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174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174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锦宁点了点头;“那你把他们叫过来吧。”

    “是,少爷。”

    姚书棋走后,杜锦宁磨了墨,开始写起话本来。

    她打算写忘语的那本。

    第428章 仙侠与侦探小说

    选哪一本小说来承接三本金庸大大的扛鼎之作,她考虑了很久。最后还是选择了这一本。

    首先四大名著是不能写的。就不用说了,也是一本反封建的书。孙猴子的反抗精神与不受掌控,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在现在这种政治派系斗争十分激烈的时候,她要写出一本这样的书来,没准就有人拿它来攻讦关乐和与关家保持中立又



    分节阅读 197

    如何,你不能为我所用,我就要把你踩下去。

    至于那也是不能碰的。关嘉玉那么个小萝莉看了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后,就要死要活地喜欢上了“某个长得不错、有几分才华的外男”,她是吃撑了才去写这类题材,惹得众多深闺小姐们春心萌动。到时候广大家长拿着刀来砍她,她抱头鼠窜都躲不过去。

    而涉及到太多的权谋争斗,她小小年纪就写一本这样的书来,让朝庭的老狐狸们都自叹不如,她以后去了朝堂,如何装小萌新扮猪吃老虎呢再者多智近妖,没准就有人把她抓去切片再放一把火烧掉。

    反正一切惹麻烦的书都不能写。

    其实便是武侠小说都不能多写。侠者以武犯禁,给社会增添了诸多的不和谐因素,也是为朝堂与老百姓所不喜的。所以即便现在没有跟风之作,她也打算趁着整个社会风气还没受影响,写完这三本就罢手了。

    所以,还是修仙吧,修仙最保险。经过个人努力青云直上成为仙人,跟现实社会的谁都没有干系。没准牛鼻子老道们还要引她为知己哩。

    而从凡人到修仙,是要有个让大家适应的过程的。这里面,还有比更合适的小说吗

    写了两三百万字的武侠小说,她现在写这种半文不白的话本真是老熟练了。等姚书棋领着两位书生来叩响院子的大门时,她已经写了差不多有一千字了。

    “进来。”杜锦宁扬声道,把笔洗干净放好,看向了跟着姚书棋进门的两个人。

    “少爷,这是吕文,写那本的。”姚书棋指着一个四十来岁的瘦高个儿道,又指了指另一个三十来岁的,“这是施绍聪,写那本的。”

    杜锦宁点点头,指了指凳子:“坐。”

    待三人落座,她问姚书棋道:“这两本话本销售情况如何”

    那两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姚书棋身上。

    姚书棋道:“在众多话本里,是属于还算卖得动的那一类,不过总体也就卖出一两百本而已。我们刨出印刷、铺面、人工等费用,也就赚点小钱。所以每一本话本给他们的价也没办法很高,一两银子就顶天了。”

    杜锦宁便看向两人:“你们想过是什么原因吗”

    施绍聪站了起来,激动道:“是我水平不够。我学了杜少爷写的现如今最火的武侠话本的写法,但水平不够,写出来的话本小眉小眼。与杜少爷您的书一比就如同萤火与皓月。所以姚掌柜一提能跟杜少爷学写话本,我激动得好几晚没睡着。如果杜少爷能指点我写好话本,我宁愿不要银子。还请少爷不吝赐教。”

    吕文显然是个慢性子,等施绍聪说完,他才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语调也是不紧不慢的:“我写的都是老题材,没新意。”

    见两人都能认识自己的问题,杜锦宁满意地点点头,道:“我说两个故事,你们写出来给我看看。”

    她对施绍聪道:“这个故事叫。”遂把整个故事的背景和人物设定跟他说了一遍。

    她之所以选这个故事,是因为篇幅不长,比较适合施绍聪这个新手学。像这些篇幅太长,施绍聪完全把握不住。让他跟风写仙侠,也是因为施绍聪比较热血,能把打斗场面写得热血沸腾。

