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白富美六零年代创业史 >

第9章

白富美六零年代创业史-第9章

小说: 白富美六零年代创业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校大宝学会的字越来越多,小石头三岁了,也该开启早教。耕读小学只有红/宝书,和农业课堂。她想亲自来教,却没有合适的教材。
  校嘉华小学、初中的教材都被“破四旧”了,高中的课本也落在学校,估计早被教职工们丢掉。
  所以,她必须去一趟新华书店,买些教材和课外读物。就连她自己,在青河村呆久了,不看书、不学习,眼界太狭隘,脑子也快要生锈。
  正规一点的新华书店,也只有县城才有。
  至于这个年代有什么好书,适合读什么书,校嘉华想到一个人——白恪言。
  现成的大学生,不去请教他,不是白白浪费资源吗?
  这样想着,校嘉华点亮蜡烛,铺开了信纸。
  或许是白恪言的钢笔实在趁手,简直纵享丝滑。校嘉华心中有千言万语,不知不觉跃然纸上。
  她隐晦地告诉他,家中长辈服了药物,病情已经大为好转,请他不必再担心。还感谢他寄来的奶糖和月饼,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但是部队条件艰苦,以后不用刻意再寄。
  说到两个孩子,她又简单说起抚恤金和读书的事,请教他读些什么书好。
  半截蜡烛快要燃尽,她才匆匆收尾,最后写道——
  【白恪言,回信时,你最好给我写大白话,别再文绉绉地说成语,我看着累!】
  当然,他寄来的香皂也满好用的。
  校嘉华在心里说。
  第二天早上,外面一阵敲锣打鼓、鸡飞狗跳,把全村的男人都召集了起来。
  中午,邻居程春霞跑来,提醒她这两天不要出门。
  “今天早上,李家村的徐长贵来闹事,说是帮他姘头抢什么抚恤金。结果,他们刚到村口,就被咱村的男人打回去了。”
  “啊?他们多少人,咱们村有没有人受伤?”
  “放心,听我男人说,也就三四个废物、小流氓,看见咱们村的锄头、铁锨就蔫了,吓得屁滚尿流!”
  程春霞解气地说。
  这……
  校嘉华猜到徐长贵不甘心,会来闹事,但是怂成这样,也是万万没想到。
  她知道,自己这次赌赢了。


第14章 福利
  生产队的集体观念很重,校嘉华料定,徐长贵这种绣花枕头,翻不出什么大浪。
  第二天上午,校大宝上学后,她把小石头送到琴婶家,然后去镇上,给白恪言寄信。
  寄出前,校嘉华抽出五十块钱,装进了信封里。她不希望这个名义上的丈夫,因为“借钱”,而在外过得不体面。
  随着信件,她还寄了一包自制的鱼干过去,算是礼尚往来。一场秋雨一场凉,应该能保存得久一些。
  回来的时候,李翠枝和徐长贵的后续八卦,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不用刻意打听,村口晒月亮、嗑南瓜子的七姑八婶,随便聊几句,就传到了校嘉华的耳中。
  据说,校嘉华刚把抚恤金拿走,李翠枝就依照打赌的约定,告诉了徐长贵。
  她们赌的是,在李翠枝失去抚恤金、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徐长贵到底会不会娶她?
  李翠枝对男人很乐观,主动说:“长贵,虽然抚恤金没了,但是校家人保证,以后不会再来闹事。咱们可以安稳地过日子,就当是破财消灾吧。那两个孩子毕竟是我亲生的。”
  没想到,徐长贵当时就翻了脸。
  “那两个孩子,是你跟校老二生的,跟我徐长贵有什么关系?当初说好了,这笔钱给我,去城里换两个临时工位,你凭什么给校家?”
  提到工位,李翠枝也生气,“家里有地种,不愁粮食吃,去县城干什么?你不就是惦记着那个知青媳妇吗,可惜人家压根看不上你!”
