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172章

戏明-第172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本是师徒二人稀松平常的相处模式,文哥儿一抬头却瞧见杨夫人一副要晕厥过去的模样。
  他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过出于对长辈的尊敬还是很有礼貌地向杨夫人问好。
  杨夫人瞧着眼前这看似乖巧守礼的小神童一眼,终究没忍住提了句意见,让文哥儿不要有摸太子脑袋这种逾越举动。
  文哥儿一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了,他也是前两个月摸顺手了,都没注意东宫多了位杨夫人。
  他很是惋惜地看了眼朱厚照圆溜溜的脑壳,现在这岁数不多摸几次,以后就真的没机会摸了,真是令人遗憾!
  朱厚照听杨夫人这么一说,顿时又得意起来:“听到没,不许再摸!”
  文哥儿对这事儿倒没多执着。
  他回去揉弟弟妹妹脑壳也一样,想怎么揉就怎么揉。
  龙脑壳又怎么样,多揉几次也就那么一回事!
  文哥儿一口答应下来,目光越过浑身上下冒着开心泡泡的朱厚照,看向了神色略有些局促的杨玉。
  他主动向未来同事问好,愉快地和杨玉互通了姓名。
  杨玉才到东宫没几天,除了他姑母一个人都不认识,平时也只能守在朱厚照边上当陪玩的。
  朱厚照邀他坐下堆积木,他听姑母的话没敢坐;朱厚照问他问题,他很多也答不上来。
  几次之后,朱厚照也不爱喊他一起玩了,一心等着他小先生进宫。
  杨玉没接触过传说中的王家小神童,本来还以为这样聪明、这样出名的人会比较盛气凌人,没想到文哥儿居然主动朝他问好。
  这对于在东宫煎熬了两三天的杨玉来说简直是如逢甘霖。
  这小神童人真好!
  姑母虽然也待他很好,可为人怪严肃的,还特别讲规矩,他心里难受也不敢和姑母讲。
  杨玉接收到文哥儿投来的橄榄枝,把自己的名字给文哥儿讲了。
  朱厚照感觉自己被无视了,顿时很不高兴。他气鼓鼓地说道:“孤写过,在信里!”
  他都在信里写过了,文哥儿根本不用再问的!
  文哥儿瞅着朱三岁那颗强行挤了过来、试图阻断他们相互交流的龙脑壳,只觉朱三岁果然不愧为三岁小娃娃,完全不懂人和人之间的客套行为。
  若是有人说一句“久仰大名”,他岂不是还要问“真的吗你说说看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仰的”???
  作者有话说:
  李东阳:紫禁城进多了,也没什么意思
  文哥儿:龙脑壳摸多了,也没什么意思
  *
  更新!今天也是肥肥的一更!
  全勤只差!区区两天!
  *
  注:
  ①关于杨夫人的设定:
  写的时候也考虑过要不要来个温柔美丽的姐姐,但是考虑到许多记载上朱厚照对皇宫是很排斥的,对于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似乎没什么好印象。
  他继位后单独搞了传说中的豹房住在里面,甚至还给自己取名朱寿,自封“威武大将军”,想完完全全以另一个身份活着。
  他幼年以及少年这段时间,估计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美好回忆。
  所以我觉得如果杨夫人一出场就把她写得特别友好,有点不太贴合朱厚照这段经历。
  实际上她的存在对文哥儿是没什么影响的。
  她对朝局的影响大概也就是向朱祐樘请求给侄子升个职,锦衣卫的升迁本来就很随意,不算什么大事(历史上这些太医、宦官、锦衣卫等等都经常直接向朱祐樘求升迁,王恕遭人恨到被挤兑出朝堂就是拦着不让他们无功直升)。
  …
  ②搬一下上章回复的新缣解释:典出汉乐府的《上山采蘼芜》
  讲的是弃妇遇到前夫,问他,你新老婆咋样
  前夫说:论长相你们都差不多,但是新人只会织缣,你却能织素,而且织得比她多多了,新人不如你啊!
