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殿下躺平日常-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太学出来太子去了水衡都尉府衙。同东方朔等官吏用午饭的时候太子谈到编书——编种庄稼、蔬果的书,以及养牲畜的书。有什么不懂的就问上林苑农奴,亦或者请教长安乡民。书编好了所有参与者的名都会写在上面。
东方朔知道他有几斤几两,丞相、御史大夫此生就别想了。人活一世,不为功名就是为钱财。东方朔虽然也爱财,但他不贪财,亦或者他能忍住不贪。既然如此,那唯有青史留名。
东方朔想象一下大汉子民都知道他东方朔,名字可能盖过已故的司马相如,他就激动。没等太子说完他就应下来。
太子抬抬手示意他先别急:“孤还没有说完。孤不给你们设时间,但务必准确。何地适合种什么,何地何时下雪,必须早种或晚种,春耕或冬种,这些写清楚。否则孤严惩不贷!”
东方朔:“殿下放心,下官亲自校对。”
太子颔首:“三年五载孤都能接受。”
此言一出,众人觉着太子殿下真跟市井传言一样宽容,三年五载那么久,足够他们教会公卿士大夫种地了。
从水衡都尉府出来太子就回宫歇息,一日去那么多地方,纵然他年轻身体好,双脚也受不了。
韩子仁令宫人烧水,伺候他沐浴。
太子从浴室出来昏昏欲睡,强打起精神用过晚饭再也受不了,往榻上一趴就进入梦乡。
韩子仁给他盖上薄被子,出去问随太子出去的两位宦官:“殿下今日怎么那么累?”
“上午殿下一进太学就下来走。先去大学又去蒙学,还去了寝室和食堂,临走还又看一眼训练场。到车上喝点茶吃点点心,又去找东方朔。我们没有跟学生以及水衡都尉府的人聊天,这一天下来都受不了,何况殿下。”
韩子仁:“那明早别去打扰殿下,叫殿下一觉睡到自然醒。”
太子习惯了卯时左右醒来,翌日依然这个时辰醒。双脚疲惫不想起,可睡不着翻来覆去躺着也难受。太子披着披风坐到屋檐下发呆。
韩子仁给枇杷等人使眼色,动作轻一点。直到庖厨里飘出饭菜香,樱桃才上前问他是不是去洗漱。
思绪放空许久,太子舒坦了。
饭后跟往常一样先去宣室,下午跟太傅读书。
如此过了几日迎来休沐。休沐日太子估计卫伉会来找他。果不其然,卫伉和卫不疑一起来找他,问他们应当捐几本书。太子令兄弟二人亲手抄几本兵书,再去他二舅书房挑几本长平侯府用不着的兵书。
翌日,昭平君和公孙敬声来找他,盖因太子叫他俩收的书他们买齐了。
书店里的书贵,太子给他们出个利人又利己的主意。他二人提供笔墨纸砚请家贫的学子抄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二人给的价格高一点,学子们抄得很认真,有些甚至比书斋卖的好。
太子给他们买书的钱还剩三成,还剩一堆没用完的笔墨纸砚。昭平君询问他那些笔墨纸砚如何处置。太子叫韩子仁和吴琢进来。
太子令韩子仁统计宫里有多少字写得好的宦官,令他们每人抄一本。抄书剩的笔墨纸砚皆由他们处置。字写得好的宦官几乎都是因犯错受了腐刑的阉人。这些人也不差钱,按常理推断看不上寻常人用的笔墨砚台。在他们看来太子没必要承诺这点,可太子承诺了,显然心里有他们。
很是了解太子的韩子仁和吴琢都这样认为,其他阉人自然也认为太子宽厚体贴等等。甚至认为太子小小年纪还不会使用皇权,跟请他们抄书似的。
这种情况下阉人都很认真。
以前宣室殿内外人多的刘彻都叫不上名。没过几日,刘彻发现宣室殿内外人少了一半。刘彻奇怪,问春望那些人是不是病了。
时冷时热的季节,刘彻担心宫里出现疫情。
春望无语又想笑:“殿下近日令识字的宦官去藏书阁抄书。殿下还许诺剩的笔墨纸砚归他们,以至于一个个高兴的晚上都不睡。”
刘彻无语:“有买笔墨纸砚的钱不如直接买了。”
春望:“奴婢起初也是这样认为的。昨日才知道那些笔墨纸砚其实是公孙公子和昭平君请人抄书剩的。那些东西都是寻常之物,殿下用不着,公孙公子和昭平君也看不上,放着占地方,殿下才想到这么一个主意。”
“他可真会过日子。”刘彻服了,真服了。
春望笑着点头:“奴婢问抄书的那些人知不知道东西是别人剩的。他们说知道。要是买jsg新的不如去书斋直接买书了。”
刘彻:“据儿叫他们抄多少?”
