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第3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不是齐伯昆眼巴巴地想抱曾孙,杜锦宁也坚持要生孩子,齐慕远绝不会让她冒这个险。
现在有了个儿子,也算给齐家一个交代了,齐慕远再不想让杜锦宁冒险。
这一回杜锦宁没有拒绝。
在她看来,生得多不如养得好。齐自蹊小朋友,她一定会好好培养的。
“快快快,孩子呢,抱出来给我瞧瞧。”屋外传来齐伯昆的声音。
杜锦宁跟齐慕远相视一笑,对他道:“抱出去给祖父看。”
孩子刚抱出去,
分节阅读 419
外面又传来一阵喧哗声。
陈氏掀帘走了进来,道:“皇上刚刚下了旨,封小公子为郡王。特地吩咐了,你身体不便,无需出去领旨。”
“多谢皇上。”杜锦宁道。
第890章 齐自蹊
鸿庆九年秋天,杜锦宁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了回来。
今年南方水涝,杜锦宁在水灾退去的时候去了南方,指挥灾民兴建水利。
她前世的研究方向虽是农业种植这一块,但水利与种植息息相关,她对水利建议多少有所了解,至少这个时代的人强许多。所以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没有带出来之前,她都得亲自阵,去勘探地型,与工部的官员定出水利建议大致的方位与类型。
交通不便,再加在那里呆了一个月,等她回来,已离家差不多四个月了。
进了公主府直奔后院,刚刚到了垂花门,看到几个人簇拥着一个小豆丁站在那里。
齐自蹊小朋友是鸿庆七年春天出生的,到现在已经两半岁了。
杜锦宁和齐慕远都是高颜值高智商的人,齐自蹊小朋友丝毫没有辜负父母的遗传基因,长得那叫一个粉雕玉琢,智商也打小表现出了不凡,说话的时间倒跟别的孩子差不多,但打一开始说话,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楚明确。大人的话他也听得懂,而且说了一遍之后,他都能记住。
这让齐伯昆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要不是赵晤一再挽留,又有个亲家母恨不得住在公主府里,他都想致仕回家带曾孙子了。
小孩子的记忆力短暂,小半年不见,此时见齐自蹊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自己,杜锦宁知道他差不多把自己给忘了。
府里的丫鬟婆子知道自家公主的性子,自打得知她进府,有人飞快地去了厨房,用铜盆端了水、拿了毛巾,此时便送到了杜锦宁面前。
杜锦宁洗了手脸,这才走到一直一瞬不瞬盯着自己的齐自蹊面前,唤了一声:“儿砸。”
只有杜锦宁会这样唤他,其他人要不是唤他“小郡王”,要不是“蹊儿”。
于是这一声好像某个按键开关,见齐自蹊的小脸绽放出一个大大的笑容,跟颗小炮弹似的冲了过来,扑进杜锦宁的怀里,脆生生地唤了一声:“娘。”声音里有着欣喜,还有一丝委曲。
小半年没看到亲亲娘亲,小孩儿是很委曲的了。
杜锦宁蹲下身体,亲了亲他肉嘟嘟的脸颊,微笑着问道:“蹊儿在家里做了什么呀”
“刚才在玩球球。”齐自蹊奶声奶气地道。
燕姑姑这才走了来,笑着解释道:“午太后娘娘派人接小郡王去宫里了,他看到五皇子玩球,也想要,太后娘娘送了一个给他。”
因为齐自蹊聪明可爱,郑太后喜欢他喜欢的不行,时不时地派人接他去宫里。
至于五皇子,是郑太后嫁进宫里的侄女所出,今年四岁半。因为年纪相近,郑太后经常叫两人一块儿玩。
“娘,娘。”齐自蹊扯了扯杜锦宁的衣袖,待她把注意力集到他身后,他才道,“太后外祖母说,蹊儿五皇子哥哥聪明。”
