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七零后妈养崽手册 >

第127章

七零后妈养崽手册-第127章

小说: 七零后妈养崽手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们村里不是红薯多吗?大家都说吃红薯吃烧心了,那就干脆卖吧。”


第315章 盘溪村新风貌
  有村民提出意见:“倒卖粮食是违法的。”
  聂源笑道:“谁说咱们倒卖了?倒卖是有标准的,超过一百斤才算倒卖。”
  不然人家亲戚周转,一袋子红薯就是七八十斤,难道也给抓起来啊?
  聂源说:“你们把红薯都分成一份一份的,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就去河边弄点儿藤子来,编个网兜子,一兜子三斤,按一毛钱的价格写着,统一都放到村口的大树下。”
  “这样人家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到,要是有买猪粪的人愿意捎带上一袋子,那就是一毛钱的入账。”
  “家里有种枣子梨子苹果桃子玉米的,也都这么干,自己分,一毛钱一袋,放什么随意,不许催人家,人家看中哪袋拿哪袋,叫腿脚不好不能下地不能养猪的人来看着就是,给算半个劳动力工分。”
  聂源这消息一出,大家再没有什么意见了。
  其实困难时期早就过去了,地里的产量没那么低。
  饿死人那是六几年初的事儿。
  现在没有真正饿死的。
  大家说饿,都是因为缺油水,缺糖。
  红薯这些玩意儿都管饱。
  可吃多了烧心。
  没办法换成白米白面,一年的肉跟油也没个半斤二两的,这才让人觉得困难。
  但红薯是真够。
  唐晚吟就知道,好多这个时期的人到了几十年后说起红薯来,都还心有余悸。
  吃怕了。
  实在是吃的太多了。
  拿出来卖正好。
  这样小的份额,不超过农村集市的量。
  又不耽误什么时间,不需要村民个个都去学怎么做生意,怎么砍价,怎么卖货记账。
  兴许很多人还不理解,但唐晚吟是真的亲眼见到了,还有连钱都不认识的人。
  村里有些老人,不认识字。
  只能靠颜色来区分钱。
  也分不出真钱假钱。
  出去容易被人骗。
  这也是大家不愿意去镇上买东西的缘故。
  太多太多他们不能掌控的东西了。
  而现在就好了,只用把东西收拾出来。
  自己觉得值一毛钱就是了。
  这家收拾是两斤红薯,再加两个玉米。
  那家是三斤红薯,但是加了一小串干辣椒。
  还有人干脆就放了一个苹果。
  各家放各家的位置,绕着大榕树一圈。
  村里有个瘸腿的老拐,平时干不了活,但人很老实。
  就让他在村口守着,给人指路、倒水,顺便看着这些东西。
  来往的人要是看中了,就给一毛钱老拐,老拐这里记着是谁家的东西,回头把钱给聂源就行。
  自己就挣半个劳动力的工分。
  比以前为难下地要好。
  这种方式做的不错。
  随着大家摆放上去的物品数量跟种类多了起来,来村里的人就不只是买猪粪的人了。
  附近村里的,不愿意去远处的,偶尔没事也来盘溪村看看。
  兴许就能看到想买的东西,不用大老远跑去镇上了。
  慢慢的,人就越来越多。
  刚开始还有人淘货郎也想来这里放东西,被聂源拒绝了。
  聂源说:“咱们村就有自己的淘货郎。”
  人家还很疑惑:“你们村也有吗?为啥我从来没见过呢?”