    施绍聪听了顿时一喜,道:“杜少爷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写。”

    杜锦宁又转向吕文:“才子佳人的话本,在茶馆是没办法讲的。你是想一直写才子佳人,还是想改写别的”

    “别的。”吕文说话虽慢,表态却不慢,而且态度还十分坚决,“如能得杜少爷指点,在下感激不尽。”

    杜锦宁点了点头:“刑案的故事,你愿意写吗”

    吕文一愣,旋即一喜,用力点头,说话的语速都快了几分;“愿写愿写。”他一笑,语速慢下来,“我以前看到过写刑案的一个小故事,十分喜欢,想再找来看,却再也找不着这样的故事了。”话语里十分遗憾。

    他抬起眼来,看向杜锦宁:“不过我不会写刑案。”

    “没关系,我告诉你。”

    杜锦宁把福尔摩斯和华生的设定先告诉了吕文,又把的一个案件说给了吕文听。当然,她把背景改成了中国,福尔摩斯成了福尔,华生依然是华生。至于吕文听了这个设定与故事梗概,如何去再创造,把这个故事写成什么样,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这其实也是杜锦宁不愿意写这故事的原因。

    一来她年纪小,也没接触过什么案件,写这种故事会让人怀疑,被人知道后对她的声誉也会有影响,别人会怀疑她是不是杀过人,否则写这种东西怎么这么老道呢

    二来这个故事由她自己来创作,未免会被原著所影响,写出来的故事肯定会让人觉得怪怪的,中不中西不西。吕文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古人,这故事经过他再创造,那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了。

    吕文显然是很喜欢侦探小说的,听杜锦宁说这故事时就两眼放光,等杜锦宁说完,这么个慢性子竟然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问杜锦宁道:“不知杜少爷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如果没有我想回去写话本了。到时候我写好了再拿给杜少爷看。”

    杜锦宁十分能理解他这种心情,挥手道:“去吧。”见吕文转身,她又道,“不过我马上回漓水县了,估计二十天后才会回来。你也别急,慢慢琢磨,争取第一次就能写成功。”

    第429章 认祖归宗吧

    “是,少爷。”吕文虽说刚才进来的时候态度也算恭敬,但此时的恭敬却是发自内心的,跟进来时已完全不同。

    杜锦宁又看向施绍聪:“你也回去写吧,跟吕文一样。”

    “是。”

    见得两人背景消失在台阶下,杜锦宁这才转向姚书棋:“我明儿个就回县里去了。”

    姚书棋很是意外:“这么快就回去了”

    杜锦宁点了点头:“齐少爷和关少爷这么陪着我,我总过意不去。反正大的事情已办得差不多了。”

    “那屋子里的摆设呢”姚书棋问道。

    到时候把家具搬进去,那些帐幔、花瓶等各种摆设还需要添置,这些是最能体现主人品味的东西,姚书棋可不敢越厨代庖,替杜锦宁置办这些东西。

    “我正要跟你说这事。”杜锦宁道,“那位陶妈妈,我跟她聊了一阵,我觉得她的品味还不错。你让她按她的想法把厅堂与我们要住的院子布置起来。我二十天后会带太太她们上来,先住在府学附近的小院里。如果屋子布置得不如意,再慢慢改动便是,不急。”

    听得杜锦宁对陶妈妈的评价还不错,甚至把这么一件事交到了她的手里,姚书棋松了一口气。

    陶妈妈是他买回来的下人之一,以前是跟在当家太太身边做丫鬟的,后来嫁了人被提拔上来做了管事妈妈,行事干练,为人精明。如果真心在杜家做事的话,倒是以后陈氏管家的一个助力。

