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我亲爹是当朝首辅 >

第30章

我亲爹是当朝首辅-第30章

小说: 我亲爹是当朝首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妃帮他掸平衣裳上的褶皱,像是正要出门。
  荣贺哭天抹泪的进门,“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父王。”
  祁王见到他,一口气没倒上来岔在胸口,捂着前襟坐在床榻的踏板上。
  指着儿子好半晌,才咬牙切齿的挤两句话来:“你还知道回来,看你闯得这祸事!”
  是的,这对于宅心仁厚的祁王殿下来说已经算是发飙了,往常可说不出这么“重”的话。
  荣贺怕得直掉眼泪,额手俯身:“儿臣知错了,父王。”
  祁王见他吓得直哭,目光由愤怒渐渐化为怜惜,反复回味自己是不是话说的太重了,伤害到了孩子……
  孟公公已经上前扶起荣贺:“世子先起来,一切有殿下在,不要怕。”
  荣贺泪眼婆娑的看看父亲,看看嫡母,又看看孟公公,最后看到了殿内摆着的一座晶莹剔透的玻璃围屏。
  这围屏看起来很值钱,那天光线暗,没有注意到。
  “你你你……别往那儿看!”祁王实在怕了他了,叫得他回过神,嘱咐道:“父王进宫面圣,你与你母妃呆在府里不要乱跑。”
  荣贺噙着泪点头。
  祁王又嘱咐孟公公:“你也留在府里,看好那座围屏……呸,看好王妃和世子。”
  他都气糊涂了。
  孟公公躬身应是,打发妥帖的太监一路随行。
  祁王妃叹道:“别看你父王平时寡言少语,就觉得他不疼你,其实他最疼的就是你。”
  祁王妃看的透彻。
  她是嫡母,与荣贺的关系仅仅算是和睦,视如己出那是说给外人听的,她自己都不信。她才刚过而立,自然不会放弃生养一个孩子的念头,只是里里外外体己的人都劝她,一定要对荣贺好,日后或许还要指望他云云。
  可祁王妃无法说服自己带着目的对一个孩子嘘寒问暖,更无意将他带在身边,所以荣贺从生母过世后就一直住在世子所。
  没娘的孩子,往往也不太愿意亲近父亲。祁王不善表达关爱,荣贺也看不惯他谨小慎微的做派,父子间一直存在着一些难以消弭的隔阂。
  祁王府毕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王妃希望他经历过这件事,可以懂事一些,能体谅大人的难处。
  ……
  皇帝提前出关,气不顺是很正常的,就算是平时,他也从未对祁王有过什么好脸色。
  他看似清静无为,实则心机很深,惯于站在幕后操控朝局,享受坐山观虎斗的乐趣,在他手下活下来的朝中重臣,忠奸尚且不论,首先都是双商超高的大佬。
  祁王素日安分守己,努力维持老实儿子的形象,尽量降低存在感,也是为了这帮神仙打架的时候不要波及到自己。
  然而这次面圣,祁王一反常态。
  他当面向父皇表明:国库赤字,要购置军秣粮草,要发边饷,要治理运河和各地赈灾,他每每想到父皇日夜闭关自苦,为生民祈福,就忧虑的难以入眠。
  因此他决定向户部捐银五万两用于赈济灾民,以解朝廷燃眉之急。
  还声称:“臣受天下人供养三十有三年矣,而今朝廷有急,臣岂敢坐视?”
  永历皇帝、祁王的亲爹,都险些不认识他了。
  只见皇帝缓缓走下龙椅,在距他一步之遥的位置停下脚步,缓缓道:“亲王一年的俸禄折银约一万两?”
  只这么一句话,就令祁王冷汗湿了一背。他从齿缝间挤出一个:“是。”
  空旷的大殿内,皇帝的声音仿若来自仙界,带着幽幽的空明:“这几年国库亏空,大内府库也不太宽裕,朕极少给你额外的赏赐,你养着偌大一个王府,居然还能省出五万两?”