  淘货郎也是有淘货郎的圈子的。
  聂源就说:“反正有就是有,你也别问了,做这个生意的,没有你这样打听的。”
  这倒是,虽然现在风头渐渐松了下来,但到底还是不正规。
  人家也不敢多问。
  但是偷偷再来的时候,发现树底下还真有一些淘货郎才卖的东西。
  针线啊,橡皮筋,皮尺啊,蛤蜊膏,清凉油什么的。
  人家就死心了。
  看来这村里的确有淘货郎。
  村里当然有。
  就是子敏。
  聂源没让外人来这里放东西,就叫子敏放了。
  子敏一放,那就是最多、最亮眼的东西。
  为了记账方便,聂源还安排了一下学生来陪老拐值班。
  这样也能替换一下老拐吃个饭上个厕所什么的。
  而学生也很有责任心跟使命感。
  账本子记得清清楚楚的。
  也给他们算半天两个工分。
  计到家里的大人头上。
  还得是在学校里书念得好,算数学得好的学生才有这个资格。
  所以一时之间学生为了能有这么一个“干大事”的机会,都拼命学习。
  而家长们一听,哎?
  以前都觉得上学耽误功夫。
  咋现在上学不光不耽误功夫,能学到知识不说,竟然还能够赚工分?
  这简直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啊。
  于是村里上学的风气也起来了。
  这么倒腾来倒腾去的。
  整个村子都有活儿干。
  下地的下地,养猪的养猪,卖猪粪的卖猪粪,做饭的做饭。
  村民自己晚上在家都能缝个布兜子出来,放在大榕树底下用石头压着。
  卖一个,家里俩月的火柴钱就出来了。
  这里面赚得最多的,当然就是唐晚吟家的孟子敏。
  因为人家爸妈经常去镇上,还去市里。
  自己带东西回来不说,还带着子敏去挑东西。
  子敏进回来的东西当然好。
  生意也就好。
  会赚钱。
  但是村民也不嫉妒。
  因为大家业务面不一样。
  村民主要卖的都是自家种的菜跟自己做的手工玩意儿。
  家家都卖,也就没人会觉得子敏卖东西不好了。
  而子敏也得益于这个家家卖的模式,村里人自发给看着摊子,她的时间跟精力还大大地节省了下来,专注于进货。
  ……
  李芳在唐晚吟家外头看了半天,是真的羡慕。
  村里好多人都说孟子敏做生意赚的钱,比一个大人拿工分分的钱都多。
  快赶上人家在厂里当工人的了。
  但李芳知道远不止这些。
  因为唐家的生意,不止这一点。
  那个孔秋露,就在唐晚吟家里做衣裳。
  做一件收几毛钱手工费。
  她很会做衣裳,又新潮又好看,还省布料。
  哪怕她说剩下的布头都要给她,她做的衣服布料也比别人省。
  好多人都是直接来孔秋露这里,跟她说自己想做个什么衣裳。
  然后孔秋露也热情,先不收钱,给人量尺,计算,告诉别人要买多少布。
  人家一听,孔秋露这里用的布料比自个儿算的少,那肯定就扯了布在孔秋露这里做衣裳了。
  因而孔秋露的生意也是相当不错。


第316章 李芳要住唐晚吟家
  往年这个时节大家的冬衣早就做好了,一般裁缝到了快十一月,其实已经没多少活儿了。
  但是孔秋露就不一样了,到现在还有好多单子。
  虽然嫁去了下河村,但是每天都跟上班一样往唐晚吟这里跑。
  谁也不知道孔秋露到底挣了多少钱。
  李芳羡慕地看着这个院子。
  心想,这院子的风水是真的好。
  谁住谁好。
  孔秋露真聪明,知道抱着唐晚吟的大腿,住进这么好的院子里,现在果然也赚钱了吧。
  再想想自己那一家子人。
  以前叔父李山当大队长的时候,一家人几房人的日子还过得不错。
  干活可以挑最不累的,工分可以挑最多的。
  就是分的粮食,哪怕是同样的一百斤,也能让他们先选。
  选个头大的,卖相好看没有疤痕的。
  还能偷偷养鸡,也不怕人告,反正最后都是告到李山那里去。
  但现在不一样了。
  自从李山被抓走之后,李家人的日子那叫一个一落千丈。
  虽然聂源没有针对李家,可是李家人享受惯了便宜,又怎么能够接受现在这种普普通通的村民待遇。
  所以背地里还是有人骂李山。
  李芳觉得他们不对。
  虽然没有了李山带来的便宜,可是聂源的主意一个接一个,现在村里整体都好过了。
  大榕树底下老拐记账,一天都要卖个七八块钱。
  一个月就是两百多,将近三百块钱
  村里总共才那么一百来户人家,平均每户每个月不用等年底,不用靠工分,就能挣个十块钱,有什么不好?
