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276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276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皇上,微臣曾思索过这个问题。”杜锦宁道,“到了灾年,粮食欠收,于是农民就会变卖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大地主们则用各种巧取豪夺兼并土地。无论哪个朝代,只要存在得久了,必会出现这种问题。”

    她这回答完全出乎了赵晤的预料。

    一个埋头苦读的书生,是很少去注意这种问题的,尤其杜锦宁的年纪还这么小。

    他很感兴趣地问“你既想过这个问题,那你有解决的办法吗”

    自打他登基,并且将权势稳稳地抓到自己手里之后,他就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他跟齐伯昆等心腹大臣们也讨论过多次。

    土地集中在世家大族手里,那么纳的税就少了。如此一来,富的是世家大族,穷的是国家和朝庭。当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朝庭与地主的矛盾就会激化。

    这是极为不稳定的因素。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旦被逼到一定程度上,就会爆发农民起义。

    赵晤是一个十分有抱负的皇帝,他不想就这么跟世家大族妥协下去。否则真不知道他们赵家的王朝,什么时候就会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这也是他十分关心农业产量的原因。

    如果农民们能吃饱饭,他们就会安居乐业,社会就太平了。

    可国家大部分的田地都在世家大族手里,这些土地上的农民并不能因为杜锦宁所提出的增产增收方法而改善生产。他们土地的产量多了,地主们收租也收得多,他们照样饥不果腹。一旦遇上荒年,他们就得卖儿卖女甚至饿死。

    所以赵晤觉得,现在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增产增收问题,而是土地兼并问题。

    不过他虽然这样问了,对于杜锦宁的答案,他并不如何期待。

    一群高官大臣都不能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杜锦宁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还能提出什么好主意不成能思索过这个问题,已是很了不起了。

    杜锦宁也在思索,该如何说出解决办法。

    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改革,就是针对土地兼并问题的。唐朝前期就曾实行过均田制,北宋还有王安石变法。在这之后,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人丁入亩制度,民国孙中山提出的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联俄联共三大政策,在解放区的土改,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等,都是针对土地兼并采取的措施。

    不过有些政策,用在新王朝比较合适。新王朝、新政策、新秩序嘛。

    而像这个架空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积弊沉疴太多,那就得慎重考虑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不引起世家大族们的反弹。

    想到这里,她摇了摇头,道“这个得好好回去想一想。”

    说完她又问“皇上打算如何解决大臣们怎么说”

    赵晤听她第一句话,越发觉得这就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子,有着孩子的天真。

    他摇了摇头“不是不知道如何解决,才头疼呢。”

    杜锦宁想了想,决定提示一下“田地在世家大族的手里,想让他们吐出来必是十分困难的。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世家子,采取的手段太强硬了,容易引起不稳定因素。”

    赵晤点点头“可不是。”不如世家大族的意,他们就能把他赵晤从皇位上拉下来,换一个傀儡坐上去。他五岁的儿子,倒是个好人选。

    第675章 狐狸开会

    见杜锦宁一眼能看到根子上的问题,赵晤对她越发的欣赏,也对她的想法越发感觉兴趣起来。

    “那你有什么好主意”他问道。

    杜锦宁满脑子都是主意,但她不能就这么说啊。

    一来她年纪小见识浅薄,要是说出太多高瞻远瞩的话,还不得让赵晤把她当妖孽看待

    二来嘛,这触及的可是世家大族们的利益。多少改革者,都是抛头颅洒热血、因为触及别人的利益而死在阴谋诡计之下的。她虽在参加科举时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但也不能什么事都还没做,就这样白白牺牲了啊。

    能活着,干嘛傻乎乎地去死呢

    “我先回去想想。”她道。

    “也好。”赵晤点点头,“这个积弊已久,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你年纪轻,脑子活,没准就能想到什么好主意。你先想着,不着急,慢慢来。”

    “是,陛下,微臣回去定然好好想,使劲儿想。”杜锦宁道。

    赵晤被她这句话给逗笑了。

    这小子,说话还挺有趣儿。

    他又举了举桌上的折子:“你这折子里的法子,我看了,都挺好。不过实施起来,怕是有些困难。”说着,他叹了一口气。

    土地兼并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方法就是再好,作用也不大。

    杜锦宁倒是有个想法,但还不是说的时候。她便低着头没有作声。

    “行了,你先下去吧。”赵晤道,想了想,他又朝旁边的吴公公招了招手。

    待吴公公走到近前,他道:“你带杜大人出去走一圈,跟西门的御卫说,如果杜大人要见我,让他们定要通禀,不得直接堵回去。”

    杜锦宁不过是从六品官,没有上朝的资格。她想要见赵晤,需得通过御卫通禀。

    但如果每一个官员都来请求御卫通禀,说要面见皇帝,赵晤一天到晚不用做事,就只等着见人就完了。所以这种事是不被允许的。

    因此,要是没有皇上的吩咐,御卫从来不会替官员们到皇帝面前来传话。

    “谢皇上。”杜锦宁施了一礼,跟着吴公公退了下去。

    翰林院的那些人并不知道杜锦宁得了皇上特许,想见皇上的时候就能见到。但这并不防碍他们对杜锦宁的羡慕与妒忌。

    当杜锦宁告辞了吴公公,回到翰林院时,魏通、陶文居和姚荣观就围了上来,对杜锦宁道:“恭喜杜大人得皇上青睐。”

