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富美六零年代创业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来是因为一个村子的,大家知根知底,不容易被人举报打擦边球。
二来是因为,青河村的确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竹编和木质工艺更加受县城人的欢迎。去年,王经理的闺女结婚,还从她这订了一套上好的红木嫁妆。
各个生产大队,吃饭靠天靠地、靠山靠水,有贫富差距无可厚非。
但既然聊到供销社,校嘉华从围观群众里,主动站了出来。
她介绍道:“各位叔伯,我是青河供销社的采购员。谁想开办农村供销社,往县里打个申请就行——当然,前提是,贵村有足够的资源和技术,用来发展农副业。”
这话扎了一排大队长的心。
早在饥荒年代,隔壁的山林就被挖空、砍伐得不像样了,重新养起来,至少还得十年。
“原来你就是校嘉华?”李树林在心里暗骂了一句“祸水”。
若不是她要回了李翠枝的抚恤金,也不会和徐长贵结下梁子,更不会引发后续的供销社斗殴。
徐长贵是本家人,李树林本想等风声过了,就寻个由头,让他去县城打工。没想到他运气不好,又遇上校嘉华的丈夫,直接被公安局送到了北大荒。
偏偏她丈夫还是个解放军同志,有什么不服,也只能憋在肚子里。
。
李村长眼看吃瘪,再次搬来了镇长。
“刘镇长,您再不管,全镇的人,都要跑到他们青河村去买东西了。”
这话绝对夸张。镇上有工厂、工人,只要工作稳定,再不济也不会都跑去农村。
但不可否认,青河的农村供销社营业后,分流了不少村民。镇供销社的营业额大不如从前,几乎拦腰斩。
刘镇长决不愿意看到这些。
他也向着李树林说话,“老赵啊,你们这个供销社做得再好,也离不开全镇的支持。既然你能搞到化肥,就得让大家都用上,自私自利可不行。”
孙支书说话也直:“老刘,人家供销社公司也是收钱办事,只要镇上肯拨款,买几车化肥还不简单?”
刘镇长气得瞪眼:“工厂效益怎么样,你们又不是不知道。我要是有钱,早他妈升官当县长了!”
果然,这位镇长最在乎的还是GDP,校嘉华忍不住呵呵。
悲剧的是,她这一笑,在严肃又安静的空气里,显得格外清晰。
“同志,你对我这个镇长有意见?”刘镇长很不满。
校嘉华急忙解释:“不敢不敢,我只是觉得,镇上的供销社,工作还不够灵活。调整一下,没准业绩能翻一番。”
李树林抢白:“站着说话不腰疼!镇供销社货多、人多,跟你们青河村的小打小闹可不一样。你这么厉害,怎么不去镇供销社上班?”
校嘉华:“去就去喽,就怕刘镇长不肯给我这个机会。”
赵富达先急了:“不行不行,笑笑是我们供销社的核心骨干,你们别想挖人!”
刘镇长本来觉得校嘉华不过是个小媳妇儿,只在村里混得开,听赵村长这么一说,反而下定了心思,想把人才挖过来。
“可以,明天你就来镇供销社上班。但我有个条件,三个月内,你得让供销社的营业额翻一番。如果做不到,工资就砍半。”
校嘉华摇头,“刘镇长,您低估咱们镇的潜力了。一个月内,我会让供销社的营业额翻两番,如果做不到,一分钱不要。”
“当真?”
校嘉华:“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但我也有几个条件。”
“你说。”
“第一,供销社的进销存置换,大小决策都要听我的。确保令行禁止。”
刘镇长想了想:“没问题。原来的社长最近扭断了脚筋,在家养伤。你先去当个代社长,干好了就给你转正。”
校嘉华笑而不语,她想当的,可不只是区区一个镇级供销社的社长。
“第二,我平时不出门,见识短,需要对镇上情况进行摸底调研。还请各位工厂、行政部门配合。”
“没问题,我给厂长们打声招呼,你想了解啥,也可以直接找镇政府。”
校嘉华很满意,“最后,我需要趁手的交通工具,送我上下班。”她总不能每天起早贪黑,走路去镇上。
“供销社可以给你安排职工宿舍。”
“不行,我有两个孩子,我可不想让他们变成留守儿童。”
“这……”刘镇长看了一眼赵富达。
赵村长只好应承下来:“农场有三轮车,每天早晚,都要给镇上送果蔬,可以顺便接送笑笑。”
“那就这么安排!”
刘镇长一锤定音,“校嘉华同志,我等你的好消息。”
就这样,校嘉华签了军令状,在几个大队里一“状”成名。
。
当天下午,校嘉华去了趟崔丽芬家。
再过一个月,就是张红娜的预产期。这段时间农场不忙,崔丽芬每天在家照顾大儿媳,还能顺便照顾孙子孙女。
校嘉华刚嘱托完,赵村长后脚就跟了过来。
“笑笑,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好好的采购员不做,为什么要到镇上去吃苦?”赵富达越想越可惜。
校嘉华请他坐下,“赵叔,你放心,供销社的采购工作,我已经交接给蔡知青,她做事认真负责,不会影响后续营业额。如果忙不过来,还可以把春霞嫂子调过去,做售货员。”
赵富达最关心的就是这个,放下心后,他继续说:“你今天向镇长打包票,太草率了。镇上的事可没那么简单,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校嘉华两手一摊:“不知道啊,走一步算一步,见招拆招吧?”
