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明明如璋 >

第67章

明明如璋-第67章

小说: 明明如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想他们马车才刚停下,不等楚姜下车,杨郗的一个伙伴便已经发现了停在外的马车,透过挑开的帘子看到了楚姜,便见他眼睛一亮,当即拍了拍杨郗,“七郎,你家妹子回来了,快叫她帮忙调琴。”
  杨郗当即看过来,见到表妹也是欢欣,不理对面郎君的脸色,抱着琴便跑出来,巴住车窗把琴递进来道:“明璋真是回来得巧,快替我把这琴调好了,左小八那厮真是无赖,哪想他今日想出这法子来斗我。”
  他刚说完,又见得了车中的顾媗娥,只一愣便想到了她是谁,收束了嬉皮笑脸的模……………………………………/依一y?华/样,正了神色向她拱手道:“想必这便是姑父的新夫人,不曾拜见夫人,失礼了。”
  顾媗娥温声一笑,“郎君多礼,不必顾我,且与九娘叙话便是。”
  楚衿这时才从她身后钻了出来,倚在车窗上笑道:“表兄怎么没有瞧见我呢?”
  他当即一笑,伸手捏捏她的鼻子,“我且忙着呢,改日哄你玩。”
  楚姜一面调着琴,一面笑道:“表兄今日不去灞桥迎我便罢了,倒是拦着我替你做事。”
  杨郗知她玩笑,眼巴巴看着她调试,“我早与左小八定好了日子,那厮心机深沉,竟然暗地里学了胡琴,这才叫我落了下乘。明日我去楚府,正好近日我得了一株一人高的珊瑚,你摆着廊子里瞧新鲜。”
  她已动手调好了琴,闻言谐谑道:“珊瑚且不新鲜,一人高的瞧着还显笨重,不如改日表兄带我去五陵原玩。”
  乐器行中那郎君也走了出来,正是左八郎,“九娘,我在五陵原新辟个跑马场,你将琴扔了,我领你去玩。”
  她一笑,将琴递给了杨郗,“八郎说笑了,不论有没有五陵原一遭,我都该帮着我表兄才是。”
  左八郎不服地昂起头,“我也算是你表兄,况且你长姐可是嫁给了我堂兄的,你不帮我,往后我在族中也不帮你长姐。”
  杨郗哈哈大笑,“你不被元娘欺负便不错了,还帮她,左小八,我先调好了,你那颗夜明珠该给我了。”
  说完向楚姜眨了个眼,“我改日便带你去五陵原。”
  左八郎气得要动脚踢他,他却先一步跑进了乐器行中,拿起置在柜台之上的一只盒子向伙伴们炫耀。
  楚衿失笑,看他们又在乐器行中争闹起来,便令马车继续前行,不妨才刚行了几步,杨郗便骑马追了上来,将那盒子往车中一扔。
  “明璋,这珠子给你扔着玩。”
  她掀帘一看,便见他正骑马追赶着左八郎,片刻就不见了人影,回来笑着将那盒子打开,便见一只婴儿拳头大的珠子,润似白玉,却光泽几位鲜亮。
  顾媗娥心想这郎君倒是爱护表妹,便见她摇头笑道:“这哪是什么夜明珠。”
  她便细看一眼,伸手摸了摸才发现就是个汉白玉的珠子抹了些油脂上去,不由笑道:“倒是意气少年郎。”
  楚姜面上带笑,心中却惋惜,将珠子递给楚衿,“给你玩。”
  楚衿倒是欢喜,乐道:“我的陶雁正要下蛋了,就拿这一个做蛋。”
  众人被逗笑,顾媗娥因见到一场逐闹,心中的不安更淡了些。
  另一边的太子等人,自入宫门又有宫娥引道,南地世家那几个头回得见周朝宫廷,都暗自留了心神。
  楚晔兄弟与陆十一站在一处,稍落后了些,向他说了几处随伴东宫时当注意的场所,倒叫他感激不尽,又问起了在灞陵见到的那些书生。
  “太学设考在三月,为何如今还未出正月,便已见人群蜂拥?”