    又明里暗里地打听皇上召见杜锦宁是为了什么。

    杜锦宁直言道:“殿试时我写了一篇关于农事方面的文章,皇上很感兴趣,钦点时就叫我写折子将这方面的事情详细说说。刚才召我过去,就是跟我谈这个事。”

    “想不到杜大人年纪轻轻,在农事方面还有研究,佩服佩服。果真是年轻有为啊。”魏通道。

    陶文居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问道:“杜大人在农业方面提了什么好建议”

    杜锦宁在钦点的殿前说的那些话,都不是秘密,他们都是知道的。陶文居好奇的是杜锦宁后来递的折子里又说了什么。

    “哦,也没什么,就是觉得咱们苏杭的绸缎天下闻名。如果咱们这一带多种些桑树养蚕,再把绸缎卖到新罗与大食去,在对外贸易方面必会给大宋带来丰厚的利润。”杜锦宁道。

    她倒也不是瞎扯,她那张折子里,倒也说过相似的话,不过这仅是对于未来的一种畅想。

    一听这话,陶文居就暗地里撇了撇嘴。

    傻冒。江南是大宋的粮仓,整个国家有一半的粮食都出自这里。如果用这里的田地去种桑养蚕,绸缎倒是多了,可国家的储备粮就少了。到时候一旦遇上灾年或是兵祸,大宋就得完蛋。

    这位杜状元哪里是什么有才之士不过是脑子有坑、才疏学浅的家伙。也不知赵晤是不是脑子进了水,点这种人做状元。

    莫不是看中了他的小白脸

    这么想着,两人就没兴趣再问下去了。

    回到前院,陶文居去了邓易屋里,把他打探到的消息告诉了邓易,道:“我看大家没必要把精力放在此人身上。这人没什么才学,不过是凭着一张脸。”



    分节阅读 313

    邓易点了点头,道:“我心里有数了。”

    邓易虽是寒门出身,但利益面前,立场是可以变的。早在三年前,邓易发誓要把老承旨挤掉,自己成为承旨,并在世家的支持下坐到了这个位置上时,他就已成了世家一派的人。

    朝庭有一大半的官员都是世家子,他们享受着丰厚的政治资源,有坚强的后盾,爬得快,还不容易倒。有机会能成为这样的人,邓易自然不会傻得要拒绝。

    世家出身的官员处处都在,算起来便是齐慕远、关嘉泽、梁先宽、方少华都是世家子,杜锦宁因为买进了许多田地和山地,也一跃而成了大地主,成为了官一代、富一代,几十年后,杜家也成了世家。认真说起来,她的立场跟这些世家是一致的。

    只不过杜锦宁来自后世,她深知“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国泰民安的基石。为了这个,她肯定是要站到“只富我一个,逼穷一群人”的世家的对立面的。

    不过站出来之前,杜锦宁首先要做的,便是保全自己。

    她按步就班地上衙之余,思索了好几天,终于去找了齐慕远:“你祖父,现在对我是个什么态度”

    齐慕远一听就知道杜锦宁想问的是哪一方面。

    他道:“他虽有些不高兴,但他并没有责怪你的意思,只是对我恨铁不成钢。他向来是极欣赏你的。”

    杜锦宁也觉得,齐慕远暴露出他对自己的感情的事已经有那么久了,就算齐伯昆生气,估计现在也差不多消气了。

    她道:“你回去帮我问问你祖父,说我想见他一面,可不可以。应允了并方便见面的时候,你派人在下衙的时候叫我。”

    “好。”齐慕远点头。

    过了两天,正好是沐休日,齐慕远派了人来,说齐伯昆今天有空,让她去齐府玩。

    杜锦宁绕路去玉馔斋,打包了几样点心做礼物,这才去了齐府。

    第676章 重农抑商,是否改变

    齐伯昆与杜锦宁相处那么久,深知如果杜锦宁不是有重要的政事跟他说,是不会过来见他的。

    他今天便特意去了湖心小亭,晒着春日暖暖的太阳,一面钓着鱼,一面等着杜锦宁前来。

    杜锦宁跟着去迎她的齐慕远走到湖心小亭处,看到这一幕,她便笑道:“齐爷爷,您这鱼线下面是否有鱼钩啊”

    “没有。但老夫钓鱼的手段高超,这不,不一会儿就钓到了一条杜鱼。”

    两人对视一眼,俱都“哈哈”大笑起来。

    于是见面的尴尬就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玩笑中化解了。

    大家谁也不提齐慕远的“基情”问题。

    齐伯昆将下人都遣了下去,拿起杜锦宁带来的点心放了一块进嘴里,问道:“你今天来找我,有何大事”