    如此一来,姚书棋做大管家,陶妈妈做内管事,他身上的担子也轻了许多,可以有人跟他分担内宅了。

    第二日,杜锦宁就跟齐慕远、关嘉泽一起回了县里。梁先宽也要回去处理事务,干脆一起同行。

    梁先宽也是会骑马的,但大家为了照顾关嘉泽,全都选择了坐马车,这让关嘉泽发誓,等回了县里一定要学会骑马。

    他们在院试上的名次和荣耀,早就由县里差役上门报喜,让众所周知了。

    此时一听杜锦宁回来了,大家都涌上门来贺喜。杜锦宁先去拜会了关乐和等人,接下来家里办三天流水席。

    第一天,不光关乐和、郑山长等人来了,便是县令也上了门;第二天来了些衙门的胥吏及乡绅,还有一同赴考的同窗等人;第三天打算请桃花村的一些人及庄子上的众人。

    而杜寅生和杜辰生作为杜家长辈,打算三天都过来帮着杜锦宁张罗和招待客人。

    杜寅生在听到杜锦宁获得院案首消息的时候,就碾转了好几天没睡着觉。第一天请客时因客人太过重要,他按捺着激动的心情没有跟杜锦宁说事儿。

    到得第二日,客人稍稀点时,他忍不住找了个空儿,对杜锦宁道:“宁哥儿,你获得了小三元,这份荣耀甚至不比获得举人身份差。你说,咱们是不是该回府城去,认祖归宗了”

    这个主意,是他思忖了很久才拿定的。

    其实获得个秀才的名头并不算什么,如果能在杜锦宁获得举人甚至解元身份去认祖归宗,更能扬眉吐气。

    但杜寅生觉得,乡试又岂是那么好考的要是杜锦宁考不上,或是在他去世后才考上,那他就看不到那一天了。

    可举人常有,而小三元不常有。趁着现在杜锦宁以十二岁的幼龄拿到小三元之际去认祖归宗,想来府城那一支也会被震上一震。以后他到地下见父亲,也可以向父亲交待了。

    杜锦宁知道杜寅生心心念念就想着回去光宗耀祖,可她不想。她以后可是要在府城里呆着的。认了那门亲戚,麻烦不要太多哦。

    要是那家人不善,来为难她,难道她有事没事还得去应付别人的刁难她是嫌日子过得太清闲了么要是那家人就算人品还可以,她有出息了是不是还得提携帮衬那家人而且她辈份小,要是那家的长辈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给她作主,直接给她订门亲事,她哭都没地方哭去。

    拿克妻的借口来唬人,对女方家有用,对杜家人不光没用,反而会惹来许多“好心”的劝解。整天“嗡嗡嗡”地在你耳边劝说,甚至强行给你订亲,烦不烦呢

    反正认了那门亲戚,那等于就找了一只虱子在头上挠,那叫自找麻烦。

    不过这些话,她是不好跟杜寅生说的。她这种“独善其身”的现代生活理念,跟有着“达则光宗耀宗,惠及族人”思想的古人完全不能沟通。到时候杜寅生哭着让她体谅他,求她帮他完成曾祖父的遗愿,那她是答还是不答应呢

    她对杜辰生可以不管不顾,可对着曾对自己有恩的杜寅生,她完全冷不下脸来。

    所以拒绝还得委婉。

    “伯祖父,你对我没信心吗”她问道。

    杜寅生疑惑道:“什么意思”

    “你觉得两年后我考不上举人吗”

    杜寅生赶紧摇摇头:“没有,怎么会没有信心呢。可是”

    不等他往下讲,杜锦宁就打断他道:“那为什么你要我以秀才身份上门去自取其辱呢就算得了个小三元,那也仅仅是秀才。他家不光有秀才,还有举人。我平白比人家矮一大截,咱们这样去不是光宗耀祖,反而是向他们低头,承认咱们这一支比不上他家吧否则几十年过去,仅仅取了个秀才功夫,就迫不及待地上门去耀武扬威,这不惹人笑话么”

    见杜寅生默不作声,她把语气缓了缓:“咱们再等两年,等我考上举人后再去不好吗学政赵大人”

