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红楼同人)红楼之涅槃 作者:锦书写意(晋江vip2012-12-02完结) >

第2章

(红楼同人)红楼之涅槃 作者:锦书写意(晋江vip2012-12-02完结)-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姑娘还要自己保重身子,太太才能走的安心。”
  说起贾敏,两人免不了又对着抹泪,说起一些贾敏生前的人和事,白茶提到了贾敏为黛玉请的教刺绣的杜姑姑。“……杜姑姑年前家去后,一直惦记着太太和姑娘,说来也巧,她兄弟家和我家是邻村,无意间看见了,就走动走动。这次听说太太仙去了,杜姑姑直念叨,姑娘可莫要伤心坏了。她想着来送太太一程,总是主宾一场,没想到自己先病倒了,就挣扎着来,在太太灵前进了香,没敢来见姑娘,怕把病气过给姑娘,托我给姑娘道声扰,劝姑娘千万保重身子,节哀顺变。”
  这杜姑姑原是到了年纪放出宫来的宫里绣娘,因年纪大了,也说不到好人家,她又不愿意给人家当妾,就拖了下来,只在父母家住着。因她绣工好,在宫里也得了不少赏赐,手头宽裕,她兄嫂弟妇也说不出什么来。贾敏听说了她的名声,特意请来教黛玉女红一事。因黛玉自幼聪慧,加上幼弟早亡,父母心思都寄托在她身上,因此父亲早早为她起蒙,权充男儿教养,甚至为她请了先生。偏黛玉身子柔弱,上课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遑论女红了,一天里也就学上半个时辰,还不能保证天天坚持。杜姑姑的教学生涯无比轻松。绕是这样,杜姑姑也发现黛玉聪慧过人,教的针法可说过目不忘,只因练得少,手法稚嫩些,因她心思灵巧,更喜欢打络子,一些络子花样在别人看来可能眼花缭乱,不明所以,她偏看一遍就能抓住其中关窍,往往还能翻出新花样来。师徒两人的关系非常融洽。贾敏病重后,黛玉要侍奉汤药,所有课业都停了,杜姑姑不愿被人说在林家吃白食,就请辞了。因此,黛玉已经有小半年没见到她了,闻言关切地问:“杜姑姑在家里过得可还好?”
  白茶顿了顿,叹口气道:“杜姑姑本来不让我说的,可姑娘问起,我也不能骗姑娘。”
  黛玉道:“可是不如意?”
  白茶想了想说道:“也说不上不如意,只是杜姑姑父母都去了,她的哥哥弟弟分了家,杜姑姑一个人住着,孤零零怪可怜的。”
  如意道:“这可奇了,杜姑姑一身本事,她兄弟都不肯奉养她不成?”
  白茶道:“就是两家都争,杜姑姑选了这一家,不免得罪那一家,只好自己独立门户,可一个女人家,没有成亲,无儿无女,将来可怎么好。”
  黛玉心思转动,面上却不显,道:“姐姐见到杜姑姑,帮我带个话,请她得闲常来走动,不要生疏了。”
  白茶自然满口应承。
  一时雪雁来了,问起要不要摆饭。白茶就要告辞,黛玉道:“家里正在孝期,也没什么好的,姐姐不嫌弃,好歹吃顿饭再家去。”
  白茶看着黛玉长大,知道她的秉性,也就不再推脱,陪黛玉吃饭。
  黛玉先问“父亲那里可送去了?”,得了肯定答复才让摆饭,一面让白茶。
  白茶刚刚出府嫁人不足半年,对黛玉的饮食还是很了解的,一看桌面就道:“怎么和姑娘平日吃的不一样?”
  王氏道:“这是黄大夫开的药膳方子,给姑娘调养身子的,老爷吩咐了以后照方子给姑娘做,再不可马虎。知道你来,专门准备了你爱吃的菜。”
  白茶道:“多谢嫂子费心。”林家讲究食不语,因此两人宾主对座,安静地吃了晚饭。黛玉虽然有心多吃一些,养好身子,但终究脾胃弱,只比平时多吃了两口就吃不下了,放下筷子。
  绕是这样,大家也很高兴,总是比以前吃的多嘛。
  王氏道:“姑娘一天多吃一口,吃个十天半个月,也就好了。”
  白茶道:“正是这话。姑娘身子好,我们就念佛了。说起来,我们村子里有个周员外,四十多岁才得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自生下来就体弱多病,从小药罐子一样长大的,大家都说活不长。我刚嫁到村子里,本不知道这个人,只是前几天参加村东李屠户小儿子的婚宴,我家那位给我引见他的同窗,就是这周员外的儿子,看着清清俊俊健健康康的一个秀才,听说明年还要参加会试呢。回到家里我家那位说起来,我才知道他以前竟是个药罐子,要是不说,再想不到的。”
  王氏立即问:“可问了是请的哪家大夫?”
