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再见玉岭-陈舜臣 >

第7章

再见玉岭-陈舜臣-第7章

小说: 再见玉岭-陈舜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话里出来的声音是熟悉的翻译的日本话。这些日本话仍然是那样简单明了、段落分明。它清楚地告诉入江:他躺在床上脑子里出现的事情已是二十五年前的往事,而现在他已五十岁,在上海的旅馆里迎接早晨。
    “我明白了我做好准备等他。”入江回答说。
    果然如预想的那样,尽管同坐在一辆车子里,周扶景还是很少说话。
    “您特意陪我到玉岭这样偏僻的地方去,实在对不起。”
入江对周扶景表示感谢说。
    “不,不是特意的。”周扶景坦率地回答说:“我是利用假日到玉岭前面一点的地方去。说实在的,平常如果不是因为工作,我是坐不上这样小车的今天坐上这样的车子,完全是沾您的光。是您给我帮了很大的忙。”
    “是嘛”入江笑着望着对方。但是周扶景精悍的侧脸上没有露出一丝笑容。
    谈话到此就中断了。
    约摸过了半个多小时,这次周扶景主动搭话说:
    “听说您要看玉岭的佛像。您对玉岭佛像的哪一点感兴趣呀?”
    这好似是一般客套的问话。但他的声音有点激动,可以看出不是表面的应酬话。看来周扶景是真的想了解这个问题。
    周扶景生得瘦,但令人感到浑身是劲。跟他坐在一起,每当膝头相碰的时候,入江意识到对方很有劲。
    入江感到有一种威严的压力,不敢随便地回答。尽管他提醒自己,这不是事务性的、枯燥无味的谈话,但他还是把前些天通过醒译跟官员说的话,作了更认真的说明。
      这么说,您是想重新认识人民群众的信仰的力量吗?”
周扶景听了入江的说明后,又提出了问题。像用词虽然很客气,但这种追问是很严厉的。
      并不是说信仰,而是说平民的有限的能量朝什么方向发展,它具有什么样的力量。就是说,它并没有受到宫廷或富豪的保护。尽管在技术还不洗练,但应当说是朴素的美的艺术,土生土长的艺术我想对这样的艺术给予评价。”
    入江由于长期不说中国话了,词汇很贫乏。要想深入地说明这样的问题,当然是困难的。
    对于入江往往不知如何用词的回答,周扶景好象很同情。他反复地说: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接着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不过,入江感到对方这时是在静静地观察自己。
    对于去玉岭得到批准,入江之所以感到意外,也由于他的脑子里认为去那儿交通不便。但现在他了解到已有新的公路直通瑞店庄。
    “怎么样,这条公路不错吧。这是七年前修成的,还这么纹丝不动哩。”年轻的司机骄傲地这么说。
    入江跟这个爱说话的司机说了许多话。周扶景也不时地插进来说几句,但话都很短。
    当入江谈到二十五年前在玉岭看到的“点朱”的仪式的时候,周扶景鄙视地说:“那是很无聊的事,现在当然不搞了。搭起那么大的望楼,简直是浪费资材。而且封建时代搞迷信活动,目的是使人民在政治上愚昧。”
    入江想起了周扶景是交通机构资材部门的技术人员。
他内心里暗暗地说道:“看来还是彼此的工作性质不同啊!”