  事实上,李翠枝也怕徐长贵拿了钱,去城里找他前妻,所以才会答应把钱给校嘉华。
  徐长贵被说中心事,恼羞成怒:“她再看不上我,也比你一个跟别人生过孩子的女人强!”
  这一刻,李翠枝真是万箭穿心,没想到一两千块钱,就让她看清楚了眼前这个男人的本质。
  “徐长贵,我真是瞎了眼才会跟你好,你给我滚!”
  李翠枝砸碎了花盆,两人不欢而散。
  对徐长贵而言,钱没了比人没了更难受。他咽不下这口气,很快就聚集了一帮兄弟,去青河村找校家闹事。
  校嘉华知道徐长贵的为人,早有防备。
  她提前通知了村长,请人在村口照看。对方一出现,本村的男人就敲锣打鼓,汇集起来了。
  一个村的生产大队是最团结的,眼下又是关键的秋收结尾,被人欺负到眼前,那还了得?
  即使两拨人并没有真的挑起什么争端,赵富达还是用一张大字报,把李家村告到了镇上。
  如果把粮食产量看做GDP,青河村和李家村,就是同一个班里的优等生和特差生,镇长自然偏向前者。
  更何况,李家村是真的穷且理亏。
  李家村的村长被上级点名批评后,回到村里,不仅把徐长贵骂了一通,还扣了他半个月的工分。
  徐长贵抚恤金没落着,工分也没了,只能破罐破摔。
  他跑到李家撒气,把李翠枝羞辱一顿,两家的婚事自然就黄了。
  渐渐的,李翠枝在家里,开始被爹妈嫌弃。一家人面上无光,在村子里抬不起头。
  后来,李翠枝经人介绍,在县城找了个保姆的活,才算逃离了这是非之地。
  。
  随着闹剧的落幕,全县的秋收评比结果,也正式出炉了。
  不用说,今年秋收,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青河村都遥遥领先其他生产队,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县里的喜报下来这天,校嘉华也收到了白恪言的回信。
  校嘉华去大院领信的时候,赵富达正和一帮村民代表开会。
  赵村长激动地宣布:“乡亲们,同志们,县里为了表彰咱们的劳动成果,决定年底前,给咱们青河大队修建一个小型的变电站,专门发展电力排灌!以后,大队农场几千亩地,都可以科学排灌,不用再受旱涝影响了!”
  青河村的家家户户,如今还用煤油灯照明,不太明白变电站是怎么回事。但是一听说用电排灌不怕旱涝,再也没有饥荒年了,个个都欢呼起来。
  校嘉华也跟着鼓掌,这可是农业电力化发展的第一步呀。假以时日,实现电灯电话不是问题。
  散会后,赵富达取出白恪言寄来的包裹,递给校嘉华。
  校嘉华掂量了一下,沉甸甸的,肯定不止津贴。这人,不是说好了不要他寄东西吗。
  赵富达顺口聊起:“笑笑,你是咱青河村的高材生,建变电站的时候,你可得多参与。”
  作为红语录十级学者,赵富达也奉行“妇女能顶半边天”,因此,他对读过书的女同志一样看重。
  校嘉华汗颜,上辈子她主业是工商管理,数理化基本不行。不过,听白教授说,白恪言大学时,学的倒是物理专业。
  说到工商管理,她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赵叔,咱们收成这么好,大伙都立了大功。年前是不是整点福利,奖励给大家?这样,接下来的冬小麦播种,大家才更有干劲呀!”
  赵富达想了想:“挺好的,关键申请啥福利?农场有头老牛,前段时间上山摔伤了前腿,要不我向公社打个申请,杀了分肉吃?”
  老牛能有什么错,她不是这个意思啊喂。
  “……还是算了吧,老牛的伤养好了,还能给农场耕地播种呢。”
  “可是,村里除了没肉吃,别的啥也不缺?”
  “缺,那可太缺了!”