  白茶摇头道:“我问了,没请哪家神医,不过是个游方郎中教了个法儿――每天在外面走一个时辰,风雨无阻。这周秀才自己说坚持到了十二三岁就和常人一样了。姑娘不妨试试。姑娘体弱,每天走不到一个时辰,就是半个时辰,哪怕一刻钟也是好的。姑娘看村里那些孩子,见天在田里疯跑,身子都结识着呢。远的不说,就说姑娘身边的红绡,那是一刻都闲不住的主,满府的丫头,谁有她身子好。”

  出殡

  送走白茶,黛玉便带着雪雁和王氏去灵堂守夜。贾敏的遗体在家里停灵七天,然后要葬入姑苏林家祖坟。今天是最后一天守夜了。
  看见黛玉,跪在灵前领着人烧纸的梁青家的忙爬了起来,扶住黛玉,“我的好姑娘,这眼瞅着起风了,姑娘身子单薄,再受了寒可怎么好?”又嗔王氏:“嫂子也不劝着些。”
  她是锦绣白茶前一批的大丫鬟,黛玉小时候也是和她熟的,闻言道:“不妨事,母亲去了,我也只能尽这一点子孝心了。”说着便跪下,为母亲烧纸。
  众人都陪着跪了。
  烧了一会儿纸,王氏和梁青家的都劝:“明日还要送灵,姑娘还是歇歇,明儿才是正日子,多少事还指着姑娘。”
  前世黛玉累病了,没能给母亲送灵,一直是心中大憾,弟弟已经不在了,如果自己也不去,连个给母亲摔丧架灵的人都没有。想到这点,黛玉便没有坚持,嘱咐伴宿的众人务必保持灯明火亮,这才离开。
  才出灵堂,正遇到林如海在众人的簇拥下过来,黛玉忙站住行礼。
  林如海在火光下瞧瞧她的面色,“可好些了?”
  黛玉道:“多谢父亲记挂,我觉得好多了。倒是父亲,越发憔悴了,很应该歇歇。”
  林如海点点头,“我再给你母亲上柱香。你先去歇息吧,明儿还要早起。”
  黛玉道:“我陪父亲。”转身时看见扶着父亲的锦绣脸色蜡黄,不由一愣,猛地想起前世时母亲仙逝后,好像父亲的姬妾中有个因劳累过度流产的,难不成是锦绣?锦绣是贾敏病重后才给林如海的通房,林如海虽有三房姨娘,但年纪都不小了,一直也没能生出孩子,现在有孩子的可能性自然极小。
  无子继承香火一直是林如海心中的隐痛,原来的黛玉不懂,但重活一世的黛玉经历了在贾府的人情冷暖,自然明白,而且如果自己能有个弟弟妹妹,也不至于像前世一样孤独,因此道:“锦绣姐姐面色可不好,可是哪里不舒服?”