    周扶景虽然是个很少说话、不善交际的人,但入江却不由得对他抱有好感。这也许是由于他的身上蕴藏着一种强韧的力量。
    入江曾看到李映翔毫无畏惧地登上高耸的望楼,眼中涌出了热泪,这一定也是对强韧的力量所产生的感动。
    入江过去所打交道的,都是静止的事物,比如木像、石像以及画在绢子或纸上的人物、山水等。这些东西当然也有表现出强韧的力量的,但它们如不通过心灵的过滤,那是无法感受到的。
    在战争期间,入江对强烈的事物抱有反感。因为这些东西的代表就是米黄色的军装和刺刀。所以他有意识地想埋头于静止的事物之中。
    在他极力回避的强韧与运动的事物之中,也存在着“美”。他在攀登望楼的少女的形象中发现了这种美。由于强韧的力量蕴藏在优美的形象之中,所以他格外受到感动。
    他对映翔燃起思慕的火焰的原因,只能作这样的解释。
    在车子里,他与周扶景的肩膀又相碰了一下。
    一种强韧的力量传到他的身上。
    他对周扶景怀有好感,同时也有一种反感。
    “我并不完全这么认为”入江说道“当时,我看到一个身着紫色的斗篷和黄色裤子的少女,神情自若地朝着那座高耸的望楼攀登上去,我深深地受到感动。那就好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极其优美的画具,去完成一幅杰出的画。当时我就是这么感觉的。对,我受到了感动。非常非常……”
    他的中国话还不能运用自如,费了好大的劲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为了对映翔的回忆。
    周扶景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从侧面看去,他的面颊上有着深深的笑窝。他说:
    “世界是广阔的,偶尔也会有个把天不怕地不怕的女人。”
    不一会儿,玉岭的五蜂已开始斜斜地进入眼帘。
    第一峰和第二峰重叠在一起,第三峰稍微离开一点。第四峰和第五峰好似交错在一起,排列在它们的旁边。
    随着公路的迁回,五峰逐渐由斜面转向正面。不过,从远处还看不到浅刻在灰色岩面上的线纹。不用说小佛像看不到,就连第三峰上的两座大释尊像也是同样。
    入江在凝神了望着。
    他终于在第三峰岩面中央的稍下方发现了一块红色的污迹。
    随着车子靠近,认真注意看去,释尊像的轮廓已经隐约可以辨认了。
    红色的污迹逐渐地扩大,色彩也越来越鲜明。入江感到自己是一步一步地向过去靠近。
    已经相隔了二十五年。不过,据周扶景说,这种每隔十年举行一次的点朱仪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以来已经废除了。真是这样的话,现在在逐渐扩大的红色的污迹,还是当年李映翔涂上去的哩!
    入江和周扶景所坐的车子来到了玉岭的山脚下。预定只在这里住一宿,明天中午以前必须离开这里,返回上海因此,当天就必须要观看摩崖佛。
    他们俩让车子等在那儿,从第一峰开始观看。
    第一峰和第二峰上的佛像很多,但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    “在这次文化大革命中,经常听到打倒四旧的口号。你们真的不想保护文化遗产了吗?”入江问周扶景说。
    “我是交通方面的技术人员。这方面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周扶景回答说:“不过,我了解保护文化遗产仍然是我国政府的大方针。但是,这些没价值的东西,究竟能不能称得上是文化遗产呢?”
    “起码是民众力量的纪念吧?”