  用未来眼光对比当下的一穷二白,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校嘉华挑重点说:“糖盐煤油,吃的穿的,除了粗粮杂粮和基本蔬菜,每一样都缺。”
  “这些,去镇上的供销社,也能买到吧。”
  “太远了!镇上的供销社东西很贵,品类又少,每次去都跟打仗似的。购物体验太差,大家有口难言。”
  “笑笑,那你的意思是?”
  “咱们青河村有山有水,说不定还有矿。粮食产量已经达到各村第一,完全有实力向县里申请,创办一个自己的农村供销社。”
  “创办自己的农村供销社?”赵富达瞪大了眼睛。
  校嘉华:“对呀,家家户户有闲粮闲票,有的还养了鸡鸭猪鹅,这也是一种资源。如果在村里能周转,就不用流失到外面。”
  “不行不行,私下买卖,可是投机倒把,会被举报的。”
  校嘉华急忙解释:“只要商业局允许,给咱开了供销社权限,可以收钱票,就不算投机倒把。而且,村民农闲时以物换物,还能提升大家开发农产品的积极性。”
  “以物换物?这倒是个好主意。可是,换回来的东西,咱们怎么处理呢?”
  “换回来的东西,价值只会高不会低。多出的价值充公,拿去县城换成化肥、尿素,或者别的生产资料,再用回农场。这就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说到化肥、尿素,赵富达心动了。
  化肥尿素,尤其是进口的,是稀缺宝贝,几乎村村都缺,关键是看谁有门路。
  有一次,他去县城开会,看见两个村长,把印有“进口尿素”的尼龙袋做成裤子,穿在身上炫耀,羡慕得牙根疼。
  一旦有了这些,再加上电动排灌、耕犁,青河村明年的粮食产量,起码再增加四成。
  “我这样提议,也是为咱们青河村好。听我高中同学说,江浙那边的实验村,前两年就开始搞农村供销社了。咱们已经晚了一步……”校嘉华“遗憾”地说。
  事实上,这个时候,南方有几个模范村,已经开始实验杂交水稻了。
  “行,只要不是投机倒吧,只要能提高粮食产量,别人能搞,咱青河村就搞!”
  恨不得把“提高GDP”焊死在脑门上的老村长,终于拍了大腿。
  “明天,我跟几个代表商量完,大家一致通过了,咱就向上级打申请。”
  “好嘞,赵叔,我等您的好消息!”
  这时候的供销社,相当于国营性质的连锁商店,一般只有县城和乡镇才有,村里想要设点,还要层层向上申请。
  这件事既能鼓励生产,又能方便村民生活,物生物、钱生钱,何乐而不为呢?
  校嘉华对此很有信心。
  。
  商量完“大事”,校嘉华抱着包裹,离开大队大院,一路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
  大家都猜,校家的上门女婿,在部队升职很快、工资很高,所以,每月寄来的包裹也越来越大了。
  个别嘲笑校嘉华嫁给了“坏分子”家庭的,当初有多幸灾乐祸,如今就有多脸疼。
  回到家里,校大宝和小石头早就望眼欲穿,像幼儿园里,排排坐吃果果的小朋友。
  小石头最先忍不住:“娘,爹爹寄了,啥宝贝呀?”
  “什么话,爹是解放军,在外面出任务很辛苦的。不管有没有寄东西,心里都是想着咱们的。”
  校大宝教育着弟弟,自己却盯着包裹,悄悄咽口水。
  说好的平常心呢,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呀。
  “好了,任意门要开动啦。”
  当着两只小团子的面,校嘉华笑着拆开了包裹。
  ……………………………………………………
  作者有话要说:
  我们校同志要搞事情哦不、搞事业啦
  祝大家五一快乐~


第15章 进城
  白恪言寄来的东西非常奇怪。
  除了常规的药物,他竟然还寄来了凤凰姜糖、古丈毛尖和腊肉……这些好像都是湘西的土特产?
