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248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248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现代网络文学里最常见的yy套路,但不可否认它之所以受欢迎,是它实现了人们在现实里不能实现的理想。杜锦宁相信,这部话本是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喜爱的。

    而在取得了阅读的愉悦与快感之余,还能获得大量的农业知识,接受到书中所传达的农业生产理念。这样一部话本,必然会引起仕大夫们的重视与争执,从而让杜锦宁的名声传扬出去。

    这种名声与儒学名声又不同,它利国利名,却又因为技术性强、学术意味浓郁,没有什么攻击性,不会引起那些政治大佬们的打压与反感。

    接下来的日子,杜锦宁按步就班的上着学。本来对她总心怀不善的苏峻现在不敢再招惹他们,夹着尾巴做人,其他同窗则释放善意;而太学里的先生们,比起桂省的先生水平要高出一大截,杜锦宁在太学里的日子简直如鱼得水,十分开心。

    庄越的花店和书铺也很快就开起来了。他按着杜锦宁所给的经营思路去走,很快花店的生意就红火起来。而杜锦宁所写的那部话本的第一集 ,也在二十多天后开始付印出售。

    不过因杜锦宁又披了新马甲,且书铺也没什么名气,书印出来后卖了几天,也才卖出去一两本。

    庄越知道这部话本对于自家少爷的重要性,未免心里焦急,来向杜锦宁讨主意:“少爷,其实这话本如果放在我们跟梁家合作的书铺出售,销量会好得多。现如今放在新开的书铺,客人寥寥无几。”

    “不急,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赚钱,而在于它的政治目的,所以就这样卖,让她慢慢发酵才好。太过刻意反露了行藏。”

    相对于满脑子生意经的庄越,姚书棋跟在杜锦宁身边,耳濡目染之下,政治敏感性比庄越要强得多。

    他闻言也点头赞同杜锦宁的观点:“对,就按少爷说的,慢慢卖就好,不着急。现在不声不响的,不会引起敌对势力的注意;等少爷取仕时再引爆这话题,大家就会发现这本书已卖了几个月了,再不喜欢也不能用哗众取宠、投机取巧来攻讦少爷。”

    庄越恍然:“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回去之后他就调整了销售战略,不再像原先那般倾尽全力来推销这本书,而是把它放在不显眼却又不偏僻的位置上,店小二们也不再卖力地推销,只在有人问及时这才拿出来给客人翻阅一下。

    第605章 反应

    庄越觉得杜锦宁那本新话本卖得不显山不露水,而且销量也不大。虽随着读者买了之后口口相传,时不时会有人跑来买上一本,但跟以前杜锦宁写时排长队疯抢、街头巷子全都是讨论话本情节的情形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杜锦宁那本新话本还是入了有心人的眼。

    这个有心人就是赵明月。

    其实赵明月对杜锦宁久仰很久了,她第一次知道杜锦宁的名字时是在看了这些话本后。

    本来话本这东西是不许带进宫的,但赵昶太喜欢杜锦宁写的等几部话本了,而且这些还是杜锦宁亲自送给他的,十分具有记念意义,所以他从桂省回来的时候就偷偷带进了宫。

    没想到被偶尔去他寝宫玩的赵明月发现了。

    赵明月看完这些话本后,也跟赵昶一样成了书迷,还用揭发赵昶来逼着赵昶介绍作者。赵昶被妹妹缠得没法,只得把杜锦宁说了出来,还讲了杜锦宁的一些事情,比如她写的几本话本,比如杜锦宁的儒学思想,还有在祁元道讲学时被杜锦宁气吐血的事。

    赵明月那时就对杜锦宁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心,现在杜锦宁进了京,两人还接触过两次,她闲



