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太子殿下躺平日常 >

第108章

太子殿下躺平日常-第108章

小说: 太子殿下躺平日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他又解释,浑邪王在茂陵的宅子占地快赶上大将军了。
  虽然茂陵远不如城中繁华,倘若叫他住在城里,他只能挤在三间正房的小院里。
  典客被刘彻敲打一番不敢再提厚待浑邪王。闻言,他像戴罪立功似的点头附和道,正是因为城中住不下陛下才令豪强富户搬去茂陵。
  长安城中可能有穷人,茂陵百姓非富即贵。
  看了几条街,霍去病送他们回去,路上告诉浑邪王大汉有宵禁。
  浑邪王的随从问赵破奴,长安只有一个集市吗。
  赵破奴实话实说,还有个西市。东市多是长安商户。西市有许多东越、南越以及西南人。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比东市多。
  随从立刻请赵破奴明日陪他过去看看。
  能被浑邪王带去参加国宴的人自然不是他的奴仆,而是浑邪王部高官。赵破奴想也没想就同意下来。
  翌日,赵破奴带着一群匈奴人压马路的时候,霍去病带着各县丞和三辅提供的资料去找浑邪王,请浑邪王为部下族人挑田地宅院。但不包括休屠王的族人。休屠王的家人以及部下跟俘虏一个待遇。
  浑邪王的部下如需帮助,以前汉军俘虏的匈奴人可随他们在外面安家落户。但有个前提,这些俘虏必须在一年之内教会浑邪王部耕地种田。
  浑邪王思索片刻就答应下来。
  他救不了休屠王的家人以及部下,至少可以叫以前的同袍脱离奴籍。
  霍去病走后,浑邪王把他的来意告诉族人。族人感慨冠军侯上可战胜他们,下可安抚他们。
  翌日,霍去病又去京郊大营找浑邪王。浑邪王告诉他,族人请他代为感谢大汉天子。霍去病立刻回去复命。不过五日,京郊大营的四万多匈奴人就少一半——被各地官吏带走。随行的还有已经学会种田甚至修房的匈奴俘虏。
  上林苑以及宫里的俘虏少了许多,正好用休屠王的家人以及部下填补。不过几日京郊大营的匈奴人只剩三成。其中两成半等着跟县丞走的族人修好房子把他们接过去,剩下的人搬去茂陵和长安周边村里。这些人不是匈奴小王就是当户,朝廷承诺他们的房子由朝廷出人修。
  匈奴抵达长安之前,各村里正就劝村民接受匈奴人。很多人强烈反对。里正就问大汉不接受他们,他们明年继续在边关作乱,大汉又该如何应对。
  打!
  里正又问打仗会不会死人?大将军几次出征是不是只有一次全甲兵而还。战死沙场的将士有没有父母,是不是别人的儿子。
  朝廷不会因为浑邪王的投降就跟伊稚斜单于和谈,也不会同匈奴和亲。匈奴来年再敢侵扰大汉边民朝廷依然会同匈奴交战。而jsg打的目的就是叫匈奴投降。
  过些年匈奴人皆归汉,大汉军民还至于寝食不安吗。
  寡闻少见的里正想不到这些,这些是主战以及主和的官员商讨出来的话术。
  听起来朝廷很真诚。乡民又切切实实看到刘彻登基以来平民生活一日好过一日,于是决定给“迷途知返”的浪子皇帝个面子。匈奴人进村那日他们虽然热情不起来,但也没人横眉冷对。
  这次来的匈奴人太多,刘彻总有点不踏实,各几日就问问房屋修的如何。立冬前又令大农令拨钱,置办冬衣以及农具分给接收匈奴人的村里。村里一半,匈奴人一半。比如有两副犁和耙,一份归匈奴人,一份归汉民。
  有些官员认为陛下没有必要做到这份上。刘彻叫他们看看大汉户籍清醒清醒。
  浑邪王此次带来四万多匈奴人,就算只有五千适龄男女,三年抱俩,三年后就会多出五千人。事实上未婚男女近一万人。
  大汉女子十三可议亲,及笄后不嫁人订婚者交税交到三十岁为的是什么?多年前连年征战,后来又有天灾人祸,导致人口锐减。
  朝廷立冬前后放三天假,太傅石庆虽不在朝也是朝中一员,他自然也跟着放假。
  立冬前一天上午,小太子跑去温室,刘彻不在,小太子去椒房殿陪母亲。
  立冬日,刘彻带着妻小去东宫。
  小太子到长信殿门外就喊:“皇祖母!”