  好好的,他怎么又从地质大学跑到湖南去了。
  两个孩子是不管那么多的,他们看见姜糖和腊肉,就开始兴奋地转圈圈了。
  校嘉华笑着取出两块糖,让两个孩子先解馋,自己则去拆白恪言的信。
  信纸有些皱,笔迹的颜色深浅不一,似乎是他在不同时间段,匆忙拼凑出来的。每段话寥寥数语,但内容明显比上次丰富了许多。
  起码不再是“四字经”了。
  信里除了最近一个月的工资,还多了五十块钱。白恪言竟把她上次寄走的那五张“大团结”,又原封不动地寄了回来。
  白恪言在信里说:【嘉华同志,多谢你赠我鱼干。我上次寄回的钱和物,都是组织发的中秋福利,没有借债,请勿担心。】
  没想到,他竟然准确地猜到了她的心思。
  白恪言又说:【收到你来信的当天,我被临时委派出任务,很抱歉,这么晚才回信。】
  原来他是被派到湘西出差,难怪,就连邮票都很有苗寨特色。
  白恪言再次致谢校嘉华,感谢她对家中老幼的照顾。他还说:【抚恤金的事你做的很对,但如果对方不给,不要和人硬碰。我会想办法多出任务,多争取奖金。】
  真是的,明明他也是一穷二白,怎么说的好像她比他更看重金钱一样?
  她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嘛。
  不过,看他在信里还附带了一页书单,上面写了不少适宜学习的书目,校嘉华也就没那么气了。
  书单以理工为主,大都是数学、物理百科,文史类的主要是……《鲁迅文集》。
  看到这个,校嘉华就想起上辈子被“熟读并背诵全文”支配的恐惧。
  白恪言最后说:【实在遗憾,我人在外面,不方便逛当地的新华书店。这些书,等我回去以后,会陆续寄回。祝你和家中,一切安好!】
  校嘉华的视线,停留在最后“恪言手书”四个字上。
  他写信的时间是十月初,如今已经是十月中旬了,也不知道他回京市了没有。
  淡淡的思绪,很快被两个孩子打断。
  “别馋了,爷爷奶奶,还有劳动棚爷爷他们都还没吃呢!”校大宝站在凳子上,义正言辞地教训小石头。
  他想把腊肉挂得高一些,防止弟弟又突然拿走,去招待隔壁的小青梅。
  挨骂的小石头站在墙角,高高仰望着哥哥,泪水与口水齐飞。画面一度十分搞笑。
  很好,还知道孝顺长辈,让爷爷奶奶先吃。
  校嘉华决定,暂时不告诉校大宝同志,他未来的命运,已经被解放军爹爹安排的明明白白了。
  。
  书单有了,关键是如何去县城买书。
  去县城要乘坐公车。乘坐公车,则需要村里的证明信。
  校嘉华耐着性子,在青河边钓了几天鱼。
  终于,赵村长请人来通知她,青河村申办农村供销社的请求,县里已经审批下来了。
  校嘉华激动得扔掉鱼竿,飞快往大队大院跑去。
  赵富达正和几个村干部开会,看见校嘉华进来,急忙说:“笑笑,你来得正好,我们已经开始商量,新的农村供销社在哪里办?如何办?”
  商铺的选址非常关键,校嘉华直接参与讨论:“大家有合适的场所吗?”
  赵富达:“我们一致想,开在农场旁边,大伙儿每天去上工,需要啥东西也方便置换。”
  “太偏僻了。”校嘉华摇头,“村民只有农忙的时候天天去上工,而且都是青壮年劳力。设在农场附近,对老人小孩不方便。况且,万一到了农闲,也不是人人都去农场的!”
  “那你觉得,设在哪里好?”
  “村口就行,离村民宅基地近,也方便收发货。我记得那里有值班巡逻的宿舍,咱们扩建一下,一间做门面,一间做库房。以后值班的人,既看人也看货。”
  村支书孙国栋提出了疑问:“设在村口,那岂不是外村的人,也能进来?”
  客流即货流,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呀,我的老支书!校嘉华心里说。
  她嘴上却很正经:“不怕,到时候咱们优先满足本地人的需求。其他村的人来了,也是给咱们贡献业绩,哦不,贡献成绩。”
  赵富达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