  虽然有多有少,可这都是白得的啊。
  而且就像她一样,以前在大队部当个会计当得不名不正的。
  现在在村小当个老师当得堂堂正正的。
  挣钱没多,但是李芳再也不自卑了。
  心里也舒坦了。
  她是认聂源他们的。
  不管李家人背地里说了什么,她都觉得聂源当大队长比叔父李山当大队长好。
  唐晚吟他们也不是李家人说的祸害。
  叔父被抓,不是唐晚吟的错。
  李芳站在唐晚吟家门前想了很多很多。
  直到被一声呼喊打断。
  “芳子?你站门口干啥?找晚晚吗?”
  孟玉英侧抱着一个簸箩,正准备在院子里晒萝卜干。
  冬天也就这么几样吃的了,多做点儿菜干、咸菜,等下雪了就可以猫冬了。
  孟玉英从屋子里出来就看到了李芳。
  刚开始还没想打招呼。
  因为家里的情况不一样。
  晚晚跟孟宇祁都有法子弄钱,弄的还不少。
  所以家里总是有好东西。
  小家伙的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的。
  孔秋露那边也是生意。
  所以平时家里虽然热闹,但是很少让不相干的人进来。
  就怕看到的人心生嫉妒,回头又去村里说三说四的。
  所以孟玉英刚开始没有喊李芳。
  想着李芳只不过是跟其他好奇的村民一样。
  路过,多看两眼。
  结果她出来都晒完了一簸箩的萝卜干,李芳还没走。
  那孟玉英就不能看见了当看不见了。
  孟玉英喊李芳,李芳才如梦初醒。
  李芳这个人也是直愣愣的,也不说自己有什么事儿,就问:“玉英姐,我能进去看看吗。”
  孟玉英心道,这可就没眼色了。
  但是人家已经开口了,能怎么办呢。
  孟玉英只能把人让进来:“你进来吧,不过晚晚他们这会儿都不在,去猪圈了。”
  李芳倒是也不介意,说道:“我不是来看唐晚吟的,我就是来看这院子的。”
  这话可让孟玉英忍不住侧目了。
  这姑娘,怎么傻愣愣的。
  李芳进来最先看到的就是那几棵大果树了。
  枣子,柿子,橘子,板栗,苹果,桃子,梨子、杏子。
  一个坑里两棵树。
  除了桃子、梨子、杏子实在是不当季,也不能存在树上,所以光秃秃的之外。
  其他的树上都还有果子。
  当然了,村里人家里的果树上也大多都存了一些果子。
  比如枣子,刚结的时候是绿色的,但是如果一直不摘的话,在树上也不会烂,而是会慢慢变红,然后晒干,成了灰灰枣。
  柿子也是冬储大户。
  一半留个过冬的鸟儿吃,护着鸟儿,来年鸟儿就能吃庄稼地里的虫。
  一半就是存着村民自己吃的。
  柿子放在树上,能存到明年结新柿子。
  橘子、板栗、苹果这些也都是,结果晚,也能够在树上存着。
  所以这会儿唐晚吟家的果树上还都挂着沉甸甸的果子。
  李芳就觉得奇怪:“玉英姐,你们家这果树是去年才移栽的,今年咋这么能挂果啊?”
  孟玉英笑道:“养树跟养人一样,听小戴他们说当初就是挑的他们村里最好的果苗给晚晚弄的。”
  “来了之后三个孩子天天跟伺候什么一样伺候着,上猪粪,上童子尿,抓蚯蚓过来松土……大人都没这么勤快。”
  李芳想想自家那几个侄子,除了建设哥跟巧红嫂子家的大元小元跟小妮还算懂事之外,其他都皮得不行。
  上课都坐不住,还指望他们照看家里果树跟地?