  汉代渣渣!ovo
  所以“新缣”代表新人
  …
  故剑就是“故剑情深”,讲的是汉宣帝和他两个皇后的故事,故剑指的是第一任皇后许平君,也就是和他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故人(?)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会立权臣霍家的人当皇后,汉宣帝委婉地下诏求“微时故剑”,大家就懂了,提出让许平君当皇后
  …
  ③上章说的种牙,其实就是镶牙,用金线或者别的线把假牙和其他牙齿绑在一起那种
  只是顺着陆游说的“种齿”玩个梗啦,和现代的种植牙不一样
  …


第235章 
  多了个新同事文哥儿是十分欢喜的,这代表活儿有人分着干了,摸鱼的机会更多了。
  文哥儿心情颇好,决定给朱三岁增设一堂音乐课让朱三岁和杨玉来个小合唱。
  决定就是你了《三个和尚》!
  文哥儿愉快地拉着朱厚照两人团团坐下教他们学起这首很有教育意义的新歌来,一边唱还一边透过毛茸茸帽子瞅几眼朱厚照的圆脑壳。
  一个呀和尚挑呀嘛挑水喝~
  两个呀和尚抬呀嘛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呀~
  没呀没水喝呀~
  唱到这儿还要把没水喝那句循环好几遍的。
  杨夫人:“…………”
  这位小先生的各种新想法真是叫人防不胜防现在她满脑子都回旋着“没呀没水喝呀”。
  朱厚照是好奇心很重的娃娃学完这歌儿后纳闷得很,奇怪地问道:“人多了,为什么没水喝?”
  文哥儿教唱的兴头过去了捧着暖乎乎的热饮子啜了一口,随口把后半段的“为什么”给朱厚照两人讲了讲。
  自然是人多了大家都觉得该别人干。
  大和尚说他以前已经挑了那么多水二和尚说新来的应该多干点,小和尚说自己年纪小身体太单薄,最后长老听后也只能和稀泥说“我年纪大了不怎么口渴”,于是大家都不挑水了!
  朱厚照听得瞠目结舌。
  还真是三个和尚没水喝!
  文哥儿便让他俩自己学着哼哼一会。
  至于他?他都会了当然不用练习!
  杨夫人便眼睁睁看着自家侄子和太子在那学《三个和尚》歌声拉拉杂杂、此起彼伏偶尔不记得怎么唱还要去请教文哥儿并从头开始唱。
  杨夫人:“…………”
  杨夫人脑袋一直嗡嗡的感觉这个症状怕是好不了了。
  她走到捧着茶坐在那儿躲懒的文哥儿身边,和文哥儿探讨起教太子唱曲儿是不是不太合理。
  文哥儿一点都没紧张和杨夫人讲起自己接下这活儿的时候和朱祐樘的“约法三章”。
  当时他就问过朱祐樘了朱祐樘这个家长亲自答应说“非常之法可用”。
  要是家长反悔了他可就不教了!
  至于马文升说的什么“内庭之曲宴、钟鼓司之承应不使观”这不是没曲宴也没表演吗?
  文哥儿给杨夫人掰扯起学点音乐的好处来。
  君子六艺就包括“礼、御、乐、书、数、射”,你不懂点音乐甭说你是君子!
  孔子有个门人叫子路,孔子觉得他鼓瑟不好听,就很嫌弃地表示“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就仲由这水平,怎么好意思说是我门下的)”其他同门听了这评价后都有点不尊重子路了。
  由此可见,在孔子门下音乐没学好,同门师兄弟统统看不起你!
  别看唱儿歌这事儿很简单,实际上可以锻炼孩子的说话能力。太子如今才三四岁,说话还不算利索,多多开腔能让他口齿更伶俐。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让孩子的大脑更加灵活!
  要是记性不好,能记住那么多唱词吗?肯定是不行的吧!
  小时候多练练,以后学什么都快!
  这还只是直观的好处,还有一些隐藏的好处,比如能让人身心愉悦,从而增强身体免疫力。
  人遇到伤心事、烦心事的时候容易“形销骨立”,这是公认的事实吧?反过来推导一下,人要是保持心情愉快、每天快快乐乐的,自然就“心广体胖”了,病都能少生几回!