“说是一人一本,多是四书五经。”
刘彻很是奇怪:“抄那么多四书五经做什么?”
“听韩子仁的意思,倘若有十人要看论语,可书院只有五本,那其他人岂不是白来了?书楼那边陛下也看过,单单一楼就有八十个木墩,二十张方几。楼上和楼下一样,可同时容纳近两百人。要是有人不嫌累靠墙看书,那人就更多了。何况还可以外带。”
刘彻颔首:“倒是朕忽略了。”
“此事由太子经手,陛下一时疏忽在所难免。”
刘彻:“据儿心细。”
“也是陛下教得好。”春望不禁羡慕。
刘彻以为他看错了,“你这是什么表情?”
“奴婢羡慕陛下有个这么乖巧的儿子啊。”
“你就不羡慕孤有个这么疼孤的父皇啊?”
主仆二人吓一跳,扭头看去,太子从他们身后过来。刘彻不禁问:“你从哪儿冒出来的?”
未央宫有一座藏书楼,真是藏书楼,平日里很少有人过去。太子朝藏书楼方向看去:“从那儿啊。父皇,有人没有人告诉你——”
“没人告诉朕什么,也不需要你告诉朕。”刘彻打断儿子的话,“刚才说什么?朕没听清楚。”
太子:“春望,你方才那话说得好像你父亲比我父皇好一样。”
春望好笑:“殿下,奴婢羡慕陛下不等于不羡慕您啊。”
“这话孤爱听。”太子拉着老父亲的手臂。
刘彻拨开他的手:“有事说事。这么大人了,拉拉扯扯成何体统。”
太子乖乖站好:“父皇,等到下次休沐书楼所需要的书应该差不多了。”
“差不多是还差多少?”刘彻直接问。
太子恭维道:“就知道什么事都瞒不过父皇。”
刘彻瞪他。
太子不再废话:“孩儿听说有些书就是宫里的藏书楼都没有,或者说只是残卷?”
刘彻颔首:“据说当年秦始皇焚书的时候很多人担心他什么书都烧了,藏起来一部分。”
“在世家大族手里?”
刘彻好像懂了:“春望,这几日有没有廷议?”
春望:“明日就有。”
第213章 张汤主父偃
翌日廷议; 刘彻当廷称赞公卿士大夫家在太学读书的子侄懂事——主动捐书。以至于太子主持修建的书楼不日就可对外开放。
有那机灵的官吏问:“敢问陛下何时开放?”
刘彻转向儿子:“太子说还差几个书架的书。恐怕还得再过几日。”
朝中不缺擅长揣度圣意的奸猾之臣。这些人听话听音,立刻出列表示他们家还有一些藏书。刘彻留这样的人在朝堂之上就是把他们当刀使,他们的作用便是为帝王分忧; 甘为惹人厌的小人。
小人表态,胆小的人跟进,不想出血的大夫也不得不附和。试图蒙混过去; 甚至装聋作哑的公卿也不得不开口。
刘彻沉吟片刻:“有你们的支持书楼不日便可对外开放。”随即转向太子,“太子; 下朝后令术士挑个吉日。”
“诺!”太子应下来; 下朝后率先离开。
少年蹬蹬瞪下台阶; 马尾一颠一晃; 全身上下洋溢着欢喜; 众臣不由得地互相看看; 陛下真疼儿子!
