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帝月谋 >

第34章

帝月谋-第34章

小说: 帝月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20章 荣耀
  冯昭和离了,成了冯家嫡长房的家主,皇家已经同意的,而显然,冯崇文、冯崇礼等冯家各房的人不知道皇家会给冯家嫡长房如此高的荣耀。
  难怪啊,在冯昭出阁后,就提了一阵过继,可冯昭归家后,这事儿就没影了。余氏肯定一早就知道冯家在几代皇帝那儿还压下了一个国公爵位。
  凭冯然、冯崇德的军功,三代皇帝将他们的晋位压了三十年才赐下来,这事不寻常,冯家嫡长房与皇家还有秘密。
  荣耀堪夸后,高总管给冯氏先祖上了三炷香,冯家出了这几代大贤大义之人,不仅值得皇帝敬重,也更令他感佩,他献完香携着两个内侍离去。
  唱礼官大呼:“荣耀堪夸,冯氏后人可还有要荣耀的?若有,现在就可上来。”
  站在第四排的冯家后人,他们是从太原来的,原是想露出脸,可是在听了冯家嫡长房的荣耀后,丫的,他们夸不起来,在他们的面前,那完全是被秒成了渣渣,现在若是上去,只怕是出丑,还会被人笑话。
  不去了,去了惹笑话!
  唱礼官又大声问了几遍,这议程簿上头,可是说有五个人要来的,怎么没个反应。
  他等着,没人上来。
  冯崇文朗声道:“冯氏各房可有人献荣耀告慰先祖的?”
  没人动。
  他们不知道嫡长房这么厉害啊,这般一出,没他们什么事儿。
  场面一片寂静,冯崇文道:“你们不献,那冯家嫡二房来罢。”
  嫡二房的冯崇礼压根不想献,可现在被冯崇文点了名,不上来都不成,只得硬着头皮上了祭台,掏了一个簿子朗声读了起来,这是伸头一刀,缩头一刀,诵完之后,照矩抛入火炉化成灰烬,焚香之后退了出来。
  嫡二房是皇商,在皇城、应天府、顺天府、奉天府四地建造了慈幼局,收养孤儿等,这便是他们这一房承继先祖遗志所做的事。
  冯世荃的后人,秉承祖志,无论是心系天下,还是造福百姓,又或济扶贫弱孤儿,他们有各自的理解。
  众人知晓,这四地慈幼局是嫡二房冯焘这一脉的,就凭此,他们就不是普通的皇商,而是儒商。
  冯崇文道:“还有么?若无他人,我嫡二房献荣耀了?”
  四排的冯氏族人交换着眼色,嫡长房光芒太甚,他们连荧火之光都不是,前者若是日光,那嫡二房便是月光、星光。
  冯崇文见太原祖籍来的人没动静,与冯显一个眼神,冯显手捧着簿子,朗声高诵,说冯家嫡三房建造学堂,这些地方都是冯崇文曾经在地方任官时所停留之处,不仅建造学堂,还接济有读书天份的贫困学子。
  但他没说,这些贫困学子无一例外,全成了冯崇文的门生,每年他都会派人送去一笔银钱资助。
  虽有五座学堂,这冯家三房亦是不俗,且建成之后,就交给了当地里长、县学,与冯家嫡长房母女献给朝廷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排的人一个个面色难看,这风头全被忠义候的三房子孙给抢光了。
  几人交换着眼神,上不上去呢,到底去不去呢?
  冯晓兰气恼不已,对他的兄长道:“把四房的簿子给我,你不去我去!”
  她接过兄长手里的簿子,起身昂首阔步地上了祭台,说四房老家主心系农事,常年研制麦种,以前一亩麦子收二百斤,现下已产三百斤,四房还将新品麦种赠与乡邻,现太原麦子亩产优于他地。
  从二百斤到三百斤,古代的一斤是十六俩,这算是有亏社稷,增产了五成,了不得。
  冯晓兰诵完之后,将簿子焚于火炉,焚香叩拜,退出了祭台。
  周围传来了嗡嗡之声,尤其是工部、户部的官员面露喜色,麦子增收了,这冯家还真是人才辈出,要不是今儿祭祖,他们都不知道四房有个精于农事的老家主。
  朝廷需要这样的人才啊!