  动动嘴皮子就能强身健体,有什么比这更划算的锻炼方式呢!
  杨夫人:“…………”
  怎么办,被这小子说得有点想学唱曲儿了。
  朱厚照跟杨玉在那练了一会,瞧见文哥儿在跟杨夫人聊天,立刻不干了,蹬蹬蹬跑过来要旁听他们在讲啥。
  文哥儿瞅见再次强行挤过来的龙脑壳,便给朱厚照讲起孔圣人有多热爱音乐的事儿来。
  相传《诗经》就是孔子编订的,当时这些古诗当时可全都是唱出来的。
  可见它是孔子心爱的歌词本。
  瞧瞧人家孔圣人抄歌词,一抄就是三百多首,时间跨度五百年,类型更是千变万化,有祭祀宴饮时奏唱的雅乐,也有讲述风俗民情的民歌,堪称雅俗共赏!
  只要好听,孔圣人都爱听!
  咱也要有孔圣人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只要是好吃的,咱就爱吃!甭管是哪里产的,甭管是谁来做的,粗茶淡饭有粗茶淡饭的滋味,海味山珍有海味山珍的妙处,每顿都要吃得肚皮饱饱、开心愉快。
  杨夫人:“…………”
  总觉得这小子在胡说八道,但是她没有证据。
  文哥儿继续慢慢悠悠地跟朱厚照瞎掰:“孔圣人不仅爱听歌,唱歌的瘾头也挺大。我跟你讲,《论语》里面这样描述过他是怎么唱歌的——‘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朱厚照没听明白,立刻追问:“什么意思?”
  文哥儿道:“就是‘孔子跟人一起唱歌,如果感觉很棒的话,肯定要请别人再唱一遍,自己兴致十足地在旁边跟着唱’!”
  看看人家孔圣人多么热情洋溢!
  唱嗨了必定力邀别人再来一个!
  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正儿八经,实际上每次都在演唱会上疯狂喊安可。
  孔圣人都这样对生活、对音乐满怀热情,我们怎么可以不快快乐乐唱歌呢!
  见贤思齐,说的就是我们这些棒棒的崽了!
  杨玉以后是要混锦衣卫的,没有读过什么书,《论语》更是不会在六七岁时就读。
  听文哥儿这么一介绍,他莫名觉得那位传说中的孔圣人都亲近了不少。
  原来《论语》和《诗经》是这样的,他以前还以为是很深奥的东西来着!
  杨夫人听文哥儿一通掰扯下来,忽然觉得自己根本无从下嘴。
  看看这说得,唱个歌儿,对身体好,对心情好,且还是在向孔圣人看齐!
  百利而无一害!
  谁要是拦着不让,就是不想太子身体棒、心情好,甚至是对孔圣人不敬!
  你说唱歌不对,那就是说孔圣人不对!
  那可是传承了两千年的圣贤书,那可是端坐于孔庙之上的孔圣人,怎么可能不对!
  文哥儿悠悠然地让朱厚照再来一个,他和杨玉跟着唱。
  这一刻,他们不是三个人在唱歌,而是与孔圣人同在!
  杨夫人:“…………”
  杨夫人听着三个小娃娃又唱起了“没呀没水喝呀”,有点怀疑自己过去三四十年是不是都白活了。
  等到这堂音乐课愉快地收尾,文哥儿带着朱三岁和杨玉一起吨吨吨补充水分,感觉自己复工第一天似乎差不多要糊弄过去了。
  他王七岁果然一如既往地聪明!
  朱厚照过足了学唱儿歌的瘾,又想起自己前两天没解决的疑问,不由叫谷大用去把前头文哥儿给他写的那封信取来。
  文哥儿瞅见那封熟悉的信,有点纳闷地问:“怎么了?”
  朱厚照打开信指着文哥儿引的那句酸诗。
  “没懂!”
  杨夫人不给他讲,他父皇也语焉不详,都让他留着问文哥儿来着。
  文哥儿自己都忘了前两天写过啥,拿起来一瞅,只觉这小子记性真是太好了,换成寻常小孩哪个能记这么久?怕不是睡一觉就忘了!
