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庶女嫡谋 >

第112章

庶女嫡谋-第112章

小说: 庶女嫡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钺将京城里发生的事情告诉她,从皇室宗亲带百姓逼宫,细数大皇子的罪证,到大皇子恼羞成怒,下令禁卫军斩杀河西王等人。
  禁卫军中,黎勇锋有自己的立场,不会主动帮大皇子,但副统领却是皇后的心腹,当即拔剑刺杀了河西王。
  老王爷一死,矛盾彻底激发,最先做出行动的竟然是被带进宫的平民百姓。
  他们也许是抱着必死
  之心来的,见为他们说话的老王爷死了,即使手无寸铁也要冲向包围着他们的禁卫军。
  螳臂当车。
  可也是他们这样的孤勇让朝臣看不下去了,或许,人的良知总会在某一刻被唤醒。


第289章 离开
  杨钺在信中说:皇室子弟联名上书,要求按律处置平王,赵皇后闻讯赶来,不仅让禁卫军包围了大殿,还要以谋反罪拿下所有皇室子弟。
  群臣激愤,指责皇后教子不严,干预朝政,乃乱国之源。
  最后有大臣去请谢首辅入宫做主,首辅大人出面,赵皇后给了他几分面子。
  然后他提议公开审理这几个案子,不可人言定罪,尤其涉及皇子。
  赵皇后并不知道大皇子曾经做过什么,只当是污蔑,一口答应下来。
  三司会审设在了皇城大门口,无数百姓前来听审,盛况空前,也有许多学子自愿为受苦的百姓写状纸,一段段悲惨的事迹被传扬出去。
  这个案子足足审了两天,人证物证全都由不同的衙门的人联合审定,绝不会存在包庇或诬陷的情况。
  最后一本从江南送来的账本,连户部官员都参与审查,虽然有些可疑部分,但大皇子收受贿赂、私招兵马,囤积军需的事实辩无可辩。
  大皇子拒不认罪,只说自己收的是底下官员的孝敬银,并不知道银子是怎么来的。
  最后是平王府下人出面揭发,说平王早在三年前就开始谋算皇位,他的书房里还保留着一些证据,甚至供出先帝之死也与赵皇后和大皇子有关。
  三皇子伪造圣旨已经不可能翻身,大皇子与皇后合谋,毒死了先帝嫁祸给三皇子同样是死罪。
  虽说无法解剖遗体得到证实,但当时养心殿的内
  应也自首认罪了,连毒药是谁给她的都交代了。
  一层层审问下来,众人才得知先帝的死一半是身体原因,一半是人为。
  这般不忠不孝之人断不可能成为新皇,百姓不许,朝臣不同意,理法也难容。
  赵皇后没想到会牵连出自己,好在她早备了后手,命人关闭皇宫大门,三千禁卫军与朝臣一并被关在皇宫内,五城兵马司接管各城门,城内官差四处拿人。
  邵芸琅光是想象就能还原京城的乱象。
  赵皇后想逼朝臣就范,先斩后奏让大皇子登…基,哪个大臣不同意就立即围了哪家,有家人性命在前,群臣不敢不答应。
  继位诏书已经拟好,还需昭告天下,敬奉天地祖先,流程复杂,但赵皇后顾不了太多,命大皇子穿上龙袍,连日子都未挑选就要举行登…基大典。
  历朝历代,通过铁血上位的帝王那么多,后世谁会在乎他们的过往?
