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171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171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说法,杜锦宁是很赞成的,所以干脆就借用了这么一句话。

    陆九渊眼睛一亮,两只眼睛如灯泡一样望着杜锦宁,差点把杜锦宁吓了一跳。因考生们退出去而大大方方走出来的史修和彭士诚,看杜锦宁的目光也如同看一件珍宝一般。

    杜锦宁这句话,又重重地击中了他们的心房。

    彭士诚性子最急,又紧接着问道:“那么,对于六经,你有何心得”

    这是问她具体如何看待六经了。

    杜锦宁略一思忖,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

    “好,说得好。”彭士诚用力击了一下掌,两眼放光。

    赵良也一脸赞许之色:“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见解。”他师从祁元道,推祟的是气学,但这两种学说并不矛盾,有些地方还一脉相承。而且杜锦宁这种说法,他个人也是极赞同的。

    陆九渊的眼里也绽放着异样的神采。

    此时他已经顾不得作不作假的问题了,心情迫切地问杜锦宁道:“你的这些理论,可是取自你老师关乐和”

    杜锦宁愣了一愣,旋即摇了摇头:“呃,不是,是我自己胡思乱想出来的。”

    本来把这些理论推给关乐和是比较好的,这样比较容易让人信服。但眼有这三人那狂热的目光让杜锦宁心里发怵。要知道这些学说理论是关乐和提出的,他们定然不会回去,而会立刻收拾行装杀往漓水县。到时候关乐和一问三不知,这事就得穿帮。

    古代读书人最重品行,撒谎不是好孩子,到时候她在这些人眼里就是一个满嘴谎言的人。她还想借这个理论学说在古代立足呢。好不容易提个理论出来,不捞点好处不说,还背负个“不实诚”的坏名声,她是脑袋被门夹了才做这样的蠢事。

    她可是背负着欺君之罪的人,多一份保障,那就多一个活命的机会。眼前有这样的机会,为什么要往外推呢那自然得臭不要脸地把这些理论归为己有啊。

    所以就算这些人不信,她也得说是自己的理论,而非关乐和的。

    本来陆九渊已认定这理论是关乐和提出来的了,可杜锦宁这话一出,他顿时就傻了眼。

    “你、你说什么这些理论是你想出来的”他把这个“你”字咬得特别重。

    杜锦宁点了点头,愣愣地看着他,黑白分明清澈的大眼睛里全是疑惑,似乎不明白这有什么好惊讶的,怎么这些人都是满脸震惊的见鬼的表情。

    一直没有说话的史修轻咳了一声,语重心长地道:“锦宁啊,你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已是十分了不起了。那祁思煜在文章中推崇祁先生的学说,虽不如你,可我们也是认可的,还给他在次试中点了第三名。你这院案首也是实至名归。只是这理论的提出,是十分严谨而严肃的事,以后你这两篇一经传出,会有无数的读书人跑来跟你辩论。你要是认识不深,不光得不到荣誉,反而会获得个沽名钓誉的名声,你可得想清楚了。”

    这话说的

    杜锦宁在心底汗了一个,目光却迷茫地在史修脸上停留了片刻,继而好像明白了史修的话外音,脸上露出被逼急眼的神色,语调也变得高昂起来:“这真是我自己想的。我老师就在县里,要是我撒谎,你们一问他岂不就戳穿了吗就这种文章,写了就写了,我有必要去撒这个谎吗”

    说到后面,她满脸的委曲。

    “呃。”

    史修和陆九渊几人哑然。

    三人你看我,我看你,半晌没有说话。

    “那我问你”赵良在一旁开了口,“你对道在器先这句话作何理解”

    杜锦宁最不怕的就是考校了。她脑子里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学说,今生又博览群书,对四书五经也吃得透透的,不管别人考她什么她都不打怵。

    她当下便说起自己的看法来:“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无其器则无其道”

    为了不让这些人再这样继续怀疑继续考校下去,她不再像之前那般说得异常简洁,而是长篇大论地说了一通,直说得陆九渊三人两光放光,便是赵良也眼眸发亮,差点就背弃祁元道的学说,掉到心学这个坑里去。

    待杜锦宁说完,这屋里能保持理智的,除了几个下人和衙役,就只有赵良了。

    赵良想了想,便又出了个题:“你以相思为题,做一首诗词吧。”

    第421章 随我走吧

    杜锦宁才十二岁,想来也没尝过相思滋味。他以此为题,也是想看看这孩子的诗才如何,思变能力如何

    不擅长的题目也能写出好诗词来,这才说明诗才之高。

    杜锦宁心里有些不耐烦了。她知道自己单独被留下,齐慕远和关嘉泽等人定然是不放心她的,他们一定会在外面等着她。

    既要人相信那张试卷是她自己做出来的,她也不打算藏拙。

    在脑子里搜索了一阵,她特意又等了一会儿,这才吟道:“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好诗啊,好诗。”赵良此人对学说倒不是特别热衷,他最喜欢诗词。一听杜锦宁这首词,他顿时拍案叫绝起来:“构思精巧,不露斧痕,好,好。”