    “这是浪费人民精力的证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还有保存的必要。”
    他们俩一边这么交谈,一边朝第三峰走去    说是保存,其实摩崖佛是雕刻在岩石上,暴露在风雨之中,并不需要特别加以保存,只不过是不要人为地加以磨损而已。
    入江想起了南京附近栖霞寺后面的“千佛岩”那里的佛像群据说是齐代的作品。在战争期间入江去那里的时候,说是修补,其实是糊上水泥,而且在上面涂上了彩色。云岗石佛的修补,也使许多佛像遭到严重的破坏。
    “这样的保存,还不如不保存好。”入江心里这么想。
    在到第三峰之前,他是用美术史家的眼光来观看,来思考问题。可是,来到第三峰的时候,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普通的人,站在两尊大释尊的面前。
    日头已经西斜,两人的影子长长地映在岩石前黄色的空地上。
    “这两个大家伙是最大的浪费。把人民的力量扭向这样的方向,目的是让人们没有余暇来注意政治的矛盾。”周扶景作了他自己的解释。
    从第一峰起,他们走的是山脚下起伏的小路。入江早已上气不接下气,而看来是差不多年岁的周扶景呼吸却丝毫不乱。这大概是平时的锻练起了作用。
    入江擦了擦汗,仰首望着阔别了二十五年的第三峰上的佛像。最刺激他的是下段佛像嘴唇上的朱红色。
    “据说从那次以后就没有点过朱,可是颜色一点也没有褪啊!”入江低声地这么说。但这不是自言自语。他说的是中国话就是证明。但他也不是特意说给周扶景听的。
    “每隔十年在朱上又涂上朱,那是非常厚的,二三十年是不会褪色的。……对,嘴唇上那么厚的朱要完全剥落的话,恐怕需要一百年吧!”周扶景一边解着蓝色人民服上的扣子,一边这么说。
    一百年—简直叫人想一想都会感到头晕目眩的漫长的岁月。要是在平常的情况下,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感慨地说:‘到底是大陆上衡量时间的尺度啊!”可是,这时的入江尽管听说需要一百年的时间,也并不那么激动。对入江来说,跟映翔的关系可以说是超越时间概念的悲剧。
    “仅仅一百年!?……”入江说道:“要使这岩面上的佛颜消失,恐怕需要四五千年吧!……”
    周扶景感到意外,望着入江的脸。但入江马上闭上了眼睛。
    释尊像的红嘴唇当然使他联想到映翔的面影。但他不愿去想她,因此闭上了眼睛,极力在脑子里描绘《玉岭故事杂考》中所写的场面。
    入江试图在脑子里再现石能自杀的情景。佛像的嘴唇吸进鲜血时,这个场面就结束了。在这之后,映翔的凛然的面颊、明亮的眼睛、花瓣般的嘴唇……一齐涌现出来,流进他的脑海,面且不断扩大。
    “咱们走吧!’,周扶景催促的声音,使入江清醒过来。
    以后他们俩走过没有雕刻佛像的第四峰—番瓜岩,来到第五峰。
    当他们再次坐上车子的时候,太阳已没入西山,四周已经昏暗起来。
    预定当天晚上住在瑞店庄。
    在去瑞店庄的途中,右侧可以看到五峰尾的山岗。入江凝神地注视着车窗的外面。
    那些跨山的民房,已开始零零落落地出现。
    在最高的地方建有两座民房。其中一座就是二十五年前入江短期住过的李东功的家。在黄昏的薄暗中,蒙陇地浮现出白色的悬楼。悬楼伸出三只细细的长腿,紧紧地咬着下面的岩石。
    “不知李东功现在怎样了了!”入江心里这么想。
    当时李东功已经六十岁,大概早已成了故人吧。
    他的侄女李映翔呢?
    隔壁的人家投有悬楼。入江最初去那儿的时候,那家跟李家一样,也有悬楼。那家当时住着一个叫谢世育的家伙,长马脸上生着一个黄瓜鼻子,尤其引人注目。在这二十五年的期间,就是这张狐狸般的脸孔,经常出现在入江的梦中。
    “您在看什么呀?”周扶景问道。
    “二十五年前,我曾在那个五峰尾上住过几天。是住在一个叫李东功老人的家中。那座房子现在还在那儿”
    “啊,是李东功先生吗,他在十年前已经去世了。”周扶景是稍西边永瓯地方的人。永瓯就在这附近,看来他对玉岭是十分熟悉的。
    “啊,是吗?”尽管这是预料中的事,但这位好老人的微笑在摇动着入江的心,他感到一阵凄凉袭上了心头。
    “李老太太也在同一年比她老伴前一点去世的。人们都说,老先生失去了老伴、一下子就衰了。”周扶景说。
    李东功的太太在家中尽量不引人注意,无声无息地生活着。所以入江现在虽然极力想回忆起她的面孔,但连轮廓也想不起来了。
