗,时间紧得很,要是写得不顺,他都不一定能写完。
“快些过来,把这人抬出去。”监视杜锦宁的那个兵卒忽然朝前面招了招手。
一阵脚步声传来,杜锦宁隔壁的考号里发出一阵嘈杂声。不过很快,这些脚步声又步伐整齐地走了出去,隔壁安静了下来。
杜锦宁就知道考生中又倒下了一个,不由叹息一声。
因为天气炎热,狭窄密封的考舍就跟那闷罐子似的,再加上有些人三夜没办法入睡,精神疲惫,还有考试的压力,如果意志力不强,身体不好的,很容易倒下。这已是他们附近被抬出去的第三人了。
因为那人就在杜锦宁考号的隔壁,对面的杜哲彦和周致将这情形看得清清楚楚。
杜哲彦心有余悸,周致对杜锦宁却满心感激。
要不是有杜锦宁跟一根定海神针似的安抚着他的神经,他有可能也会这样倒下。
杜哲彦盯着那个空空的考号发了好一会儿呆,这才看了杜锦宁两眼,见她一直低着头看横板上的纸,丝毫不受隔壁考号的影响,他也赶紧低下头去,写自己的第二篇文章。
时间永远不紧不慢地走着,终于到了傍晚,交卷的云板被敲响,考棚里四处是考板被架起来的声音。杜锦宁也站了起来,将试卷拿出来再检查了一遍,确定无误,这才又装回考卷袋里,然后环视自己的考号一周,确实没什么东西落下了,她打开考板,走了出去。
杜哲彦和周致见状,赶紧将自己斟酌了一下午的试帖诗确定下来,抄在了试卷上。写一首诗用不了多少时间,他们也很快能出去了。
周致还好,觉得自己的状态不是特别好,但抽到臭号,还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和诗词来,也算可以了。以这样的状态,院试还是能过的。有杜锦宁在,他可不觉得自己还有获得院案首的希望。再者,往年还有不少没有考过院试的考生,竞争激烈着呢,对于院案首,他根本就没敢奢望。他的目标是院试前十名。
朝庭极重视科考。这次院试,一支近六百人的官兵被调来维持考场纪律,每两个考号前都站着一个兵卒。此时见杜锦宁出来交卷,负责监视她的兵卒跟自己的同伴用眼神打了声招呼,便跟在了她的身后,一直看着她把试卷交给了主考官,主考官也将试卷弥封好存放,他这才回转身,继续回来盯着杜哲彦。
交了卷,杜锦宁默不作声地跟在一众考生后面,排着队等待放行。不一会儿,她就从贡院里出来了。
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杜锦宁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分节阅读 185
。
终于考完了。
虽说还有第二场覆试,但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少了很多,录取比例降到了二比一,考试时间也没有这么长,相对会轻松很多。再者,覆试时她总不可能再这么倒霉,抽到臭号吧。
所以,她最难的一关已经算过了。
第401章 理学与心学
“少爷,少爷”一个人影冲了过来,却是江北。
“少爷您出来了我扶您过去,姚掌柜和汪叔在那边。”江北朝一个方向指了指。
不过没等杜锦宁迈腿,姚书棋也过来了。姚书棋上前扶住杜锦宁,道“少爷,您辛苦了。我让汪福来驾了车来,咱们上车去。”
杜锦宁其实并不累,更没到走不动路的地步。她现在每天早上打几趟拳,身体较以前强壮许多。再加上吃得好睡得好,除了坐了三天身体有些发僵,并没有什么不适的地方。
不过她还是由姚书棋扶着,上了汪福来的马车。
“少爷,去哪儿”姚书棋问道。
杜锦宁想了想,道“回小院吧。”
临近院试前,齐伯昆也来了府城,住进了齐府。虽说他对杜锦宁也很好,一直让她安心地住着,但杜锦宁还是觉得再没有原先那般自在。
现如今她只想回去洗个澡,再好好睡一觉,不想去齐府应酬。
再者,过几天还要覆试呢,搬来搬去的也是麻烦。
有姚书棋在,一切都井井有条的。小院里早已烧了热水,做了饭菜,等着杜锦宁回来了。
虽说现在汪福来与江北都同住在这个院子里,但杜锦宁习惯了装男人,倒也没感觉特别不方便。她让江北把热水提到自己房间,拴上门躲在屏风后面,好好地泡了一个澡洗了个头,出来后将脏衣服交给厨娘,吃了饭倒头就睡。
贡院那边,此时正紧张地忙碌着。把试卷一一弥封好后,试卷便被官兵运送到了誊录所,由一批人进行誊录,这是防止阅卷官认出某些笔迹舞弊,同时也直接黜落一部分脏污的试卷。誊录好后,原试卷封存,誊写好的试卷则转到了受卷所,交到了阅卷官手上。
阅卷的自然不止陆九渊一个人,还有他带来的两位好友。三人先初阅,黜落一部分水平不高的试卷,选出文墨流畅、言之有物,据有一定水准的文章,再交叉审阅。
这一届院试最终录取名额是五十人,第一场考试便是五十人的倍数,即取一百人。一千取一百,有九成的试卷要黜落。因此他们也是采取快速阅卷法,直接看第一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入不了眼的,后面不用再看,直接扔进落卷堆里。
三人阅一千份试卷,分到手上的就只有三百份。每份只看一题,再加上三人都是吃饱睡足来阅卷的,一个晚上加一个白天,估计到了第二天晚上这阅卷工作便基本完成了。
三人认真阅卷,有时候看到好文章,虽见猎心喜,但为了不打扰旁人,只在试卷上写个“取优”便罢了,并不敢出声。
可这会子阅卷官之一的彭士诚看到一篇文章,实在忍不住,拍案叫道“好文章,好文章。”说着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走了几步,“写得真是太好了。”
其他两人都抬起头来,看向他。
陆九渊是山长,但彭士诚与史修并不是他书院里的先生,而是名声与他齐平的两位老友。三人学问相当,志趣相投,陆九渊便邀他们来做阅卷官。
