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152章

戏明-第152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整句话写出来,他就看不太懂了。
  文哥儿没有吊他胃口,逐句给他念了一遍,接着才给他讲解这是在做什么:“司空是管营建的官员,司徒是管徒役的官员。你要挑出两个适合的人来,让他们一个负责规划要做哪些事,一个负责考虑选哪些人去做这些事,到时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和他们商量着办,不管有多少事、多少人,都可以妥妥当当地安排下去。”
  朱厚照听得直点头。
  原来人多了要这样管!
  这样就不用他一个个问了!
  文哥儿见朱厚照一脸恍然,笑吟吟地问:“那殿下知道怎么挑司空和司徒吗?是挑殿下亲近的、喜欢的人,还是挑能做事的人?”
  朱厚照愣住。
  照他的想法,那肯定是挑亲近的人和喜欢的人了,不然难道挑不亲近不喜欢的人?
  “亲近的人,不能做事吗?”朱厚照疑惑的问。
  文哥儿道:“也许能,也许不能,谁也说不准。所以殿下是先挑亲近的、喜欢的人对吗?”
  朱厚照笃定地点头。
  “假如他们做错了规划、安排错了人,害得许多人没房子住、没粮食吃,殿下会责怪他们吗?”文哥儿问道。
  朱厚照纠结起来。
  在他这几天的学习过程中,岐山脚下这个部族可是他一点点建设起来的,要是选出来的司空和司徒把事情搞砸了,他想想就很生气!
  文哥儿道:“他们可是殿下很亲近、很喜欢的人,殿下应该不会生他们的气的吧?”
  朱厚照不吭声。
  文哥儿道:“殿下不生他们的气,肯定就不会惩罚他们了。想来那些吃不上饭、没房子住的人要么饿死冻死,要么离开部族去寻求别的活路,这一年殿下的部族便少了许多人。”
  朱厚照一听自己的部族少了许多人,顿时肉疼起来。
  偏文哥儿还在那里讲,什么老实干活的人饿死啦、什么觉得不公平的人跑啦、什么觉得没有出头机会的人离开啦,于是人越来越少,地没人耕啦,活没人干啦——
  最后只剩下他和那些养尊处优的“亲近”人干瞪眼。
  部族建设计划,一败涂地!
  朱厚照:“…………”
  朱厚照代入感很强。
  已经开始疯狂生气了。
  朱厚照道:“孤不选他们,选能做事的!”
  文哥儿道:“那殿下怎么知道他们到底能不能做事?像一开始那样每个人问一遍吗?殿下怎么确定他们不是自吹自擂,而不是有真本事?”
  朱厚照:“…………”
  好气哦。
  为什么要问他这么难的问题?!
  文哥儿瞧见朱厚照气鼓鼓的模样,伸手摸了摸他的脑壳,笑道:“这个问题就当你今天的功课好了,现在我们看看选好了人会怎么样。”
  他给朱厚照提笔写出《绵》的第六第七段。
  既然司空司徒选好了,庄严的宗庙也建起来了,一切就井然有序地发展起来。
  皋鼓日以继夜地响个不停,成百堵墙接连筑起。
  很快地,雄伟的城门建好了,结实的宫门也建好了,聚拢民众的大社坛也建好了,丑丑的西戎从此躲着咱们走!
  朱厚照听得心神激荡,激动地说道:“合该这样!”
  没错了!
  这就是他想要的!
  造房子!
  造大城!
  吓得丑丑的坏人闻风丧胆!
  文哥儿见朱厚照这般兴奋,不由又……领着朱厚照出去玩泥巴。
  两人先去看了看他们前些天分好盆的草莓盆栽。
  见小小棵的草莓苗苗都活得好好的,文哥儿便开始带朱厚照体验什么是古法筑墙。
  “教具”是文哥儿提前叫人备下的,一切就位以后他背着小手在旁边优哉游哉地指导朱厚照干活。
  朱厚照用小花铲哼哧哼哧铲土,他就告诉朱厚照这是“捄之(zhi)陾陾”。
  朱厚照哼哧哼哧把簸箕搬到“版筑”旁开始填土,他就告诉朱厚照这是“度(duo)之(zhi)薨薨”。
  朱厚照……
  朱厚照不干了!