  “她的侄女儿一度跟他们住在一起。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入江好几次想问这样的话,但是话到嘴边,又不知不觉地咽下去了。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他想起了这两句话。
    在狭窄的座位上,入江跟周扶景的膝头又碰在一起,好似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扎进了他的身体。
    在车子里,一个人沉浸于伤感之中。而在他的身边,另一个顽强的人一直在抱着胳膊,他好似与伤感无缘。
    “快到瑞店庄了。”周扶景松开胳膊,用一种事务性的口吻这么说。
    入江已经大半沉浸于过去之中。



第九章

    车子停在生产大队队部的前面,瑞店庄生产大队队长出来欢迎。
    过去三宅少尉的守备队驻扎的房子,现在变成了生产大队队部。
    天已经暗了,而孩子和老人们却自然地集中到这里来,带着希奇的眼光,远远地望着入江。大概是这个地方很少看到穿着西装的外国人吧。
    “在这些老人中,一定有二十五年前在路上碰见过的人。”入江心里这么想。他还不能完全消除这种伤感的情绪。
    生产大队长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以前入江在这里的时候,说不定他还是一个拿着棍棒,赤着脚,在田地里或空场上到处奔跑,拖着鼻涕的小家伙哩。
    “在吃饭之前,请看一看博物馆吧。”年轻的队长说。
    “博物馆!?”入江诧异,这样的乡村竟有博物馆?不觉反问说。
    “准确地说,应当叫陈列室吧”队长风趣地笑着说:“在这所房子里有一间陈列室。大致地浏一眼。。。。。。嗯,不到五分钟吧。”
    入江接受了队长的邀请,参观了所谓的“博物馆”。
    这间屋子在这座房子当作营房的时候,是守备队的食堂。
    这里能引起入江兴趣的美术品一件也没有。一百年前太平天国战争时,这里的农民曾经起来暴动。屋子里陈列着长矛、镰刀等,当时农民军的武器。
    墙上挂着画,画着手持红缨枪、锄头的农民们圆睁怒目,冲锋陷阵的情景。另外还悬挂着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人民反抗的照片和绘画。
    “对,三宅少尉以前被游击队搞得很苦恼。。。。。。”,入江想起了当时的一次事件:
    事件发生在点朱仪式以后的第四天。
    离瑞店庄几十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丹岳。入江听去过那里的士兵说,那里也有一些摩崖佛,但规模没有玉岭那么大。
    “我想去丹岳看看。”入江以前曾向三宅少尉提出过要求    “一个人去很危险。而且我也要负责任。。。。。。。。反正最近我就要派士兵去丹岳,那时我让你一块儿去。”三宅少尉说。
    丹岳有一个中队的日本军,瑞店庄的驻军实际上是那儿的一个支队,补给物资的据点也是在那儿。
    这次恰好瑞店庄要派十名军队去那里领取粮秣弹药。
    “你一块儿去吗?”三宅少尉说:“虽然当天就要回来,但在那儿拜一拜佛的时间还是有吧。”
    叫三宅少尉这么一说,入江认为是个好机会,于是决定去。
    当时他对映翔越来越爱慕,他觉得应当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一下。
    指挥联络队的是长谷川上等兵。入江跟这个关西出身的上等兵一块儿看过点朱,关系相当好,一切都很合适    丹岳这个村镇比瑞店庄要大一倍多。那儿的中队长山崎大尉的为人跟瑞店庄的三宅少尉不一样,他是一个朴素的、宽容的、不叫人感到拘束的军人。
    “啊,这可是重要的研究啊!”山崎大尉听了入江的说明,发出了赞叹声。他能够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不熟悉的世界。
    中队长爽快地表示要尽量给予方便。但入江婉言谢绝了。
    “需要的只是我的眼睛,不必麻烦士兵了。”
      是吗。这么有意义的研究,我希望能尽量给予协助。”
山崎大尉遗憾地说。
    最后决定只借用一个士兵担任向导。
    丹岳镇外有一座祖师庙,庙后小山岗的山脚下刻有摩崖佛。
    玉岭的山峰是由岩石形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