  李芳不由得道:“你们家养出来的孩子真好。”
  孟玉英心里咯噔了一下。
  这怎么个意思?
  我们家养的孩子?
  平常不都说我们家的孩子吗?
  咋变成我们家养的孩子了?
  孟玉英严肃起来,难不成村里有人知道三个孩子的身世了?
  可不应该啊。
  唯二知道的就是老村长跟聂源。
  老村长是当时帮着给三个孩子落户到老孟家的手续的人,所以肯定知道。
  聂源是因为一直跟孟宇祁关系好,两人就算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是通信不断的。
  但他俩都肯定不会说出去的。
  不是那么没谱的人。
  孟玉英皱起了眉头。
  难不成是叫苏江红知道了?
  苏江红那可是个嘴上不长门的人。
  孟玉英心都提起来了。
  要真是这样,别说唐晚吟跟孟宇祁了,她是第一个就要上去撕苏江红的嘴的。
  孟玉英不知道李芳听到了什么风言风语,刚想问来着。
  下一秒,李芳居然先开口问她:“玉英姐,我能搬来你们家住几天吗?”
  啥?
  孟玉英傻眼了。
  这是打算来他们家住着打探消息吗?
  不能吧?


第317章 木楞的人
  唐晚吟回来之后见李芳坐在家里,还觉得挺新鲜的。
  李芳这人吧,说好不好,说坏不坏。
  但只要不暗地里使坏,唐晚吟也不管。
  横竖也不是她这个圈子里的人。
  上午上完课,各回各家就是了。
  也很少有其他联系。
  怎么这会儿还跑家里来了。
  要是别人来唐晚吟还不会好奇,但是李芳来,那唐晚吟还真就好奇了。
  因为村里人喜欢串门子这是常识。
  但是李芳一贯的有点儿小傲气,是不乐意跟村里人一样做这种事儿的。
  她连八卦都不爱听。
  唐晚吟在井台旁边洗手。
  孟玉英就过来跟她说:“李芳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了,刚才跟我说要来咱家住。”
  唐晚吟用毛巾擦了擦手,有些好奇:“没说为什么?”
  “问了,不说。”
  孟玉英犹豫了一下,才提醒唐晚吟:“说要来住之前,她还说了一句,怎么咱家养的孩子跟树都这么好。”
  孟玉英觉得这个重点是在养的孩子身上。
  但唐晚吟一听就明白了。
  这是说“养”呢。
  能不好吗?
  孩子跟树,包括在草原上受了苦挨了冻的孟玉英跟何云平,那都是她小心翼翼用空间水喂起来的。
  长得结实不生病,平时小磕小碰的也好的快。
  果树就是长得比别人好。
  唐晚吟点点头,宽慰孟玉英:“你放心吧,肯定不是孩子那事儿。”
  孟宇祁十三四岁就去外面读书了。
  在城里念的高中,去国外上的学。
  后来又一直在外地工作。
  三个孩子跟他的年龄也都对得上,没人会怀疑的。
  再说了,以现在的人的观念来看,亲生的孩子都未必能这么养呢,何况是收养的。
  孟宇祁跟唐晚吟对孩子怎么样,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不会怀疑到这头上。
  应该怀疑的还是在“养”这个事儿上。
  唐晚吟其实也早有准备。
  她虽然一直在尽力遮掩,但不寻常就是不寻常。
  聪明人看见了,会觉得肯定是这家人私下里有本事。
  坏心眼的人看见了,心里都是嫉妒,只盼着他们不好。
  小气的人看见了,哪儿管他们的东西怎么来的,只想着来打秋风,分上一点儿好处。
  还就真只有那木楞愣的人,能够单纯地看出这件事。
  唐晚吟还真没怎么担心。
  因为这木楞愣的人,最大的问题就还是木楞愣。
  就算是看出来了,他们脑子里也想不到这一处来。
  唐晚吟擦干手,进屋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