说完这句话,他转过头去,睁着大眼睛望向燕姑姑,示意她补充说明详情。
燕姑姑便笑道:“太后娘娘教五皇子认字儿,教了两遍五皇子都记不住,咱家小郡王在旁边却记住了,直接说了出来,太后娘娘夸小郡王聪明。”
齐自蹊便很得意地看向杜锦宁,希望娘亲能夸夸他。
杜锦宁只得道:“我们小蹊儿是聪明。”
齐自蹊这才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扑进杜锦宁怀里。
杜锦宁下马车前特意换了干净衣服的,此时把他抱了起来,一边往里走,一边问道:“太后外祖母夸蹊儿的时候,五皇子哥哥是不是很难过”
齐自蹊歪着小脑袋想了好一会儿,这才点头:“五皇子哥哥笨。”又点了点自己,“蹊儿聪明。”
“那蹊儿聪明还是娘亲聪明”杜锦宁又问。
齐自蹊瞅了瞅杜锦宁,想了想又瞅了她一眼,这才低下头,扭着小胖手,有些不情愿地承认:“娘亲聪明。”
这是齐伯昆经常在齐自蹊面前夸杜锦宁聪明,所以齐自蹊有了固有的印象,娘亲是世最聪明的人。
“蹊儿娘笨呢,心里觉不觉得难过”杜锦宁又问。
齐自蹊皱起眉头,右手摸着胸脯娘以前说过,心在这里好一会儿才不确定地道:“有一点点。”
“所以呢,说别人笨,别人会很难过的,五皇子哥哥没准回宫去偷偷哭鼻子了。以后,算蹊儿知道自己别人聪明,也别说出来,好不好”杜锦宁耐心地道。
齐自蹊点点小脑袋:“好。”
“那蹊儿知不知道娘亲为什么这么聪明”杜锦宁又问。
“为什么”齐自蹊瞪着黑葡萄一样的大眼睛问道。
“因为娘读了很多很多的书。”
“蹊儿也要读多多的书。”齐自蹊立刻道。
“想要读书,得认字儿。蹊儿能不能做到每天认二十个字”
齐自蹊点点头,响亮地应道:“能。”
燕姑姑一生没有孩子,虽说在宫里也伺候过几个小主子,但没有哪个像齐自蹊这样叫她疼爱的。
闻言她很不赞成地道:“公主,郡王还小呢。”
杜锦宁还没说话呢,齐自蹊转过头去,十分不赞成地对燕姑姑道:“燕嬷嬷,我不小了,我两岁半了。爹爹说,我是大孩子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
齐自蹊看看燕姑姑,又看看杜锦宁,抵着嘴十分不服气地道:“我昨天哭鼻子,爹爹说,我是大孩子了,不能老哭鼻子。”
说着,他挣扎着要下地:“爹爹还说,我长大了,要自己走路,不能老让人抱。”
杜锦宁只得把他放了下来。
齐自蹊的小手牵在娘亲手里,两只脚“踢踢踏踏”地一边走一边蹦跶,仰起小脸朝她甜甜一笑。
杜锦宁看他那可爱的样子,心都要化了,只恨不得把他揉进心坎里去,打定主意在齐自蹊小的时候,还是多在家里陪他,少出远门。
工部懂水利的官员不少,她多培养培养便可堪大用,用不着自己出去奔波。
第891章 教育部尚书
杜锦宁倒是想少公干,多陪自家的可家的小家伙,无奈她只在家里歇息了一日,就有人上门来了。
来人是陆九渊三人。
“您说什么皇上封了您做教育部尚书彭先生和史先生做了主事”杜锦宁震惊得瞪圆了眼睛。
坐在杜锦宁对面、乖乖跟娘亲学认字的齐自蹊见状,也跟着瞪圆了眼睛。
他的眼睛本来就又大又圆,这一瞪,两只圆溜溜的眼睛似乎占了小半张脸,实在叫人忍俊不住,燕姑姑和春禾等人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
杜锦宁这才看到儿子那可爱的模样,笑着伸出手去摸了摸他的小脑袋。
齐自蹊见娘亲笑了,也弯了弯眼睛,不过仍然好奇地看着陆九渊。
陆九渊却顾不得逗弄齐自蹊,满脸复杂地点点头:“皇上说,教育部是公主你提议建立的,他也搞不懂应该怎么做。本来让你来做这个尚书最好不过,但你做了大司农,再做教育部尚书就不大好。所以把我赶鸭子上架,做这个尚书。我倒是推辞了,但皇上一言九鼎,不愿收回成命,我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下来。这不,就来跟你讨主意来了。”