    他以为会用“相思”这个题目难住杜锦宁。要知道诗词就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你个小屁孩子,情窦都还没有初开,相哪门子的思可没想到杜锦宁竟然会以天涯羁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这个角度来写。这诗词写得十分大气,带着几分沧桑,倒跟她的那首一脉相承。

    陆九渊终于从杜锦宁所说的那番理论中清醒了过来。听到这首词作,他也大声叫好起来,看向杜



    分节阅读 194

    锦宁的眼神更加视若珍宝。

    眼前这孩子才十二岁,且才念了两三年书,就能有这样的才学。看他在自己这些人面前,竟然丝毫胆怯畏缩都没有,被自己质问诘难竟然也没有慌张,表情一派从容淡定,言语不急不徐,思维缜密,口齿清晰,而且那些理论能说得顺溜如此透彻,可见他是把这些东西都理解透了的,甚至成了他自己的东西了,陆九渊的爱才之心就抑制不住了。

    不管这理论是不是杜锦宁所提,只要杜锦宁愿意跟他们走,那他就一定把这孩子带回湘省去好好培养。

    他看向杜锦宁的眼神变得慈爱起来:“杜锦宁啊,我北山书院建立百年,有大儒数名,出过进士无数。我有意让你跟随我去北山书院读书,你意下如何”

    杜锦宁对他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快十分诧异,不过回答却丝毫不见迟疑:“多谢陆座师厚爱。只家父早逝,学生生下来便背负了克父之名,这些年来家母因护我而多受苛待,我念书后境况才好些。我不能为追求功名利禄而背井离乡,让母亲牵肠挂肚。学生只能辜负陆座师的好意了。”

    陆九渊犹不死心,游说道:“你可携母亲前往,我赠你小院一座,将你母亲安置在书院附近。你可住在家中,做学问时再行前往书院。”

    史修和彭士诚都不解地看了陆九渊一眼。

    如果杜锦宁是那个理论的创始人,那么给他这样的待遇,丝毫不为过。可他们还没证实这件事呢。万一那是关乐和的理论,杜锦宁只是传声筒,有什么必要这样招揽他呢

    不过打量了杜锦宁几眼,两人也就明白了陆九渊的意思。

    这孩子不错,悉心培养一定能成为一个人才;再说要是这理论真是他提出来的呢刚才他可是信誓旦旦说跟关乐和无关的。不管怎么样,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再说总没错。不过是暂时给一座小院给杜锦宁住,又不是送,这点钱财他们还不放在眼里。

    他们掂量着值不值得,可那边杜锦宁可完全没给他们掂量的机会,直接摇头拒绝:“家父葬于此,家母守志不远离。陆座师好意,学生心领。”

    “那你以后中了进士入仕怎么办”陆九渊不赞成道,“你总不可能一辈子都守在这小地方吧”

    杜锦宁笑笑:“陆座师,学生现在才刚刚取得秀才,离会试还远着呢。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没准到时候家母就想通了呢。”

    陆九渊一时语塞。

    让杜锦宁跟随他,这明明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要是杜锦宁一口答应,可能他对杜锦宁的感官就会马上差下来了。趋炎附势、轻易改换门庭的人,他是看不起的。可这会子杜锦宁拒绝得如此彻底,他又十分不甘了,想把杜锦宁收归旗下的越发强烈。

    “你也不必一口拒绝。我相信一位母亲,为了孩子能做任何事。你没回去问过你母亲,又如何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呢没准她就赞同你跟我去北山书院读书。”陆九渊干脆把话说得明白一些,“我是打算把你收为弟子。以后你的念书费用都由我来负责。老师是爱才,不愿你蜗居于此被耽误了。你回去好好跟你母亲商量商量。

    却不想他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杜锦宁仍然一丝口风都不松,拒绝的理由还越发的强大,态度更加坚决:“我当初处境艰难,快要活不下去了,是我老师把我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又是他收我做弟子,教我读书。我发过誓,这辈子只有关山长一个老师,再不会拜其他老师。所以陆座师的青睐,我只能说抱歉。对不住您了。”

    说着,她深深躹了一躬。

    望着她,陆九渊和赵良一时之间都没有说话。

    被这样拒绝,尴尬有之,但更多的是欣赏。

    不是谁都能拒绝眼前的利益,固守本心的。眼前这孩子却做到了。不管那些理论是不是杜锦宁的,至少眼前他是获得了屋里这些人的好感与欣赏。

    陆九渊点点头道:“没有关系。你能不忘关山长的恩情,十分难能可贵。你们山长真是慧眼如炬,收了个好弟子啊。”

    “陆座师谬赞。”杜锦宁惭愧道。

    “咱们即便做不成师生,也可以做个讨论学问的朋友。以后咱们可以通信,互相探讨学问。以你的才华,相信用不了几年就能中进士,到时候咱们就不是前后辈关系了。”陆九渊笑呵呵地道,说着起身,把自己的地址写给了杜锦宁。