  “是。”祁王恭声道:“臣托襄宁伯变卖了一些物件,凑出来的。”
  皇帝面上依旧不变喜怒,只是静静的把他看着,半晌才说了句:“襄宁伯的事闹得满城风雨,原来是你授意的。”
  祁王尽量稳住自己的声音:“是,襄宁伯维护臣的面子,不肯在公堂当众指认。”
  皇帝点了点头:“好啊,好得很。”
  也不知是在说谁。只是再次回到龙椅上,微阖双眼,像是入定了。
  他身边当值的事司礼监秉笔太监王铨,悄悄朝祁王比了个退下的手势。
  祁王俯身叩首,默默退出大殿。
  此时冷汗已将贴里全部湿透,一阵秋风袭来,沁凉的打了个寒战。他擦擦额角淌出来的汗,举头看看惨白的日头,心中生起阵阵寒意。
  这天底下还有哪个儿子会如此惧怕自己的父亲?
  事实证明,不受待见的儿子无论怎样做都是不受待见的,他相信在父皇眼里,连他捐银的行为都显得痴蠢憨直。
  也好在他平日的“痴蠢憨直”,才让父皇轻易相信了他的谎话。
  “脏物”被顺天府如数送还,孟公公照清单一一对照,一样没少。只是五万两白银着实让祁王妃头疼了几天,东挪西凑,才将将凑齐,命侍卫解送户部。
  与此同时,刑部结案,将襄宁伯放出大牢。
  刘承欢一脚刚踏出刑部大门,两个身着便装的太监立刻迎上去赔笑:“襄宁伯,这边请。”
  原来王府的马车就等在刑部衙门外,荣贺探出脑袋来喊:“舅舅,上车!”
  刘承欢快走两步登上马车,祁王竟也在车里,一身亲王常服,正靠在车壁上闲闲的看书。
  车厢尚不及一个成人的高度,他一时坐也不敢坐,站也站不直,心虚的喊了声:“殿下。”
  祁王抬眸看他,默默将手里的书卷成了卷,关心的问:“在里头挨打了没有?”
  “没有。”刘承欢属于给点颜色就开染房的性子,当即嬉皮笑脸的说:“我堂堂一个伯爵,谁敢动我一根汗毛。”
  祁王温和的一笑,突然冷下脸,手里的书卷劈头盖脸的朝他砸去,边砸边骂:“不知好歹的混账!跟着世子一起胡闹!世子小你也小么?出了什么三长两短,孤九泉之下如何向你姐姐交代?!”
  荣贺扑上去阻拦,脑袋上身上也挨了好几下。
  刘承欢为人机敏,从话音里听出一丝关切,反手将外甥护在怀里,疾声认错,承诺再也不敢胡闹。
  ……
  皇帝再不喜欢儿子也是在私底下,廷议时还是表彰了祁王一番。
  众臣表示深感于陛下与祁王殿下的忧国忧民,必定尽心国事,恪尽职守,为君父分忧。当日山呼万岁表完一顿忠心,次日回到衙门,该吵架吵架,该甩锅甩锅。
  没办法,朝廷是一个朝廷,饭还得分锅吃。
  户部兵部难,吏部工部也难,中央难,地方也难,抗倭的难,守北的也难,什么叫内忧外患?区区几万两白银不过杯水车薪。
  可是祁王这一行为,倒叫雍王坐不住了。
  雍王远在封地,气的须发发抖,作为皇帝最为中意的儿子,雍王就藩只是暂时避妨,他的生活要比祁王宽裕太多,准确的说,是荣华富贵,钟鸣鼎食。
  可他视财如命,让他将自己的私产拱手送人,比杀了他还难受。要知道他的父皇沉迷炼丹烧可是真金白银,大内的钱烧完了,来日轮到他登基,还不得指望自己的私房钱?
  雍王“高瞻远瞩”,已开始为登基后的奢靡生活做打算了。
  可他的好哥哥居然主动向朝廷捐银?
  是不是傻!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是不是钱多烧得慌!你想表孝心,捐给大内就好了,捐给户部做什么?
  就显你就显你!这不是把老子架起来烤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何太急!