  朱厚照气呼呼地说:“你不做事!”
  文哥儿用“孺子可教也”的眼神看着朱厚照。
  很不错,干活干到一半就知道生气了,挺有反抗精神!
  文哥儿过去接替了朱厚照的活儿,哼哧哼哧地把朱厚照填进两块木板之间的土捣实,说这叫“筑之登登”。
  等到辛辛苦苦地把土墙夯好了,还得把它前前后后反复修治得结实又美观,这就叫“削屡冯冯”。
  隔着一两千年的时光,仿佛都能从“陾陾”“薨薨”“登登”“冯冯”这一连串活灵活现的拟声词听见岐山脚下热热闹闹的筑墙声。
  朱厚照绕着他俩合力筑出来的小小“土墙”惊奇不已,嘴里也跟着念起了“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古人原来是这样筑墙的!
  “他们没有砖头吗?”
  朱厚照问。
  文哥儿道:“可能有的,但应该还是土墙更实惠,毕竟到处都能取土,不用特意去烧造。”
  两个人蹲在小土墙边上嘀嘀咕咕讨论了一会,都有些饿了,便相携去用了午膳。
  文哥儿临走前又把功课给朱厚照复述了一遍,省得他玩得太开心给忘记了。
  给朱厚照留下一个巨大的难题,文哥儿就溜溜达达地出宫去了。
  朱厚照:“…………”
  对哦,他们大获成功的前提是选对了司空和司徒。
  要怎么才能选出真正能做事的司空和司徒呢!
  太难了,真是太难了!
  记下来,晚上问父皇!
  朱厚照愉快地做好决定,开开心心地跑去带着人挖泥巴玩古法筑墙小游戏,兴致来了就自己动手,累了就学文哥儿那样背着小手在边上念“筑之登登”。
  作者有话说:
  朱三岁:问父皇,问父皇!
  朱祐樘:?????
  朱祐樘:愿天下父母都不必辅导孩子做作业!
  *
  更新!
  每天千钧一发,我也很愁……其实我每天六七点醒来!
  不知道为啥写得慢吞吞的!可恶!
  *
  注:
  ①《黄帝内经》:确实是记录的黄帝和岐伯的对话,不过是后人应该是假借他们之口传递一点养生和医学小知识,毕竟有黄帝代言看起来特别权威!
  …
  ②甲骨文的发现:参考《中国史学史》
  【清光绪戊戌(二十四年)己亥(二十五年)间(西元一八八八至一八八九年),始出于河南安阳县西北五里之小屯,其地在洹水南岸,水三面环之,《史记项羽本纪》所谓洹水南殷虚上者也(《彰德府志》谓即河亶甲城)。崖岸为水所啮,乃得出土,土人以为龙骨,拾之以疗病,后乃入估客之手,潍县估人得其数片,携至京,售之福山王懿荣,懿荣命秘其事,一时所得,先后皆归之。庚子(二十六年)秋,懿荣殉难,所藏千余片,悉归丹徒刘鹗(铁云),而洹水之墟,土人于农隙掘地,岁皆有得,鹗复命估人搜之河南,故续所得者,亦归刘氏,所藏至三四千片。】
  …
  ③按照考古发现,殷墟早在西周的时候就被撅了,汉唐也陆续有人去盗墓,也许早就有流出也不一定
  …
  ④今天文哥儿讲的《绵》第六第七段原文: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
  有些版本“乃”用“迺”,一样的意思,区别是看起来咱不认识(bushi
  附带一点朴实的注音(主要注我不会念的):
  1。就之仍仍,夺之轰轰
  2。高鼓弗胜
  3。乃立高门,高门有抗
  4。绵绵瓜叠


第207章 
  傍晚朱祐樘收获一个泥巴堆里的小太子。
  倒也不是很泥巴堆,因为他用四堵墙把自己围在里头了,看起来还对自己创立的矮墙帝国很是满意。
  朱祐樘:“…………”
  他的内心时常在小神童过于靠谱和非常不靠谱之间挣扎徘徊。
  朱祐樘最终还是把儿子拎了起来,让人把他带去洗白白免得张皇后瞧见只满身泥的小猪崽。
  等到朱厚照洗得白嫩嫩香喷喷跑出来朱祐樘很快得知文哥儿给他儿子留的功课。
  就是不是有点不对劲。
  说好的成语故事,怎么突然拐弯拐到用人之道了?
