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庶女嫡谋 >

第223章

庶女嫡谋-第223章

小说: 庶女嫡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自然,到时候请一张关公像回去当门神,一定百祟不侵。”
  暗卫扮成普通百姓,跟着人流走去关公庙,他记得朝臣们说的是武神庙,庙里供奉着杨将军,可他来了两日,并未见过一座武神庙,更没有杨钺的
  雕像和功德碑。
  甚至连大臣们传颂的英雄事迹也并不属于杨钺,而是太祖。
  他还以为是自己探查的地域不同,这两日走了许多地方,就连最偏远的小山村都去了。
  村民们在忙着种植冬小麦,许多被军营退回来的男丁被家里人数落,除此之外,他们谈论的话题也大多数是粮种、耕牛以及农具。
  据说有人改进了农具,官府正在加紧打造,明年开春他们就能用上新农具了。
  暗卫入城出城都十分顺利,听说前几日城里混进了探子,城门防守严密了许多,进出都要搜查,但探子抓到后就解禁了。
  街上有穿着军装的士兵与衙门的衙役对峙,很快那士兵就被衙役抓走了,暗卫稍一打听,原来是那士兵吃了东西不付钱,还打了食肆的小二,这才被逮捕的。
  北六州随处可见战争留下的痕迹,被毁坏的城墙还在修建,被烧毁的房屋还空置着,经常能看到官府贴出的招人告示。
  暗卫了解过过,所谓的三十万户军户,人口并不多,甚至凑不出军营征兵的数量,东北军的军营还不足二十万人,而且因为粮食不足,所有士兵都跟着开荒种田去了。
  他在北六州待了十日,甚至混进将军府送过菜,听说杨将军总是不着家,跑去关外养马了,才回来不到两日又走了。
  夫人不爱应酬,一个人闷久了也追到关外马场去了,甚至有人私下传,将军带着夫人去草原
  跑马,玩得乐不思蜀。
  暗卫回京后将消息如实汇报,皇帝听完心情十分复杂。
  他甚至怀疑暗卫是不是被杨钺收买了,为何与所有人说的不同?
  但暗卫的真容只有他知道,连皇后都未曾见过,杨钺更不可能知道他并收买他。


第566章 关公庙
  “所以,朕被大臣们欺骗了是吗?”皇帝只要稍微想想就能明白,这件事到处透着古怪。
  朝臣们一反常态的对杨钺赞不绝口,京城里盛传的消息在政令下达后不久就开始传开了,速度太快反而让人生疑。
  是有人故意散布的消息,目的就是为让他怀疑杨钺,忌惮杨家。
  真是好手段啊!
  暗卫不会轻易下判断,他只负责将查到的消息禀报给皇上。
  皇帝又问:“那北六州内就没有百姓称颂杨将军的事迹?”
  “有,尤其是杨将军解救过的几个地方,百姓们对其十分推崇,据说改军户也是这些地方的百姓最先支持的。”
  这才对,如果百姓们对杨钺丝毫不感恩,那也太假了。
  “还有什么消息?朕从未出过京城,北六州大致是何模样?百姓生活还好吗?”
  暗卫挑了一些民俗风情讲了,还说了那边的天气和饮食,百姓们虽然过得温饱不济,但起码不用流离失所。
  “马上又要进入寒冬了,每年北地的雪灾都是朕与大臣们最记挂的事,也是朕疏忽了,那边常年动乱,每回征兵都是最先响应的,青壮年少,就靠着一些老弱妇孺能种多少粮食出来?
  难怪杨爱卿执着于改制,十几万的将士就是最好的劳动力,确实不该浪费了。”
  “皇上英明,许多地方已经开始种植冬小麦了,兵民一起,百姓们热情高涨。”
  皇帝露出笑容,这是他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只有百姓们吃饱穿暖,才有余力壮大国力。
  杨钺伏在马背上,抓紧缰绳冲刺过障碍,然后看准时机用力挥舞马球棍,抄起地上的马球,用力一击,球落入球门内。
  “哦吼……将军威武!”围观的士兵敲锣打鼓,大声欢呼。
  杨钺直起腰背,朝对面的曹副将挥了挥马球棍,“曹副将,你倒是快打啊,磨磨唧唧的像个娘们!”