  赵皇后想的周密,只是忘了还有个二皇子在皇陵守灵。
  或许知道,只是没放在眼里。
  二皇子领着两千杨家亲卫,后面跟着上万京畿卫,轻而易举就冲破了京城的大门,五城兵马司根本阻挡不住正规军。
  京畿卫统领乃是先帝提拔上来的心腹,从不听别人调遣,赵皇后原以为,自己调遣不了京畿卫别人也调遣不了,而且京城的城门也不是那么好冲开的。
  但实际上,是杨钺亲自去打开城门的,五城兵马司里有他不少他
  的狐朋狗友,关键时候居然还肯帮他,也算没白费那么些年的交情。
  而皇宫大门则是黎勇锋命人打开的,他杀了副统领,在二皇子入宫前就掌控了局势,但也没做太多多余的事情。
  二皇子打着勤王的名义进宫,又解救了群臣与其家人,自然收获了不少好感。
  结局已定,剩下的事情二皇子就足以应付。
  邵芸琅看完烧了信,坐在船舱里沉思起来。
  上辈子四皇子登…基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并没有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等到她儿子上位,也是兵不血刃。
  她儿子死后,她当时抱着年幼的孙子坐上龙椅,危机四伏,也有皇室宗亲试图取而代之。
  那几年,她连睡觉都不敢沉睡,经历过的下毒刺杀也非常多,还是她慢慢琢磨出了生存之道,提拔亲信,联合重臣,巴结将领,才渐渐稳住了局势。
  船碰到了暗礁颠簸了一下,屋内的油灯灭了,邵芸琅吓了一跳,然后听到灵犀说:“今夜的风好大啊,夫人早些休息吧,夜里肯定会降温了。”
  邵芸琅将这些杂事抛在脑后,以后她远离朝廷,这些勾心斗角的事也与她无关了。
  无论外面刮起多大的风,她都能躲在安全的港湾里平静地度过这一生。
  船行十日后,京城举行了登…基大典,二皇子龙袍加身,成了大庆第五代帝王,国号为景瑞。
  新帝上位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大赦天下,而是做了两件事,第
  一件是将之前的案子办结,弥补受难百姓,缉拿贪官污吏,赢得了一片叫好声。
  他沉寂二十余年,在登…基前甚至许多人都没听说过宫里还有位二皇子,但成为新帝后没多久,他的英明神武已经传颂开了。
  第二件则是提拔了杨蹇为东北三军兵马大元帅,命立即赶赴边关,抵御外敌。
  在大庆政权更替之际,东辽集结了十万骑兵南下,一举突破山海关,直逼京城,而这消息,直到新帝登…基后才收到消息。
  杨蹇立即动身,没几日送回了一封密函,东辽骑兵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打完一处就跑,而他时隔大半年回去,发现自己已经无法调遣全军了。
  被杨钺说中了,杨将军“死”后,杨家人被困京城,新将领迟迟未定,动了心思的将领不在少数,各自为营,这才让东辽有机可趁。
  京城的第一场雪下了,杨钺穿上一身铠甲骑着宝马立在皇宫门前。
  就在昨日,新帝册封他为征东使臣,行监军之职,协助杨大郎抗敌。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朕赐你免死金牌,可便宜行事,可先斩后奏,可调动各省兵马。”
  新帝对杨家的信任令人侧目,但想到他是杨家亲卫从皇陵接回来的,朝臣便心里有数。
  这一位,恐怕早就是杨家扶持的对象了。
  能成为最终胜利者,这其中不可能仅仅是运气,杨家这一年的低调迷惑了所有人,杨振天一死,让人忘了
  杨家也是一头猛虎。
  “臣,遵命!”杨钺转身策马离开,漫天白雪渐渐覆盖了他的的身影。


第290章 杨大伯
  草长莺飞三月天,蛱蝶起舞百花艳。碧水轻荡杨柳岸,微风柔抚玉红颜。
  姑苏城内有一座谢府,是百年书香门第,先后出过数位内阁大臣,而如今朝廷的首辅大人,也正是出自此家。
  姑苏学子都以谢府为荣,谢府在江南的地位比在京城还受人追崇。
  但去年底谢府举家搬迁回来后,闭门谢客,直到现在也没见到有谢家人外出交际,只知道是为守孝。
  这一日,难得雨停了,出了大太阳,晒得青石板路上冒着烟,路上的行人也多了起来。
  一支车队停在谢府门前,很快,这座一直紧闭大门的府邸涌出了一群人。
  “父亲……”
  “父亲一路辛苦了。”
  从马车上下来的正是昔日的首辅大人,他已经辞去首辅一职,一路轻车慢行,走了一个多月才回到姑苏。
  “进去说吧,我这把老骨头终于可以歇歇了,不急于一时,先带我去祠堂给老祖宗们上香。”
  谢父归来是大事,谢家族人一得到消息也纷纷赶来了。
  留在老家的谢家族人都是生活水平比较普通的,比京城那一支朴实多了,对谢家人回来报以十二分的热忱。
  等谢父上过香见过客安顿下来,才有时间与家人说起这半年来京城发生的事情。
  “我让老二一家留在京城,顺便也管着咱们家在京城的产业,老大除孝后可官复原职,到时候再去京城不迟。”
  “那到时候可要让二弟一家归来?”谢大
  老爷想的是,如果他们大房也走了,那这座府里就剩一个三弟妹,多少有些不方便。
  谢父思考片刻,摇头说:“到时候再看吧,老二一家未必愿意回来,到时候你们要多约束他二人一些,免得他们忘了形。”
  “您放心吧,二弟是个稳重的。”
  谢父说完朝邵芸琅招招手,笑着说:“在江南住的可好?我离京前和亲家见了一面,给你带回来了不少东西,一会儿让人送到你院里。”
  邵芸琅上前行礼,“多谢父亲挂念,一切都好,我祖父身体可好?”