  冯崇文心下一惊,事先还真不知四房有此功绩荣耀,他朗声道:“六房冯晓义,该你了!”
  被点了名,冯晓义只得硬着头皮站到祭台前,结结巴巴地诵了出来,是他六房小四房的叔父,精通木艺,被他捣鼓出了一种新式弩箭,说六房是承先祖遗志,改进兵器为守卫疆土百姓……
  全都是自夸的,啊呀,梦溪居士先祖啊,你后人这算不算是走了歪门邪道,可六房几房的长辈事先备了这个,让他来读。
  前面结巴,到了后面,也是硬着头皮冲,倒也顺畅了许多。
  却不知,萧治眼睛透亮,冯家竟然还有人精通兵器制造,这冯氏一族到底是怎么长的,有精通农事提高粮食亩产的,还有喜欢研究兵器的。
  兵部的官员更是觉得此人不弄到兵部,委实可惜啊。
  人才,还真是人才。
  诵完之后,焚香告退,回到队列里。
  冯崇文朗声道:“五房、七房、八房、九房,你们有没有?若有,今儿也一并献耀告祖。”
  沉寂,没人应声。
  唱礼官是三房的人,又再问了一遍,依旧无人,与冯崇文交换了眼色,“嫡长房家主冯昭祭祀!”
  冯嬷嬷扯了冯晚一下,冯晚会意,两人跟着冯昭身后,冯昭在祭台前,她们便跪在祭台下,冯昭读着晦涩难懂的祭文,直读了十八分钟总算结束了,她照着规矩将祭文丢入火盆,取了焚香三炷,叩拜先祖。
  “跪,一拜!再拜!三拜……”
  冯昭退出祭台,冯嬷嬷与冯晚亦站回到原来的地方。
  唱礼官一声:“五房诵赋!”
  五房的人上了祭台,诵读词赋,结束后焚了词赋,焚香退下。
  “嫡三房冯崇礼祭祀!”
  他一动,三房的所有人跟着身后跪在祭台前,冯崇礼抑扬顿挫地诵读祭文。
  足有半个小时,那簿子真够长的,就像是朝臣们用的奏疏,可折叠使用,若是拉开了,估计得几丈长。
  “拜——”
  “一拜!再拜,三拜!”
  所有人跟着跪拜叩首。
  “淮南陶公后人献赋!”
  陶余两家的队列里,走出一人,朗声诵赋,词汇之精妙依人拍案叫绝,待他诵完,代表陶家焚香拜祭。
  “洛阳余公后人祭祀!”


第121章 名士
  队列里的一年中年男子领首,后头跟了五名余氏男丁,诵读祭文者立在祭台,后五人则跪在他身后,待他诵完,三拜之后,退回队列。
  “蜀省苏西岭先生献赋!”
  苏西岭一袭灰白袍子,诵了他亲笔所写的词赋,焚烧、拜祭退回队列。
  献赋时站着,诵祭文跪着。
  “江南朱正卿先生祭祀梦溪居士。”
  朱正卿带着他的弟子一并先前,他开始读祭文,冯昭做好了多跪的准备,可读了不到三分钟,结束了,他在烧祭文,在焚香。
  “拜!一拜、再拜、三拜!”