这会儿看到一向稳重的老友这副样子,陆九渊和史修都好奇起来,问道“什么文章,让你这样”
他们也看到几篇好文章,写得着实精彩,但还没精彩到让他们喜形于色的地步。毕竟这仅仅是院试,不是乡试、会试,考生水平有限,即便文章用词和结构巧妙,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但终还是深度不够。
彭士诚便将试卷递给了陆九渊“你看看,看看。”见陆九渊接过试卷,他又叹道,“唉,也不知写这篇文章的是何许人,回头我倒要见见他才行。”
史修被他说得实在忍不住,干脆起身凑到陆九渊身边,一起跟他看了起来。
只见上面写道“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
“嘿,有点意思。”史修忍不住抚了抚胡须,继续往下看。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一次史修没再感慨,憋着一口气把整篇文章都读了一遍,然后他跟陆九渊一站一坐,盯着那张试卷,久久不语。
彭士诚得意道“如何”
“好文章,确实是好文章啊。”史修重重地吐了一口气,一时之间只觉心神十分畅快。
他们三人,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推崇的理念是一致的。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道学,觉得“良知乃出于天,故明心可见性”,强调“理”高于一切。
但陆九渊三人却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觉得心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只是他们认知还处在朦胧之中,犹如被蒙了一层面纱,无法用明晰的理论来反驳,提出自己的主张。
而这篇文章却说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可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就在于“已发”。
就比如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才是孝。这是本心的作用,万物皆在本心。
这篇文章,就像掀开了蒙在他们眼前的面纱,让他们的理论一下子明晰起来,有如醍醐光顶,叫他们眼前豁然开朗。
这种理论,简直是骚到了他们的痒处,说出了塞在他们心间却无法用明确的言语表述的东西,让他们只觉得酣畅淋漓。
“再看看下一篇文章。”他对陆九渊道。
陆九渊已经在看了。听得此话,他将试卷挪过来了些。
彭士诚刚才也只看了第一篇文章呢,后面没看,此时便也凑了过来,三个花白头发的脑袋顿时挤在了一起。
第402章 取他为第一
第二题的题目,出自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只见这张试卷的考生写道:“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一涉拘执比拟,则反为所缚,虽或特见妙诣开发之益,一时不无,而意必之见,流注潜伏,盖有反为良知之障蔽,而不自知觉者矣。”
“好啊,说得好啊。”史修忍不住又大赞。
这段话,岂不正与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异曲同工,一脉相通现如今有些读书人对于儒家经典迷信到奉为圭臬的地步,他们拿儒家经典来作自己行为的尺度,一切按照经典来行事。这是史修几人十分不赞成的,他们觉得,这已是失去了“自我”,即本心。
圣人之言自是不错,但如何理解,因人而异;如何运用,也同样是因人而异。这篇文章所说“皆为我之所用”的观点,正是他们平时之的所思所想。他们觉得,读书的“我”,才是最重要的;而“儒家典籍”,却仅仅是外物而已。
这种说法,跟前面那篇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更深入地阐述了“本心”地重要性。
“好文章,好文章。”陆九渊也拍案叫绝。
“快看看试帖诗。”见陆九渊因为激动,试卷都合拢了,彭士诚顿时急了,抢过试卷展开来看。
几人都很好奇:能写出这两篇文章的考生,试帖诗又该写得如何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好好好,好好好。”陆九渊连说了六个好字,才觉得心里憋着的那口气终于出尽了。
他们都已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人生走了大半,对于功名利禄最是看得透彻明白。可不就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只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诗,完全是他们心境的写照。即便没有前面的两篇文章,就算为了这首试帖诗,他们都得斟酌着让这份试卷给个好名次。
陆九渊实在无法表达自己对这份试卷的喜爱了,一拍案台,“我要取他为第一名。”说着提起笔在试卷上画了个圈,写上“取优”两个字。这两个字写得龙飞凤舞,犹如他此刻飞扬的心情。
史修是三人中最理智的。看到陆九渊写完字,他的头脑就清醒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