  锦绣忙道:“多谢姑娘惦记,我很好。”
  林如海闻言看看锦绣,见她脸色憔悴,神情倦怠,确乎很不好的样子,便道:“既是身子不舒服,就回去歇了吧,明儿忙完了,请大夫来瞧瞧。”
  锦绣道:“我是哪个牌名上的人,也值老爷姑娘这般费心,不过是这两日乏了些,等送走太太,歇两天就没事了。”
  谁知第二天早起,锦绣就感到头晕目眩,几乎摔倒,还是来喊她起床的小丫头眼疾手快扶住了她。锦绣是贾敏身边最得力的大丫头,年纪虽比白茶小一岁,做一等大丫头的时间却比白茶还长些,因白茶年前到了岁数,贾敏就把她放了出去,本来还说等她到了年岁也给她一份陪嫁银子放她出去,谁承想,许是年节时事情烦杂累着了,转过年,贾敏本就病歪歪的身子每况愈下,终至一病不起。林如海还有三个妾,但一个是林如海未成亲时林老太太给的大丫鬟,年纪比林如海还大,另两个是两人成亲后多年没有孩子,林老太太给林如海先后纳的良家妾,其中一个怀过两胎都流产了,身子就垮了下来,和贾敏一样整日病歪歪的,另一个良家妾两年前又得了女儿痨,被送到庄子上休养了,因此贾敏一倒,林如海身边便没了人照顾。贾敏思前想后,问了锦绣的意思,把她给林如海做了通房,照顾林如海的起居。林如海虽然年纪大了些,但儒雅俊美,温润如玉,还是很让女人倾心的,更何况他身处要职,在锦绣这些丫头眼里实在是想都不敢想的好归宿。锦绣毕竟跟了贾敏十来年,对贾敏的心思还是很了解的,贾敏也没瞒她,“……林家数代单传,香火不能断在我手里。我看你身子好,是个好生养的,人也通透,不是那等挑三窝四,眼大心空的。你放心,只要你能坐下胎,我就明公正道抬你做姨娘,生下来不论男女,孩子都记到我名下做嫡子女教养。”
  不想,她还没坐胎,贾敏就去了,锦绣这几日十分惶惑。府里上上下下谁都知道她是太太的人,偏太太去了,老爷以后续了弦,继太太若是慈善,也会冷了自己,若是不慈,自己连个姨娘都不是,要打要杀都是一句话的事。昨天见黛玉对自己很是关切,她心中又升起一丝希望。她是太太的丫头,太太没了,姑娘身边又没有一等大丫头,自己和如意都可以顺理成章地侍候姑娘,她在贾敏身边最久,也就说是照看姑娘最久的,和姑娘总有些香火情。便是她现在通房丫头的身份不好在姑娘身边侍候,入了姑娘的眼,以后有事,总可求姑娘照应一二。想到此节,她越发要在黛玉面前卖好,因这几日自己实在疲乏,怕自己出殡这日早起晚了,让姑娘不喜,特意给了小丫头四喜几个钱,要她早早叫起自己。
  此时她头晕目眩,若不是四喜扶着,早一头栽倒地上。四喜年纪小,一见她这样早慌了,忙问:“姐姐怎么样?”
  锦绣扶着床头定定神,“还好,歇歇就没事了,好妹妹,今儿多亏了你,等忙完这几日我再好生谢你。”
  四喜道:“姐姐说的什么话,平日里我还少了姐姐照看了?”
  锦绣摸摸她的头,慢慢往门口走去,才跨出门,身子一歪,就向旁倒去。好在四喜就在她身后,一把抱住她,两人一同向墙边倒下。有了四喜这个缓冲,锦绣并没有摔倒,反倒和四喜一起倚在墙上。四喜被卡到墙和锦绣之间,顾不得了,大叫起来:“来人呢,快来人呢,锦绣姐姐昏倒了。”
  忙有值夜的婆子过来,帮忙把锦绣扶回屋,一面掐她人中,一面去报林如海。林如海闻报叹口气,自己家里现在真是一团糟。今天是贾敏出殡的日子,他有多少事要做,无暇去看望一个通房,只命人去请大夫,自己匆匆吃了口饭,便要到前宅去,便看见黛玉一身重孝,扶着如意的手,身后跟着王氏和雪雁,摇摇而来。
  黛玉立定,给父亲请安。
  林如海道:“可还支撑得住?”
  黛玉道:“总是送母亲最后一程,孩儿再不能躲懒的。”
  林如海也知如此,幼子早逝,女儿若不去,妻子的身后事总不好看,但看看女儿单薄的身子,还是叮嘱道:“不必十分勉强,若实在撑不住,就早些到车上歇了,你母亲必不会怪你的。”又嘱咐三人,“务必好生照顾姑娘。”
  众人恭声应是。
  黛玉道:“怎么不见锦绣姐姐?可是身子不适?”