赵村长:“你啊,到底是年轻。”
校嘉华无奈地眨眨眼,却又胸有成竹。
“赵叔,我还真有个请求,希望您给帮帮忙……”
。
第二天,校嘉华早早起床,开始做早餐。
煮好粥,她把两个孩子叫起来,叮嘱校大宝吃完饭,先把小石头送到奶奶家,然后再去上学。
忙完一切,吴师傅开着农场的三轮车赶到,接她去上班。
校嘉华抬手看了看腕表,刚好七点。
腕表是白恪言的工作奖励,他临走时,特意摘下来,送给她做新年礼物。
这是一个价值不亚于缝纫机的礼物,而且有价无市,一般人买都买不到。
贵是次要的,校嘉华深知时间对一名科研人员的重要性,坚决不肯收。
白恪言解释,他工作的单位,时时与时间赛跑,处处挂着钟表。外出跟着老师和战友,通常也用不到。
他说:“笑笑,我现在能给你的,只有这些。你愿意收下,我才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最终,那块男士手表,还是被他戴在了她的手腕。
现在看来,这表真的非常实用,尤其对一个跨区上班族而言。
二十分钟后,校嘉华站在镇供销社的门口。
距离正式的营业时间还有半个小时。
一个圆脸的短发姑娘,正拿着抹布,勤快地擦拭供销社的大门和玻璃窗。
抹布冒着热气,姑娘的手依然冻得通红,一脸憨厚老实。
姑娘看见校嘉华,以为是顾客,想提醒她还没到营业时间。
“嘘!”校嘉华示意她安静。
大门半掩的供销社里,传出两个女人的对话。
“……珠珠,你小声点,不管镇长派谁过来,都取代不了你大舅的职务。咱们干好自己的工作才是本分。”
听声音,似乎是一个年长的女性,理性且好脾气。
被唤作“珠珠”的女孩,语气完全相反,“我呸,听说,新社长是从青河村调过来的。她一个农村妇女,凭什么管咱们?二姨,你猜她是不是花钱买的工作?要不,就是跟领导有一腿……”
迎着这道尖锐的女声,校嘉华推门进去。
对话声戛然而止。
“你……你找谁?”她们吃惊。
校嘉华淡淡一笑,把斜布包拍在柜台上。
“各位好,我就是新来的代社长、你们的顶头上级,校嘉华。”
柜台里的两个女人,顿时一个脸红,一个脸白。
第24章 爆款
校嘉华很快摸清了;镇供销社的人员情况。
除了在家养伤的社长刘大通,社里还有三个售货员,外加一名男采购。
年龄最大的售货员,名叫刘二梅;在供销社干了快十年;数她资历最老;主要负责售卖布匹、粮食和副食。
钱玉珠,小名珠珠;二十出头,是刘二梅的外甥女,能说会道、伶牙俐齿;负责贵重物品和洗化。
校嘉华记得她。
她第一次来供销社;带着校大宝还香皂,这姑娘指着丢香皂的男青年骂“臭老九”;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三个营业员里;还是短头发的于小莲比较可爱。
于小莲;县里最后一批分配过来的大学生。年龄最小,入社最晚;有什么脏活累活,都撂在这个圆脸姑娘身上。
“一个供销社里;两个人姓刘,还有一个是外甥女;他们该不会……”
二楼仓库;校嘉华好奇地问。
于小莲看四下无人,小心翼翼地答:“校社长,你猜得没错;他们都是领导的亲戚。”
“……”
校嘉华很想吐槽,关系户明目张胆,业绩为什么做不上来,还用问?