今日东方朔也在。书楼还需要很多书,参加廷议的人自然越多越好。东方朔一直很支持太子修书楼; 书楼利民,太子把那边的地占了也省得陛下修宫殿。刘彻虽然没跟朝臣透露过修宫殿; 可那么一片地空着; 可见另有他用。一直没动工多半因为国库空虚。
太子主修的书楼缺书,他们食君之禄; 自然应当为君分忧。储君也是君。
东方朔笑道:“还是个孩子啊。看把太子殿下高兴的。”
有人不想捐书; 哪怕只是令随从书童抄的书。恐怕别人懂得跟他一样多。闻言; 那人就故意问:“水衡都尉打算给殿下的书楼添几本书?”
东方朔经常该机灵的时候不机灵; 不该机灵的时候装机灵。此刻他就没有听出对方语气不对; 斟酌道:“四书五经殿下肯定不缺。我准备捐一本我这些年写的辞赋; 再抄几本我在边关淘的书。”顺嘴问,“你呢?”
那人噎了一下; 不甘不愿地表示他也想抄几本早年淘的书。
东方朔问公孙贺:“你呢?”
公孙贺:“我家中有许多小儿以前用的书。如今用不着了,我打算全拿出来。”
东方朔嘴碎,问他另一边的大农令:“你呢?”
大农令实话实说:“我还没有考虑好。”
东方朔转向大农令身后的大农丞之一桑弘羊:“大农丞不用想,把你的那些计算心得写出来一定可以成为书楼最受欢迎的书之一。”
有人好笑,这个东方朔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眼力见。
桑弘羊并不介意把他这些年琢磨的计算方法下写下来。他也不敢介意。桑弘羊虽然不如张汤会揣度圣意,但他知道他如今的一切都是谁给的。
商贾之家最不缺精于计算之人,以前也有不少人走公卿大夫的门路,到天子身边当个郎官或侍中。然而只有他离公卿只差一步。不是桑弘羊更出色,而是他幸运,遇到不看出身的帝王。
基于这一点,他也该尽力支持天子。
翌日上午,五经博士求见帝王,向帝王禀报,他把太学一众提供的书送来了。当时刘彻忙着教太子批奏章。刘彻嫌儿子奏章上废话太多。刘彻抬抬手,太子起身,叫五经博士随他去书楼。
昭平君和公孙敬声买的书也已送进书楼,加上太学送的,如今书楼一楼地上堆满了各种书籍。
太子不着急,等到九月十三日,百官的书送上来,他才带人去书楼。
太子宫的宦官们负责分类,公孙敬声和昭平君负责统计。随太子出来的侍卫在楼外守候,以防有人突然闯进来,毕竟书楼没有院门。
所有书都分开记号,太子令人把最多的那些书一分为二,楼下就正对门摆放,楼上就摆放在楼梯两侧,稀少难懂的书放角落里。
等书全部摆到书架上,楼上楼下各还剩一个书架。太子令韩子仁进宫,把他叫宦官们抄的书以及他用不着的书,表兄弟们提供的书拉过来。
这些书摆上去,书架满了。
昭平君和公孙敬声很是满足。昭平君甚至忍不住说:“真像个书楼。”
太子看一圈,还缺一储物架和柜台以及照看书楼的人。
公孙敬是见他沉默不语:“想什么呢?”
“缺两个打理书楼的人。”太子道。
昭平君:“这里可是很枯燥,四十岁以下的大夫士子肯定都不甘心在此看书楼。”
太子忽然想到一个人,那人得有六十了。虽说人道七十古来稀,可他要跟以前的丞相李蔡一样,快七十岁了还能操心国事,那他至少还可以再工作十年。
皇家书楼也不能叫无知小子照看。
“敬声,主父偃如今还在京师吗?”
公孙敬声仔细想想:“听我父亲的意思他好像还在京师。他家在茂陵,但他在城里有处小宅子,时常在长安同人饮酒作乐。”
“你去问问他。”
公孙敬声不禁问:“现在吗?”
太子点头:“对!”