  朱祐樘有点头疼倒不是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毕竟是一国之君,怎么选拔人才他还是知道的。
  只是不知该怎么讲才能让三岁大的儿子听懂。
  三岁小孩学这个是不是太早了点?
  朱祐樘理了理思路,仔细地给朱厚照讲解起来:“文人有文试武人有武举,杂流也有专门的考试。具体行不行组织相应的考试考校一二便知道了。”
  朱厚照问:“什么是杂流?”
  朱祐樘道:“医学生、天文生、回回生、译字生这些都是杂流,他们会有专门的考试确定能不能授予官职。”
  朱厚照听得半懂不懂,认真想了好一会才说出自己的理解:“要他们做什么,就考什么对吗?”
  朱祐樘没想到朱厚照能明白到这种程度微微讶异。他说道:“对就是这样。但是把人选出来后也只是开了个头还得定时派人去考核他们做得怎么样以此来确定他们是不是做好了分内的工作、决定给他们升迁还是把他们贬到别的地方去。”
  朱厚照只觉真是太麻烦了。
  他只是想建设自己的部族,居然要想这么多事情真的好难哦!
  “不容易!”
  朱厚照由衷感慨。
  小小的脑袋里头有着多多的惆怅。
  朱祐樘听三岁大的儿子这么感慨不由得想到自己登基后的种种遭遇。
  他刚登基时觉得刘吉人很好后来才发现这人爱用些叫人瞧不上阴损手段,风评非常糟糕。他认真听取每个朝臣的意见,却还是时不时被他们喷得狗血淋头,有时候甚至还会在做出决定后才发现自己信错了人。
  他登基六年,现在也才二十四岁,仍是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事是不懂的,平时都认认真真请谢迁他们给自己讲经筵。
  他儿子只是想想自己在岐山脚下建设周部族据地,就已经觉得困难重重,他这个一国之君想要建设好整个大明又谈何容易?
  “是不容易。”
  这一刻,父子俩的心态几乎同步了。
  朱祐樘觉得文哥儿教得好,这第一课选得也好,正是朱厚照身为太子应该上的一课。有了这一课打底,日后太子不管做什么都会想到需要先思后行、知人善用,而不是任人唯亲或者莽撞行事。
  另一边的文哥儿哪里知道自己的教学获得了太子家长发自内心的好评,他算算时间,发现一旬才过半,他都快把《绵》教完了,真是愁人哟!
  学生太聪明了怎么办!
  提前开新课是不可能提前开新课的,只能多开展点互动课堂水水课时这样。
  只可惜朱厚照还太小了,不然扔他一叠字帖,他自己练上半个时辰多棒!
  文哥儿在心里掠过许多自家老师、自家老哥的做法,最后因为太子才三岁也只能作罢。他到底不是他几个老师那样的坏大人,根本不忍心对一个实际年龄才两岁出头的孩子做出那样的事。
  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就该好好玩儿才对!
