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我在古代当名师 >

第27章

我在古代当名师-第27章

小说: 我在古代当名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兮,“我们手里的银子够。”
  周钰哼了一声,“我们手里有东西。”
  杨三,“那我掏一半?”
  杨兮摇头,“你已经拿了买地基的银钱,听话。”
  这小子是个不安分的,她清楚这小子不会老实待着,主要是他们一家子住,杨三只跟着住拿宅基地银钱已经够多了。
  杨三很了解认的姐姐,拿定主意就不会变,转了话题,“赵家底子真厚,不仅买了宅基地,还买了十亩地,五亩的水田,五亩的旱田。”
  周钰,“赵老汉有个敬事房出来的叔叔,留下好东西正常。”
  杨三又道:“还有叶家,叶家买了村子里空置的一处宅子,也买了两亩地。”
  杨兮更关心,“吴大哥家呢?”
  周钰回着,“买了村子里的院子,离咱们宅基地很近,南方村子的宅子贵一些,吴大哥家孩子多,买的院子大,花了不少银钱所以没买田地。”
  杨兮发现没看到地契书,“咱家不买地吗?”
  。


第八十章 周炳
  周钰摇头,“我们都不会种地,开出两亩荒地足够了。”
  这世道种一年地不够吃用,他们家有两亩地挂在名下,证明是有土地的百姓就可以了。
  杨兮问,“闫炳呢?”
  杨三看向姐夫,挠了挠头发,“他跟我一起住。”
  周钰伸出手拿过户籍,指了指闫炳的名字,“他日后跟我们一个户籍。”
  杨兮发现闫炳的姓字变了,成了周炳,“他,他落户周家,我多了个小叔子?”
  周钰,“嗯,他考上秀才能免两户徭役,落户我们家就能多出一个名额。”
  杨兮皱着眉头,“我们的户籍是假的,闫炳的户籍是真的,现在落入一个户籍,他还能考秀才吗?”
  周钰看向杨三,杨三摸了摸鼻子,“姐,当日决定闫炳考秀才,我打听村子后,特意打听了一番,向县这几年南下的百姓不少,有不少落户向县考秀才的,县里并不会深查原户籍,他们只查落户新办的户籍。”
  顿了下继续道:“瑞州离北方太远了,南下的百姓又多没那么多的人力调查。”
  杨兮,“闫炳与我们不是一个户籍,现在改了姓,你们花了不少银子吧!”
  周钰接话,“嗯,上下打点花了一百两银子。”
  杨兮点头这才对,为了防止合户籍逃徭役,并入户籍是不允许的,不过,一百两银子真够贵的!
  杨兮锁着眉头,“向县县令不是办实事的吗?我可不信他不知道合并户籍的事。”
  周钰猜测,“这位县令有自己的远见,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估计看清了一些形势。”
  杨兮眯着眼睛,“县令这么做为了人口?”
  周钰点头,“从允许落户就能看出来,县令有自己的思量。”
  杨兮确认不会查他们户籍,这心彻底放到肚子里,“闫炳落户我们家,考中秀才免徭役多出的名额给吴家?”
  杨三,“那个吴老三和吴老四日后跟着我,我要让他们安心不是。”
  杨兮明白了,闫炳改姓杨三的功劳。
  杨三解释道:“闫炳不准备买宅子想跟咱家一起住,咱家有小妹未婚女,南下赶路时不计较,现在落户闲言碎语就多了,他改了姓成了一家子就没有流言了。”
  本来他想闫炳和小妹成了,说入赘落一个户籍上,成不了只能换个法子。
  杨兮,“你考虑的倒是周到。”
  杨三有些心虚,“小妹也是我妹子,应该的。”
  他欣赏闫炳,闫炳无论品行还是学识都不错,他也为小妹考虑,真将小妹当妹妹的,他不忍小妹出孝后嫁给配不上她的人。
  可惜啊,他看好的妹夫没了,反而成了哥!
  杨兮收起户籍和宅基地的契书,“我们先吃饭。”
  周钰,“再点两道菜,家里多了口人欢迎下。”
  杨兮,“。。。。。。”
  多了个小叔子,的确要正式认下。
  晚上,叶氏消化了一会消息,她多了个儿子!