  “冯氏祖祠大祭典结束,奏乐——”
  礼乐飘出,所有人起身,陆续散去。
  这边祭典结束,皇帝就知道太原冯家出了两个能人,一个制出了厉害的弓驽,一个提高了麦子产量,前者能增加大周军部实力,后者有福于民。
  既是能人,朝廷就得重用,当即召了左、右丞相、翰林院学士来议,二人都给了一个五品员外郎,一个安置于工部,一个安置于兵部,令他们三月后于皇城赴任。
  而皇帝令大学士拟旨时,冯昭与冯晚还在明园,陶、余两家亦来了几位姑娘,因这场祭祀,算是认识了在皇城几房的冯氏嫡女,因是世交、姻亲,也乐得与她们结交。
  余七姑娘一脸羡色,她自是听族中叔伯兄弟们说了,这次冯家嫡长房亦带动了他们余家荣宠,因着陶氏、余氏所为,他们的亲事之路,更好走了。
  陶七姑娘道:“听说昭姐姐在示才书法亭留下了一幅《江城子》佳作,书法好,我觉得词写得更好。”
  另一个陶姑娘吃吃笑道,“我这七妹妹是个诗词狂痴,但凡见到好的诗词,她就走不动路。”
  冯昭道:“二位表姐妹喜欢就好。”
  陶七姑娘道:“我听哥哥们说,当时昭姐姐可是很认真的写,真真是文思泉涌,尤其是‘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还有,‘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里正说话,汪琴提着裙子,连连唤着“昭表姐、晚表姐”奔了过来,终于可以和她们说话了。
  陶七姑娘很是不快,微蹙了眉头。
  冯昭打趣道:“琴儿,这可是你嫡亲的外祖家亲戚呢。”
  陶三姑娘审视着汪琴,“是三房兰姑母的女儿?”
  陶琴没想在这儿遇到舅家的人了,连连福身行礼,“汪琴拜见表姐。”
  陶七姑娘轻哼一声,脸色立时拉下,狠声道:“汪家一门子肮脏货色,我们五房可不会认他们是亲戚,羞与他们为伍,没的污了眼睛。”
  汪琴整个人呆在这儿。
  陶七姑娘携了另一位余家姑娘已是拂袖而去。
  冯昭立时尴尬一笑。
  更尴尬的却是陶三姑娘,柔声道:“陶家之中,五房最是清贵,不喜与名声不好的人来往。”她又对汪琴道:“琴表妹是被汪家给连累了,你也莫多心,以后时间长了,就知道了。”
  汪琴碰了个不大小的软钉子,见这位表姐言辞婉和,行事端方,问道:“表姐是……”
  陶三姑娘道:“我是陶家嫡长房小二房的嫡长女陶思娴,你唤我一声娴表姐即可。”
  汪琴与她重新见了礼。
  陶思娴道:“我听说过了端午节,白泽书院便要重开。从今日开始一直到初五,都会开放明园,供文人学子观瞻,有身份的贵女们能进明园游览。四月初三,宫中六公主已请下已请得太后和贵妃懿旨,要在明园办游园会,邀请皇城所有贵女。”
  汪琴听得神采奕奕,她好想参加。
  冯昭微微一笑,“这等宴会怕是与我无缘。”
  “表姐哪里话,你若不能参加,皇城又有几人能参加的。”
  汪琴迭声道:“是呢,是呢,以前的事是我大哥的错,与昭表姐无干,昭表姐只是受了一场无妄之灾。”
  陶思娴笑道:“琴儿倒是个心思单纯的。”
  冯昭觉得四月初三的事,她不参加更好。
  “娴表妹与六公主相熟。”
  “我是她的陪读。”
  冯昭不好意思地笑了。
  陶思娴道:“余表婶闭门守节,听闻对表姐、表妹管束极严,对外头的事,你们怕是不晓得。往后,再不会如此,冯家嫡长房到底是不同的。这些年,两位表妹定是受了不少委屈,往后没有余表婶领着,表姐、表妹也能自己参加皇城贵女的宴会。”
  如何不同,大家心思灵透。
  冯晚道:“皇城书院要开了,我想去书院读书,才没时间参加这些宴会,得暇了,我还得练习书画。”
  才不要参加什么宴会呢,她可听说陶门二房的萱若夫人要来皇城做女山长,她的书画一绝,到时候请她指点,定能有所成就。
  陶思娴微微一愣,对上了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自是喜欢这种宴会之事,偏生冯晚还不屑一顿,说得很认真。
  冯昭笑微微地道:“我等着晚儿变成卫夫人那般的奇女子。”
  冯晚忙道:“姐姐真坏,独自琢磨出那等书法,连我也瞒着。回头姐姐可得送我一本字帖,权当赔礼。”
  那是一代书法名家颜真卿的,她只是临募而出,不是她的,她好羞愧,觉得自己是个小偷。
  冯昭用手抓着冯晚的脸颊,“想打劫一本字帖就直说,还索要赔礼了,我早前没悟出成功,若是传扬出去,岂不惹人笑话。”
  冯晚很享受与姐姐的胡闹,这次归家的姐姐,不像以前,总是和她抢母亲,只要母亲待她好,她就会吃醋,反而也会陪她玩闹。
  陶思娴眸露羡色,他们家里多是兄弟,虽有两个庶妹,见了她就跟猫见老鼠,都不敢与她说话,像冯家姐妹这般玩闹起来仿若无人的,却是极少见。
  陶思娴道:“昭表姐那书法成功用了多久?”