八点一到,供销社外面排起了长队,里面的人却不急着开门。刘二梅在做针线活,钱玉珠忙着擦雪花膏。
一切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校嘉华看看于小莲,后者急忙解释:“校社长,徐采购还没来。”
钱玉珠立即剜了她一眼,“狗腿。”
于小莲只好噤声。
校嘉华听县城公司的人提起过,镇供销社的采购叫徐民强,是公司采购主管许德顺的老同学。
难怪把迟到当成家常便饭,敢情这里一个个卧虎藏龙,背后都有靠山啊。
正说着,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从后门进来,怀里还揣着两个馒头。
闲庭信步的,怎么看怎么随意。
钱玉珠阴阳怪气:“徐采购,你怎么又迟到了?代社长都等你半天了。”
“代社长?”徐民强懵住,看到校嘉华,很快反应过来,“您就是新来的校社长吧,对不住,昨天在宿舍,我看账本太晚了,早上睡过了头。”
“没关系,徐采购如今兼职会计,工作辛苦,我能理解。”
校嘉华转头安排,“先开门,让顾客进来吧。”
居然没生气?三个人面面相觑。
营业后,校嘉华观察了一会儿卖场。
果然,工人们白天都在厂里上班,少了周边村民的光顾,供销社再也看不到以前人山人海、疯狂抢购的画面了。
一上午,钱玉珠应付着顾客,两只眼却不停地在校嘉华身上瞄。
新官上任三把火,她倒要看看,这位代社长能整出什么幺蛾子。
校嘉华不负众望,搞的第一件事,就是征用了供销社里的一辆自行车。
她摘掉二八大杠上的小红花,推到徐民强面前。
“徐采购,你记一下,以后这辆车,就是咱们社的公车。谁外出办公、送货,都可以骑。”
说完,校嘉华跨上横梁座,一溜烟飞了出去。
比他还随意?徐民强简直跌破眼镜。
钱玉珠像是抓到把柄,立即把电话打到镇政府,向姑丈控诉,说校嘉华私吞公家财产。
刘镇长没太当回事。
这几个奇葩亲戚,阴差阳错进了供销社,他也头痛得很。
他和校嘉华打的赌,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校嘉华必定会输。
到时候业绩不达标,小媳妇儿领不到工资,还丢了原来的工作,事情自然就解决了。
刘镇长安抚侄女:“一辆自行车而已,校同志现在是社长,你们要好好配合,一个月后再说嘛。”
“三舅!”
钱玉珠还想发脾气,对方已经挂断了电话。
。
一连三天,校嘉华都骑着二八大杠,在镇上转悠。
每到傍晚,她又把自行车准点送回来,开开心心下班回家。
这社长当的,跟游客似的,比食堂大师傅还舒坦。
钱玉珠第一个没沉住气。
第四天下午,闭社之后,她拦住校嘉华,道出心中的鄙夷。
“校同志,你现在是社长,领着供销社的工资,就该负起责任,让营业额好起来。你不在店里上班,天天出去转悠,像什么样子?”
“珠珠。”刘二梅扯扯钱玉珠的袖子,让外甥女别太冲动。
她知道,钱玉珠是想跟校嘉华吵一架,大家撕破脸,刘镇长肯定向着自己人,进而把这个外人气走。
以前,供销社有不少外人进来,最终都是这么走的。
“好啊,那我就给社里提三个建议吧。”校嘉华从善如流。
“……”没得架吵,钱玉珠只好把脾气憋回去。和大家一样,先把建议听完。
校嘉华:“我觉得吧,大家平时工作太忙,付出太多。现在难得客流少了,不如下个月放两天假,带薪轮休吧?”
此话一出,四个人都呆住了。
两天假是什么概念?要知道,现在各行各业全年无休,周末被称为义务劳动日。“破四旧”最厉害的时候,连春节都是不放假的!
刘二梅和钱玉珠是本镇人,放不放假影响不大。
但是徐民强和于小莲不一样。他们都是县城分派过来的,一年也难得回家一次。
尤其是徐民强,这位拖家带口的父亲,已经快两年没见过孩子了。
他简直激动落泪:“校同志,你,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校嘉华:“只要大家配合工作,我绝不开玩笑。”
“配合配合,一定配合!”徐民强已经在幻想探亲假怎么安排了。
于小莲也很高兴:“社长,咱们具体怎么干?”
“我的第二条建议是,给大家,申请加工资!”
加工资?就连刘二梅和钱玉珠都瞪大了眼。
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校嘉华详细说:“大家的固定底薪不变。但以后每天下班前,要复盘当天的单人营业额,由徐采购核实、记账。月底,按照个人总业绩的百分比,额外分提成。也就是说,以后谁的营业额高,谁的工资就多。”
“那怎么能行?大家都是一个集体,你这是否定平均主义,想搞特殊化吗?”钱玉珠坚决反对。
过去,社里有什么廉价快销的,或者长得不顺眼的客户,她可是一股脑推给于小莲的。
新标准执行下来,她的提成可能还没于小莲高。
校嘉华也不跟她废话:“钱同志如果有意见,先保留一下。实在不行,就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当然,主动请假是没有工资的。”
“你这是压迫工友,我要向刘镇长告发你!”
校嘉华不慌不忙,指指柜台上的电话:“请便。”
钱玉珠气呼呼地拿起电话,两根手指快要把号码键戳破。
“三舅……”电话接通后,她上来就噼里啪啦,倒了一通苦水。
结果,电话里的人操着官腔打断她,“你说啥?信号不好,我听不见……”
嘟、嘟、嘟……
钱玉珠:好气哦!
四个员工,几天就倒戈了一半。刘二梅看不下去,出来圆场。
“校同志,我知道你是为大家着想。但是,如果供销社效益不好、营业额上不来,再多花里胡哨的福利,也无法长久执行!”
“刘同志说得对,大河有水,小河才不干。营业员提高积极性还不够,全镇的购买力上来才是关键。所以,我的第三个建议是——打造爆款产品。”
“什么是爆,爆款?”几个人异口同声。
校嘉华看着徐民强:“徐采购,明天上午,麻烦你陪我去一个地方。”
。
新政策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至少,刘二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