    分节阅读 281

    居宫中极度无聊,自然就分了一份心神来注意着杜锦宁。

    于是庄越开花店和小书铺不久后就被王威注意到了并禀报给了赵明月,书铺里卖的话本也被他买了回去,偷偷让宫女给了赵明月。

    这话本既然是杜锦宁用来做入仕的敲门砖的,她在写作时就极为注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得最好。

    她前世就是网文大神,今世又学了几年的四书五经,文学水平比之前世有了质的飞跃。因此这本书无论是情节内容,还是文采辞藻,那都是上上之作,可奉为经典之作的。各种农业种植技术都被她杂糅在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情节里,让人看了欲罢不能,不知不觉间就学到了这些种植知识。

    “这本书,写得可真好啊。”赵明月捧着话本,爱不释手,“不过,这怎么才一册后面的呢”

    宫女道:“听说是只出了一册,后面的还要等一段时间才有。”

    “啊啊,怎么才这么点啊,不够看啊。”赵明月烦躁的在殿中走来走去。

    “不行,我要出宫,我要去催他快写。”她握着拳道。

    “公主,这话可不能说。”宫女吓了一跳,“您还在禁足呢。再说,您出宫也不知道这书是谁写的呀等他写出来再看好了。”

    赵明月颓然地坐了下来。

    她也知道,事涉她的安全,母后是绝对不会放自己出宫的。

    她叹了口气,以手托腮:“我怎么不知道这话本是谁写的我清楚得很。”

    “是谁呀”宫女好奇道。

    赵明月瞧她一眼:“不告诉你。”

    “”

    赵明月把那册薄薄的话本又看了一遍,跳了起来:“你快派人去静王府,让静王过来,说我有急事找他。”

    宫女只得去传话。

    半个时辰后,赵昶入了宫。

    “来,看看这本话本。”赵明月将话本递到赵昶面前。

    赵昶脸色微变:“你去哪里弄的话本要是被母后和大皇兄知道了,可不得了。”

    赵明月嘟了嘟嘴:“你不说我不说,他们怎么知道”又瞪他,“看不看,不看我就收起来了。”

    赵昶一看话本的署名“锦春宁秋”,瞳孔一缩:“是杜锦宁写的”不等赵明月回答,就迫不及待地看起话本来。

    赵明月阴谋得逞,得意一笑。

    小半个时辰后,赵昶望着最后一页,抬起头来热切地问杜锦宁:“下一册呢”

    赵明月一摊手:“没了,说还没写出来呢。”

    “不行,我得去催更。”赵昶站了起来,抬脚就要往外走。

    “哎,你等等。”赵明月大老远把他叫过来,岂能让他这么容易就走掉,上前拉住他的袖子道,“哥,你过来,我跟你说。”

    赵昶只得耐着性子重新坐了下来。

    “你说过,这个杜锦宁在院子里种稻谷,说他种出来的花也特别漂亮,是不是”

    赵昶点点头:“是。”

    “那你说,他在话本里写的这些种田的知识,是不是真的要是让庄户人家学了,他们会不会比现在种田种得更好”

    赵昶的眼睛就亮了起来:“你的意思是”

    “你找人问一问,看看他话本里写的这些是对的,还是胡编乱写的。如果都是对的,我觉得这本书就不单纯是话本了,让大哥下令把它推广出去,大家就照着它上面写的方法种植,岂不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

    “有道理。”赵昶行动力极强,抓起桌上的话本,抬脚就往外走,“我这就去找人问去。”

    “你让他快些写,我等着看呢。”赵明月冲着他的背影道。

    赵昶朝后挥了挥手,径直去了。

    发现这书中奥秘的,不仅仅是赵明月一个。凡是买了这本话本、家里又有良田、山地需要打理的,看到里面夹杂的种植内容,无不兴致勃来,想要试一试书中男主所得的“金手指”。要是这些内容都是正确的,那他们岂不是也获得了“金手指”

    郭白就是其中的一个读者。他今年二十多岁,因没有读书天份,这两年已息了考功名之心,平时就是帮着老父打理家中庶务,管理家中田来亩良田。闲暇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话本。