  刘彻被他清亮的声音吵得头疼:“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不成体统也比你幼时懂事。”
  王太后的声音从殿内传来。
  刘彻无奈地翻个白眼。
  卫子夫想笑:“陛下,进去吧。”随即低声说,“平日里没人敢在母后跟前闹,偌大的长信殿异常安静,喜静的人也受不了。”
  以前太后膝下八个孩子,其中四个是她妹妹的,一人一句话也能吵得太后头疼。虽然王太后那时没少抱怨被孩子闹得心烦,可她被闹了半辈子,如今一天到晚见不着一个孩子,她反而孤独寂寞。
  “皇祖母,想我不?不想我我也想你。”
  小太子娇憨的嗓音传过来,刘彻跟卫子夫嘀咕:“九岁了!”
  “你十八岁还跟哀家撒娇呢。”
  刘彻震惊,母后的耳朵何时变得这么好了。
  太后没好气道:“哀家看也看出来了。”
  小太子点头:“祖母,父皇最爱欺负我。我还未满八岁,父皇叫我学写文章,学算术,学音律,学骑射,皇祖母,看我的手,磨出茧子啦。”
  太后耳不聋眼不花,拿着孙儿的手看一下,要说茧子夸张了点,但他手上确实有几个泛黄的印记。
  “母后,他一次只上一炷香。一日八节课也才两个时辰。”刘彻急急地上前解释。
  太后惊呼:“两个时辰还少?!”
  刘彻决定闭嘴。
  卫子夫上前:“母后,据儿给您带的礼物还在殿外,儿媳令人拿进来?”
  “礼——快拿进来!”太后不由得身体前倾。
  卫子夫过去扶她一把,刘彻后退当花瓶。
  小太子给太后带来一个用南越棉做的褥子,足足有二十斤重。太后可以铺在寝室榻上,也可以铺在她平日里跟宫女下棋,跟公主们闲聊的榻上。厚实柔软,比蚕丝起热快。
  太后有点失望:“据儿,这样的褥子哀家有了。留着你自己用吧。”
  “皇祖母,不一样。这里头的棉花不是西北棉,是东南棉。”
  太后不解:“有何不同吗?”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昭平君和公孙敬声频频往秦岭跑已经引起太学学生注意。最迟年后种棉花的时候就会被隆虑公主和卫孺发现。小太子答应帮两位表兄,自然不可言而无信。
  “不如西北棉柔软。”
  太后越发糊涂:“那为何种这个东南棉?”
  “因为不是孙儿种的啊。这是陈家表兄和公孙家表兄种的。”
  殿内所有人齐刷刷转向小太子。
  太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刘彻令他再说一遍。太后抓住大孙子的手:“陈家?昭儿?不不不,不可能。”说出来自个忍不住笑了,“他会种棉花?他不糟蹋棉花哀家就谢天谢地了。”
  小太子只说因为两位表兄看到他的棉花稀奇,他顺嘴问他们想不想种,想种的话他出钱,棉花收下来允许他俩用棉花抵。虽然他没有那么多棉籽,但可以找东越和南越人买棉树。
  随后小太子又说两位表兄很认真,事事亲力亲为。考虑到人手不足,他们打算年后先种一千亩,有了经验再扩大种植。
  太后跟听天书一样:“据儿,我没听错?公孙家的敬声?”
  小太子点头。
  太后摇头,不敢相信两个小纨绔凑到一起能成事。
  这这谁信呢。
  刘彻也不信:“据儿,这就是你给父皇准备的惊喜?”
  “才不是呢。”小太子摇摇头,“皇祖母,你高兴不?”
  太后高兴!
  隆虑公主当着她的面要给孩子提前买命,太后嘴上骂她,心里难受,心疼她为母不易。
  “可是,哀家怎么没有听你姑母提过?”
  “姑母不知道啊。”
  卫子夫:“你姨母也不知道吧?”