  曹副将咬牙切齿地看着嚣张得意的杨钺,哪里是他磨蹭,是杨钺跟发了疯似的抢球,不给他任何机会。
  从开始比赛到现在,对方已经连进五个球了,对比惨烈。
  他求饶道:“将军,您太厉害了,属下不是您的对手,您换个人吧。”
  其余队友也跟着哀嚎,这样下去怎么比?他根本连球都摸不到。
  杨钺朝一旁坐着看球赛的妇人瞥了一眼,笑着点头:“行吧,得给你找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否则夫人看球赛都看得不尽兴了。”
  曹副将这才想到这茬,难怪杨将军今日跟吃了鹿血似的,原来是为了在夫人面前好好表现啊。
  那接下来的比赛他可得好好打了,不能在夫人面前丢脸,输给将军不丢人,但输给其他副将就难看了。
  之后换石蒙远上场,杨钺坐到邵芸琅身旁陪她观赛,问:“怎样,是不是比京城里那些软趴趴的公子哥打得好?”
  邵芸琅平静地回答:“我不曾见过公子哥打球。”
  杨钺轻轻“嗤”了一声,并未拆穿她
  他靠过去将一枚果子塞进邵芸琅嘴里,轻声问:“咱们还需要在这里待几日?”
  “想待几日待几日,你急着回去了?”
  “我不急,不过眼看就要下一场大雪了,怕到时候马车不好走,你得回去了。”杨钺习惯了这北边的气候,就在草原上过冬也没问题,但这苦头不能让邵芸琅吃。
  邵芸琅挺喜欢这里的,附近就是马场,里头已经养了上千匹马,一大半都是杨钺带人抓回来的野马。
  两国大战,跑到野外的战马也不少,杨钺接下来还会继续到处寻马,这可比培育速度快多了。
  邵芸琅抬头看了眼天色,北六州的冬季太漫长了,此时乌云压顶,连吹来的风也裹挟着刺骨的冰冷。
  “好,我明日回去,也该去验收成果了,京城那边可以开始行动了,不能每回都被动挨打。”
  “放心,老太君在呢,那些人总当我们杨家的人是死的,要不是你之前不让我动,我早把他们的罪证送到御史台了。”
  “不用你动手,你查出来的证据别人会怀疑,皇上也会怀疑你别有用心,就让他自己睁大眼睛看看,到底谁忠谁奸。”
  杨钺伸手撸了一把藏在她怀里的猫,“这眼前的平静弥足珍贵,我可不想让人破坏了。”
  夜里下起了大雪,邵芸琅晨起时发现他们住的木屋被雪覆盖了一半,积雪没到了杨钺的小腿肚,可见昨夜大雪下得有多大。
  杨钺护送她回锦州,
  一路上看到有受灾的百姓,官府正在四处巡查救灾,大家司空见惯,并不如何焦虑。
  路过关公庙,邵芸琅带着杨钺进去上了一炷香。
  杨钺盯着那比人还高的雕像,摸着下巴想:“听说这些的雕像几天时间就雕刻好了,工匠们怎么做到的?”
  邵芸琅将香插在香炉里,如果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的香炉只摆在院中,大殿内没有香炉,没有烛台,连个灯笼都没有。
  “你上手摸一摸就知道了。”
  杨钺走过去摸了一下雕像,入手冰凉,低声笑了笑,“胆子不小啊,冰雕的雕像也维持不了太久吧?”