  这姓氏不是真的改的真痛快,周炳挨个叫了人,周炳过了年十九,周小弟十七,周小妹十五,杨三过了年十八。
  周炳在几个人中是最大的,拿了见面礼送给周小弟几个人。
  杨三拿着玉佩,“我也有啊。”
  周炳皮笑肉不笑,“谁让我比你大呢!”
  杨三拿到实惠叫的干脆,“哥。”
  周炳听的心里直抽抽,一声哥叫的他汗毛都起来了。
  子恒是唯一的小辈,周炳送了金锁,一看就是新买的,上面写着平安。
  周钰两口子也给了见面礼,周钰送的是藏起来的墨,周炳接过心里踏实,这是对他的认可。
  送礼没让其他几家看到,其他几家还在消化闫炳成了周炳!
  次日,杨三带着周小弟忙建宅子的事,宅子用青砖,需要采买足够的青砖,青砖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需要有人领着才行。
  吴叶两家买了院子先一步去村子住了,他们打算早些开出田地。
  赵家有银钱,赵老汉跟着周家一起在镇里租院子住,赵老汉不准备建青砖的院子,所以建宅子并不急。
  晚上,周家和赵家搬到租好的院子里,杨兮买了不少柴火和木炭回来,这天太冷了。
  又过了一日,周钰带着周炳去县里,周钰先去当了一块成色不错的玉佩,又去买了点心等礼物,回村子接上里正去找廪生作保。
  因为周钰一家刚落户,作保的费用翻了倍,本地需要五两就可,周炳需要十两银子,算上礼物花了十二两。
  办好又送里正回村子,给了三两银子谢礼。
  里正乐呵呵的,“日后住在一个村子,有事就寻我,我能帮的一定帮。”
  周钰也没客气,他日后麻烦里正的事多着呢,“日后麻烦您老了。”
  里正摸着怀里的银子,他一点都不觉得麻烦,他才不像下河村排斥落户的百姓,瞧瞧,这半年他没少攒银钱,这世道乱糟糟的,还是银钱最实惠。
  回到阳镇,杨三和周小弟已经回来了,二人正在算账。
  杨兮见周炳一脸喜气,“成了?”
  周钰点头,“成了。”
  杨三放下手里的笔,“还是银钱好啊,没有银钱有办不成的事。”
  周小弟抬头,“别偷懒,赶紧算完。”
  杨三不喜欢算账,姐姐让他们将建宅子要花的每一笔都算出来,账目太繁琐了。
  杨兮看过去一眼,杨三重新拿起笔,老实了。
  周钰问,“晚上吃什么?”
  杨兮指了指厨房,“孙柳在擀面片,晚上吃面片。”
  周钰听的肚子饿了,这天气只想吃些热乎的,抱起儿子,“今晚我要多吃一些。”
  杨兮问,“吴大哥和叶家在村子里怎么样?”
  。


第八十一章 熟悉
  周钰将荷包里的糖放到儿子手里,“两家都挺好的,我过去的时候院子收拾的差不多了,吴大哥请我们两日后去吃温锅饭。”
  杨兮心里盘算着,“吴大哥家什么都缺,我们送两个大缸和四个坛子过去?”
  周钰,“好。”
  叶家没和吴家争温锅饭的日子,温锅定在了四日后。
  晚饭两大锅的面片一顿吃没,饭后叶氏偷偷和杨兮嘀咕,“这些半大小子太能吃了。”
  杨兮也咋舌,这还是菜里放油有油水呢,没有油水干吃吃的更多,看来要多买一些粮食存着了。
  周钰讲课的时间到了,这一次多了周炳。
  今日杨兮没留下旁听,婆婆叫她想聊会天。
  叶氏不适应瑞州的湿冷,将自己裹的严严实实,示意杨兮坐到火堆边烤火,“这边的冬日屋子里都不敢脱棉袄,还是北方屋子暖和。”
  “北方有地龙和火炕所以暖和,咱家新宅子也建地龙和火炕,今年冬日就不会遭罪了。”
  叶氏又拢了拢被子,见闺女还绣手帕,“瞧你手冻的通红,别绣了。”
  周小妹继续绣着,“还有一点就绣完了,娘,瑞州这边帕子比北方贵上两文呢!”