  楚晔抿唇一笑,“自要留待人观。”
  他心有疑惑,却点了点头不再询问,等到进入了内宫之中,来到议政的太华殿时,太子与两位太傅被先行宣召入内殿,其余官员皆留在了大殿。
  在闲饮茶水稍作歇息时,他听到一位官员不经意向身旁人道:“这一批学生倒是有些资质。”
  他这才恍然那句留待人观是什么意思,既能知道资质,便是提前看过了才知晓的,他本以为周朝与南齐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官员择选。
  南齐只有举荐一途,寒门难见,而周朝却有太学一门,故而得见大周朝廷之上亦有不少庶族出身,而今一听,莫不是看似庶族,实则也是门阀瞧中的人选?
  不待他细想,内殿中便传来了动静,不多时,有几位宫娥迎着一位身着宽博衫子的中年男子出来,刘呈与两位太傅紧随其后。
  他只看了一眼,便见到天子神姿凛然,面色沉静然不怒自威,始一端坐便探目下视,再不多看,低敛了神色列班下拜。


第94章 天子
  天子端坐在上;俯视众臣跪拜,只微微向下抬了抬手,便有内监唤群臣起身。
  他往南地臣子所在投来视线;却只是微微一眼,便叫楚崧与左融上前呈报太子在长江中遇刺一事,二人遂将事情详细一一说来。
  众臣神情本都严肃;忽听二人齐跪在地,左融自怀中呈上一纸;慷慨道:“贼子受擒;非不招也;只是兹事体大,在扬州时;杨大将军提审,臣等与太子殿下、梁王殿下旁听;得此供词,却见恐怖之处;不敢妄报,故请陛下观此供词,再定复审与否。”
  众臣一听都不免面露骇色,刘岷本来温和的神情骤现一丝僵硬;却掩饰得极佳,立刻眼怀关切地望着面色苍白的刘呈。
  天子眉头微蹙;他身边那内监立马去将那供词请了上来;摊开呈在他面前。
  随着他视线在纸上行走,殿下诸人都不由屏气凝神;几位重臣都暗自揣测着纸上所写;不可避免都有了些猜测。
  不过片刻;天子便面色铁青地站起身来,目光森严地看向了楚崧与左融,肃声道:“何故当时不报?”
  不等他们答话,他又看向了刘呈与刘峤,“太子、梁王又何故不报?”
  众臣讶然,刘峤心中微苦,看到刘呈脚步踉跄上前,急忙先一步扶住他,兄弟二人一齐跪下,端是和睦之态。
  刘呈先拜倒回道:“父皇,是儿臣优柔寡断,与太傅、兄长无关。”
  “父皇,儿臣亦同殿下之念,与两位太傅无关。”
  刘岷一看两个弟弟如此,忽觉诡异,却不见天子给他任何眼神,却颇有些骑虎难下,不知是否应当上前求情,却看几位重臣都低敛神色,便也先按下了这念头。
  天子听到儿子们的答话,冷哼了一声,“自与他们无关,你二人擅自就定了主意,他们做臣子的还敢拦你们不成?”
  两人急忙告罪,皆说是自己的错,天子的脸色却没有好上几分,复坐下来眼神巡视了一圈众臣,忽点了几个人出来。
  “度支中郎将、郑侍郎,你们怎么看?”
  刘岷顿知不好,这二人俱是他母族中人,岂不是……岂不是那供词里,真有实际内容?
  在他惴惴不安时,两名官员已经站了出来,二人低着头互看了一眼,都知道怕是来者不善,又兼心中有鬼,心中地不安不比刘岷少。
  且天子言语不详,是问他们对太子遇刺一事的看法,还是对东宫隐瞒供词的看法?
  二人内心焦灼,面有踟蹰,众臣亦不敢言,皆噤若寒蝉。
  未想天子先笑了笑,招手叫内监把供词递给二人齐观,“若是无言,也是无妨,等看完这供词了,朕不吝再问你二人一遍。”
  此时饶是刘岷再作镇定状,额角冒出的汗也出卖了他,天子语气含笑,看向他道:“魏王可是觉热?”
  他心中一惊,急忙回道:“回父皇,儿臣不热。”
  “若是不热,何故汗如雨下?”