  “到时候自然就有石像替换上了,总之不会是你的雕像。”
  杨钺一想到自己的雕像会出现在各地受人跪拜就浑身不自在,还好邵芸琅制止了,否则他可能会亲自带兵毁了那一座一座的武神庙。
  他怕自己折寿。
  “这把刀……也该换了。”关公手里的大刀与杨钺的武器一模一样,冰刀容易露馅,所以关公手里的刀还是原本雕像手里拆下来的,是杨钺的武器。
  邵芸琅淡淡地解释:“百姓认知有差异,一把武器而已,重新打造过成本很高。”
  杨钺给长戈使了个眼色,后者无奈地耸耸肩,他虽然是听命于少爷的,可夫人的话也不能不听。
  杨钺又瞅了瞅这座关公庙,在北六州这种好战的地方建关公庙合情合理,只不过百姓们凑集的钱财有限,这庙看着
  就十分寒酸。


第567章 求情
  一名老者拄着拐杖带着铲子进来,看到一行人来拜关公庙,语气不善地问:“你们是哪个州府的?我们这儿的关公庙不许外人来的。”
  邵芸琅好奇地问:“为何?庙建了不就是为了香火供奉?难道不是越多越好。”
  “那得看供的是谁,关公老爷可是保佑我们一方平安的圣人,他老人家精力有限,外地人进来只会分散了圣人的精力。”
  众人听了这解释哭笑不得,全天下有那么多关公庙,难不成关公老爷还能分身不成?不过是一种精神寄托罢了。
  邵芸琅往功德箱里捐了五两银,那名老者打量着他们,盯着杨钺狐疑地问:“老朽似乎在哪这过这位郎君。”
  杨钺开玩笑说:“或许是在您梦中。”
  “梦中?那不可能,不过……”老者看看杨钺,又看看关公像,突然恍然大悟:“你长得像关公老爷啊,真是幸运,小伙子是个前途无量的。”
  老人家说完就钻到大殿后面去了,杨钺摸着下巴仔细观察着那座关公像,别说,眼睛是有些像。
  只是关公像留着络腮胡,脸型更四方,又是一张金脸,不仔细看还真没发现。
  杨钺打趣道:“听说关公像是夫人绘制的。”
  邵芸琅不承认自己在其中夹杂了自己的心思,反正这就是一座关公像,至于雕刻的像不像,也没谁见过真正的关公老爷。
  一群人回到锦州城,靠近城门的房屋已经重建起来了,成为了
  安置灾民的场所。
  锦州城内外也有部分百姓的房屋被大雪压垮了,还有昨夜没有防备被大雪埋了的流浪汉,死了十几人了。
  自从军府搬到知州衙门隔壁后,两府共用一套人马,事情也一起做,果然感情进步神速。
  如今军府也在帮着官府安置灾民,修建房屋这种事,士兵们比衙役快许多,替周大人解决了不少问题。
  真正令他头疼的并非是灾情,而是城里那些想方设法想保留原有身份的人。
  “周大人,我们李家对锦州城的贡献可不小啊,每回守城我李家捐钱捐物,人手不够时,家里的侍卫小厮也是不要命地往上填。
  我们李家虽说是平民,可家族里当官的也不少,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李家归为军户,您可得手下留情啊。”
  周尚敏看着摆在他面前的一箱白银,粗粗一看,至少也有一千两。
  周尚敏刚上任时就收过李家的孝敬,是一件珍贵的珊瑚摆件,他当时没收,对方误以为他不想和李家走动。
  早听说李家是锦州第一富豪,可周尚敏却很少见李家人过度挥霍,他们的日常行径看起来与普通人家没什么两样。
  周尚敏之前还觉得李家家风严谨纯朴,有钱却不露富,如今看来,他们或许只是把钱用在了刀刃上。
  周尚敏为官多年,并非两袖清风,这点钱还看不上眼。
  他把银子推回去,“李老爷多虑了,你们李家并不在军户之列,这些银子你
  拿回去吧。”
  李家主得了一句准话,心里安心不少,一些家里有功名或许有底蕴的人家确实不算在列,可是李家曾经犯过错,虽然将军夫人说过不计较,但万一她要秋后算账,只需要将李家列入军户名册中,他都没地方说理去。
  他本想带着家人搬走,但锦州城是他从小待到老的地方,他不愿意离开。
  而且那十万两几乎掏空了李家流动资金,就算搬走,没有钱又能走到哪呢?