  “老当益壮,我远不如他。”谢父笑道,当初众人还以为武侯回京活不了几天,没想到人家不仅活着,还身体倍儿棒。
  谢大老爷夫妻与邵芸琅年纪相差太多,平时也很少交流,倒是知道邵芸琅来姑苏后做了不少事。
  隔着房,又是寡妇,他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谢大老爷瞥了邵芸琅一眼,忍不住告诉父亲,“三弟妹变卖了几间铺子,在姑苏城外建了一座慈幼堂,收养了一些孤寡,此事事关重大,儿子觉得还是要从长计议为好。”
  谢父摆摆手,“此事离京前芸琅就告知我了,她想用久安留下的产业做一些事,那家慈幼堂取名为“久思”,是她对久安的一点念想,你们不必干涉,能帮的地方帮一把就行。”
  邵芸琅再次对谢大老爷夫妻道谢:“大哥大嫂帮了我许多,否则慈幼堂也不能这么快办
  起来,我知道要持续下去会很困难,也会招来不少麻烦,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尽心尽力就好。”
  谢大夫人感慨道:“我不如三弟妹,没这份宽广的心胸,只能略尽绵薄之力。”
  邵芸琅反驳道:“我有钱有闲,不比大嫂忙碌。”
  外面的人并不知道这家慈幼堂是谢家一个寡妇办起来的,起初这里收留的只是上次被贪官污吏残害遗留下来的孤儿和无人奉养的老人。
  如今多了一批从北方送来的孩童,全都是战乱中幸存的孤儿。
  北方战事不断,有人将这批孩童千里迢迢送到了姑苏,请她帮忙照料,给足了钱财,这才是邵芸琅建慈幼堂的原因。
  谢父叮嘱道:“虽然是好事,但也要避免被人诟病,明日我见一见姑苏的官员,该办的手续都得办齐,既然收留了他们,就得尽量照顾好。”
  “父亲放心,儿媳会谨慎行事的。”
  “也不必多担忧,此次回来还有个人与我同路,他急着上任就先离开了,改日再一起聚聚。”
  众人好奇地问:“谁啊?”