杜锦宁:“”
她终于知道什么叫厚颜无耻了。
果然做老板的都是黑心肝,剥削劳动力不遗余力。
她头疼的抚了抚额头,咬牙切齿地问道:“我不是早写了一个折子,把教育局的框架都写得明明白白了”
说实话,她也是看着大宋这教育的状况牙疼,这才劳心劳力地写了个折子,由管子权修里的“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做引子,提出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论,然后把教育部的框架给赵晤写了下来。
她觉得自己做到这一步,也就很可以了。至于如何执行,细节怎样,应该如何根据这时代的特点来改进,那都是赵晤和他智囊团的事,跟她再无干系。
谁曾想赵晤竟然把主意打到陆九渊三人身上。
不得不说杜锦宁和赵晤是互相成就。
虽说杜锦宁许多go zhn远瞩的建议给赵晤带来了“鸿庆盛世”,但如果皇帝不是像赵晤这样开明且锐意进取的明君,杜锦宁也不会这样尽心尽力地替赵晤着想,给他出许多主意。
陆九渊也知道这样不好,十分内疚地道:“要不,公主你求见皇上一面,替我们把这差事给推了。”
“对对,我们也做不来。只是皇上那里,怎么推托他都有话说,唉。”彭士诚也道。
杜锦宁就知道赵晤拿到了自己的软肋。只要涉及到她身边对她好的人,她是一定会尽力护着的。
磨牙虽磨牙,这事她还真得做。而且,她有前世的记忆,这件事她来做,总比扔给别人做好,免得走了弯路。
“好罢,来,我跟你们说说我的构想”
燕姑姑见状,便朝齐自蹊招招手,示意他跟自己离开。杜锦宁要做正事,他们自然不好留下的。
谁知齐自蹊不愿意,摇头摆手地拒绝:“不,我要听娘说话。”
杜锦宁前世虽没结婚生子,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师长同事的孩子不少,她多少也懂得些教育孩子的方式。
她觉得,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就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就算他们不懂也可以让他们多看多学的,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多少会受些影响,大受裨益。
“让他留下吧。”杜锦宁道。
她朝齐自蹊伸出手,等他走到自己面前,她将他抱在怀里,这才跟陆九渊三人细细地说起自己的想法来,从学校的架构,说到学习的科目。陆九渊三人生怕自己记不住,还要了文房四宝,将杜锦宁所说的记了下来。
“大致就是这样。”杜锦宁道,“你们自己再好好想想,然后召集教育部的官员开个会,集思广益,完善这个方案,再向皇上禀报。也可以像关尚书搞商业那样,在某个省做个试点,如果效果不错,再在全国推广开来。”
“好,好好。”
陆九渊以前没当官,并不是真的淡薄名利,只不过没有机遇罢了。哪个男人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呢现在三人还不到五十岁,身体健康,精力也还好。此时得了这么一桩差事,那真恨不得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进去。
“对了,教育部现在有多少官员了”杜锦宁问道。
“我这官位还没坐稳呢,哪里来得及组建机构”陆九渊笑道,“反正具体要做什么有府学、县学,我们先把框架拿出来再说吧。”