  对于自己随手写来糊弄朱三岁的玩意,文哥儿拿在手里一点都没害臊,一本正经地逐字逐字把“奈许新缣伤妾意,无由故剑动君心”给朱三岁念了一遍。
  心理素质绝对是杠杠的。
  文哥儿还给朱厚照划重点:这里头主要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惨遭抛弃的“妾(我)”,一个是喜新厌旧的坏蛋!
  朱厚照强烈抗议:“孤不坏!不是坏蛋!孤才不是!”
  文哥儿用“孺子可教也”的眼神欣慰地看着朱三岁。
  很不错,这代入点找得还挺准。
  既然刚上完音乐课,文哥儿顺便给朱厚照两人介绍起汉代的乐府诗。
  既然叫乐府诗,那肯定也是唱出来的,它和《诗经》一样有雅有俗,《上山采蘼芜》就是由乐府这个机构搜集到的民歌之一。
  唱的是个弃妇。
  弃妇上山采蘼芜,下山时遇到前夫,就和前夫聊了前夫的新老婆。
  前夫说新老婆还不错,但没有你那么好。你们的容貌不相上下,但是你的纺织能力比她强太多了。她只会便宜的黄绢(缣),你却会织贵重的白素,而且她一天只能织四丈,你却能织五丈有余!
  所以说吧,新人不如你!
  文哥儿慢悠悠地把《上山采蘼芜》给朱厚照诵念一遍,又把意思讲给他听。
  听听这人,张口“颜色”,闭口“手爪”,怎么看都是个重色重利且喜新厌旧的人。
  又要老婆好看,又要老婆能干!
  这样的家伙能休弃故人迎娶新人,未必就会对新人多好,这不,遇上前妻又开始说“新人不如故”了。
  文哥儿讲完后还“啧啧啧”几声,十分礼貌地表达自己对这位前夫的态度。
  朱厚照觉得有趣,也学着文哥儿“啧啧啧”。
  杨玉沉默了一下,很合群地跟着“啧啧啧”。
  杨夫人:“…………”
  她什么都没听见也没看见。
  只能说吧,这个男的听起来确实不是东西,前妻既然容色不差又更能织布,你怎么还休妻另娶?难道是不管家中妻子好不好看、贤不贤惠,他瞧见新人都想换个新的?啧——
  意识到自己也在心里“啧”了一声,杨夫人赫然发现自己正面临职业生涯上最大的考验——如何才能不被王家小神童带歪思维?
  文哥儿压根没发现自己在疯狂带偏别人方面的厉害天赋,依然是不疾不徐地给朱厚照讲解“新缣”和“故剑”的故事。
  知道了“新缣”典出何处,前半句酸溜溜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至于后半句那“故剑”的典故,那就更常见了。
  就是汉宣帝登基后拒绝迎娶权臣女儿,有心要立发妻许平君为后,当时他暗示群臣时说的就是“求微时故剑”。
  后人便以故剑代指原配妻子。
  文哥儿瞅瞅朱三岁,又瞅瞅杨玉,叹息着来了个总结陈词:“唉,即使你嘴里说他没我好,你还是因为他而辜负我!”
  他这人从小脸皮奇厚,说起这话来脸都不红一下,特别地流畅自然。
  你已经有了“新缣”,我这把“故剑”打动不了你啦!
  你这么冷酷无情,我能怎么办!
  只能独自伤心了!
  朱厚照:“………”
  杨玉:“…………”
  气氛,一下子微妙起来。
  面对文哥儿十分不要脸的当面谴责,朱厚照只能一个劲地咕哝什么“孤不是”“孤没有”。
  瞧见朱厚照那不知该怎么解释的焦急模样,文哥儿没忍住哈哈大笑。
  朱三岁这才发现自己上大当了!
  他小先生哪有半点伤心的样子!
  朱三岁:“…………”
  怎么会有这么气人的家伙!!!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逗小孩真好玩哈哈哈哈
  朱三岁:气成河豚。jpg
  *
  注:
  ①《三个和尚》:经典儿歌,也是传统谚语
  比如清朝笔记《平平言》里面就有引用“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此虽俚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