  林如海叹气道:“刚刚婆子来报,她早起昏倒了,我已命人去请大夫。”
  黛玉点头道:“锦绣姐姐最是知礼,若不是十分撑不住,今天这个日子再不会不挣扎着来的。如此,父亲先去前面,我去看看锦绣姐姐就来。”
  林家没有别的女性主子,贾敏一死,内宅的事自然就落到黛玉身上。林如海点头,匆匆去了外院。
  黛玉来到锦绣房里,锦绣已经醒了,忙挣扎着下了地。黛玉忙道:“姐姐快躺着,很不用这些虚礼。”
  锦绣垂泪道:“今天是太太出殡的大日子,我受太太恩典,别的报答不了,怎么也应该给太太扶棺,尽点子孝心。”
  黛玉也垂下泪来,“姐姐的孝心我是尽知的……”一语未了,就听婆子喊:“大夫来了。”
  锦绣的屋子狭小,没有可避之处,如意急中生智,忙领着黛玉避到床后,垂下帐子。
  今天是最忙乱的一天,因此外面只到最近的医馆请了坐堂大夫来,大家都不认识。大夫细细为如意诊了脉,道:“恭喜这位奶奶,是喜脉。”
  屋里众人都呆了。王氏道:“先生可是瞧仔细了?”
  大夫道:“虽然才两个多月,但这脉象滚动如走珠,十分清晰,断不会错的。”
  王氏忙命人奉上双份诊金,好生送大夫出去。
  黛玉从床后走出来,见锦绣摸着自己的小腹,目光呆呆的,心中轻叹,微笑道:“恭喜姐姐。父亲知道了必定极欢喜的。”
  太太去世的当口,一个通房诊出喜脉,这件事是不是喜事就要看主子的态度了。黛玉一表态,屋内众人忙都恭喜锦绣。
  锦绣一时百感交集,呜咽道:“姑娘……”
  黛玉道:“姐姐莫要多想,好生养着才是,此去苏州老家,一路车马劳顿,恐有闪失,姐姐就安心在家里歇息,母亲在天之灵必不会责怪姐姐。等我们从苏州老家回来,再请黄先生来给姐姐好生瞧瞧。”
  锦绣跪下叩头,哭道:“姑娘慈悲。我在家为太太诵经祈福,送太太最后一程。”
  黛玉点头道:“这是姐姐孝心。”
  送殡的吉时不等人,黛玉匆匆交代众人好生照顾锦绣,便去了灵堂。本想将这件事告诉父亲,可送殡的人已经来了,林如海正忙着应酬,实在无暇脱身,只得作罢。
  一是吉时到了,一色执事排开,黛玉行未嫁女之礼,摔丧驾灵,送殡的队伍向城外走去。
  走不多时,路两边彩棚高搭,俱是扬州各大小官员家的路祭。第一棚就是扬州布政使唐延年家的祭。唐夫人和贾敏同为功勋之后,幼年时就有过来往,恰巧两人的丈夫都委到扬州做官,两人便来往密切起来,因此今天唐夫人亲自前来路祭。黛玉便到唐夫人轿前叩头致谢。
  唐夫人亲自下轿扶起黛玉,垂泪道:“好孩子,难为你了,有你这样孝顺的女儿,你母亲足以含笑九泉了。”
  昨日黛玉在母亲灵前哀伤过度以致昏厥的消息早已被上门吊唁的人传了出去,听到的人少不得夸一声林大人的女儿孝顺,今日黛玉作为未嫁女扶灵出殡,有路祭人家的主母听了信儿都亲来路祭,待黛玉前来致谢时,看她一身重孝,娇弱不胜,风吹吹就倒的样子,无不垂泪,都赞黛玉至孝。
  一路拜下来,黛玉只感到头晕目眩,神虚气短,全凭一口气撑下来。好容易出了城门,众人方能骑马上车,黛玉腿已经软了,是被王氏和另一个婆子合力抱上车的。黛玉疲惫至极,上车就睡了过去。

  偶遇

  马车一路颠簸,然黛玉累得很了,根本无所察觉,竟睡了一路。
  已是深秋季节,天黑的早,才酉时,天已擦黑,一行人借住城外的普华寺。大管事秦来昨日先一步沿路打点好了的,所以众人并不忙乱。林如海自去和方丈寒暄,秦来和另一个大管事张永指挥众人停灵,归置车马,王氏和如意则服侍黛玉到客房洗漱收拾。普华寺里已经准备好素斋,雪雁带着几个婆子去领了素斋回来分与众人。
  黛玉睡了一路,醒来只感到浑身骨架好似散了般,不由呻吟出声。如意轻手轻脚地为她揉捏,“姑娘睡得乏了。以前总听人说出门在外能见到多少风光,心里还羡慕得紧,今儿才知道,这一路上颠簸,得遭多少罪。”
  黛玉想起上一世的经历,道:“车马颠簸,想来坐船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