  “哈哈,徐良美也来姑苏了,他谋了外放,正好江南空缺多,皇上亲自任命他为姑苏通判,如此一来,他也算皇上看重的青年官员了。”
  邵芸琅眼皮一跳,徐良美怎么会到江南来?他前世并没有这段经历啊。
  不过与她也没什么关联,论起来好处还不少,有这层关系,她的慈幼堂就更容易办下去了。
  杨钺还真是会给她找麻烦,一会儿托孤,一会儿求她帮忙买粮,还说要将他父亲转移到江南来,让她帮忙留意个民风淳朴的小镇子。
  杨家起复,杨钺也迅速成为朝野第一红人,巴结杨家的人多的是,那件事过去那么久,也不会有人怀疑杨父还活着。
  他不可能一辈子住在孤岛上,转移到一个没人认识他的地方重新开始完全没问题。
  只是邵芸琅回绝了他,既然要躲,那就躲远一些,姑苏城里不止有谢家,还有不少见过杨将军的人家。
  可让邵芸琅万万没想到的是,几日后,一个独眼的老叟上门应征慈幼堂的苦力,自我介绍说是北方来的,家人都死在战乱中了,无依无靠,想找个能容身的地方混口饭吃。
  他说话确实带着北方口音,身形高大,虽然一只眼罩着,可邵芸琅还是觉得他眼熟。
  慈幼堂干活的人少,里头的孤儿主要是由老人照看,邵芸琅提供了住所和食物,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恩德了。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这里收留的老人都带着病痛,累着反而得花更多的医药费,所以邵芸琅张贴了告示要招人。
  来应征的人不少,多是当地的,邵芸琅收了一个厨娘一个育儿嫂,还想再招两个能干粗活能看家的壮汉。
  “东家,别看我四十五了,身强力壮的很,一般的年轻小伙子都没我力气大,我还能文会武,可以替你教这些小萝卜头
  识字练武,一个人顶好几个用,工钱也不要你的,只要管我一日三餐和四季衣裳一套就够,当然,我饭量大,顿顿得有肉。”
  想到现在的肉价,对方犹豫了一会儿说:“也不用一天三顿都有肉,一顿就行,实在没有,我可以自己上山打猎。”
  邵芸琅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结合各种可能,最终得出一种可能,“段游是假名吧?杨大伯!”


第291章 我不是死了吗
  杨振天摸了摸自己的脸,怀疑地看向邵芸琅。
  他已经做了伪装,连身边的人都说与原来的样子不像,怎么这个女娃娃能轻易认出他来?
  而且他们从未见过!
  “什么杨大伯,在下姓段,姑娘认错人了吧?”
  邵芸琅笑道:“姑娘这个称呼不妥当,我乃谢家三夫人,大伯可知道谢家?就是住在杨柳街后头的那个谢府。”
  “呀,那可是大户人家啊,我知道的,出了个当朝首辅的谢家嘛,没想到夫人出身高贵,老汉失礼了。”
  邵芸琅瞧着他一双手,摇头说:“大伯,您这双手一看就是练武之人,又说自己是北方来的,如果没有核查过身份,我们慈幼堂不敢收,甚至还要报官的。”
  “别介啊……我一介良民……”杨振天没想到刚来第一天就被识破了身份,可见这邵家的小姑娘确实聪明。
  杨钺将他送往江南,一来是这里认识他的人少,二来是气候好,也远离战争,可以好好休养。
  不过杨振天没去杨钺给他安排的地方,而是半途自己跑了,没两天被长戟找到,于是拐了这小子一起跑。
  他路过时看到门口张贴的告示,想起这家慈幼堂的来历,好奇心驱使就走进来应聘了。
  “嘿嘿,小侄女,你到底怎么认出我的?”
  邵芸琅将他的路引和户籍证明给他,无奈地说:“您和杨家少将军们长得很像,而且气度不凡,很容易猜到的。”
  杨振天心想:
  不对啊,我不是死了吗?
  他突然沉下脸,伸手抓住邵芸琅的肩膀,“小侄女,你看到我活着竟然一点不惊讶?”
  邵芸琅侧头瞥了一眼肩膀上那只手,她可以肯定,自己的小身板敌不过对方的一根手指头。
  “我不仅知道您没死,还知道您之前躲在哪里,您如何逃过一劫我也一清二楚。”
  杨振天收回手,脸上重新挂上笑容:“对不住,我如今身份尴尬,不得不小心谨慎。”
  看来他得写信回去问一问那臭小子是怎么回事了,这么机密的事情为何这小姑娘会知道?
  邵芸琅以为是杨钺告诉他来这里的,便以为杨钺也提过她。
  她尴尬地撩了一下额发,“您可以留下,不过我这里虽是善堂,却也不收无赖,您在这里就要守这里的规矩。”
  “这是自然,刚才说的全是肺腑之言,绝不会吃白饭。”
  “那好,一个月一百文,包吃包住,一年四季衣裳,您再教他们识字,每月多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