    那日他去杜记花店逛了一圈之后,顺手买了旁边书铺的一本话本,没想到看得他废寝忘食。等得一册看完,意犹未尽之余,他便琢磨起书里所讲的种植知识起来。

    “你去备车,咱们去庄子上看一看。”他吩咐小厮道。

    等到了庄子,郭白问匆匆赶来的庄头:“咱们庄子上的田地,你平时是怎么种的”

    庄头一愣,十分纳闷。

    虽说少爷已开始打理家中庶务了,但还有些书生气,对于种田的知识,并不怎么有兴趣过问。

    不过郭白既问,他还是老老实实把平时如何种田的事说了一遍。

    第606章 双季稻

    郭白以前跟父亲来庄子,心思根本不在农事上,所以对于以前的耕作完全不了解。这会子他听完庄头的叙述,眉头不由紧紧皱了起来:“你是说,咱们以前的稻子都是只种一季”

    庄头听了这问话,不由好笑,耐心地解释:“可不就种一季天时如此。要是稻谷收割之后再种下去,天气冷了,禾苗根本长不起来。”

    郭白皱着眉头,将书翻到了自己所看的那一处,指着道:“这里明明说他的家乡,稻谷是种两季的。这虽是话本,但作者也不是胡诌的。你听听:汉朝的杨孚在一本叫里面说,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一岁再种,就是一年种两季的意思。虽说这是南方,交趾应该是很南的地方。但书里还引用了西晋时左思写的里的句子:国税再熟之稻。这里的吴都,指的可是咱们这个地方。”

    庄头就是个纯粹的庄稼汉,只是因为能力不错,种田也有一手,这才被郭家家主提为庄头。

    不识字的人,对于读书人有天然的崇拜。这会子听郭白说都是书上说的,而且还不止一本书上提过可以一年种两季,他便犹豫起来,问道:“书上真这么说可老汉我没听人说咱们这里的稻谷一年可以种两季啊。要不,这事您跟老爷商量商量如果老爷也觉得可行,明年咱们就试着拿几亩田来种两季”

    郭白也知道家里大部分的收益靠的都是田里的出息。一旦田里欠收,家中收益就少了大半。他也不敢真相信了这书里的话,拿自家的田地来开玩笑。

    他点了点头,道:“行,我回去跟老爷商议一下。”说着便起身,有些丧气的垂着脑袋离开。

    庄头见他兴致勃勃地来,垂头丧气地离开,心里便有些思量。

    他虽是个庄稼汉子,但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眼见得老爷老了,郭白少爷作为郭家独子,接管家中庶务是顺理成章的事。郭老爷喜欢农事,所以有了钱就买地屯田。随着郭家的田地越来越多,庄子上的人也越来越多,庄头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要是家业交到了郭白少爷手里,郭白少爷眼见得对农事不感兴趣,倒更喜欢在城里开铺子做买卖,庄头就担心以后郭家的重头往城里转移。

    他老了,做不做庄头,权力大不大倒也无所谓,可庄子上这么多嘴要吃饭,大家的日子就难过了。虽说也可以去佃别家的田地来种,可想遇上一个厚道的东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他更希望郭白少爷能保持对农事的兴趣。

    他叫住郭白:“少爷,您那里去跟老爷商量商量,我这里也跟人打听打听。要是有了消息,小人就托人告诉您。”

    “行吧。”郭白点点头,抬脚上了马车。

    回到家里,郭白满怀希望地把话本拿给父亲看。刚开始郭老爷一看是个话本,还没看呢,就对书上讲的东西嗤之以鼻。不过他跟庄头是一样的心思,难得看郭白对农事产生点兴趣,便勉为其难的接过话本看了起来。

    待看到上面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时,他也犹豫起来,疑惑道:“真有此事只是我怎么一直没听说”