  他便看了跪在地上地两个弟弟一眼,拱手道:“见兄弟受斥,心中哀怜。”
  “既如此,便将你两个弟弟扶起来吧。”说完他又看向楚左二人,“伯安、稚远,也起来吧,他二人行事荒唐,倒是连累了你们。”
  二人齐声谢恩起身,刘岷也正好上前搀扶两个弟弟。
  而此时那供词已经到了郑侍郎与度支中郎将手中,二人只细看了一眼便齐齐跪倒,膝盖与地板相击的声音撞进刘岷耳中,惊得他扶人的手一松。
  刘呈与刘峤本都接力于他,乍然被松开都不免有些狼狈,踉跄着彼此搀扶了才起身。
  郑侍郎哀诉道:“陛下,冤枉啊!这供词实在是空穴来风,郑氏满族惟效陛下,绝无妄心。”
  刘岷这便知道那供词写了些什么的,忙也跪拜道:“父皇,儿臣虽不知那供词写了些什么,然纸上若指责郑氏忠心,实不该也,数年来郑氏儿郎戍守北境,若有一人心生妄念,何叫我边境安稳数年?望父皇明察。”
  天子冷肃脸色,在龙椅上向前俯身道:“那你们这意思,这供词里所说,郑氏派了死士刺杀太子与梁王并非为真?是这供词冤枉郑氏了?还是说,是太子与梁王冤枉了郑氏?”
  乍闻此消息,众臣不免都倒吸一口凉气,郑氏二人与刘岷也低伏在地回道:“儿臣不敢,当是贼人攀诬。”
  “臣不敢。”
  刘峤便又上前拱手道:“回父皇,正是太子殿下见供词如此,亦怕贼人胡乱攀咬坏冤枉了良臣,才不忍妄自报回京中,殿下亦因此染病,而今儿臣等人尽在京中,恳请父皇复审,只盼得还郑氏清白。”
  刘呈也面容惭愧,“父皇,儿臣愿主审此案,望得还郑氏清白。”
  天子尚未回话,丞相左芩便上前一步道:“陛下,臣以为不妥,东宫赋性仁慈,只见供词便忧戚若此,若行主审之事,恐大伤矣。”
  刘呈一听正欲反驳,天子却点了头,“丞相所言有理,太子至性纯善,不宜主审,此案复审,便由……”
  他向下巡视了一圈,目光停在了刘峤身上。
  “便由梁王主审,限一月之内查出真凶。”
  刘峤早知有此结果,瞒下心中不平之苦,面色沉静地应了下来。
  便见天子又望向了跪伏在地的刘岷与郑氏二人,眉眼依旧沉郁,郑氏若蠢如斯,他并不惊讶,一个发迹于军功不过三十年的家族,底蕴微弱而图求甚大,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长子竟也如此,却叫他怒火不知何所泄,北境驻守的儿郎,各家族皆有,郑氏那几个算得了什么,又怎敢称功?
  因着这怒火,他对刘岷毫无温色可言,“魏王难避嫌疑,在复审结果出来之前,便先在府中休养,两位郑卿,亦当避嫌。”
  天子这话说得客气,但是众臣都明白了意思,与魏王走得近的那几个都难免焦急,却见魏王神情尚好,又想案情或有转机。
  待至众人离开太华殿要赴宴时,刘峤便叫住了左丞相与楚崧、左融三人,只见他请教道:“小王初担大任,恐审问有失,欲请丞相及两位太傅协助一二,不知三位意下如何?”
  楚崧一眼便知他是拖不下太子,也要将太子身边的人拉几个下水,却也有推脱之词,便笑道:“得协助殿下审案是臣之幸,然尚有不巧,今科太学生选拔,陛下已施圣意要臣任主考官,一身难以两处,实在愧于殿下相请。”
  刘峤便笑道:“自是太学选拔为要,太傅言过矣。”
  左融见此也轻叹一声,“臣亦然,今科太学生选拔,楚太傅主考,我当辅助从之。”
  刘峤心下更沉,倒不是因二人的拒绝,而是东宫两位老师皆做了太学选拔的考官,如此一来,这批太学生将来所偏向,自也不必多言,他虽知天子偏心,却未想能至如此。
  然纵他掩饰得好,左丞相也看出了其中暗涌,笑了一声,“看来只有老臣是个闲人了,殿下若不弃,老臣愿受殿下驱驰。”
  他便一脸欣然,拱手相谢,仍也对楚左二人亲热,四人一并赴了宴。
  正当众人赶赴接风宴时,魏王刘岷却去了郑昭仪宫中,未想初至永延宫,便见宫门紧闭。
  他身后随从忙上前叫门,便听其中宫娥回道:“殿下请回吧,娘娘已知太华殿中处置,为避嫌疑,在结果出来之前当紧闭宫门,娘娘亦请殿下恭谨为要。”
  他陡然一惊,“母妃如何得知?”