  叶氏:“我没跟你去绣庄也知道收帕子比北方严格,按照你以往的速度早就绣完了,帕子多的两文是你多花的功夫钱。”
  杨兮有许多的事要忙,到了瑞州安全了,她就没时刻盯着婆婆和小妹,“小妹什么时候去的绣庄?”
  周小妹放下手里的帕子,“昨日我和赵家二姑娘一起去的。”
  杨兮对赵家姑娘了解不多,一路南下,她只和吴家女眷接触,“你和赵二姑娘相处的不错?”
  周小妹见过各家小姐争斗,眼力是有的,嘴角淡笑,“她处处讨好我,赵家四个姑娘中心思最多的一个。”
  杨兮不担心小妹吃亏,看向小妹手边的绣线,“她想学刺绣?”
  周小妹点头,“嗯,见到我绣的帕子起的心思,并不是赵家的意思。”
  杨兮点头,赵老汉是有分寸的汉子,一家人不可能一个性格,有自己的心思才正常。
  叶氏看着天色,“苒儿,你去烧些水一会泡泡手。”
  周苒站起身,“我多烧一些,一会都泡泡脚。”
  杨兮等小妹出去,“娘,小妹太懂事了。”
  叶氏小声的道:“太可惜了,我观察闫炳许久了。”
  杨兮一听懂了,她已经听杨三说闫炳心有所属了,不好多议论闫炳私事,“娘,闫炳身上有深仇大恨不适合小妹。”
  叶氏嘟囔着,“我们也有啊。”
  杨兮清楚婆婆的想法,婆婆想给小妹找个家世学识配得上的,转移话题道,“娘,您多了个儿子该高兴。”
  叶氏也就和儿媳妇念叨一句,“是啊,又多了个儿子。”
  小妹烧水回来,杨兮又陪着聊了一会天,才起身回屋子。
  周家在阳镇住下,周钰为了周炳一把过秀才,在家教导周炳,宅子的事彻底甩手给杨三和周小弟两个。
  杨兮安稳下来,她赶路没时间给孩子做衣服,现在安定下来,她买了不少棉布给孩子做包被和小被子等。
  周小妹放下手里刺绣的活,也过来帮忙。
  两日时间,杨兮熟悉了赵家姑娘,赵大姑娘是大房长女又是长孙女,家里家外一把抓。
  赵二姑娘是二房长女,心思活泛想的多,更为自己考虑。
  赵三姑娘是大房次女,由赵大姑娘带着,加上年纪小性格有些憨憨的,特别爱笑的一个姑娘。
  赵四姑娘是二房次女,最小的孙女反而胆子最小,喜欢低着头。
  赵老汉的妻子孙氏很少来杨兮这边,孙氏整日管着家用,每日的吃用都要一一安排,孙氏十分的忙碌。
  赵家两个儿媳妇,长媳稳重心里有成算,小儿媳心思多些也不过分。
  在一个院子住着,杨兮没见二人红过脸。
  一转眼到了去吴家温锅的日子,杨兮第一次来上河村,上河村临河,山清水秀的地方,不懂风水的她,也觉得此地景色怡人,让人心旷神怡。
  上河村是阳镇附近三大村之一,上河村这两年接收不少南迁人,人口数量最多的村子。
  杨兮所见上河村,一眼望去不少青砖建的宅子,伸手指过去,“都是南迁百姓建的?”
  周钰摇头,“上河村临近阳镇,村子里出过两个秀才,算上富裕村,宅子大部分是本地百姓建的。”
  杨兮高兴了,“这样好啊,我们家建的宅子就不那么显眼了。”
  周钰笑着,“上河村有两百多户。”
  杨兮一算,“每户十人,嘶,快两千多人口了,还是南方人口密集啊,在北方一个县都没几个秀才,南方一个村就出了两个。”
  “一家可不止十人。”
  杨兮感慨古代能生,除去夭折的孩子,活下来的也不少,除了子嗣特别艰难的,大部分百姓家打底十口人!