  文哥儿一时半会没有新想法,想到自己挺久没有动笔写《饮食诗话》了,便摊开一张白纸,在上头写起了最近积攒起来的新想法。
  谢迁让他把五经都读一读,《诗经》他也学了一遍。最近为了教朱厚照这个学生,他又把《诗经》翻出来细细读过了,只觉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同样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你看看人家《诗经》里头就已经有告诉大家每个月应该顺时而食:“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六月采摘新鲜可口的李子,七月烹煮初秋的葵菜和豆豆,八月应该收枣子,十月可以割稻子。等到天气转冷后便拿收获的稻子酿成春酒,待到开春时取出来祝愿大家寿数绵长。
  这大半年的日子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至于《诗经》里出现的食材、烹饪方法、用餐礼仪,那更是多不胜数,文哥儿凭借着自己研读《诗经》的经验,深入总结了古时各地的人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几方面的内容,一篇色香味俱全的《食在诗经》就写好了。
  文哥儿对自己的发挥非常满意,恨不得立刻去和老何探讨一二,看看能不能搓一顿《诗经》宴。
  可惜诗人写诗往往有夸张手段在里面,有时候明明不怎么好吃的,写进诗里都能夸得天花乱坠,文哥儿也不太确定做出来到底好不好吃。
  文哥儿把自己新鲜出炉的《食在诗经》收了起来,准备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明儿再拿去给李东阳看,省得李东阳天天说他很久没有交作业了。
  想他一个六岁小孩,又要习举业,又要教太子,还要兼职写书,他容易吗?!
  文哥儿躺在床上细数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震惊地发现自己不仅没有过上自己理想中的咸鱼生活,还成为一个六岁的社畜!
  嘶!
  怎么会这样?!
  这很不应当!!
  文哥儿躺在床上愁了一会,很快进入了梦乡。
  翌日一早他早早起来洗漱完毕,用过早饭,正要跟着他爹出门,就看到他二哥王守俭才刚施施然地起床洗漱。
  “二哥!”文哥儿喊了一声,跑过去很是羡慕地问,“你现在才起来吗?”
  王守俭慢腾腾地擦了把脸,疑惑地看着文哥儿说道:“我是昨晚睡早了才会这么早醒来。”
  要是换成平时,他当然是太阳升起来后才起床的,怎么可能天没亮就起来?
  文哥儿:?????
  这大抵有点不对劲!
  王守俭见文哥儿一脸的震惊,不由抬头看了眼天色,颇为同情地说道:“你天天都这么早出门的么?”
  文哥儿:“………………”
  可恶,肯定有哪里不对劲!!!


第208章 
  文哥儿跟着他爹出门一路都有点蔫答答的,毫无平日里生龙活虎的活泼劲。
  王华见了有些纳罕,不由问:“你小子怎么了?”
  怎地跟他二哥聊了几句就像霜打的茄子似的,一下子蔫了下去!
  文哥儿唉声叹气:“我才六岁还是个孩子为什么不能像二哥那样一觉睡到天大亮!”
  王华见文哥儿一脸郁闷也觉得让个六岁小子天天跟着起这么早有点为难小孩子,便伸手把人抱了起来说道:“趴我肩上再睡一会实在起不来爹帮你跟陛下说一说便是。”
  世上本就没有让个六岁小孩每天起这么早进宫陪太子玩的道理(虽然他去翰林院读书也差不多这么早)。
  文哥儿一下子被腾空抱起,接着小脑袋就正好舒舒服服地靠在了他爹的肩膀上。他愣了一下,伸手环抱住王华的脖子感觉身上暖烘烘的,心里也暖烘烘的。
  他可是有很多很多人喜欢的孩子他也喜欢很多很多人。所以他要读很多很多书,做很多很多事,永远不变成让他们失望的坏小孩。
  王华抱着文哥儿走到宫门口,李东阳见了便笑道:“文哥儿没睡醒?”
  文哥儿也就趴在王华肩膀上补眠了一小会听见李东阳的声音后就睁眼醒来了。他挣扎着下了地表示自己今天依然精神奕奕。
  事实上他夜里一般宵禁后就睡了基本不会勉强自己挑灯夜战睡得格外地早且格外香睡眠算下来倒也还算充足。
  只是人一旦去跟别人对比,就觉得别人的日子过得格外快活罢了!
  他二哥日子过得可真是太快活了!
  文哥儿暗搓搓怂恿他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