“可他一个也不够啊。”
太子转向昭平君。昭平君摇头:“别看我。我认识的那些人一听到‘书’就犯晕,指望他们在此看书楼,你还不如指望我。”
太子见敬声还没走:“你去问问主父偃,他若愿意在此看书楼,早晚可以住在面试处。那边有给主考官准备的休息室,也有庖厨以及恭房。改日孤再叫人在那边和考场以及比武场各打一口陶井。吃喝拉撒都不用出来。”
敬声:“他不算朝廷官吏,就是没地儿住,早晚也可回去。”
“算朝廷官吏。”
昭平君:“那另一个好找。”
太子摇头:“另一人也得令来看书的学子敬佩才行。否则一些人敢在这里耀武扬威高谈阔论。”
昭平君不懂:“为何要在此高谈阔论?”
韩子仁低声告诉他,书楼由太子主持修建,看书楼的人想必也是太子的人。高声讨论才能传进看书楼的人耳朵里,其才有可能告诉太子。太子认为他们颇有见解,自会召见他们。
昭平君张口结舌,这么迂回曲折吗。
公孙敬声:“明年三月和八月可以向陛下自荐啊。”
韩子仁:“真有才能的人不jsg必自荐。多的是人帮他引荐。”
太子不想用世家老头,出身寒微的老者也镇不住那些半桶水。太子看到门外的侍卫,福至心灵:“有了!”
门外一个侍卫下意识往屋里看。
太子记得这名侍卫姓“张”,但跟张汤没有任何关系。“张”在大汉算是大姓。太子笑着问:“你们要不要猜猜看?”
公孙敬声瞪他。
太子笑道:“张汤。要不先回去用饭,你下午再去?”
公孙敬声半天没闲着,太子此言一出他也觉着饿了。到太子宫厨子快做好饭了。三人洗漱一番,到正堂喝杯茶,厨子和小宫女就把饭菜呈上来。
下午,昭平君令人准备放笔墨等物的木架和柜台,公孙敬声先去张汤家,后去拜访主父偃。太子去宣室殿请示老父亲。
刘彻很是诧异:“你怎么想到令他俩看书?”
“张汤心窄,不能为人师。但他谨慎精明,凶名在外,有他在没人敢在书楼闹事。主父偃的秉性也不能为人师,但他确实有才。可以偶尔指点他们一二。”
刘彻:“朕还以为你只是叫他们看书楼。”
“确实只是看书楼。父皇没打算再用他们,孩儿可不敢替父皇承诺什么。”
刘彻听闻这话很是欣慰:“准了!”
“多谢父皇!”
刘彻摇头笑笑:“还有什么事?”
“太傅快到了,孩儿该上课了。”
刘彻抬抬手放他回去。
春望等太子走远,估计他听不见了才说:“殿下会用人啊。”
刘彻:“他俩成天在家跟夫人大眼瞪小眼,确实浪费。他俩的俸禄,以后就由水衡都尉发放吧。省得他们误会。”
纵然公孙敬声跟二人说明,只是看书楼,还是太子的主意,陛下尚且不知,两人仍然毫不迟疑地应下来。盖因忙了大半辈子的人突然闲下来,浑身上下不自在。
虽然可以跟人聊天喝酒,可平日里跟张汤斗的都是丞相、大农令那样的官吏,他哪有心思跟一些毛头小子,或者不知道陛下长什么样的老农商人聊国家大事。再说了,这些人也不懂。
张汤倒是想找别人,可除了小吏,几乎都是仇人。休沐日可以找他提拔上去的人下棋,可人家难得休息一日他也不好叨扰。
主父偃倒是不介意跟商人、农夫喝酒,可他在外名声不好。张汤只对同僚下手,民间也没有他贪污的传闻。主父偃贪污人尽皆知。黎民百姓才不屑跟这样的人来往。主父偃要是还在朝中当差,为了以后朝中有人好做官,他们不介意奉承他几句。
刘彻说他俩跟夫人大眼瞪小眼,着实没说错。
这种情况下他俩哪敢嫌职位低啊。
主父偃和张汤的住所收拾好,他们令奴仆做饭,上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