    她抬起手对着空中拱了拱:“还有阅卷官陆山长,都一致夸赞我的文章,说我的文章就算是放到乡试上都没问题。我才上了两年多的学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要是再给我两年,我的文章岂不是又有大进步,考个举人也不是难事吧为什么您老不愿意多等两年呢”

    这番话说得杜寅生哑口无言。

    一直沉默着坐在旁边不作声的杜辰生开了口:“哥,宁哥儿说的有道理。”

    第430章 咱俩不熟

    杜寅生点了点头,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对,宁哥儿,你说的对,是伯祖父太过心急了。”

    他抬起眼,殷切地看着杜锦宁:“那你答应伯祖父,等过两年你考上了举人,一定跟伯祖父回去认祖归宗,全了你曾祖父的心愿”

    杜锦宁点点头:“好。”说着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在这之前得打听清楚,看他家是不是有了进士,否则咱们上门就没意思了。要是他家有进士,那就等我考上了进士再说。”

    杜寅生点点头。

    虽说他父亲心心念念要回去,但重点是“光宗耀宗”,是去打脸而不是去丢脸的。要是那一支真出了进士,那就再等几年好了。

    反正几十年都等过来了,也不差几年。

    “他家地址是哪里,伯祖父您还记得么”杜锦宁虽说不愿意认亲戚,但对跟这具身体有血缘关系的那家子还是有些好奇的。未来几年她会呆在府城,没准就有可能跟那家人接触。

    即便杜锦宁不提这个,杜寅生也是要跟她说的。他担心他要是哪天撒手人寰,杜锦宁即便考上了进士,也找不到家门了。

    所以听得杜锦宁主动问起,他很欣慰,赶紧道:“自然记得。你曾祖父去世前反复交待,我在心里记得牢牢的。不光我记得,你祖父也记得。”

    杜辰生在一旁默默地点了点头。

    “你记好了。是府城城北葫芦巷西头第三家。那里有棵几百年的大榕树,很容易找的。你太祖父叫杜承业,你叔曾祖父叫杜仲辉”

    杜锦宁越听脸色越古怪。

    她的新宅子可不就在城北的葫芦巷而且巷子里有棵几百年的大榕树。西头第三家,应该跟她家就隔了有四五家的距离吧

    这虱子莫不是她不捉,也得跳到她头上来

    要不要这么衰

    打定主意不跟那家人有什么牵扯,杜锦宁坐在那里,又听着杜寅生絮絮叨叨地把上一辈子的事重新说了一遍。

    人老了,就爱唠叨。

    听老哥哥唠叨完,杜辰生赶紧问杜锦宁道:“宁哥儿,乡试之前,你有什么打算是去县学念书吗”

    杜寅生本打算起身要走了



    分节阅读 198

    ,听得这话,又重新坐了下来,看向杜锦宁。

    为免麻烦,他们要是不问,杜锦宁是不会提这话的,到走之前给杜寅生留封信就是了。

    可既然问了,她也不好撒谎,便道:“院试前十名是可以进府学的,我打算去府学念书,见识也广一些。”

    “府学”杜寅生有些诧异,“你问过关山长了他同意”

    “关山长要去京城了,九月初天凉些就走。”杜锦宁道,“关嘉泽也跟着一起去。”

    “原来是这样。”杜寅生点了点头,赞同地道,“是应该出去走走看看,老窝在这小地方,没出息。”

    杜辰生张了张嘴,想问杜锦宁是一个人去呢,还是陈氏她们也去,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闭了上嘴。

    杜锦宁一直都是对他爱搭不理的,从没个笑模样。就算是有外人在,她对他也是客客气气的,没有半分的亲近,两个相处完全不像个祖孙,以至于那些外人看了都会在背地里打听是怎么一回事。待弄清楚祖孙俩的事情后,大家就会反过来对他指指点点,并且夸赞杜锦宁大度。也就是说,杜锦宁什么都没做,就搞臭了他的名声,自己还获了个好名声。

    这让他恼怒之余,又无可奈何。因为杜锦宁并没有对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