  太后搂住孙儿直呼他了不得,竟然能瞒她们这么久。
  刘彻也挺意外:“有些日子他俩一到休沐就去找你就是因为这些棉花?”
  “差不多吧。”小太子点头。
  太后不明白:“为何要瞒着我们?”
  “祖母知道了,姑母就知道了啊。母后知道了,姨母还会远吗?”
  卫子夫不懂:“为何不能叫你姑母和姨母知道?”
  刘彻:“还能为何?谁信他俩能踏踏实实种棉花。不去抢都是因为廷尉严苛。”
  小太子不住地点头:“父皇不愧是他俩的舅舅和姨丈。”
  “你少恭维朕。说吧,有什么目的?”
  这话太后不爱听:“据儿能有什么目的?别总觉着人人都跟你似的满腹心计。”
  刘彻无奈地闭上眼。
  三位公主想笑。
  卫子夫劝老太后,知子莫若父,据儿赶在立冬这天拿出来,一定另有目的。
  太后点头:“要不说你俩是夫妻呢。”
  卫子夫闭嘴。
  刘彻气笑了:“母后!”指着儿子,“您叫他自己说。”
  “皇祖母,公孙家的姨母管敬声表兄管得严。陈家姑母不相信昭表兄。可是他们不想一直偷偷摸摸瞒着所有人。皇祖母,你可以跟姑母说,他俩只是帮父皇试种棉花吗?”
  刘彻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太后瞪他一眼,问孙儿:“可是他们已经种出来了。”
  “也不信。”小太子摇头,“孙儿不知道她们怎么想的。我才九岁父皇和母后都相信我。”
  刘彻和卫子夫都忍不住露出笑意。
  三位公主轻轻撇嘴,一句话就能叫您二位眉开眼笑,你们也好意思嫌祖母宠他。
  “因为你懂事。”说出来太后禁不住失笑,不要说卫孺和隆虑公主,就是她到此刻也不信那俩孩子能安安分分赚辛苦钱。
  太后看向儿子:“据儿说的话听见了?”
  “朕过几日召他们夫妻四人进宫。”刘彻瞥儿子,“这种事直接告诉朕不就行了?”
  小太子:“我希望祖母心情愉悦啊。”
  隆虑公主以前不想嫁去陈家,盖因昭平君的父亲文不成武不就,没有优点,他还不是可以承爵的长子。列侯尚公主。景帝先封外甥隆虑侯,然后才给外甥和女儿赐婚。
  也是有他们在前,早年平阳公主希望跟椒房殿亲上加亲的时候提到霍去病一介白身,刘彻才那般嗤之以鼻。
  隆虑公主的婚事是太后一手促成的。隆虑公主得子不易,喝药问医遭了不少罪,太后觉着对不起她,是以除了孙子孙女她最疼这个外孙。
  爱之深责之切。
  近几年昭平君越长越不成器,隆虑公主忧心忡忡,太后又何尝高兴得起来。
  “谢谢据儿。”太后抱住大孙子,“这是祖母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刘彻:“今年才开始。”
  “你闭嘴!”太后吼他。
  卫长公主忍着笑低声说:“父皇,在这里您不是说一不二的天子。”
  刘彻无奈地微微摇头。
  “据儿,想要什么?祖母的库房你看着挑。”
  小太子摇头:“孙儿的寝室快放不下了。”
  “那就叫你父皇给你修个库房。”
  小太子依然拒绝:“好像孙儿为了祖母的好东西故意拿个棉被跟您换。”
  “谁说的?”太后转向儿子。
  刘彻无语了。一言不发也能拐到他身上。
  “据儿,除了不许你姑母和姨母插手他俩的棉花地,还有没有别的jsg事?”刘彻岔开话。
  小太子坦白二人合开了一间卖马上用品的铺子。铺子最初是为了卖棉花置办的。
  太后稀奇,叫小太子好好跟她说说还有什么事她不知道。
  刘彻冲妻女招招手,一家五口去茶室。
  人逢喜事精神爽。
  太后也不例外。
  午膳太后多用半碗,胃堵得难受依然笑容满面。
  宫女扶着她起来走走,太后要开库房,刘彻再次提醒她刘据什么都有,她反而跟小孩一样任性,叫刘彻滚远点,她和孙儿的事与他无关。
  刘彻到长信殿廊檐下等儿子,卫子夫犹豫片刻叫女儿伺候太后,她跟出去。
  “陛下,母后今日高兴,想做什么让她做便是。”
  “深色珊瑚?雕有寿星的屏风?她的那些物品哪个适合据儿。”刘彻停顿一下,“她送据儿的东西据儿几乎没用过。”紧接着又补一句,“还不能拿出去卖。”
  卫子夫顿时想笑:“据儿有钱。”
  刘彻心想,还不是他给的。
  “那俩小子手上没钱,买铺子的钱十有八九也是找据儿借的。改日问问据儿还有没有钱。”
  卫子夫:“据儿跟陛下亲,还是您问吧。”
  刘彻:“你也学会抗旨了?”