  骂完了兄弟,雍王还是忍痛含泪跟了五万两。
  
  当日王府官员进殿秉事,茶杯里装得都是白开水……


第49章 
  二位皇子带头向朝廷捐银; 其余各地宗室藩王也不得不放血,共计向户部纳银二十万两,皇帝嘱意户部; 这笔款项全部用于赈灾,当然,层层下放之后,真正可以用之于民的不知几多。
  八月初; 上谕钦天监,命礼部择期斋戒祈雨,祭告天地、社稷、山川之神;命顺天府及各州县用心绥抚、安置、赈济流民;拨款调粮至受灾州县; 都察院派遣御史督查赈灾; 引流民回乡复业云云。
  京郊各州县设粥厂施粥; 规定每个流民每日一碗稀饭一个杂面馒头的指标; 为避□□民无所事事形成匪患,各县还贴出告示,招募流民代替民夫修补城墙、疏通运河、卸运漕粮等; 以工代赈。
  按照官场规则; 知府不该过多插手州县庶务,但曹知县为表重视,还是亲自到各州县巡察赈灾情况。果不其然; 下级官吏无不怨声载道; 眼看就要入冬了,受灾的府县不下雨; 京畿一带雨水也很少; 土地减产; 仓内存粮是预备用来给京城百姓度过春荒的,眼下还要替地方养着这么多流民直到开春; 实在是难。
  曹知府知道下面州县各有各的难处,磨破了嘴皮,尽量劝慰安抚:“连祁王、雍王都节衣缩食向朝廷捐银了,足见陛下对流民的重视,多事之秋,大家苦一段时间,和衷共济吧。”
  ……
  郑阁老分管工部,这天忽然叫沈聿陪他去通州考察漕运。沈聿知道,是恩师有话要跟他说,十有八*九还是为祁王推举讲官的事。
  沈聿并不知道祁王捐银的背后真相,只是经此一事,对祁王的为人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
  
  马车沿管道一路出城,二人几乎没有什么交谈,沈聿等老师先开口,郑迁却似乎陷入沉思。
  二人一路几乎没有什么交谈,来到通州码头,扶着城墙远眺川流不息的运河,无数流民应召在此做工,正往一艘巨大的进鲜船上搬运货物,官员打着蒲扇,在他们身后催促咒骂。
  即便是这样,因为可以换一点银钱,他们仍甘之如饴。
  郑迁叫沈聿陪他往远处走走,左右随员便被留在了原地。
  沈聿恭声道:“不知恩师有何训教?”
  郑迁平静的目光扫过他的脸,问道:“你与那个安江知县赵淳有私交?”
  沈聿不假思索道:“没有。”
  郑迁疑惑的看向他:“没有私交,你为何苦心替他周旋?”
  沈聿道:“为了给大亓的官场留下最后一点良心。”
  郑阁老顿了片刻,不置可否:“此次外查,吏部要给他挪个位子,平调。”
  沈聿了然,南直隶官场同样错综复杂,其中吴浚父子的亲信不知凡几,赵知县守土抗倭的经历被沈聿宣扬的人尽皆知,甚至被说书先生编成了段子传遍大街小巷,一时间谁也不敢再提罢他的官。
  他们便换了个思路,给吏部施压,无论如何要把这个挡路碍事且随时会炸的危险人物弄走。
  如果前任吏部尚书周信还在,必定让他们从哪来的滚回哪去,可是两年前周信被陷害,如今的吏部尚书会变通的多。
  但好在官位保住了,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做知县罢了。
  郑迁忽而指着那艘巨船道:“他们正在搬运的,是宫里赏赐雍王的丝绸,共计两万匹。”
  沈聿侧目看向郑迁,诧异中带着一丝怨愤。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莫如是矣。
  “祁王呢?”沈聿问的是,祁王有什么赏赐?
  郑迁话音中透出一丝讥讽之意:“祁王,拿到了拖欠两年的岁赐。”
  沈聿无言以对。
  郑迁反问他:“明翰,你也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会因为宠爱幼子而苛待长子吗?”