  去投靠亲人也只是寄人篱下,没有钱的穷亲戚走哪都是被人嫌弃的,还不如在留在锦州。
  他收回箱子,表情讪讪地告别,换作以前,这一千两送出去也就送出去了,如今可没法故作大方了。
  “没想到李老爷还有不少私房钱。”一道熟悉的女声传入李老爷二中,他吓了一跳,差点抱不住银匣子。
  “将……将军,夫人。”李老爷跪下,给杨钺磕了三个头。
  他是民,杨钺是一等国公,这个礼免不了。
  周尚敏也行了大礼,杨钺绕过李家主扶他起来,交代道:“周大人往后不用行此大礼,大家邻里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礼节太繁琐不利于交流。”
  杨钺转身看着李老爷的头顶,淡淡地说:“李老爷免礼,一直想见一见李老爷,没想到会在这里偶遇。”
  李家主差点站不起来,对上杨钺似笑非笑的眼神,赶紧解释:“将军见谅,老朽只是来给灾民们捐钱的,银子都带
  来了正要交给知州大人。夫人明查,我李家能拿出来的就这些了,我们省吃俭用一些无妨,能救人才最重要。”
  李老爷重新把银匣子放在周尚敏面前,一脸不舍地看着,嘴上却还要说出最大方的话。
  “老朽见有些灾民衣不蔽体,饿的面黄肌瘦,心中不忍,于是略尽绵薄之力,给灾民多添一碗稀粥,一件棉衣。”
  周尚敏疑惑地看着他们,这是闹得哪一出?李家得罪过杨将军?
  若是如此,就难怪李老爷要来贿赂官员了,这是怕将军府报复吧?
  邵芸琅夸赞道:“李老爷体恤百姓,真是良善之人,好人会有好报的。”
  李老爷听了这话潸然泪下,他哪敢奢求什么好报,只求没有祸事降临就好。
  他离开后,杨钺与周尚敏说了几句话,这次舆论能迅速压下来,周大人功不可没,也是他引导百姓正确对待杨钺。
  所以杨钺大方地将大半的公务交给他处理,好让腾安之能腾出手来干点别的。
  而且周大人和北六州的官员更熟悉,有他从中协作,政令下达的更加顺利。
  “将军,这是上回闭城搜查时搜出的几个嫌疑人,都已经缉拿回来了,下官正想着交接给谁审理。”周尚敏将一份文书递给杨钺,上面是那几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
  邵芸琅只不过是找了个借口不让城里的消息传出去,没想到还真被搜出了几个鬼鬼祟祟的外族人,周尚敏直接把人关进
  了大牢。
  他对审理探子细作没有经验,怕弄巧成拙,因此一直关押着等杨钺回来。
  而且他还告诉杨钺一个好消息。


第568章 龚侍郎
  “下官的一位老友给下官送来了一封信,提到了一件事。”周大人直接将那封信拿出来递给杨钺。
  这是他对杨钺绝对信任的表现。
  杨钺打开信封,里面除了一张信纸外还有一张折起来的羊皮纸,难怪信封很有厚度。
  他诧异地瞥了周尚敏一眼,先拿出了那张信纸,内容没什么奇特的,就是一些日常问候。
  再打开那张羊皮纸,纸张灰暗,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墨迹也有些模糊,不过仔细看还是能看清上面的字。
  “这是……京城的城防图,二十年前的城防图,周大人,你这位朋友将这东西寄给你是何用意?而且这就是你说的好消息?”
  杨钺把东西递给邵芸琅,他怀疑自己脑子不好,竟然看不出这里面的玄机。
  邵芸琅比他更熟悉京城的地形,城防图也见过不少,这份图纸确实是很多年前的东西了,这几年,不仅街道有些变化,就连南城门都重新做了布置。
  周尚敏叹了口气,撩起官服跪在地上,“杨将军,下官有一事相求!”
  “周大人不妨把话说清楚,你猜我猜的只会浪费时间。”
  “事情是这样的,下官的这位好友乃是兵部侍郎龚边江,他曾经是坚定的三皇子派,也就是熹王党。
  熹王被圈禁后,他的党羽大部分都被清算了,龚侍郎因为藏的深躲过了一劫。”
  邵芸琅忍不住插了一句嘴:“并非是他藏得深,而是因为他是个难得的好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