  上河村的村道足够两辆马车并行,他们家马车进村子,挺惹人注意,市面上十分缺马,村子里对最近来往的马车印象深刻,知道是周家人来村子了。
  村子看似大,其实也不大,消息传的特别快,杨三时常赶马车进村子,村民早就打听清楚了。
  吴家买的院子离周家宅基地近,杨兮顺着周钰指的方向,见到了自家宅基地。
  杨兮见宅基地有不少汉子,想起杨三说今日挖地基,“我瞧着有三十多人,是不是太多了?”
  周钰,“这小子开的价好,一日二十文不包吃,人来的可不就是多了,村子里又沾亲带故的,这小子一口气雇佣了三十五人。”
  杨兮又看了看,“吴家几兄弟也在啊。”
  “不止吴家,还有一些南下落户的百姓。”
  杨兮,“南迁花了差不多一辈子的积蓄,花银钱容易赚银钱难啊!”
  说话间马车到了吴家,吴山和李氏等在门口,见到马车吴山笑了,“我听孩子们嬉闹声,就知道你们来了。”
  周钰扶着媳妇下马车,今日温锅他们一家三口先到,周小弟和杨三都在宅基地,吃饭的时候过来,叶氏和周小妹留家没来。
  。


第八十二章 安身立命
  杨兮走到李氏身边,随着李氏进院子,院子并不大,前院能有三百平左右,门字形建的屋子,后院还有块不大的菜地。
  正房有两间屋子,两侧各两间,加上靠近大门有个牛棚和柴火棚子,整个院子一目了然。
  屋子是泥坯建的,正房的房顶是瓦片,两侧则是稻草,吴家将稻草换了新的,院子里铺上了石板走路,又换了新的窗纸,院子里整洁明亮。
  杨兮观察一番,暗暗点头,吴家干活真利索,“这个院子不错。”
  李氏听了,觉得几日的辛苦值了,“虽然比不上北方的家大,在南方有个家安身我很知足了。”
  杨兮,“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李氏听的高兴,有了安身立命的家,未来也有奔头,“咱们进屋子,外面太冷了。”
  杨兮跟着进屋子,屋子的门是新换的,桌子椅子重新修葺过,南方不似北方有大炕能坐,屋子里放了六把椅子。
  李氏拿过垫子放到椅子上,“你坐垫子上。”
  杨兮看着垫子,“嫂子新做的?”
  李氏也拿了垫子才坐下,“一路上多亏你什么都想着我们,这一路我们家都有了新衣服,这些实在上不了身的衣服我就给拆了,做出八个垫子,还有几双千层底的鞋子。”
  提到鞋子,李氏起身从箱子里拿出包好的四双鞋,“脚上还是穿千层舒服,这是我给你和子恒做的,你看看大小合适不。”
  杨兮打眼一看就知道合适,“能穿的,嫂子观察的仔细。”
  李氏笑着,“能穿就好。”
  杨兮谢着接过,问起村子里的生活,“有没有人欺负你们?”
  李氏见闺女端着热水过来,亲自给杨兮倒了一杯热水,重新坐下才回着,“咱们几家一起来落户,杨三架着马车时常过来,村子里的百姓对我们好奇打听的多,并没有人欺上门,左邻右舍都是和气人。”
  杨兮看着李氏快一米七的个子,忍不住笑了,吴家一看就不好欺负,左邻右舍可不敢招惹,“那就好,等宅子建成了,我们来村子住都有个照应。”
  李氏恨不得宅子能立刻建好,她去看了地基大小,想到这里,“我听杨三说,宅子图纸是你画的?”
  杨兮点头,“嗯,日后嫂子家重建宅子,我给嫂子设计宅子。”
  李氏竖着大拇指,“还是识文断字厉害,周先生和你都是有大本事的。”
  李氏的两个闺女坐在一旁,她们也跟着识了几个字,眼睛亮晶晶的看着杨兮,杨兮挺喜欢吴家姑娘的,吴大姑娘大大咧咧的性格,特别直爽的人,吴二姑娘粗中带细,主见也不小。
  杨兮弯着眼睛,“等建好宅子,我继续教你们算账识字。”
  两个姑娘很激动,吴二姑娘冷静后道:“会不会耽误您休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