    他放下书本:“别急,我明儿个去你舅爷家问问他看。”

    郭白疑惑:“舅爷怎么会知道农事”

    他那位舅爷,倒是个举人,读书写字的事他在行,但一向不管家中庶务,估计连稻谷和麦子都分不清呢,哪里知道如何种地。

    “他虽不知农事,但他那里书多,我让他帮我找找,看看是不是有这首诗,诗上是不是真这么写的。”

    郭白点点头,拿起书,硬塞到父亲手里:“这话本很好看,讲的就是主人公种田的故事,爹您一定喜欢看的,不妨看看。”

    郭老爷虽对话本没兴趣,但儿子一片孝心,他便将书接了过来,道:“好好,爹一定看。”

    郭白走后,郭老爷本打算随便翻翻书,等儿子问起也好应付一下的,谁知这本书虽不失文采,用词却又直白,情节紧凑,十分的吸引人,一下子他就看进去了。等他把整本书看完,天色早已黑了,下人掌了灯来,妻子已催他吃饭两次了。

    他放下书本,站起来就往外走。

    “你去哪儿这饭菜都热了两遍了,你到底吃不吃”郭太太连忙冲着他的背影问道。

    “我去找儿子。”郭老爷头也不回地出了门,直奔郭白的院子而去。

    “哎,你等等,你不能去他那儿,你要见儿子,让人去唤他。”郭太太连忙叫人拉住郭老爷。

    郭老爷这才想起,儿子成亲了,儿媳妇在屋里呢,他这样闯进去,可不合规矩。

    他吩咐下人道:“去,把少爷叫来。”这才慢悠悠地转身,回屋里去吃饭。

    正吃着,郭白来了,一脸笑意地问道:“爹,您找我”

    郭老爷一看到郭白那笑容就来气,指着他道:“你是不是故意的拿书吊着你爹呢。赶紧的,把余下的书册都拿来,我吃过饭要看。”

    郭白见自家老爹看话本看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这会子又火烧火燎地去寻他,他就知道老爹这是看上瘾了,想看第二册 呢。

    他将手一摊:“第二册 没有,书铺的人说,作者还没写出来呢。”

    郭老爷一口饭就噎在了喉咙里。

    好不容易把饭咽了下去,他道:“让人去书铺里守着,一印出来马上买。”

    “好好好,您老吩咐,儿子一定照办。”郭白正有此意,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他喜欢的书得到了老爹的认同,两人对话本的渴求一致,这让他心里好不得意。

    这一夜,郭家父子俩都没睡好。第二天一早郭老爷就去了自己舅舅家,让老舅舅帮自己查一查那首诗。

    郭舅舅虽没考中进士,但杂书却看的不少,家里更是有一座藏书楼,藏了不少书。郭老爷提起那首诗,他倒是有些印象,指挥儿子从高高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开来看了一会儿,递给外甥:“还真有。”

    第607章 第二册

    郭老爷仔细看了看,点头道:“看来这话本还真不是胡写的。”

    “虽不是胡写,但稻谷种植的事,可不是那般简单的。我虽不管庶务,但看的书多,又有两个工部管农田的朋友。这话本里说两季稻,你可知道第一季何时耕种,第二季何时下种这都得慢慢摸索研究,别两季的稻谷种出来收成都不好,总产量还不如一季收获大,还费老多功夫和肥料,费时费力不讨好。”

    郭老爷点点头。

    古代以农为本,无论是勋贵、官宦还是富商,家里或多或少都有田地,这农田里的出息关系到家里的收支,可谓是大事。因此,郭家发生的这些讨论与探究,出现在很多家庭或茶馆之类的公众场合。

    因着这些讨论,这些日子里来买话本的人越来越多。先头印的两百本已经售罄,还不停地有人来求购。而看了第一册 想买第二册的,更是源源不断。每日一早将铺面打开,门口都会蹲着一些下人,满脸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