杜锦宁摸摸下巴。
许成源中了进士后就一直外放,他为官清廉,又十分勤勉,还有意向杜锦宁学习,处事很有几分手腕,每年考评都很好,又有齐伯昆提携,如今也做到了正四品的知府位置了。
地方官做到正四品,再往上升就难了。杜锦宁觉得,他是时候调回京城经营一下人脉了。
进到教育部在某官职上呆三年,再外放做个正三品的提督学政,等京中有空缺的时候,就可以谋个尚书的位置了。
陆九渊年纪不小,就算在教育部做尚书,估计也做不了几年。到时候许成源回来接他的班,倒很合适。
这么想着,杜锦宁便打算跟许成源通通气,再跟陆九渊提这事。
陆九渊跟了杜锦宁这么多年,也知道她的性子。
此时见她问起教育部的官员,又沉思想着什么,微一思忖便猜到杜锦宁想什么了。
他道:“虽说我这部里需要的人不多,免得机构太过臃肿,但左侍郎和右侍郎总得要的,否则就是个空壳子。如果你有信得过的人推荐,那再好不过。也免得别的不知底细的人过来,互相还得防着,平白地耽误事情。”
杜锦宁也不跟陆九渊客气,道:“好,反正你这里还不急,我先问过再说。”
“公主如果没什么别的交代,我们就回去写折子了。”陆九渊起身告辞,又跟齐自蹊挥手告别。
第892章 过继一事
此时鲁宅门前,鲁小北从马车上下来,让下人拿了东西,跟着他一起进了家门。
“老爷,您回来了”门房殷勤地上来给他行礼,看到下人手里拿的冰糖葫芦,他又笑道,“下午大少爷和二少爷还嚷嚷,说您要给他们带冰糖葫芦回来的呢。”
提起儿子,鲁小北脸上露出了笑容。
杜方苓肚子争气,一连生了三个儿子。不过最小的才出生没多久,还在襁褓里。
鲁家这宅子,是鲁小北去年才新买的。
鲁小北当初为了不跟杜锦宁抢市场,并没有做茶生意,而是做了绸缎生意。他本就是个头脑十分灵活的人,又舍得下力气,当初杜锦宁考上状元时生意就做得很大了。
在杜锦宁提倡科技,让朝庭奖励能工巧匠时,鲁小北受到很大的启发,当即在他的织坊中提出改进工艺有重奖。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有人改进了织布机,织出了比以前更加细密柔软的布;有人在染料上做出了改进,染出来的绸缎颜色更鲜亮。
后来杜锦宁失踪,鲁小北放下生意满世界地找寻杜锦宁,让赵晤注意到了他这个人。让人一打听知道鲁小北和杜锦宁之间的交情,赵晤很是唏嘘,感慨于鲁小
分节阅读 420
北的知恩图报鲁小北这就算是在皇上面前挂了号了。
待后来杜锦宁回到朝庭,作了宁国长公主,见鲁小北作坊里的绸缎着实好,便送了一些给郑太后、赵明月和皇后,赵晤见这些绸缎不错,想起鲁小北的仁义,干脆下令让他将这些绸缎做了贡品。
远航成功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引得绸缎的价格都涨了些,鲁小北这时候又变成了皇商。于是他抓住这个契机,一下子把生意做得极大。
鲁小北知道自打杜锦宁出嫁后,杜方苓就掂记着独居的岳母。他倒想把岳母接到家里来住呢,无奈岳母死活不同意。正好杜府附近有宅子出售,鲁小北也不差钱,就把这处宅子给买了下来。
这宅子跟杜府同在一条巷子,也就几步路的距离,方便杜方苓照顾母亲。
到了垂花门,鲁小北对小厮道:“行了,冰糖葫芦给我吧。”接过冰糖葫芦,径直去了内宅。
他打算给儿子一个惊喜。
穿过一进宅院,路过花园,他正要从回廊上去儿子所住的院子,就听到回廊的美人靠上传来妻子杜方苓的声音:“蹊哥儿都三岁半了,怎么锦宁那肚子还没动静”
“这事我问过燕姑姑,燕姑姑说小远不想让锦宁生孩子了,说太危险。燕姑姑还说,皇上也是这么个意思,说朝庭里多少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