    “前两日皇上叫了我去,跟我谈了土地兼并问题。”杜锦宁道,“我想知道齐爷爷的想法。”

    齐伯昆用手指遥遥点了点她,笑眯眯地道:“你这小子,满肚子的花花肠子。你就不怕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不会。齐爷爷这么精明的一个人,知道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

    “你知道还问”齐伯昆瞪了她一眼,“这是不信任老夫么”

    “岂敢岂敢”杜锦宁假模假样地拱了拱手,“我要是不相信齐爷爷,就直接去找皇上,而不是让齐慕远来问您了。想您也知道,皇上可是特意让吴公公跟御卫说,让他们给我通禀的。”

    齐伯昆立刻嗤之以鼻:“得了吧,小狐狸。你这不是信任我,而是怕死,不想冒险。”

    “君之不立危墙之下,小子我这是聪明的做法。”杜锦宁丝毫不觉脸红,大言不惭地道。

    齐伯昆用手指点了点:“论脸皮之厚,我最服的就是你小子。”

    “愧不敢当。天底下比我脸皮厚的大有人在,我这算什么比起您老人家来,差的远了。”

    “臭小子。”齐伯昆忍不住骂了一句,骂完之后就“哈哈”大笑起来。

    他是真喜欢眼前这小子,聪明,灵气,还不忘本心,丝毫没有年轻人的浮躁。自家孙子喜欢杜锦宁,确实是挺有眼光,但他怎么就是个男的呢

    如果把齐慕远换成个孙女,他倒是挺乐意。有杜锦宁这样的孙女婿,他倒宁愿不要孙子。

    齐慕远还不知道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自家祖父就这么无情地把他抛弃了。

    他把茶泡好,将齐伯昆和杜锦宁面前的茶水酌满,便静静地坐在一旁看他俩斗嘴。

    齐伯昆把点心咽下,端起茶饮了一口,这才道:“自打皇上登基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议这个问题。其实不光是现在,便是先皇在位的时候,这个问题也被大臣们提出来过。毕竟随着大宋朝存在的时间越长,这个问题就越明显,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了。只是因为触及世家的利益,再加上先皇年纪大了,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想朝庭动荡,这才将这个问题压了下来。”

    “世家大族就不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后果吗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杜锦宁问道。

    “知道,怎么不知道但利益所趋,又岂是那么容易改变的”齐伯昆叹了一口气,“世家收益多,开支也大。收入一旦减少,有些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你们想出什么方法”杜锦宁问道。

    齐伯昆也不瞒她:“从税收入手。”

    杜锦宁点点头。

    果然如此。

    齐伯昆见她不作声,忍不住问道:“你小子鬼主意甚多。你来找我,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他盯着杜锦宁,“不是也是从税收入手吧”

    “税收自然是要改革的。”杜锦宁道,“但如果这方面的阻挠太多,可以另辟蹊径。”

    齐伯昆眼睛一亮,忙问道:“怎么个另辟蹊径法”

    “现在全国上下,眼睛全都盯着田地。要是把他们的目光从田地上挪开,不就好了么”

    “从田地上挪开”齐伯昆皱起了眉头,“除非比田地收益的利润高,否则,他们怎么会舍得挪开”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愣,看向杜锦宁:“你不会想打行商的主意吧”

    要说利润最多的,非行商莫属。

    杜锦宁点点头:“正是。”

    见齐伯昆皱眉望着她,她也调皮地学着齐伯昆的样子,皱起眉回望着他。

    齐慕远在一旁看到,“噗嗤”一声,差点把茶水都喷出来。

    杜锦宁这家伙,怎么这么可爱呢

    齐伯昆本来也忍不住想笑的,但听见孙子的笑声,他看了孙子一眼,默默地把嘴角的笑容压了下去,看向杜锦宁的目光里就带了点复杂。

    杜锦宁心里大呼不妙,连忙开口将话题从危险中岔开:“我一直不明白,咱们大宋为什么还要重农抑商。当初商鞅提出这个的时候,是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的,那是为了备战。可现在呢,情况已变,为什么还要得农抑商”

    “重农抑商可以把人口束缚在田地上,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也可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齐伯昆道。

    “如果田地大部分在国家手里,在农民手里,我承认你所说的很有道理。可现在情况不是已改变了吗土地兼并严重,大部分田地在世家手里,社会矛盾日日激化,这就到了不得不改变国策的时候了。”

    “”齐伯昆想要跟杜锦宁争辩,可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无从反驳。

    “放开路引,让商品流通;同时发展工业,让能流通的东西不再是初级产品,而是加工过的具有附加值的农副产品,这样朝庭的税收就完全可以从商业上而获得,不用死盯着田地的那些产出。一旦商业获利更大,世家紧捂在手里的田地价值就相应减少,这时候再来进行税收改革,阻力就小很多。而且,农工商齐下,三条腿走路,国家的经济政治才会稳定。”杜锦宁又道。

    “咚”地一声,齐伯昆从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