  那宫娥惊疑他为何如此发问,“难道不是太华殿中林内监前来……”
  他暗道不好,“快开门让我进去。”
  那宫娥还在犹豫,便听他伏趴在门上低声道:“后宫干政乃是大忌,而今太华殿中竟有内监前来相告,便是要闭宫也要本王来过之后,什么林内监,本王从未使唤过。”
  此时里面才知道不好,急忙打开宫门让他入内,郑昭仪也听到了方才的对话,急切出来相迎,“珉儿,不是你使人前来,还能是谁?”
  他面沉如水,想着大殿之中众人的反应,眼含怒,“不是太子便是三弟,母妃,那位林内监是何时而来?”
  “约莫一刻之前。”
  他看见郑昭仪面色惶恐,抚着她肩背安慰了几声,又才与她分析道:“母妃,当是那被生擒的两人招供出了郑氏,如今舅舅与郑侍郎已经被父皇下令幽于府中,暗中势必有人盯着,母妃切记,不要替郑氏求情。”
  郑昭仪眼含热泪,“可是……可是他们是为了你我母子……”
  “母妃!”刘岷扶住她肩膀,劝诫道:“死士是郑氏豢养,母妃与我俱不知情,刺杀之事是他们所行,你我仍不知情。他们既然能审问出一次,这一次结果定然不会比上一次好,留待京中再审,不过是怕落人口实,而今入了京中,能有机会置我于死地,不论是三弟还是太子,绝不会手下留情。父皇虽偏爱中宫与太子,可对我们,从未冷视过,只要你我咬死不认,左不过换个偏远的封地,适时一切尚有可能。”
  郑昭仪忍着泪点点头,“可是我们要是没了郑氏,可真就毫无倚仗了。”
  刘岷摇头,目光探向太华殿处,“母妃,我们的倚仗是父皇,只要父皇有一念恻隐,你我便得全,我手下还有武卫营一万士兵,这也是倚仗,将来前往封地,他们尽可随往,此时最重要的,是让郑氏咬死了此事与你我无关。”
  郑昭仪点点头,“我明白了,我明白,我给你舅舅写信,你着人……”
  她恍然想起了什么,问道:“那位谋士呢?让他想想法子保全你舅舅,将来……”
  “母妃,那是郑氏的谋士。”他蹙眉道,“此次,恐是国士也力不能逮也。”
  郑昭仪更是难过,伏在案上研墨时仍忍不住落泪,刘岷看之不忍,只等取了信便离去。
  再出宫门时,他看向了喧声震天的宴会处,不甘与嫉妒齐上心头,相由心生,倒显得他面貌有些狰狞。
  他的随从看得心惊,又在宫中,恐有人见到再生闲话,忙提醒道:“殿下,仍在宫中。”
  他收回视线,低头整理了神情,咬牙低声道:“我的两个好弟弟,一个有病装没病,一个没病装有病,都是为了送我下地狱去。”
  说完疾步往宫外过去,随从不敢妄言,只得紧跟着。
  宴会之上,绣衣朱履交织,人声鼎沸,觥筹交错,刘呈一口酒下肚清咳了数声,身后一个内监忙上来搀扶,趁着搀扶之际在他耳边轻声道:“永延宫事成。”


第95章 齐王府外
  建始七年春二月;长安城外千山绿,芳华初惊,草芽新发;不比江南的杨柳春烟,长安的春风中,多有几分豪迈。
  琵琶胡琴;鼓舞醉人。
  远来的书生乘兴举笔,落墨盼惊长安人。
  正趁春光;五陵道上白马相斗;少年半醉;上得高楼听绿琴,亦有侠客系马垂柳边;典裘换酒拭青锋。
  楚姜临立高岗,放眼看去;颇为享受这样的热闹。
  杨郗刚与左八郎比试完一轮跑马,落了下风;不愿再玩,借着看护楚姜的借口跑了出来。
  “如今三郎与六郎竟都不得闲,还是你我自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