  因冯昭姐妹恢复了贵女身份,这一路过来,倒是吸引了不少贵女,不少人识得陶思娴,她们二人走在前头,其他人就追随在后头,想听她们说话。
  冯昭拿自己的贴己建了一座皇城女院,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也令人感佩,她们愿意这样的奇女子结交。
  已经被推出来了,可让她认为是自己的,她真做不到啊。


第122章 往事
  冯昭道:“大概八年、还是九年前,我只记得那年冬天下了好大的雪,我偷偷溜出偏门外,就看到巷子的雪地上有一个奇怪的道人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字,当时觉着,他写的字真好看呢,要是我也能写出这样的字,该有多好。
  我跑过去,问他,‘老道儿,我怎么没见过这种书法。’
  他告诉我说,‘小丫头,你当然没见过,这是贫道自创的颜体,创了数年还未成功。’”
  冯晚一脸崇拜地望向冯昭。
  冯晚道:“我写的颜体,是颜道长所创。那一天,我站在那儿,看他写下许许多多的字,到底是五百个还是六百个,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他告诉我,说他悟出的就这么多,其他的还得再参悟。”
  冯晚似恍然所悟,“我记得姐姐总爱从偏门溜出去玩,原来不是玩,你是不是还想在那儿遇到那位颜道长。”
  冯昭肯定地点了点头,“我总觉得,他写的字,还在我家偏门的小巷里,只要站在那儿,我就能记得那些字来。那位颜道长真真是一位书法大家,可从那以后,我却再也没有见过。”
  陶思娴面露感佩,“昭表姐就在雪地上见过一回,就能记下来,真是厉害。”
  余家姑娘道:“若换成是我,我顶多能记住十来个,那可是五六百个字呢,昭表姐竟全都记住了。”
  冯昭笑道:“我的记性哪有这么好,只不过当时是极喜欢颜道长的字,就觉得天底下的字,都没比他更好看的了,这才用了心。他写一个,我记一个,那天他写了许久,我亦看了许久。只是后来,我被陆妈妈给带回去,后来再溜出来,那巷中的雪地上,有了轮轮印,马蹄印,他的字再也看不到了,不知道是被夜里的风吹没了,还是被行人的足印糊去了,我当时就气得哭了……”
  陶思娴道:“要我说,昭表姐记下的不是那些字,而是那书法的风格,虽然年纪小,但冯家乃是圣人门第,你能感觉出不凡,这才承袭了独有的风格。”
  冯昭似陷在回忆里,“娴表妹是在宽慰我,没有颜道长雪地留书,就不会有我的《江城子》。”
  陶思娴觉得冯昭品性高洁,如果换成旁人,就会随水推舟,说是自己的,可她一直说不是自己的,而是颜道长的风格。“七妹妹可是爱极了昭表姐的《江城子-代家母祭亡父》,真真写得太好了,凄凉婉转,催人泪下。虽不是昭表姐目睹表婶之苦,也写不出这样的名作来。”
  “这首词……”她想说这不是她写的,她几斤几两她知道啊。
  陶七姑娘不知几时又回来了,跟在后头的人群里,大声道:“昭表姐,你就别推了,若非感同身受,怎能写出此等佳作。我……从词里看到了表婶的不易,我……嘤嘤……昭表姐也太苦了,以前,皇城还传了那么多表婶、表姐的闲话儿,我……好羞愧,我竟然信了,嘤嘤,我对不起表姐……”
  这是什么情况,陶七姑娘居然哭了,哭得很伤心,哭得自责羞愧,仿佛是她杀了誉国公,仿佛她是罪大恶极的恶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