    这时候有官方的驿站,是可以帮送信的,只不过送信的费用十分昂贵。

    第422章 你牛

    杜锦宁拿着陆九渊给的地址,有些为难地道:“我还不知道将会去哪个书院念书,住处也没定下来。”

    一直没有出声的赵良插嘴道:“你想去哪个书院念书,我给你写封举荐信。”不过转念又失笑,“是我糊涂了。以你小三元的名头,没有哪个书院是不抢着要你的。”

    其实当初杜锦宁用母亲不能离开此地为由拒绝陆九渊时,他是想把杜锦宁推荐给自家老师祁元道的。后来杜锦宁又说除了关乐和再不拜别人为师,他才把这念头打消。现在说这个话,也不过是给杜锦宁卖个好。

    杜锦宁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天资与才学,如果不是天妒英才,出人头地也是早晚的事。而且他这样的容貌,这样的才情,这样的品行,很容易入那些皇亲贵胄的眼。他以后还不知道会爬到什么样的高度。早些跟他打好关系,总没错的。

    打了这个主意,他便站了起来,走到桌前写了两封信,走过来将未封口的信递给杜锦宁:“这是我的荐书,名字是空白的,书院名也是空白的。不管是你自己用,还是给别人用,都可以。到时候你只要把抬头和学子姓名填上去就可以了。”

    他是学政,这里没有哪个书院敢不买他的面子的。就算他推荐进去的是一坨垃圾,书院也得捏着鼻子收下。

    “多谢赵座师。”杜锦宁感激地道。

    她自己不用推荐,但许成源正需要。赵良这份礼物,也算是送到了她的心坎上了。

    见赵良送了礼物,陆九渊便有些赧然。说了半天,自己什么实惠都没给杜锦宁。不管怎么说,他都从杜锦宁那两篇文章中收获良多。既然杜锦宁不愿意跟随他去北山书院,那么眼下便得表示一下心意。

    他转头吩咐了下人一声,下人便出了屋子,急奔后院。陆九渊跟杜锦宁不过聊了几句话的功夫,他便急喘吁吁地跑回来了,递给了陆九渊一个小匣子。

    陆九渊将匣子打开看了一眼,然后合上递到杜锦宁面前:“我在学问上多得你那两篇文章的启发,却没本事像你赵座师那般送你好礼,这是我喜欢的一个砚台和两支墨条,还有我写的两本书,都送给你,留作纪念。”

    “君子不夺人之好,我怎么能收陆座师如此重礼砚台和墨格陆座师还是留着自己用吧,我只收书就好。”杜锦宁赶紧推辞。

    陆九渊哪里肯收回两人推拒了一番,最后在赵良的劝说下,杜锦宁收下了陆九渊的东西。

    陆九渊和赵良又对她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这才让杜锦宁离开。

    杜锦宁走出贡院的门,轻舒了一口气。

    “杜锦宁,你出来了”关嘉泽的声音传了过来。

    杜锦宁转头一看,便见关嘉泽、齐慕远、许成源、梁先宽四个人站在那里,显然是在等她。

    “你们怎么还不回去”杜锦宁问道,心里暖暖的。这些人果然在等她。

    “还不是不放心你。”关嘉泽道,“你没事吧”

    “没事。”杜锦宁摇摇头,“不过是考校我一番。”

    众人这才放下心来。

    梁先宽眼尖地看向杜锦宁手里拿的东西:“这是什么”

    他们今天拜见座师,可是什么都没带。这会子杜锦宁手里却拎着两样东西。

    “呃,两位座师的礼物。”杜锦宁道。

    关嘉泽竖起了大拇指:“你牛。人家都是给座师送你。你倒好,让座师给你送礼。”

    众人看向杜锦宁的目光满满都是佩服。

    “对了,我刚看了你的文章了。你怎么写得出这样的文章来”梁先宽问道。

    杜锦宁一愣,转头朝放榜的地方看去,便看到有一些人正围在那里,正对着墙上贴的纸张议论着什么。

    以前前三名的文章是在张榜之时就贴出来的。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些自己文章写得不怎么样、甚至名落孙山的的人对着别人的文章却评头论足的挑出不少毛病来,反正不选他做案首、不取中他那就是评卷官有眼无珠。为此也掀起了不少口舌与风浪。

    后来为了避免这种无谓的麻烦,各省学政就有志一同地把试卷延后一日、在众考生拜见完座师之后再张贴。这时候那些落榜的考生已回去了,有意跑过来看试卷的人终是少数;而被取中的考生是不敢乱说话的,生怕惹恼了学政大人,把刚刚到手还没捂热的功名给丢了。

    如此一来,非议不公正的言论就少了许多了。

    第一是杜锦宁自己,第二是齐慕远,第三是周致。杜锦宁也没有多少兴趣过去凑热闹,没的惹得看文的那些学子问东问西。

    她白了梁先宽一眼:“说的好像你是第一次看我文章似的。行了,回去吧。”说着率先离开了贡院门口。

    齐慕远几步跟了上来,道:“你去收拾东西,搬到我那里去住。”

    见杜锦宁回头看过来,他又补充了一句:“我祖父今儿个一早就回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