  卫子夫别过脸翻个白眼。
  果不其然,申时左右卫子夫领着儿女回到椒房殿,一问儿子有没有钱,小太子立刻接一句:“母后要给孩儿钱?”不待卫子夫拒绝,小太子兴奋地欢呼,“母后怎么这么好啊?谢谢母后。母后,儿子不要多,百金就够啦。”
  卫子夫被架得高高的,只能忍痛出血。
  小太子带着钱欢天喜地离开。卫三公主疑惑不解:“母后不止一次说过据儿爱找你要钱,怎么还主动问他有没有钱?”
  “二十亩棉花才值几个钱?又不是蚕丝。你姑母的儿子花钱如流水,敬声没钱,买铺子买地,建房买农具,这些钱不得据儿出?据儿的象食量又大,他哪还有钱。”
  几位公主想想也是。
  卫长公主:“父皇有钱。”
  “他以为他跑得了。”卫子夫朝宣室方向看一眼,“据儿的惊喜还没送呢。他的礼物是那么好收的?”


第122章 穷人乍富
  刘彻被太后嫌弃的忘记儿子还有惊喜等着他。
  翌日也是休沐; 小太子不想再次扑了个空,令人先去温室。确定老父亲一时半会不会乱跑,小太子带着“惊喜”过去。
  刘彻看着两个土黄色麻袋神色淡淡地:“这就是你给朕准备的惊喜吗?”
  小太子解开绳; 眼神示意他先看看。
  刘彻见过棉籽,打眼一瞧就认出来:“这一袋是西北棉棉花籽?”
  小太子点头:“惊喜不?”
  刘彻陡然记起儿子的礼物烫手:“先说多少钱。”
  “父皇不喜欢孩儿自己留着。”小太子系上麻袋。
  小太子的棉籽提前两年拿出来,刘彻都不稀罕。偏偏前年冬日才经历一场大雨雪冻死许多人; 还有很多人着凉染病,地里头也不寻常。若非小太子提到草木灰可杀虫; 深耕把虫子翻出来鸟可以消灭一部分; 那年夏天就算没有蝗灾; 也会因为虫灾庄稼欠收。
  虽然长安的冬季不常下雪; 今年就不冷; 可也不等于年后不冷; 明年依然是个暖冬。
  刘彻无奈地妥协:“朕上辈子欠你的。”
  “又说这话!又说这话!”小太子气得跳脚。
  刘彻抬手按住他的脑袋:“不许蹦跶!吞金兽!”横他一眼,随后吩咐宦官把棉籽包起来送去上林苑; “皇后昨日给你多少钱?”
  “百金。”小太子扬起下巴,“母后不敢比父皇多。父皇乃大汉天子。”
  刘彻乐了; 这话说得他已经给过了似的。
  春望暗暗感慨; 太子殿下好会说话啊。
  “得亏你是朕的儿子。不然换个人都养不起。”刘彻令春望给他准备千金。
  小太子皱着鼻子嫌弃:“换个人父皇想买孩儿还不卖呢。”
  “那你打算卖给谁?”
  “价高者得。”
  刘彻一阵窒息。
  怎么忘了儿子会耍钱,还敢用象赚钱啊。
  “据儿; 你是储君; 棉花种出来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你好意思跟父皇收钱吗?”刘彻笑着调侃。
  小太子很好意思:“天下是父皇的天下; 百姓是父皇的子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