  沈聿道:“怎么会呢。”
  怀铭、怀安、芃儿,都是他的心头肉,他只恨不得用身躯挡住所有风雨,让他们永远活在一片光亮之中。
  苛待子女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他始终不理解,就像他一生也无法理解他的父亲一样。
  郑阁老也叹道:“祁王仁厚贤德,不该被如此对待。”
  沈聿想到自己曾经的处境,深知祁王的痛苦,父权如一座大山压在头顶,压得人喘不过气,祁王或许比自己更加艰难,因为父权之上还有一道君权。
  君父不仁慈,臣子却仍要忠孝。
  他胸中突然涌起一团火,为自己的过往,为祁王的处境,为国朝的未来……尽管他深知,这是郑阁老的激将之法。
  郑迁远眺滚滚浪涛:“明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忍心看着这风雨飘摇的国朝,落入这等骄奢淫逸之人的手中吗?”
  起风了,一道惊雷掣过,震人心魄。
  似乎是上天对这等大逆不道之言有所示警,可郑阁老迎着风雷,毫不畏惧。
  沈聿紧绷的面色忽而释然:“恩师误会了,学生此前并非敷衍推脱,实在是唯恐学问浅薄,难以胜任。今日闻恩师一言,如醍醐灌顶。”
  沈聿面朝郑迁,双袖交叠,郑重一揖:“聿虽不才,请尝试之。”
  郑迁的笑声淹没在狂风骤雨声中,他连道三个“好”字,深望着沈聿:“老夫没有看错人。”
  ……
  京郊云青观,温阳公主开设的粥厂仍在施粥。二王相继捐银后,京中的达官贵人也纷纷解囊,募集了近万两的善款。
  温阳公主生来精明能干,从流民中选出几个机敏心善的妇人协助,将西郊一带两万多流民安排的井井有条,没有一人饿死,也没有再发生过抢劫和骚乱,放眼京城各个州县的粥厂,也是首屈一指。
  青壮的男子白天去修城墙,温阳怕年轻的女子无所事事烦闷忧愁,辗转从营缮司讨来一笔制作戎服的订单,让她们也能做工补贴家用。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青云观的鼎力支持。
  青云观的主持长老曾是深受皇帝信任的真人之一,但他不赞成一国之君服食丹药,逐渐被皇帝冷落。后来年老体衰,就深居观中清净修行,观中琐事全部交由尚还年轻的大弟子周息尘负责。
  他做主在观中辟出一片空地,里头聚集了上百个孩童,不拘男孩女孩,纷纷席地而坐。又遣了几个弟子,与自己一起,轮流教他们读《三字经》,识一些常用的字。
  流民中有些即将临产的孕妇也被他收入观中生产,为此还请了两个稳婆常在观中料理。
  这在许多同门师弟眼中是对天尊的大不敬,更有人看不惯师兄将道观搞得“乌烟瘴气”,扰了正常的香客上香,去向主持告状。
  老主持只让小道童传出一句话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便将他们打发了去。
  温阳公主听闻此事,一大清早扮作普通妇人打扮来到云青观,首先入耳的不是道人们早课的诵经声,而是孩童的琅琅书声。
  缓缓走进道观大门,果真见到一群孩子围坐在大殿前的广场上,中间站着一个道人,面颊清瘦,身材高挑,衣袂翩跹,颇有几分仙风道骨的味道。
  那道人正是周息尘,只见他一手执拂尘,一手执书卷,念一句,孩子们就跟着诵一句。
  孩童们声音稚嫩,咬字不清,可温阳只觉得此生从未听过这般动听的声音,一时间泪盈眼眶,呆呆立在原地。
  忽而一颗豆大的水珠打在她的脸颊。
  她以为自己流泪了,可是很快,第二颗,第三颗,砸在她的额头上,发髻上……她举头望向天空,果然有豆大的雨点砸落。
  雨水打湿书卷,周息尘必然有所察觉,蓦然抬头,便看到一个容貌姣好、清丽纯净的女子站在雨幕中。
  他口中默念:“三无量。”
  雨越来越密,温阳身旁便装打扮的宫人和太监没有带伞,伸手用衣袖为她挡雨,低声劝道:“殿下,回吧。”
  温阳不为所动,激动的望着小豆丁们如雨后春笋般的,一个个从地上跳了起来,拍手欢呼。
  “下雨啦!”
  只因父母告诉他们,一旦下雨了,很快就可以回家了。
  京城内城的百姓已经许久未见这样大的一场雨。
  持家的妇人不收衣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